矢

箭矢,用弓或弩進行發射,結構上分為箭鏃、箭桿、箭羽。箭鏃分為薄匕式、三棱式、圓錐式、平頭式。箭桿古代稱“梃乾”,一般用竹或木兩種材料製做。箭羽和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矢最早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是歷史最悠久的武器之一。

基本信息

漢字

基本信息

。

漢字:矢shǐ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矢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拼音:shǐ
田字格中的“矢”
田字格中的“矢”
部首:矢,
部外筆畫:0,
總筆畫:5
五筆86&98:TDU
倉頡:OK
筆順編號:31134
四角號碼:8080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77E2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大
漢字部件分解:矢
筆順編號:31134
筆順讀寫:撇橫橫撇捺
音韻參考
[上古音]:脂部審三母,sjiei
[平水韻]:上聲四紙
[粵 語]:ci2
短語
矢徑[數]radiusvector;vectorradius;[數]radiivectors
主矢principalvector
基矢[數]Basisvector;[數]Basisvektor
釋義
名詞
(1)、(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從大。“”指“方向”。“大”指“天地之大”。“”與“大”聯合起來表示“(任意方向)射遠”。本義:箭。辨析:箭與矢。“箭”指“尖頭竹桿”、“竹矢”,是從形制、材料角度給出的定義,用為物名。“矢”是從箭在天地之間任意飛行的角度給出的定義,用於諸侯國土地面積的確定和作為長度測量單位等。說明:古人常用“矢”表示“屎”的意思。推測原因,可能與“矢”的落點作為“本地”標記有關。因為動物常用自己的糞尿標記自己的領地。而“矢”用於侯國邊界的確定,即站在原點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射箭,箭頭落在的地點就是該國的邊境線立界碑處。這樣,原則上,在這一原點射出的箭,都會落在該國領土範圍之內。這與動物用糞便標記自己的領土範圍是一樣的道理,故“矢”通“屎”)
(2)、同本義。以竹為箭,以木為矢
矢又謂之箭。——《釋名》
矢,弓弩矢也。——《說文》
掌六弓、四弩、八矢法。——《周禮·司弓矢》
矢,箭也。——《廣雅》
嗑得金矢,解得黃矢。——《易·噬》
疾如錐矢。——《戰國策·齊策》
侍投則擁矢。——《禮記·少儀》
既挾我矢。——《詩·小雅·吉日》
矢以柘若棘。——《大戴禮記·投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漢·賈誼《過秦論》
入於太畝,還矢先王。——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不遺一矢,伏炮機發,使奴自踐藉,人馬騰踏死者四、五萬。公(袁可立)心疑之。——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3)、又如:飛矢;矢石(箭和礧石。古代守城的武器);矢人(造箭的工匠);矢如雨下(箭像雨一樣射來。極言其多);矢房(箭袋);矢書(戰爭中用箭射至敵方的文字);矢乾(箭桿);矢鋒(箭的尖端);矢鏑;矢鏃(箭頭);矢刃(箭和刀。泛指兵器)
(4)、古代投壺用的籌碼
主人奉矢。——《禮記·投壺》
(5)、又如:矢躍(謂投壺時籌從壺中跳了出來。亦泛指投壺活動)
(6)、幾何學名詞。弧弦之半徑
值弧與弦之半曰矢。——清·戴震《句股割圜記上》
(7)、通“屎”。人或動物排出的糞便
殺而埋之馬矢之中。——《左傳·文公十八年》
以筐盛矢。——《莊子·人間世》
是人也,所謂以孤父之戈钃牛矢也。——《荀子·榮辱》
頃之,三遺矢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毛澤東《送瘟神》
動詞
(8)、通“誓”。發誓
永矢弗諼。——《詩·衛風·考盤》
夫子矢之曰……《論語·雍也》
遺風令歌,永矢不愃。——《漢·平輿令薛君碑》
(9)、又如:矢孤介(誓守清高不隨世俗的品格);矢素志(立誓實現自己的夙願);矢慎矢勤(立誓謹慎和勤勉);矢棋(棋藝高明的人);矢日(指著太陽發誓);矢心不二(立誓無二心);矢死(誓死);矢志不渝(立誓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矢盟(立誓);矢誓(立誓;盟誓);矢忠
(10)、通“施”。施行
矢其文德,洽此四國。——《詩·大雅·江漢》
書曰:公矢魚於棠。——《左傳·隱公五年》
(11)、又如:矢謀(施行計謀)
(12)、陳述
皋陶矢厥謨。——《書·大禹謨》
(13)、又如:矢心(陳示衷心)
(14)、陳列
公矢魚於棠。——《春秋·隱公五年》
形容詞
(15)、直;正直,端正
矢,直也。——《廣雅》
其直如矢。——《詩·小雅·小東》
捍矢言而不納。——潘岳《西征賦》
(16)、又如:矢節(正直守節);矢夫(正直之臣);矢言(正直之言;直言,直說)
(17)、古同“屎”,糞便。《史記》卷八十一《廉頗傳》載:趙王使使者去見老將廉頗,使者回報說‘然與臣坐,趨之三遺矢矣。’《索隱》:‘謂數起便也。’意謂:廉頗坐一會兒便去大便三次。矢作屎解。老將打仗,固然用矢(箭)。在這裡,若將“矢”解為打仗用的“箭”,就謬之千里了。矢、屎同義,說來話長,關此,我有親身認識。解放前凡是受統治剝削過酷,無錢讀書,缺乏科學知識,尚不知利用人糞做肥料的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一般都沒有解大便用的廁所,習慣於隨處拉屎拉尿。在僻靜的空曠地,常可看見大便處遺留著成行成列的硬屎殘狀,好像矢(箭)的排列狀,所以把屎叫做矢。屎排列如矢,解放前我在貴州榕江縣大有鄉作社會調查,曾親眼看見。古人將矢作‘屎’義,即此之故”。——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常用詞組 
◎矢不虛發shǐbùxūfā
形容射箭本領極高)
◎矢盡兵窮shǐjìn-bīngqióng
箭已用完,兵已打光。形容戰鬥到兵力喪盡
申胥乃衰楚之大夫,而以矢盡兵窮,委身折節,肝腦塗地,感動於強秦。——唐·孫揆《靈應傳》
◎矢口shǐkǒu
(1)、一口咬定
矢口否認
(2)、隨口;信口
矢口成篇
◎矢量shǐliàng
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如速度、動量、力
◎矢死不二shǐsǐbù'èr
矢:同“誓”。立誓到死不改變意志
◎矢志shǐzhì
立下誓願和志向,以示決心
矢志不移
努力學習,矢志振興中華

