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事變

乙未事變

乙未事變(朝鮮語:을미사변)又稱王城事變、閔妃弒害事件,是指1895年10月8日(農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朝鮮王后閔氏(明成皇后)在漢城(今首爾)景福宮被日本浪人謀殺的歷史事件。這次事件由日本駐朝鮮公使三浦梧樓策劃,並有部分朝鮮人協同參與。乙未事變的緣起是日本人謀求重振在朝鮮的優勢地位,因此暗殺了親俄排日傾向的明成皇后。事後日本雖在朝鮮重建親日政權,但由於掩蓋工作不力,使事變真相披露,引起國際輿論的譴責和朝鮮人民的反抗。俄國亦趁虛而入,激化了日俄矛盾。乙未事變歷來爭議很大,至今眾說紛紜。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世界近代史上,朝鮮半島一直是各大國爭奪的重點地區,乙未事變也是朝鮮半島大國競爭的必然結果和重要體現。1895年,朝鮮的原宗主國——清朝中日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日本得以控制朝鮮。日本在甲午戰爭期間,將原先執政的親華的朝鮮王妃——閔妃趕下台,扶植以金弘集為首的朝鮮親日政權,實行甲午更張等“改革”,表面上是要幫助朝鮮實現近代化,實則加緊對朝鮮的控制,使之同化於日本,以便不久後吞併朝鮮。朝鮮的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日本在朝鮮的擴張,引發了俄羅斯帝國的不滿。沙皇俄國早已對朝鮮垂涎三尺,而日本對朝鮮的覬覦妨礙了俄國遠東地區的擴張。俄國開始行動起來,先是發起“三國干涉還遼”,逼迫日本將《馬關條約》中清朝割讓的遼東半島歸還清朝,然後開始了對朝鮮政治、經濟的滲透,日俄兩國在朝鮮的對立和傾軋逐漸加劇。

朝鮮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成為了日俄兩國爭奪朝鮮的前台戲。當時朝鮮雖然由親日政權控制,但失勢的閔妃並不善罷甘休。閔妃集團原來在清朝控制時期,就有親俄的傾向,比如兩次朝俄密約事件等,到了甲午戰爭中清朝勢力被日本逐出朝鮮,閔妃完全對清朝失去了依附的信心,又看見俄國在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對日本的威懾力,便徹底投向俄國,準備引入俄羅斯的勢力來牽制日本。閔妃在暗中成立了貞洞俱樂部,以召開宴會為名聯絡和拉攏俄國為首的西方各國駐朝公使;同時糾合朝中的反日大臣,如李完用李范晉、朴定陽、安駉壽等,重新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稱為“貞洞派”,等待時機奪回政權。1895年7月6日(農曆乙未年閏五月十五日),閔妃在俄國公使韋貝爾的協助下,以親日派大臣朴泳孝謀殺閔妃為由,發動宮廷政變,解散親日內閣,建立了以貞洞派為核心的親俄政府。從這時起,日本人便對閔妃動了殺心。

當時,日本駐朝公使井上馨還準備以懷柔政策對待閔妃,他先同意刪除《洪範十四條》中第三條關於禁止後宮干政的內容,又準備向閔妃行賄以收買她。可閔妃將日本的讓步視為軟弱,她以俄國為後援,向日本施壓,要求撤離其駐朝軍隊,甚至計畫將鹹鏡道港口租借給俄國。日本政府便撤換了被認為軟弱的井上馨,改以右翼軍人——三浦梧樓出任朝鮮公使。三浦梧樓是一個狂熱的“國權主義者”,他早就主張刺殺俄國皇太子中國李鴻章和朝鮮閔妃來維護日本的勢力。當時俄國皇太子(即後來的尼古拉二世)已經於1891年在日本大津被刺未遂,李鴻章也在1895年下關談判期間遇刺,就只剩下閔妃了。而這次三浦梧樓任駐朝鮮公使,說明日本政府已經決定將殺害閔妃付諸行動。

