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漢字]

易[漢字]

易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的本意是指“蜥蜴”,並特指蜥蜴中的變色龍,因此衍生出“變化”這個含義。易經里“易”的含義有三個,“變易”,“簡易”,“不易”。易也是百家姓之一,始祖為齊桓公寵臣巫雍,字易牙。河北有易縣,易水河,一說,日月為易(日月亦為“明”,艮卦為光明象,此義從連山易之階段即有之)。古有《列子·湯問》:“寒暑易節。”李斯《諫逐客書》:“移風易俗。”等。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易
基本信息
漢字:易yì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字形結構

【首尾分解查字】日勿(rìwù)
【漢字部件構造】:日勿
【筆順編號】25113533
【筆順讀寫】豎、橫折、橫、橫、撇、橫折鉤、撇、

基本資料

文字類型:中文
古文類型:非古文
文字類型:方體字
拼音:yì
部首:日
部外筆畫:4
部首筆畫:4
結構:上下
總筆畫:8
五筆86:JQRR
五筆98:JQRR
倉頡:APHH
筆順編號:25113533
四角號碼:60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613

詳細字義

<動>

(象形。本義:蜥易)
換,交換
例: 寒暑易節。——《列子·湯問》
寡人慾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戰國策·魏策》
以大易小。
弗敢易。
易寡人之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楚人圍宋,易子而食。——《左傳·哀公八年》
移風易俗。——李斯《諫逐客書》
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又如:易筋經(講武術的書,託名南朝梁代達摩和尚所作);易簀(換竹蓆。比喻行將死亡);易貨(交換貨物);易地(互換所處的地位;交換土地);易身(換位)
改變,更改
獄詞無易。——清·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易字(改換名字);易簀(更換竹蓆);易轍(改變行車道路);易心(改變心志;改變想法);易初(改變初衷);易革(改革,變革);易節(改變氣節操守)
替代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易·繫辭下》
北都政變,以暴易暴者數矣!——章炳麟《致段祺瑞書》
又如:易代(更換朝代)
蔓延;傳播
絕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東觀漢記》
又如:易種(蔓延其種)
治,整治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
“易作“移”義。《書經·盤庚》:“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後句意謂:不便移種子到新邑。”(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6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輕視。含有“不以為意”的意思
易慢之心入之矣。——《禮記·樂記》。注:“易,輕易也。”
是於聖人也,胥易技兿。——《莊子·應帝王》。釋文引崔注:“易,相輕易也。”
易者使傾。——《易·繫辭下》。注;“易,慢易也。”
吏民慢易之。——《漢書·王嘉傳》
寄偽兒啼,恐栗,為兒狀。賊易之,對飲酒,醉。——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韓非子·五蠹》

12、作“移”義。《書經·盤庚》:“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後句意謂:不便移種子到新邑。”——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

〈形〉

1、容易。與“難”相對[easy]
貴貨而易土。——《國語·晉語七》
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禮記·樂記》
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唐·岑參《秋夜宿仙遊寺南》
事有難易。——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學有難易。
2、又如:易與(容易對付);易可(容易);易人(可以輕易對付的人);易易(極容易);易如反掌。
3、簡易,簡省[simpleandeasy]

易
欒范易行以誘之。——《左傳
4、平坦[level]
羈堅轡,附易路。——《文選·枚乘·七發》
5、又如:易野(平坦的原野);易道(平路);易地(平地)
6、平易[unassuming]。如:易直(平易正直)
7、和藹[amiable]。如:易恬(和悅恬淡);易中(和悅其心)
〈名〉