康熙字典

《午集中》《矢字部》 ·矢 ·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0〔古文〕
《唐韻》《廣韻》式視切《集韻》《類篇》《韻會》矧視切,屍上聲。《說文》弓弩矢也。從入,象鏑括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宋衷雲》黃帝臣也。《荀子·解蔽篇》浮游作矢。《山海經》少皡生般,始為弓矢。《爾雅·釋詁》矢,弛也。《疏》以弓釋弦曰弛。《釋名》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揚子·方言》箭,自關而東謂之矢。《易·繫辭》剡木為矢。《書·顧命》垂之竹矢。《周禮·夏官》司弓矢,掌八矢之灋。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殺矢,鍭矢,用諸近射田獵。矰矢,茀矢,用諸弋射。恆矢,矢,用諸散射。《史記·孔子世家》肅愼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 又嚆矢,響箭也。《莊子·在宥篇》焉知曾史之不為桀紂嚆史也。一作嗃矢。黃庭堅曰:安能為人作嗃矢。《注》射者必先以嗃矢定其遠近也。 又《爾雅·釋詁》也。《虞書序》臯陶矢闕謨。《春秋·隱五年》公矢魚於棠。《詩·大雅》無矢我陵。《傳》矢,也。《箋》猶當也。《正義》矢實義,欲言威武之盛,敵不敢當,以其當侵而,故言矢猶當也。 又《爾雅·釋言》誓也。《書·盤庚》出矢言。《詩·衞風》永矢勿諼。 又《博雅》正也。直也。《易·解卦》得黃矢貞吉。《詩·小雅》其直如矢。 又施也。《詩·大雅》矢其文德。 又投壷之籌曰矢。《禮·投壷》主人奉矢。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枉矢,類大流星,虵行而蒼黑,望之如有毛羽然。 又《釋名》齊魯謂光景為枉矢,言其光行若射矢之所至也。 又鉗矢,蓬矢,諸羌州名。見《唐書·地理志》。 又《廣韻》屎本作矢。《左傳·文十八年》埋之馬矢之中。《史記·廉頗傳》一飯三遺矢。 又複姓。《前漢·馬宮傳》本姓馬矢,宮仕學,稱馬氏雲。 《集韻》或作。