準備工作

1895年9月1日,三浦梧樓來到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接替井上馨就任日本駐朝公使。三浦的後台是當時日本最大之右翼組織——玄洋社,三浦梧樓赴任前,曾拜訪玄洋社領袖頭山滿,求教怎樣才能使日本在朝鮮的勢力得到鞏固和擴大。頭山滿提出一個建議,即殺掉閔妃,並表示玄洋社可以配合行動。三浦赴任後,便積極和日本公使館書記杉村濬、武官岡本柳之助以及《漢城新報》(日本駐朝公使館機關報紙)社長安達謙藏等人密謀殺害閔妃之事。當時漢城的公使館、日本新聞記者一致把俄國影響的增長歸罪於閔妃,認為靠通常的外交手段已不能阻止俄國勢力的發展,“只有採取非常手段”,“除去王室的核心和代表人物閔後”,才能使朝鮮王室和俄國公使韋貝爾的聯繫“一刀兩斷”,三浦梧樓也“早已著眼於謀取除去這一禍根”。三浦梧樓等人在策劃謀殺閔妃時,將這一計畫稱為“狐狩”,計畫在10月10日進行。三浦本人對外自稱是佛道之“參禪僧”,每日在公使館閉門不出,讀經誦詩,以掩飾其陰謀;他的手下岡本柳之助等人則負責四處糾集在漢城的日本浪人,作為暗殺閔妃的主力,而這些浪人大陸浪人),大多就是玄洋社出身。當時參與這一事件的日本人並非無賴之徒,許多還是知識分子政府官員,具有一定社會地位。比如岡本柳之助是日本的炮兵少佐,也是朝鮮宮內府和軍部的顧問官;國友重章是《漢城新報》主編;安達謙藏是《漢城新報》社長,後來還躋身內閣; 柴四朗甚至還在美國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經濟學後回國,作為撰寫《佳人之奇遇》等政治小說的作家聲名遠播。參與暗殺閔妃的其它日本人還有日本漢城守備隊隊長楠瀨幸彥、日本領事官輔堀口九萬一、日本公使館書記杉村濬等總計56人,他們中許多人混跡朝鮮多年,所有參與者都希望能夠擊退俄國勢力,恢復日本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地位。

只有日本人參與殺害閔妃肯定是愚蠢的計畫,必須要朝鮮人配合,一方面可以充當嚮導,另一方面可以替日本掩蓋真相。關於這一點,三浦梧樓等主謀迅速想到了閔妃的政敵——她的公公興宣大院君李昰應。關於大院君是否主動參與存在爭議。大部分史書都說大院君復仇心切,欣然應允,淪為了日本的工具。當時大院君在1894年12月因為反日行徑暴露而被日本前公使井上馨趕下台,此後隱居在漢城南郊龍山之孔德里,門可羅雀,荒草萋萋。而他的孫子李埈鎔則因為殺害法務協辦金鶴羽以及圖謀奪取王位的嫌疑而被流放到喬桐島(是年六月釋放)。閔妃重新執政後,更加虐待大院君,派20名巡檢嚴密把守孔德里別墅,以保護之名行囚禁之實,“無半粒米之供給”,大院君甚至不得不出賣家具來維持生計。三浦梧樓正是利用大院君這種絕望的心理,以殺害閔妃相誘,使其就範;同時又堤防大院君掌權後再次反日,因此擬出了四項協定,對其軟硬皆施。他派岡本柳之助前往孔德里拜見大院君,攜帶著擬好的四項協定:大院君輔佐國王,監督宮廷,內政均委託於政府,不得干涉;由金弘集魚允中金允植等親日分子組閣;將大院君的長子李載冕安插在宮廷任宮內府大臣;李埈鎔留學日本三年。他們請求大院君出面“黜退閔族、肅正宮廷”,以維持朝鮮的改革。大院君看完後“眉棱上喜氣躍躍”,甚至還在承諾書上親筆簽名。另一種說法是大院君是被迫同意的,比如朴殷植所著的《韓國痛史》就指出日本人前來引誘大院君,“大院君不肯者再三,終不克據義痛斥,而為彼傀儡”。時任日本領事的外交官內田定槌撰寫的《赴任地回憶錄》中寫道,當時日本人前去勸誘大院君,大院君卻猶豫不決,不願從自家出來,一直拖到事發前天快要亮的時候。因此岡本柳之助和堀口九萬一動員士兵強行把大院君拉出來塞進轎子,一同前往王城。不管大院君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都是乙未事變的重要參與者,也是這一事件中日本人的傀儡。