1、古代指陰陽變代消長的現象[change]
王者乘時,聖人乘易。——《管子》
2、古代卜筮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合稱三易[divinationbook]
3、《周易》的簡稱[theBookofChanges]
《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朱熹《周易本義序》
本之易。——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4、又如:《易》之八像(《易經》中用八種符號(八卦)代表八種自然界中的現象)
易,中國儒家經典之一,分《經》、《傳》兩部分,《經》據傳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兩種符號重疊演成64卦、384爻,依據卦象推測吉凶。今本《易經》通過釋經表達哲學觀點,包含世界觀、倫理學說和豐富的樸素辯證法,從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
5、古代占卜官名[divinationofficer]
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土之情,立以為《》,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禮記》
6、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禍福[divinationimage]
卜易、談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儒林外史》
7、彈奏弦樂器拽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撥動琴弦[oneofingering]
8、通“埸”。邊界[border]
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荀子·富國》
六五,喪羊於易,無悔。——《易·大壯》
殖於疆易。——《漢書·食貨志上》
吾易久遠。——《漢書·禮樂志》
9、州名[Yiprefecture]。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
10、易水的簡稱[YiRiver]。在河北省西部,發源於易縣,在定興縣匯入南拒馬河
秦兵旦暮渡易水。——《戰國策·燕策》
易,出代州,經保定之易州、安州至高陽,下與曹、徐、滋、沙諸河合。——明·徐向志《讀書札記》。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亦。《說文》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隂陽也。《易·繫辭》《易》者,象也。《疏》《易》卦者,為萬物之形象。《又》生生之謂易。《注》隂陽轉易,以成化生。《疏》隂陽變轉。《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注》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孔穎達·周易正義》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朱子·周易本義》《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 又《易·乾卦》不易乎世。《》不為世所移易也。
又《易·繫辭》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公羊傳·宣十二年》交易為言。《注》交易,猶往來也。 又《書·堯典》平在朔易。《傳》謂歲改易。又《禮·祭義》易抱龜南面。《疏》占易之官也。 又《史記·項羽紀》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注》正義曰:開張易舊處。 又姓。《姓氏急就篇》易氏,易牙之後。 又水名。《水經》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鄕西山。
又州名。《廣韻》趙分晉得中山,秦為上谷郡,漢置涿郡,隋為易州,因水名之。 又《廣韻》《集韻》《韻會》以豉切《正韻》以智切,音異。《易·繫辭》乾以易知。《疏》《易》謂《易略》。 又《易·繫辭》辭有險易。《注》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疏》易,說易也。
又《禮·檀弓》易墓非古也。《注》易謂芟治草木。《孟子》易其田疇。《注》易,治也。又《禮·祭義》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又《公羊傳·文十二年》俾君子易怠。《注》易怠,猶輕惰也。 又《公羊傳·宣六年》是子之易也。《注》易,猶省也。
又《論語》喪,與其易也,寧戚。《何晏注》和易也。《朱傳》易,治也。 又《爾雅·釋詁》平、均、夷、弟,易也。《注》皆謂易直。《疏》易者,不難也。又《莊子·刻意篇》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 又《史記·禮書》能慮勿易。《注》易,謂輕易也。 又《韻補》葉余支切。《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

常用詞組

1、易安yì’ān
[easy;comfortable]安適,舒服
審容膝之易安。——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2、易帶yìdài
[undoabelt]解帶
遂易帶。——唐·李朝威《柳毅傳》
3、易經yìjīng
[theBookofChanges]
4、易如反掌yìrúfǎnzhǎng
[aseasyaspie;aseasyasturningoffone'shands]
像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極容易做易如反掌,何往不至。——《北史·裴陀傳附裴矩》
5、易手yìshǒu
[changehands]某物的占有者發生更換陣地多次易手。
6、易易yìyì
[veryeasy]很容易

榮祿固操、莽之才…待之恐不易易。——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7、易於yìyú
eproneto;easily]可能性很大;容易
這種酷熱的天氣人易於中暑。
8、易簀yìkuì
[changebed]更換床蓆,指人將死
易簀之際(臨終的時候)
9、易幟yìzhì
[changeflags]國家或軍隊更換旗子,指改變政治方向、宗旨或投向對方。