歷史

石器時代
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由於遠古的箭桿難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
金屬時代
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棱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牧馬山出土的東漢鐵鏃呈扁平的銳角三角形,既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殺傷力。這種形制遂為後代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箭桿多用竹製,也有木製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雲夢澤和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桿,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桿。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的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曆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中國現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箭,是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制的。此箭全長67厘米,有三棱銅鏃、竹桿,帶三根尾羽。鏃和羽都經纏絲塗漆與箭桿相固定。為增大箭的殺傷效力,後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倫醫治。神醫華倫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藥用植物,中草藥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習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隨著金鎧鐵甲的出現,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晉代多用鋼鐵箭鏃。唐代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種,前兩種用於狩獵,後兩種用於戰鬥。用於戰鬥的箭鏃用鋼製成,刃部較長,能穿透堅甲。
明清時代,出現了一種飛行中帶響的箭叫“鳴鏑”。據《前漢演義》描述,這種箭出自匈奴國太子冒頓之手。冒頓為爭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為所欲為,便發明了一種骨箭,上面穿孔,發射時有聲,稱為“鳴鏑”,由他專用。遂傳令部眾:“汝等看我鳴鏑所射,便當一齊射箭,不得有違,違者立斬!”此後,冒頓常率部眾外出狩獵,只要他鳴鏑一發,部眾萬矢齊攢,稍有延遲,立斃刀下。眾人甚是畏懼,不敢怠慢。一日,冒頓牽出自己心愛的好馬,用鳴鏑射馬,部下亦爭相競射,冒頓見狀喜笑顏開,遍加獎賞。然而冒頓並不因此而滿意,又先後用鳴鏑射殺自己的愛妻,射殺了國王頭曼的好馬,部眾聞聲急射,稍有遲疑者,立即喪命。從此,只要嗚鏑一響,眾箭飛至,無一敢違。冒頓認為時機已成熟,這一日,請國王一同出獵,自己隨在馬後,用鳴鏑對準頭曼射去,部眾隨聲同射,匈奴國王頭曼斃於亂箭之下,冒頓弒父自立為王。明清時的“鳴鏑”是在箭鏃上加了一個用骨或獸角製成的小哨。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結構