朝鮮訓練隊的解散成為乙未事變的導火索。當時,守護朝鮮宮廷的是前內部大臣朴泳孝創建的“訓練隊”,這支隊伍共有兩個大隊(800人)的兵力,由日本人楠瀨幸彥擔任教官。閔妃對此感到不安,另外組織了“侍衛隊”,由自己的心腹洪啟薰出任大隊長,美國人戴伊(W. M. Dye)任教官,與訓練隊勢成水火。閔妃趕走朴泳孝、重新掌握政權以後,侍衛隊明顯占據上風,漢城已經開始流傳即將解散訓練隊的謠言。當時的警務使李允用是“貞洞派”的骨幹,他為了找到解散訓練隊的藉口,不斷挑唆手下的巡檢與訓練隊發生衝突。於是閔妃以訓練隊多次無理攻擊巡檢為由,下令解散訓練隊。10月7日,軍部大臣安駉壽奉閔妃之命,前往日本公使館通報了解散訓練隊的訊息。三浦梧樓表面上反應平靜,內心則下定決心將原定於10月10日的“狐狩”計畫於當晚提前付諸行動,終於引發了一起震驚世界的國際兇殺事件——乙未事變。

事件經過

闖入王宮

乙未事變乙未事變
除了興宣大院君日本人早已將對閔妃不滿的訓練隊聯隊長禹范善,分隊長李斗璜、李軫鎬,軍部協辦李周會,大臣俞吉濬、趙羲淵、鄭秉夏朝鮮親日派一一收買,確保這些朝鮮人日本合作殺害閔妃。三浦梧樓的計畫是打著興宣大院君的旗號,以被閔妃解散的朝鮮訓練隊為前鋒入宮,以製造大院君發動政變的假象;楠瀨幸彥麾下的馬屋原務本少佐指揮日本軍守備隊步兵第18大隊占據宮門並與朝鮮訓練隊一起擁護大院君入宮,然後48名日本浪人由岡本柳之助率領沖入景福宮,負責搜尋和暗殺閔妃的工作。而入宮的日本軍隊則對外宣稱受王命委託入宮護衛,並負責在閔妃死後清理現場,銷毀證據,以使日本人免於罪責。三浦梧樓本人則靜坐公使館遙控指揮。

10月7日夜晚,朝鮮王宮正在舉行晚宴,徹夜燈火通明,而日本浪人們則蠢蠢欲動,日本駐軍也準備突襲王宮。1895年10月8日(農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凌晨,日本浪人從麻浦的《漢城新報》社傾巢而出,風馳電掣般地齊聚於龍山孔德里之大院君別莊。浪人頭子岡本柳之助將大院君迎出後,大院君說:“今日之事,只在護衛而已,勿於宮中行暴舉。”所有人都表示同意,並高呼“國太公萬歲!”,於是簇擁著大院君的轎子朝王宮進發。凌晨3時,陸軍中佐楠瀨幸彥統率的日軍守備隊、日本浪人以及大院君在漢城西大門會合,正式開始行動。

日軍守備隊入城以後,大舉進攻景福宮光化門,朝鮮的侍衛隊長洪啟薰軍部大臣安駉壽率侍衛隊一個中隊的兵力奮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日軍擊潰,洪啟薰戰死,安駉壽逃走。日軍將景福宮各個宮門全部占領以後,便重重包圍了國王和王后居住的便殿乾清宮,當時的朝鮮君主是高宗李熙,是大院君的兒子,他生性懦弱,沒有實權,對閔妃幾乎言聽計從。岡本柳之助統率的48名日本浪人和大院君尾隨日軍進宮後,一路由安達謙藏率領,闖入高宗李熙所在的長安堂,王太子李坧也在裡面。安達謙藏等逼迫高宗在事先擬好的《王后廢位詔敕》上籤字,為高宗所拒。接著大院君進入康寧殿,稍作停留後前往長安堂面見高宗,父子密談至清晨。另一路則由岡本柳之助率領,沖入閔妃所居的坤寧閣,殺死了前來阻止的宮內府大臣李耕稙美國軍事教官戴伊指揮20名侍衛隊進行抵抗,被浪人們打敗。他們搜遍坤寧閣中的各個居室,遇到宮女宦官就揪住他們的頭髮,問他們閔妃在哪裡,他們回答不知道以後就痛打一頓,有的還被一刀斃命,當時被浪人所殺傷的宮女、宦官達到40多人。一名俄國建築技師士巴津(Середин-Cабатин)也被日本人抓住,逼問閔妃所在之地,差點就送了命。日本浪人身著西服,在岡本柳之助一聲令下“抓狐狸”以後,就開始襲擊殿堂內部。之後的情形,就是閔妃被害的經過,就有許多版本的說法了。