漢英互譯

中文:易
英文:Yiamiable change easy exchange

方言集匯

1、粵語:ji6jik6
2、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yi4
yid6[海陸豐腔]ri5rit8
[梅縣腔]j5jit8[寶安腔]ji3|jit8[東莞腔]ji3jit8[沙頭角腔]ji5[客英字典]ji5jit8[台灣四縣腔]ji5jit8[陸豐腔]ji5jit8
3、廣西壯語
其他解釋
據《簡易道德經》里所述:“簡則簡,易則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萬物皆在一簡一易中矣。"
說明了易字,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是時時刻刻離不了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字。易字的意義也很深奧。
一、易是自然的一種現象,萬物萬事都向於易,都是有意或無意地以易的方式去動作。
二、易是開蒙的意思,此字上是日象下是物象,有日才能顯示萬物,這就成了易象,也就是易字。有易才能有所發現。
三、易是建立在簡字的基礎上才為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只有簡單的才容易,只有容易的才簡單。
四、易是《簡易道德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簡字結合在一起,組成了簡易學說。在簡易圖中:易為二,為火,居南。
《周易卦象與本義統解》解:從“易”字的結構看,應是上為日,下為勿。勿,《說文》:“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趨民,故遽稱勿勿。”段玉裁註:“州里當作大夫、士。”勿是指君王的下屬所用之旗。日,指太陽,用日作偏旁的字在周易卦爻辭中大都與君王有關,如“明”“晉”之日旁皆含有君王之義。甲骨文寫“易”為左右結構,左為旗帶飄揚之形,右為日,意思基本一樣。
由此看,“勿”較早的含義是主旗下的分旗,或是王師行軍出征打的旗子,它飄揚在王的勢力所能夠延伸到的地域範圍。“易”就是泛指君王的統治,包括政治、軍隊等許多方面,君王之旗,也就是王權、王師之意。從《周易》寫作的角度來解,六十四卦筮卦各有主題,六十四卦的統名稱為“易”,“易”應該泛指王的統治方略或成天下之王的道理。

易學中含義

①《周易》的簡稱。
②指萬物的本源或根本規律。《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③具體含義,有多種說法。
(1)本義為蜥蜴,引申或假借為變易。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易、晰易(蜴)、蝘蜓,守宮也。象形。”易為蜴之本字。此類小動物皆善變,故被古人視為測知剛柔消長、陰陽屈伸的神物。引申假借為“變易”義。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易、象二字皆古以語言假借之名”。“易本晰易,語言假借而難易之義出焉”。
(2)為雙手持器傾水貌,甲骨文易的形體為雙手捧一盛水器皿,將其中的水傾注入另一器皿中,後人認為在兩器皿中盛水即損多益少,隱含報益,變化義。金文似今易字,有人認為是文字逐步簡化的結果。
(3)生生之謂易,語出《周易·繫辭上》言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變動不居。明喻國人認為:“先儒解‘易’為變易,為交易,總不如《繫辭》‘生生之謂易’,五字為最確。”
(4)易為逆數。語出《說卦》,“易,逆數也。”理解不一。虞翻註:“易謂乾,故逆數”。《乾鑿度》云:“易氣從下生”。鄭玄註:“易本無形,自微及暮。氣從生,以下爻為始,故曰逆數也。韓康伯註:”作易以逆睹來事,以前民用。“朱熹《周易本義·圖說》引邵子語:”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乾坤初索震巽,再索坎離,三索艮兌,是逆數也。“
(5)易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緯·乾鑿度》;鄭玄《易贊》、《易論》)三義联系起來理解:變易體現宇宙萬物永恆運動的本質。不易說明事物運動可感知可認識的相對靜止狀態以及宇宙發展規律的相對穩定性;易簡則說明乾
坤陰陽變化規律的本質的非神秘性和簡明性。
(6)易兼五義:交易、交易、反易、對易、移易,(毛奇齡《仲氏易》)變易表明宇宙萬物的變化運動,交易表明宇宙陰陽矛盾的交往、轉化,反易指陰陽矛後的反覆變化,對易指陰陽矛質朝相對立的方向發展,移易指陰陽矛盾的上下推移運動。
(7)易為日月之象。《周易·繫辭》:“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漢人多取此說。”易名有四義,日月相衡。“(《易緯·乾坤鑿度》)”易者,日月也。“(鄭玄《易論》)”日月為易,剛柔相當。“(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近代或以為日是陽氣最精者,月是陰氣最精者,”易“即象徵陰陽的推移變化,帶有抽象的哲學意味。
(8)易為卜筮。《管子·山權》,”易者,所以守成敗吉凶者也。“《賈子·道德說》:”易者,察人之精、德之理,與弗盾而占其吉凶。“鄭玄《周禮·春官·太卜》註:”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也。
(9)易為宇宙之體。宋理學家崇此說。程頤《程子遺書》:“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朱熹解釋:“其體則謂之易,便是橫渠(張載)所謂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者”。“從上天之載談起,雖是無聲無臭,其圖解變化之體,則謂之易。然所以能圖解變化之理,則謂之道。”“易者,陰陽錯綜交換代易之謂,如寒暑晝夜,闔辟往來,天地之間,陰陽交錯,而實理流行,益與道為體也。寒居晝夜,閡辟往來,而實理流行其間;非此,則實理無以頓放,故曰:其體則謂之易。言易為此理之體也”。(據江永《近思錄集注》引)
(10)易為神用。邵雍《觀物外篇》:“易,神之用也,所以無體”,“神,易之主也,所以無方”。
(11)易為良知。明王守仁《傳習錄下》:“良知即是易”。
(12)易為地名。近人徐世大《周易闡微》:“《周易》作者晉人中行明,作書之地在易,《周易》之名,周者周遍。易即其著書之地,望其親友周邊以救之也。”
(13)易為“蠶”的隱語,近人黎子耀以為金文中“易”作三足烏形,“易”本為烏字,影射蠶。最後是為了影射太陽。“易”從日從勿,“勿”通物,故“易”可借用作“物”,交易即交物。(《周易釋名及其經緯》)“易”的解釋還有很多,一般以為,“易”以“變易”之義為主,“變易”可盡賅“生生之謂易”、交易、反
易、對易、移易等意義。其他說法則為一己之見,或妄誕,或片面。