箭頭
商代遺址中曾出土了帶銅鏃的箭,全長85厘米,並有皮革制的箭袋。由於箭在戰爭中如同子彈,有去無回,消耗量大,即使有了銅鏃箭也不可能大量套用,仍以石鏃和骨鏃箭為主。箭雖然只有箭鏃、箭桿、箭羽三部分組成,但古人製作時非常講究各部分的尺寸、形狀、比例、選材等。單就箭鏃來看,殷墟出土的銅鏃有四種:
一、薄匕式,類似匕首的鋒部,鏃中有脊,兩側分葉,外緣帶刃,兩刃向前聚成鋒並向後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連線箭桿的鋌。
二、三棱式,這種鏃呈長條形,有三刃棱,上有尖鋒,下出鋌。
三、圓錐式,鏃頭短而體輕,上銳下圓,形似圓錐。
四、平頭式,形如圓柱,鏃頭平而無鋒,僅可撞擊不能射殺,是專門用做習射時的“志矢”。
在實踐中證明“三棱式鏃”最適用,其優點是:製作簡便,鏃體堅固,鏃鋒銳利,穿透力強。還因鏃體近似流線型,故箭飛行時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證了箭射出後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又具有較強的殺傷性能。所以,到戰國末年,三棱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陝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棱銅鏃占99.85%,足以說明先秦時期已由多種鏃型趨於單一形式的三棱鏃。
箭桿
箭桿古代稱“梃乾”,一般用竹或木兩種材料製做。古時候,人們把用竹製做的箭桿稱為箭;把木製的稱為“矢”。根據古代植物資源的分布,中國東南地區多用竹製箭桿;東北、西北地區多用樺木、楊木、柳木;華北地區則多用萑柳。另外箭羽對於箭的飛行速度及命中率有著密切的關係。古人對箭羽的選擇及用量的多少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果羽毛太多,會減慢箭的飛行速度,射程縮短;羽毛過少,飛行時箭身不平衡,影響準確度,因此必須有恰當的比例。《考工記》中論述了一種檢測方法:將箭桿投入水中,根據其沉浮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的比例。箭羽以翢翎最好,其次是角鷹羽、鴟梟,最差是雁鵝羽,遇風易斜竄。但由於上好的箭羽來源少,宋代人發明了風羽箭,即在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凹進空槽的氣流保持箭在飛行中的穩定性,這種構想非常科學。另外還有用硬紙做的紙羽箭,或短小的無翎箭。大弩上使用的長箭則是鐵片製成的鐵羽箭。