殺害閔妃

最普遍認可的說法,也就是事發後各國報紙報導的說法是根據王太子和一些宮女以及部分日本人的證詞而整理的:當時閔妃聽說日本人侵入宮廷以後,連忙化裝成宮女,藏身其中。此時宮中大亂,日本浪人中村楯雄在玉壺樓發現了化裝成宮女的閔妃正在慌忙躲避,遂和另一名浪人藤勝顯對其一陣猛刺,使之重傷;另外還有兩名美貌的宮女也被當作閔妃殺死。浪人們將三人放置在木板上,用刀駕著一個宮女的脖子前去辨認,該宮女戰戰兢兢地說閔妃的額頭上有一顆痣,隨後日本浪人便將閔妃亂刀砍死。還有一種類似說法是俄國軍官卡魯耶夫在1895年—1896年在朝鮮的旅行遊記中提到的,說閔妃化裝成宮女以後日本人無法辨認,遂殺死無數宮女,並將所有宮女抓往玉壺樓中,逼問誰是閔妃。閔妃的神經幾乎崩潰,便沖了出去,奔向高宗所居的長安堂。岡本柳之助看到以後,連忙追趕,並抓住她的頭髮,閔妃竭力向廊下的王太子李坧跑去,嘴裡呼喊著太子的名字。但當她第三次呼喊太子名字時,腰間已刺入數刀,終於倒在了血泊中。2005年4月,俄羅斯科學院朝鮮族研究員金麗春公布了她在俄羅斯帝國外交政策檔案館中讀到的目擊者士巴津的證詞:“我自己被日本人抓住了。站在宮廷院內,我看見10到12名宮女在她們試圖跳窗而逃之前被日本人揪著頭髮拽了出來,沒有一個宮女出聲,去打破此時那完全的寂靜。……我站在院子裡,……5個日本人,拽著一位宮女的頭髮從玉壺樓拖了出來。”很明顯,最後那個宮女肯定是閔妃。綜上可見,當時閔妃的確化裝成宮女,在玉壺樓藏身時被日本人抓住並殺害。

另外,朝鮮的史書中也提供了一些細節。正史《高宗實錄》的相關記載非常簡略,而且說成是大院君和訓練隊主導的政變。黃玹所著的《梅泉野錄》記載說,當時一個叫做小村室的日本人來到朝鮮,他的女兒非常聰慧,很受閔妃喜愛,經常把她召進宮中一起看戲聽歌。三浦梧樓聽說後,重金收買了小村女,讓她在閔妃看戲時偷拍了十幾張閔妃照片,分給各浪人觀看。日本浪人進宮以後,很快就在小村女的帶領下來到坤寧閣。閔妃仍在宴樂,“宮中火炬通明,螻蟻可數”,日本人的行動非常順利。閔妃“逃壁衣中,倭捽之出。小村女審之,後(即閔妃)連乞命,倭眾刃交下”。1896年4月朝鮮政府重新調查乙未事變的報告書對閔妃殺害過程的描述是:“於是刺客二三十名,從其頭領一人之引導,挺刃突入殿堂,尋覓至密室。遇宮女輩,則輒捽發毆打而尋問王后所在。時外國人士巴津,以大君主護衛適在殿庭,與他眾目擊其日本將官號令其兵卒行悖於諸宮女,且屢問王后所御之處於士巴津,不為指示,故其性命幾至危境。刺客尋搜各房,畢竟尋出王后於稍深房裡,刀刃斫下,當場被弒。裹以緞屬單衾,奉安松板上,移出殿庭。”