易字新解

易字讀音相近的比如“噫”如“呀”,是人們遇到變化或新奇現象時的驚訝之聲,驚訝之中自然帶有驚喜和疑問的意味,因而有新舊交替的意味;“易”字又與數字“一”同音,有萬物開始的意味。
在甲骨文中,“易”字像雙手捧一杯向另一杯中傾注水的形狀,後簡省雙手,只寫作一個杯向另一杯注水的形狀,再後來簡省為只剩下一個杯向外流水的形狀,最終又縱向截取杯的一半而簡省,失去原形,最終被訛化演變為“易”字。由“易”字的注水、兩器物之間的“裒多益寡”而表示“變化、變換、交易、變易”。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從大杯中向小杯中分注液體,才能達到具體使用液體的目的,如喝水,總是先從水壺中把水倒入杯中再喝再用,所以,“易”字的字形還具有轉化而使用的意義。
易經》是上古聖人仰觀天象,日月交替而得,易字是上日下月,勿是月之變形。易字表義萬事萬物之生長、變化、消亡規律之根本。
《易經·繫辭下》說:“乾坤其易之門邪?”,即乾坤二卦是出入《易經》的門戶,是《易經》六十四卦的根本。乾卦象徵天,坤卦象徵地,天在上,地在下。周文王、孔子解釋,天的功能作用在於行雲布雨,是萬物發生的根元,天是主宰,是主動,是創始;地的作用順承天的意志,為萬物的發生和生長提供條件,地是順從,是被動,是滋養。
天與地的這種位置關係與作用,正與“易”字的最初字形所表達的意義相似,都具有“居上位者傾注流水,展下位者承受流水;居上位者主動並創始一個過程,居下位者被動轉化並完成過程”的意象。創製八卦和推演《易經》的伏羲、周文王都生活在中國西部地區,氣候乾旱,對雨水化生萬物的現象體會深刻。現今甘肅中部地區,每年生長季節,一場透雨過後,原本童山禿嶺的黃土山上很快煥發生機,草木繁茂起來,如同“蒼天降雨水啟動生機、大地滋生萬物”一般。
《易經·繫辭下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繫辭上傳》說“生生之謂易”,《易經·歸妹卦》還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生”。即天地最根本的功能就生成萬物,使萬物生成發育就是易的體現,天地不交合就沒有萬物的發生。天地交合最直觀的形式便是降雨天氣,即天傾注雨水於大地,之後才有草木繁茂,萬物化生。一場新雨一層綠,“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伏羲和周文王對此一定深有體會。所有這些同樣也體現在甲骨文“易”字之中,可以說,“易”字類比性在刻畫了天地交合生育萬物的核心意義。
所以,“易”字是對《易經》一書的高度概括,其中的關鍵還是一個“雨”字。《易經·繫辭上傳》說“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也就是說,天地之間雖然有雨水,但不會像“易”字那樣隨人們的心愿,讓人們心想事成,所以要占斷,要通變,要明白萬事萬物變化就在於陰陽的相互轉化。中國北方地區的降雨正具有這一特點。

