簭,漢字之一。 拼音: shì 筆畫: 18 部首: 竹 部首筆劃: 6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shì 
部首:竹,部外:12,總:18
五筆:TAWK 倉頡:HGCR 鄭碼:MBOJ 
筆順編號:314314123434134251 四角號碼:8860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基本字義

● 簭
shì ㄕˋ
1. 古同“噬”,咬。
2. 古同“筮”。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簭 ·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12
《字彙補》與筮同。《周禮·春官》簭人,中士二人。《注》問蓍曰筮,其占易。又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鹹,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凶。《注》此九巫皆當為筮之誤。 又噬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凡攫閷援簭之類。《注》簭者,以口噬物而食也。

說文解字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啗也。喙也。喙上當有一曰二字。各本作?。今正。說文有?無筮。則筮者㜩變。不當用為諧聲。周禮梓人。攫?援簭。正作簭。從?聲而省吅也。又周禮卜筮字皆作簭。此則假借也。從口。尰聲。時制切。十五部。按詩噬肯適我。毛曰。噬,逮也。此謂噬為逮之假借也。釋言作遾。方言亦作噬。

方言集匯

粵語:sai6

拼音是sh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