最近還流傳著所謂的日本解密檔案——《石冢英藏報告書》,裡面將閔妃之死描述得異乎尋常的殘忍。石冢英藏是日本派到朝鮮的顧問,這是他對長官末松謙澄的報告。他的報告書中稱閔妃被剝光了衣服綁了起來,生殖器也被撫弄,並且被日本浪人們輪姦,然後才被放火燒死。另外,王太子也被砍傷。但有人指出這是來自2001年韓國作家金辰明的小說《皇太子妃挾持事件》,內容為杜撰。

日本作家角田房子在其著作《明成皇后——最後的黎明》中寫道:明成皇后被殺事件是史上少有的殘忍、野蠻事件,暴徒們高喊著“閔妃在哪裡”衝進宮中,在一群被嚇呆的宮中女官中,他們選出兩名美貌者殘忍殺害,其中一人在太陽穴處留有出過天花的痕跡,他們認出就是閔妃。殺人者中的一人後來承認那是非常殘暴的行為,殺害明成皇后之後又對她的屍體施以了用言語無法形容的暴行。

毀屍滅跡

閔妃死去時已經到了黎明,按照三浦梧樓的計畫,此時他要與書記官杉村濬進宮向國王問安,而閔妃的屍體則交由日本守備隊焚燒以消滅證據。他們將閔妃的屍體轉移到景福宮東側鹿園松林中,澆上汽油後燒毀。閔妃被燒毀之前,參與殺害閔妃的浪人小早川秀雄曾這樣描述道:“我進入房間,一個女人躺在地上。她好像剛從床上起來,上身披一件白色小褂,下身穿一條白色短褲,膝蓋以下露出雪白肌膚,胸脯和兩側的臂肘以上都裸露著,平躺在地上,已經死了。仔細一看,那女人細長的身材,柔和的面容,加上雪白的肌膚,看上去只有二十五六歲的樣子。她與其說已經死了,毋寧說還保持著美人魚般優美的姿態永遠睡著了。她就是王妃,那個用纖細的手指撥動著朝鮮八道,治理著三千里江山的王妃。可是眼前的屍體,怎么也不會讓人想到是她。英魂已經一去不復返,可房間裡守靈的人一個也沒有。這情景實在太悽慘了。王妃額頭上兩條呈交叉狀的刀痕似乎是致命傷,不知是誰下的手。”

當時與日本合作的朝鮮訓練隊長禹范善也參與了對閔妃屍體的毀滅工作。最後閔妃的屍體被燒得只剩下幾塊骨頭。禹范善命令他的部下尹錫禹將這些骨頭全部丟進香遠亭的池塘中,並說是宮女的屍體。尹錫禹察覺事情有異,又聽到傳言說閔妃被殺,因此懷疑,便沒有按照禹范善的要求做,而是將其埋在了宮中五雲閣附近的西峰下。三浦梧樓對其政府隱瞞了殺害閔妃的訊息,在事發當天禁止部下對日本外務省電報。但殺害閔妃的最大幕後主使者恰恰是日本政府,因為閔妃在當時成了日本吞併朝鮮的絆腳石,所以間接利用右翼軍人三浦梧樓之手殺死閔妃。正如朝鮮史學家朴殷植指出的那樣:“三浦者武官退職而非外交家也……三浦者不過代表其國而犧牲其名也”。