易氏來源

易姓在百家姓氏中是非常高貴的一個姓氏,自古就有對陰陽、玄學的深入研究的人,特別是易貞言,清代湘鄉人,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周易講義》中校訂對本命年有如下的解釋:本命年,在風水學上也被叫做命犯太歲。簡單說就是一個人出生時的屬相,恰好是和本年屬相相同就被叫做“太歲相同”,民間稱為犯太歲也稱作是本命年,詩曰: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因此,在哪一年裡出現犯太歲必定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因此務必要化解。化解本命年太歲災難方法是女士佩戴藍絨晶飾品、橘子石飾品或石碑護身符(石碑護身符是由“紅竹石、四葉幸運石、雲海石、蜜蠟石”以上4種製作而成的)。藍絨晶飾品、橘子石飾品或石碑護身符,其中3個物品同時佩戴任何兩種都可以化解本凶煞。男士佩戴紅竹石飾品、影子石飾品、石碑護身符(石碑護身符是有影子石、紅竹石、橘子石製作而成)紅竹石飾品、影子石飾品、石碑護身符,三者選二種佩戴才可以化解本命年凶煞。現代香港諸多易學、面相書籍都摘選《周易講義》裡面的內容。

歷史來源

1.周文王十五子畢高之後。1993年湖南、四川、江西、湖北等省近百萬易姓子民在國內外易姓友人的資助下再次在湖南省隆回縣舉行易姓宗譜修繕,老族譜中明確記載易姓系周文王十五子畢高之後,由太原南遷而來,並規定後人不可外泄。
2.來自姓,以易為氏。武王伐紂時,姜尚擔任統兵的軍師,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贏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於齊。後來又封他的子孫於易地,這一部分姜尚的後代於是以地名作為姓氏,為易姓。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來。
3.出自齊大夫易牙之後,以先人的名字作為姓氏。春秋時有齊王的寵臣壅巫,字牙,因採食於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於烹調技術,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時曾說易牙“殺子適君”,違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齊王不聽。管仲死後,易牙與豎刁、開方共同專權,齊王病了以後,他們趁機作亂,殺掉大批官吏,並將太子趕出皇宮,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後來被其他的大臣所殺。易牙的子孫以易為姓稱易氏。是為山東易氏。
4.出自姜太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姜太公後裔有被封於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一帶),且以封邑為氏,稱為易姓。是為河北易姓。
5.出自以地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州人以地為氏,稱為易姓。
6.出自少數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納西等族均有易姓。
7.出自周武王后裔。衡陽易姓譜言易姓本姓姬,姬昌兄弟後代。居易水而姓,衡陽易姓系長沙易雄之後,並言及易牙本名狄牙,傳易牙為易姓始祖當糾正。

得姓始祖

呂尚。呂尚,字子牙,後人稱姜子牙,周朝初年,為姜姓部落族長。武王伐紂時,呂尚統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之戰中大敗商紂,為滅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為“尚父”,封於齊國,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位列其他封國之上。呂尚後人有被封於易地,且以封邑為氏者,遂為易姓。呂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孫敬仰而被視為易姓始祖

姓氏分布

易氏的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東。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布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至現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華僑。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堂號
主要有純孝堂、植栗堂:宋朝時,易延慶為奉禮郎,出任臨淮縣縣令。後因父喪守墓而辭官,服滿又任大理丞。後又因母喪回家葬母,他母親生前愛吃栗子,於是他守墓時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樹竟
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墓前又生出兩棵靈芝。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衡陽易姓為太原堂。
英才人物列傳
甲公列傳(轉自湘潭易氏家譜)
甲公楚人,黃帝之後。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為氏。公賦性勁爽,鄉里有義士之目。白公勝聞而慕之,願納交焉。及勝將弒惠王(春秋時,前488---戰國,前432年)及子西,欲得公助,陳士勒兵以示曰:”與我,無患不富貴;不吾與,則此是也。”公笑曰:”子常言吾義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義,吾不取也。今子將弒子之君,而使吾從子,非吾前義也。雖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為也。子行子之威,則吾亦得明吾義也。逆子以兵爭也,應子以聲鄙也。吾聞士立義不爭,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顏色不變,遂遇害。(考:此傳采自西漢劉向《新序》史籍和鄂譜誤作申公)遠孫仁福,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自太原遷居會稽郡吳縣,有名於時。其後有萬年者,蜀漢章武二年壬寅(222)自吳縣遷長沙之瀏陽,三傳而生雄公,自有傳。
贊曰:猗與鼻祖,軒胄遙遙。國稱義士,遂志危朝。利不為諂,威不能橈。世滋芳烈,奕葉用昭。
按: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年)著《新序》(編入《四庫全書》經部儒家類,或通稱《劉向新序》),其義勇第八中有:“楚太子建以費無極之譖見逐。建有子曰勝,在外,子西召勝,使治白,號曰白公。勝怨楚逐其父,將弒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陳士勒兵,以示易甲曰:……與我,無患不富貴……(以下與上傳記基本相同)”。顯然易甲傳,實來自《劉向新序》。由此則史籍中“楚有易申著節義”句有誤,應為”楚有易甲著節義。”憲武考注1997年。