各式箭矢

(1)矢:箭的別名,〈廣雅·釋器〉:“矢,箭也。”“矢,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矢:①箭類的總稱。②中國古代的八種箭:《周禮·夏官·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殺矢、鍭矢,用諸近射田獵;矰矢、茀矢,用諸弋射;恆矢、庳矢,用諸散射。”鄭玄註:“此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矢、殺矢、矰矢、恆矢,弓所用也,絜矢、鍭矢、茀矢、庳矢,弩所用也。”
(3)匕:古時箭頭的別名。《左傳·昭·二六年》:“謝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槍三劍箭: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箭桿以木或鐵制,供弓弩發射用,因其一次可發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為本叉形,中有尖刃,兩側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大習箭:箭的一種。箭習與箭桿比普通箭為長。唐·杜甫《丹青引》詩:“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太習箭。
(7)小鑿頭箭:箭的一種。箭頭形狀如鑿頭,箭桿較細,以木或製成。供子弩發射。
(8)飛鳧:箭的一種,《六韜·虎韜·軍用》:“飛鳧雷影自副。“《注》:”飛鳧。赤莖白習,以鐵為首。”
(9)飛虻: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其三鐮(棱)長尺六者,謂之飛虻。”《東觀漢紀》:“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
(10)無扣箭: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角細小如針。箭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11)無羽箭:箭的一種。又名“沒羽”。《宋史·兵志》:“湖北享西造納無羽箭。上曰:“箭不用羽,可謂精巧。”
(12)木羽:弩箭的一種。據《宋史·兵志》載:“宋真宗鹹平元年,石歸宋獻木羽弩箭,能致遠,入鎧甲。”
(13)木箭:箭的一種。以木製之。
(14)木朴頭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以硬木製成,頭大尾小成滴水狀。
(15)木兔叉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三棱椎形,後面有兩個月牙鏟形尖齒朝前突出,植於箭桿,桿以楊木製,箭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6)水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形狀如鏟。長五分,寬七分,以與箭桿相連,“骨交”以梨木製,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7)烏龍鐵脊箭:鐵制。箭頭呈扁平蛇矛狀。用弓發射。
(18)月牙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前頭為月牙狀,有朝前突出之兩尖刃。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19)月牙鈚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呈月牙鏟形,長一寸五分,寬一寸二分,頭部鋒利,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20)鳳羽:弩箭的一種。元《東南記聞》載:“趙執中制木乾箭,能射三百步外,名鳳羽。”
(21)半邊扣箭: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端尖細如針,後部有二個倒鉤,非常鋒利,箭桿以木或竹製成。為明代弓射箭。
(22)平題: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明鏃……者謂平題”。
(23)艾葉頭箭:箭的一種。箭頭為艾葉狀,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於尖刺,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24)號箭:傳遞信號的響箭,《水滸傳》第十一回:(朱貴)搭上那一枝響箭,向對港敗蘆折葦裡面射去,林沖道:“此是何意?”朱貴道:“此是山寨里的號箭,少刻便有船來。”
(25)四扣馬箭:箭為扁平圓錐形,箭桿為木製,桿末端扣弦處為交叉成十字的兩個月牙形,此箭多用於射馬。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弩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後有四須,兩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過。此箭體過程,不能遠射,常用腰開弩發射。
(27)白羽: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張守節《正義》引文穎曰:“引弓盡箭鏑為滿,以白羽羽箭,故云白羽也。”
(28)皮頂角頂小朴頭箭:箭頭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頭用繩縛於箭桿之上,桿以木或竹製,此箭專為演習、對抗射擊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頭: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凡箭鏃……三鐮(棱)者謂之羊頭。”
(30)齊鈚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鐵制,呈平頭鏟形,長一寸七分,寬七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1)桿頭箭:箭為扁平形雙棱狀,箭桿較短,供木弩發射用。
(32)夾骨包箭: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五棱狀,與骨“骨包”相連,長三寸三分,骨“骨包”以獸角制,環穿十個圓孔,桿以楊木製,羽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竹箭:以竹製。見《唐六典·武庫令》。
(34)殺矢:箭的一種。因殺傷力強而得名。《周禮·夏官·司弓矢》:“殺矢、疾矢,用諸近射、田獵。”鄭玄註:“殺矢,言中則死。”
(35)合包哨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長二寸一分,為扁平方鏟狀,頭部薄而鋒利,闊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桿銜接,骨“骨交”以獸骨製成,長一寸,呈圓錐形,上有四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角鏃長一寸一分,闊四分,狀如鑿子箭而小。見《清會典圖·武備·快箭圖說》。
(37)鑿子箭:頭闊如鏟形。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里津樓諸軍呈百戲》:“又雙柳枝插於地,數騎以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兩開肩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後有一隻三角形倒鉤,桿為木製,為明代戚繼光所制之弓射箭。
(39)連珠箭:可供連發。《秦並六國評話》:“李信不用長槍,抬弓取箭,射三隻連珠箭,張吉落馬。”
(40)兵箭:為步兵所用。見《唐六典·武庫令》。
(41)角頭箭: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為枚針,長四寸二分,桿為楊木製,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古箭名。《周禮·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殺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鄭玄註:“枉矢者,取名變星,飛行有光,今之飛矛是也。”