善後處理

乙未事變乙未事變
日本一心想把“乙未事變”掩飾成朝鮮大院君和訓練隊引發的宮廷政變日軍不過是奉了國王和大院君的旨意才入宮護衛的,閔妃本人則在“政變”中失蹤。而其真正目標則是殺死閔妃,肅清宮中的親俄勢力,重建親日政權。因此閔妃被殺以後,三浦梧樓和大院君要求高宗罷免朝中的親俄派,扶植已經失勢的親日派執政。於是成立了以金弘集總理大臣的親日內閣,原內閣除了金允植仍任外部大臣以外,其餘均被撤換:俞吉濬為署理內部大臣,趙羲淵為軍部大臣,鄭秉夏為農商工部大臣,張博為法部大臣,魚允中為度支部大臣,徐光范為學部大臣,李載冕為宮內府大臣。這個新內閣表示乙未事變全系朝鮮人所為,其中的日本人也是朝鮮人假扮的,同時照會俄國美國等國公使,幫助日本人隱瞞閔妃死訊,掩蓋事實真相。同時,在日本人的脅迫下,朝鮮高宗於事變後兩天(10月10日)頒布了《王后廢位詔敕》稱:“朕臨御三十二年,治化未能普洽,而王后閔氏,援引親黨,布置左右。壅蔽朕聰明,而剝割人命;濁亂我政令,而鬻賣官爵。貪虐遍於地方而盜賊四起,宗社殆哉其岌岌。朕知其惡極而不能罰者,雖由朕之不明,亦顧忌其黨與耳。朕欲為是之壓抑,上年十二月誓告於宗廟曰:後嬪宗戚不許干涉國政,冀其閔氏之改悟。而閔氏不悛舊惡,潛相引進其黨群小之輩,而察朕之動靜,防遏國務大臣之引接。又謂解散朕之國兵,而矯朕之旨,激起其亂。及事變之出,離朕而避其身,蹈襲壬午往事,雖訪求之,而不即出現,是不但不稱於後德,其罪惡貫盈,不可承先王宗廟,不得已謹仿朕家故事,廢王后閔氏為庶人。”

從“詔敕”的內容可知,日本人並不想宣傳閔妃已死來刺激朝鮮百姓和世界輿論,而是讓她永遠“失蹤”下去,並透過“廢后”來將此事平息下去,以期永久掩蓋真相。廢后詔頒布次日,王太子李坧上疏請求退位,於是高宗便在下詔說:“顧念王太子誠孝與情理,庶人閔氏,特賜號。”此後,日本人又指使親日政權為高宗上“皇帝尊號,並擬定於10月22日(陰曆九月二十日)舉行登基大典,以此為契機另立皇后。這樣一來,日本的陰謀就徹底得逞了。

但是紙包不住火,日本的陰謀和行兇最終還是暴露了。10月8日早晨閔妃被害以後,三浦梧樓進宮拜見高宗,俄國公使韋貝爾、美國公使安連聞變,也準備進宮,但被阻止。兩國公使大怒,認為只許三浦進宮,不準他們進宮,事情一定有異。於是三浦梧樓被迫同意他們進宮。俄、美兩國公使進宮時,均目睹了宮中的日本浪人和日軍守備隊,並在殿廷上質問三浦。三浦解釋說朝鮮發生宮廷政變,日軍只是奉國王命令前來護衛而已。至於浪人是日本民間人士,與日本政府無關。俄、美兩國對日本不信任,先拒絕承認廢后詔,隨後派軍艦開赴朝鮮,大兵登入後駐屯漢城,並竭力勸阻高宗不要稱帝,局勢一時十分緊張。其後,親身經歷乙未事變的美國教官戴伊和俄國技師士巴津將日軍和浪人行動及逞凶的全過程向全世界披露,引起國際社會的震驚,日本的陰謀遂告破產。

當時日本遭到了國際輿論的譴責,面臨巨大壓力;朝鮮國內的儒臣如李建昌崔益鉉等紛紛上疏,稱“日本人雖異於廷臣外臣亦臣也,果有其犯,獨不可以伏我法乎?”並要求誅殺那些與日本合作的朝鮮大臣。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和朝鮮親日政權為挽回局面,收買人心,不得不做出讓步。日本政府派外務省政務局長小村壽太郎赴朝鮮“調查”真相,在感到事情已經徹底泄露、無法再掩人耳目的情況下,解除了三浦梧樓的公使職務,並將三浦梧樓、岡本柳之助、楠瀨幸彥、杉村濬等56名公使館職員和日本浪人全部逮捕,利用日本在朝鮮享有的“領事裁判權”將他們押回日本審判。由於這些浪人絕大多數出身九州,因此由廣島地方法院以“謀殺”、“暴徒聚眾”等罪名對其提出公訴,軍人楠瀨幸彥則由廣島軍法會議收審,小村壽太郎代理日本駐朝公使,井上馨為慰問使訪問朝鮮。在日本的指示下,金弘集親日內閣不得不取消了高宗的稱帝及立後的計畫,並於11月26日(陰曆十月十日)將閔妃復位,5天后將隱瞞了近兩個月的閔妃死訊公諸於眾,準備舉行國葬。另外,為了給日本人開脫罪名,並緩解國內外壓力,親日政權假惺惺地對幾個朝鮮人作了審判。禹范善、李斗璜聞訊後逃往日本,因此親日政權只能抓幾個邊緣人物做替罪羊。12月30日,朝鮮高等裁判所對前軍部協辦李周會、日本公使館通譯朴銑、訓練隊參尉尹錫禹進行審判,查出李周會指揮暴徒作亂,朴銑刀砍閔妃,尹錫禹擅自賣閔妃屍骨且不報告,均被處以絞刑。而日本方面則以朝鮮已審出主謀為朝鮮人,且三浦梧樓謀殺“證據不足”為由,將兇手們全部判無罪釋放。