易與周易

三易

據《周禮》記載,周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別皆六十有四”。這說明易的基本內容是八卦和六十四卦,連山易與歸藏易都幾乎失傳,留下的只有周易。

文王演易

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文王“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這句話里,易是交換和變化的意思,這句話具體地說明了當時周文王交換變化八卦,使得交換變化的八卦成為六十四卦。

孔子研易

《繫辭》中有“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傳併入周易

東漢的鄭玄注《周易》,把易傳併入周易。

易氏名人

易中天、易建聯、易欣、易家揚、易秒英、易聖華、易必羊、易易、易炳興、易榮傑、易厚基、易圖境

易洸

以上湘贛兩省九種易氏族譜對易洸的記載,其共同點是,易洸官任征南將軍,領兵到袁州即宜春,卒葬宜春之西,即今萍鄉市蘆溪縣高崗塘的將軍墳山。其主要不同點
是,江西譜所記易洸公,或為西漢“漢武帝”時人,或為東漢漢沖帝時人;而湖南譜所記易洸都只說是“武帝”時人,未說明是哪個朝代的“武帝”。一般人沒有注意這一字之差,但卻有一種譜即株洲八斗鄉民國十年的六修易氏族譜,其《源流匯考》卻洞察到了這一個字的微妙差別,並對此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個與江西譜不
同的結論。
湖南譜都說易洸是仁福公之後,宜春譜上也作了同樣記載。仁福公是於東漢章帝元和間即公元84年至86年間居吳郡太倉州的,易洸既是仁福公之後,則易洸應生活在東漢章帝以後,東漢章帝後沒有漢武帝,所以易洸不可能是漢武帝時人。但在此後的晉朝,卻有一個“武帝”,即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株洲譜《源流匯考》認為,湖南譜所說“武帝時有將軍名洸者”,其“武帝”前,應省了或脫了一個“晉”字,易洸應是晉武帝時(公
元265年至290年)官拜征南將軍到宜春,易洸應生於晉朝以前的三國時代。江西譜說的易洸生於公元前128年,湖南譜說的易洸生於約公元200年前後,兩者生活年代相差約300年。
湖南譜只說洸公,未說退公;而江西譜關於洸公與退公之間的世次關係,有兩種說法,即:
1、退公為洸公的第六世孫;
2、退公為洸公的第十四世孫(洸為尚公第八世,退公為尚公第二十一世)
第二種說法退公與洸公相隔十三代,約相距四百年左右,因退公卒於公307年,這與洸公處於西漢武帝時代(生於公元前128年)的說法相對應;第一種說法退公與洸公相隔五代,約相距150年左右,這與洸公處於東漢沖帝時(公元145年)的說法相對應,與湖南譜說洸公於晉武帝時任征南將軍到宜春差別不很大。因九聯坊譜《洸公傳》說“惜書缺,有關他所表現無可考信”,以上關於洸公年代的種種說法,都不是洸公時代的實錄,而是後人推算補註的,難免有主觀猜測成分,只能供參考,其年代不會很準確,但《退公傳》已記入袁州府志,洸公與退公應該確有其人,洸公為退公先祖,因而洸公也
為雄公先祖,應該是可信的。