(43)槍頭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長槍頭,長三寸,寬四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梳脊鈚箭頭,只是在后角處切去一塊,長二寸,寬二寸一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45)鳴鏑:響箭。箭在空中急速飛行時能發出鳴響。《史記·匈奴列傳》:“冒頓巧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集解》:“矢鏑飛則鳴。”
(46)鳴鈴飛號箭:響箭的一種。矢為圓錐形槍頭狀,桿以竹製,上有六至八隻凹凸方孔,以箭以弓發射,時會發出哨聲。
(47)金僕姑:箭的一種。《左傳·魯莊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楊伯峻註:“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義不可強求。”
(48)金箭:以金為鏃而得名,《舊唐書叱蕃傳》:“其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亦名“金鏃箭。”
(49)弩箭:為弩射之箭。《漢書·霍光傳》:“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
(50)兔叉箭:箭頭為扁平橢圓形,刃口鋒利,後有十字交叉,鐵鉤分向前後,桿多又木製,明代弓射用箭。
(51)魚叉箭:長二尺九寸,頭如鈀形,寬一寸四分,長一寸九分,分為5個鐵齒,每個齒均帶有倒鉤,齒尖,桿為楊木製,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為箭。
(52)柳葉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形似柳葉。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53)蕎麥棱箭:頭為扁平鏟形,頭部平,當中略向後凹,後部有月牙形倒鉤,桿以木製或竹製。明代弓射用箭。
(54)點鋼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小而尖,其後有兩個倒鉤小刃。整個箭頭為純鋼打制而成,呈扁平狀。
(55)鈚箭:桿長而頭薄。《集韻》:“鈚木依矢。”漢·揚雄《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鐮謂之鈚。”
(56)眉針箭:箭矢前部為針狀,中部三角形,後部為倒月牙鏟形,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57)皇帝大禮隨侍箭:全長三尺一寸,頭為三角形,中有脊闊,一寸六分,頭長二寸九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紅色。為清代弓射箭。
(58)皇帝大闊“骨包”箭:全長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狀,下部圓柱形,上有8個小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漆成綠色。為清代弓射箭。
(59)皇帝吉禮隨待哨箭:全長三尺一寸,箭頭為中棱形,平頭而銳利,箭頭安裝於角“骨包”上,骨“骨包”以獸角製成,為圓形,上有8個小孔,箭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成。為清代弓射用箭。
(60)皇帝行圍哨箭:全長二尺八寸,箭頭為槍頭形,中有脊,下部以獸角做成“骨交”,扁平狀,長二寸,四周有8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61)皇帝隨侍鈚箭:式樣用皇帝大禮隨侍鈚箭。為清代弓射用箭。
(62)皇帝隨待兔叉箭:全長二尺九寸,頭為六棱銳角形,後有4個前曲尖鉤裝於“骨包”上,“骨包”以獸角制,前銳後圓,長一寸六分,四周有5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63)恆矢:箭的一種。為禮射用。《周禮·夏官·司弓矢》:“恆矢、痹矢,用諸散射。”鄭玄註:“恆矢,安居之矢之。”
(64)索倫箭: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稜錐形,長二寸八分,寬五分,桿以楊木製。為清代弓射箭。
(65)哨箭:箭鏃上加骨角哨子,發則哨響。古稱“嗚鏑”。清代稱哨箭。
(66)鴨嘴哨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扁平形,薄而鋒利,以“骨交”與桿相連,梨木製,前微扁銜箭頭,四面有環,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67)鐵箭:弩箭的一種。箭頭以鐵或銅鑄成。中脊線高起,兩旁各有凹槽,槽內可貯毒藥。箭頭下裝有細箭桿,裝配不求太緊,以插住為限。一旦鐵箭射入人體。箭桿一撥即出,而箭頭則嵌入人體而不能自拔。
(68)鐵朴頭箭:箭頭扁平銳角形,後倒月牙鏟狀鐵鉤,頭中有小孔,桿以木製,為打獵或傳號之用,發射時有“唿唿”聲。為明代弓射箭。
(69)鐵兔叉箭:長二尺九寸,頭由枚鐵片組成銳三角形,長二寸五分。下有四個向前突出倒鉤,鉤尖鋒利,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70)鐵骨利錐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狹小而特別尖銳,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稱“鐵骨麗錐箭”。
(71)鐵羽大鑿頭箭:頭尺寸較大,形狀如大鑿頭箭頭,桿較粗,以竹或木製,羽為鐵片制,供大合蟬弩發射用。
(72)狼舌人箭:頭為扁平狀,兩隻相連,純圓,桿以木製。專供射馬用。
(73)射虎鈚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棱形,長一寸五分,寬九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74)透甲錐箭:頭為圓錐形,前尖中粗後略細,桿以竹或木製,明代弓射箭。
(75)“豆斗”子箭:箭的一種。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隻后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為木或竹製,供三弓“豆斗”子弩發射。
(76)梅針箭: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與角頭箭箭頭相似,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77)菠菜頭箭:頭如菠菜狀,扁平鈍圓形,後有兩排倒鉤,均很鋒利,桿以木或竹製。明代弓射箭。
(78)鏟子箭:頭前部扁平尖針狀,中部如倒月牙鏟形,後部為銳三角形,桿以木或竹製,專為射馬,明代弓射箭。
(79)鑿子頭箭:頭扁平如月牙鏟狀,桿以木製,其多用於射馬。明代弓射箭。
(80)筒子箭:用竹製成箭囊,內裝15-20枝,囊上縛帶可背或束於腰際,頭為扁平槍頭形,桿為竹製,長尺半,桿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擲箭。
(81)雹箭:以骨為鏃的箭。《南史·齊本紀上》:“蒼梧王漸行兇暴,屢欲害帝……及取雹箭,一發乃中帝臍。”
(82)綦衛:古時用綦竹製的羽箭。《列子·仲尼》:“引烏號之弓,綦衛之箭。”張湛註:“烏號,黃帝弓。綦,地名,出美箭;衛,羽也。”
(83)踏橛箭:箭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隻后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以木製,呈方棱形。供手射弩發射用。
(84)篇矢:竹箭。《呂氏春秋·貴卒》高誘註:“小曰鏃矢,大曰篇矢。”近人陳奇猷註:“‘篇’為竹名。則篇矢以竹為,不以金為鋒。”
(85)燕尾鈚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扁平燕尾狀,燕尾剪尖略向外翹,長二寸,尾尖寬一寸五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86)矰①古代系生絲以射鳥雀箭。《史記·老子傳》:“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矰。”②短箭《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87)鞭箭:短小,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頭部細針狀,桿以木或竹製。明代用銅溜子發射的箭。
(88)攢竹箭:頭為3個上連的棱形,中有脊,桿以竹製,較一般箭長。明代弓射箭。