易 棠

字念園,湖南善化人。著名清朝大臣、詩人。道光九年進士,鹹豐間官至陝甘總督,著有《貽芬書屋詩文集》。

易佩坤

字子笏,一字笏山;湖南龍陽人。著名清朝大臣、文學家。鹹豐五年以優貢出仕,官至江蘇布政使,著有《函樓文集》。

易本娘

字眉孫,湖北京山人。著名清朝經史學家。道光間舉人,潛心經史,著述甚富,有《申顧》、《姓觽刊誤》、《春秋楚地答問》、《字型蒙求》、《一蠡詩存》、《一粟齋試帖》等。

易 山

字國順,湖南沅陵人。著名清朝醫學家。早年得異人傳授,精於外科,手術多有奇效,人稱易神仙。

易潤壇

字昀荄,號荷生;湖南長沙人。著名清朝大臣、詩人。累官道員,加按察使,著有《聽竹草堂詩文集》。

易 宏

字渭遠,號秋河,又號雲華子;廣東番禺人。著名清朝詩人工詩詞,著有《雲華閣詩略》等。

易之瀚

字浩川,號蓉湖;江蘇甘泉人。著名清朝數學家。篤嗜算學,時羅士琳有《四元玉鑒補草》,因從問難,為撰《四元釋例》。

易佩紳

龍陽人(今湖南漢壽)。著名清朝官吏。易佩紳生於漢壽,是清末儒將,官至四川、江蘇布政使。寫下詩詞八百餘首,有《函樓詩鈔》、《函樓文鈔》二十餘卷。

易尚升

字與同,湖南澧州人。著名清朝官吏。康熙四十四年舉人,官直隸新城縣知縣。

易祖栻

字淑南,號嘯溪,易宗瀛之子;湖南湘鄉人。著名清朝官吏、書畫家。官江蘇青浦主簿,工書法,善畫墨竹,間作山水魚蟲,著有《嘯溪詩稿》。

易良俶

號屏山;湖南黔陽人。著名清朝官吏、文學家。嘉慶十六年進士,任河南盧氏縣知縣,勸民種植桑、茶,道光間調孟縣知縣,升鄧州知州,著有《春秋撮要》、《中州風俗說》、《海防臆說》等。

易為鼎

字用玉,號汪來子;湖廣黃岡人。著名明朝賢士。以文章節氣名,明亡,築室白雲山,教授學生,學者稱大隱先生,有《易膚說》。

易舒誥

湖廣攸縣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翰林檢討。當年太監劉瑾擅權,人爭趨附。易舒誥獨不屈,遂改南京戶部主事。劉瑾敗亡,復入翰林,後以親老乞歸,杜門卻掃,家居十四年卒。

易翼之

字孔章,雲南騰越人。著名明朝賢士、教育家。明正德二年舉人,任四川長壽縣知縣,後歸隱龍川江講學,為一時師表。易翼之著有《四書音義會編》、《春秋經傳會編》、《詩話類抄》、《古今詩評》、《騰司志稿》等。

易 直

字子順,江西宜春人。著名明朝大孝子。正德問,父遭事系獄,自縛跪府門外請代罪,其父獲免,時人稱為孝子

易時中

字嘉會,福建晉江人。著名明朝官吏。嘉靖元年舉人,任夏津縣知縣,有惠政,升順天府推官。

易之貞

字忠甫,湖廣蘄水人。著名明朝大臣。明隆慶四年舉人,官戶部郎中,督餉易州,奏免積年欠賦三百六十餘石,遷馬湖府。

易仿之

字惟效,湖廣黃岡人。著名明朝大臣。隆慶進士,知衢州府,有政聲,轉四川涪州道,升參政致仕。

易文字

江西臨川人。著名明朝官吏、文學家。以貢士任高淳縣丞,署縣事,築堤御災,有德政,著有《詩書春秋大義》、《秋潭集》。

易應昌

字瑞之,江西臨川人。著名明朝大臣。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天啟時由御史累遷大理少卿,崇禎二年任左僉都御史,進左副都御史,弘光時遷工部右侍郎。[6]

易學實

字去浮,號犀厓,江西雩都人。著名明朝賢士。崇禎年間舉人,後奉母入山,閉門三十年,著有《犀厓文集》、《雲湖詩集》。

易 剛

字正道,湖廣衡陽人。著名明朝官吏。由鄉舉知武康知縣,以寬和廉潔稱。

易學實

字開伍,廣東新會人。著名明朝賢士。性清介,事母至孝,登崇禎鄉薦,講學授徒,著有《逸紀》、《書詩傳解》、《拂劍草》、《僑梧集》、《吾豫漫筆》等。

易 英

字子順,湖廣澧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洪武年間,他以州學訓導擢工部主事,升郎中,累官至禮部左侍郎。

易 節

字時中,江西萬載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永樂十三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升貴州布政使。

易 先

字太初,湖廣湘陰人。著名明朝官吏。以國子生授諒山知府,有善政。

易 綸

湖廣益陽人。著名明朝大臣。少有大志,明宣德間以舉人教儀隴,召入為御史。易綸在任獨立敢言,結果忤逆權貴,被謫教宜川學。

易炳文

襄陽人。著名元朝大孝子。父喪,廬墓六年,時人慕之,鄉人稱為易孝子。

易 思

字景善,袁州人(今江西宜春)。著名唐朝詩人。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公元742~755年),進士,詩人。

易 言

字應之,宜州覆水蠻人。著名北宋官吏。宋真宗執政時期,應召往說蠻酋,降其眾,賜官,著有《排奸黨說》。

易著明

字晦之,袁州宜春人。著名北宋大臣。宋真宗天禧二年戊午(公元1018年)登進士第。他博學精聲律,累被鄉薦。與石延年為詩友,宋真宗初賜三班奉職,終左班殿直。

易應昌

明臣。字瑞芝,臨川(今江西撫州)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進士。熹宗時,由御史累遷大理少卿。魏忠賢黨彈劾為東林,削籍。崇禎時,為左副都御史。為時所重。福王時,官工部右侍郎。明亡後,卒。

易元貞

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陽令、平縣令,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強御。暇日延諸生論道談文。死後貧無以葬,人民為他舉辦葬禮,罷市相送。

易贇

晚唐狀元易重之子,南唐(公元938年-公元960年)雄州剌史易贇(yūn)。

易 充

分宜人,宋代學者,聰慧超群,年僅十六、七歲時即通《易》、《》、《詩》,號“三經處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完

字德備,易完系易優之後,歷管、環、金、潰,弁,而為易弁之次子。著名宋朝學者,現存最早撰易氏譜序和纂譜者。宋哲宗時解元,兩舉學士,時人號曰富文先生,
史籍無載。據宋哲宗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易完撰易氏譜序時稱,他是現存最早撰易氏譜序和纂譜者,與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和蘇洵(公元1009~1066年)幾乎同時。從該譜序及易氏譜首捲來看,自唐以來世系圖紀齊全,更有傳記,早已具有歐蘇體例的內容。易氏譜歷史悠久而優異,易完有承
先啟後之功。

易三接

號康侯,湖廣零陵人。著名明朝賢士。易三接性耿介,博學多才。明朝中期,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尖銳,官吏互相結黨營私,官場腐敗。科舉取士,考官只看考生
父輩的地位和行賄的財物,不重考生的才學。易三接決心只憑自己的才學考取功名,他三次應試,文章結構嚴謹,內容切中時弊,語句秀麗,堪稱上乘佳作。但由於
他父親僅是一名白衣秀才,又無重金行賄,因此三次應試最終還是名落孫山。從此以後,易三接看淡功名利祿,開始他的遊俠生活。易三接遍游大江南北,名勝古
跡,祖國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的足跡,所到之處方親探友,飲酒賦詩,怡然自得。這樣的生活,他一共度過了二十一個春秋。易三接晚年回到零陵,在瀟水河畔築屋
定居,號稱“康候先生”。他將自己的經歷全部記載下來,主要著作有《永州野史略》、《零陵山川志》、《忠鬼錄》、《暇齋詠古詩》等。

易白沙

易白沙(1886-1921),近代新文化運動學者。原名坤,字越村。長沙人。因家住白沙井,自號白沙。少熟讀經史百家,尤工墨家學說。1903年離湘赴安徽從事教育工作,與章太炎、陳獨秀多有接觸。“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參與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工作,抨擊袁世凱。1915年在《新青年》上發表一系列文章,宣傳民主與科學。1921年隻身赴京,伺機行刺北洋軍閥頭目,未果,遂於是年端午節蹈海自盡。

易順鼎

易順鼎(1858-1920),字實甫,又字中碩。湖南省龍陽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近代詩人。清光緒年間中舉,官至廣東欽廉道,後事袁世凱之子袁
克文。除善作詩外,也作詞及駢文,年少時有神童、才子之稱。一生好游山水,作詩近萬首。曾學謝靈運、謝朓、杜甫、皮日休、李賀等人風格、手法作詩,尤以學
溫庭筠、李商隱的詩最多最好。他寫詩講究屬對工巧,用意新穎,筆法巧妙過人。古詩體中有一些可稱為雄偉之作。但也有些在嚴肅的題材里濃染桃色,詩風浮艷。
著有詩集《丁戊之間行卷》、《四魂集》等二十多種,大都收入《琴志樓易氏叢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