神射手

后羿
后羿,傳說上古時候有十個太陽,世界奇熱無比,植物都無法生長,還出現了六隻怪獸,人民苦不堪言。后羿射殺了六隻怪獸,射掉九個太陽。氣候變得舒適,大地變得寧靜,人們得以繁衍生息。
紀昌
紀昌,戰國時期時趙國邯鄲人,從小便練得一身好箭法,甚至超過了他的師父名射手飛衛,但是飛衛並不承認他的弓術天下第一。後來遇到一個老人點化他,使他參悟"不射之射",從此紀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神射手。紀昌死後,邯鄲城內的武士們都恥於張弓舞劍。
養由基
養由基,祖居拾回橋鎮老山古林村,公元前7世紀人,楚國名將,原為楚莊王近衛軍成員,任楚國宮廄尹,古代著名神箭手,百步外射柳葉百發百中。成語"百步穿楊"典故出此。相傳楚王養一白猿機靈無比,其他射手都射不中,養由基卻一箭將其射殺。
黃忠
黃忠,三國時原魏國將領,後歸蜀漢,三國時期七品上將(呂趙典張關馬黃)之一,箭無虛發,在長沙之戰中射中關羽頭盔上的紅櫻而不偏一毫,關羽自嘆,黃忠老將軍真想取吾性命自是在百步之外。
哲別
哲別,蒙古大將,原名只兒豁阿歹,因箭無虛發,成吉思汗賜名哲別(蒙古語中箭矢之意)。有一箭雙鵰之說,被蒙古人尊稱為箭神,哲別這個名字後來也成了蒙古語中"神箭手"的代名詞。
李廣
李廣,西漢名將,善騎射,有"漢之飛將軍"之稱。他一次戰敗被匈奴俘虜後乘敵人不備奪得一弓一馬連射倒匈奴數十人,箭法之準讓後來的匈奴沒人敢追。一說有次他出去打獵,誤將一塊大石頭當成老虎,竟一箭將石頭射穿。

拼音是sh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