儘管日本人和朝鮮親日政權用盡各種辦法緩解輿論、收買人心,但已無濟於事。朝鮮國內已經動盪不安,11月底發生親俄派企圖奪取政權的“春生門事件”,隨後又有人喊出“為國母報仇”的口號而掀起義兵運動,金弘集內閣搖搖欲墜。1895年12月30日所頒布的“斷髮令”更是激起了全國人民反日反政府的怒潮。李范晉李完用等親俄分子見形勢急轉直下,已對日本十分不利,於是請來的俄國的援助,於1896年2月10日夜晚勸誘高宗李熙逃往俄國公使館避難,史稱“俄館播遷”。次日晨,高宗以涉嫌謀殺閔妃為由,下令逮捕金弘集、俞吉濬、趙羲淵、鄭秉夏、張博等“逆賊五大臣”,並下令重新調查乙未事變。俄館播遷以後,日本懾於俄國威勢,不得不有所收斂,其在朝鮮的地位迅速下降。朝鮮也重新出現親俄政權。乙未事變的最終結果並沒有使日本如願控制朝鮮,而是使日、俄兩國在朝鮮的爭奪複雜化,並成為日俄戰爭的遠因。

1897年10月12日,高宗正式稱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閔妃被追封為皇后。11月6日,定閔氏諡號為“明成皇后”。11月21日,為明成皇后舉行國葬,厚葬於洪陵

雙方觀點

朝鮮半島

針對乙未事變的認識和觀點,日本和朝鮮半島長期以來存在巨大分歧,尤其是主謀者問題更是眾說紛紜,這也是整個事件的根本性問題。朝鮮王朝在1896年“俄館播遷”以後,重新調查乙未事變,受到國內政治鬥爭和顧忌國際關係的影響,在其調查結果《開國五百四年八月事變報告書》中得出了金弘集等“逆賊五大臣”是主謀,日本人是直接行兇者的結論,事實上金弘集根本就沒有參與乙未事變,這顯然是掌權的親俄派對親日派的清算,所以《開國五百四年八月事變報告書》的影響僅限於朝鮮統治階級,而民間則普遍認為日本人及其政府才是乙未事變的幕後真兇,而不僅僅是三浦梧樓,正如朴殷植所指出的那樣:“三浦者武官退職而非外交家也……三浦者不過代表其國而犧牲其名也”。舉例子來說明問題,乙未事變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後來在1909年被韓國“義士”安重根刺殺,安重根在受審時列出了伊藤博文所謂的十五項大罪,其中一項就是“弒殺明成皇后罪”。而乙未事變又是朝鮮近代史上全國性的反日義兵運動爆發的導火索,亦可看出當時的朝鮮人普遍認為日本是乙未事變的主謀。
1945年光復以後,乙未事變是日本主謀的觀點在韓國得到確立。韓國中學國史教科書對乙未事變這樣解釋道:“明成皇后被認為是妨礙日本侵略朝鮮的人物,因而日本公使動員日軍和日本惡棍侵入宮闕,犯下了弒害明成皇后的蠻行,是為乙未事變(1895年)。”而且日本政府主導乙未事變的觀點隨著民族主義的盛行而越來越深入人心,即乙未事變是作為日本政府對朝鮮侵略政策的一環而導致的結果,並非三浦梧樓的個人獨斷而偶然發生的。儘管日本政府是殺害閔妃幕後真兇的觀點在當代韓國已經常識化,但是由於尚未發現日本政府參與的直接資料,因此韓國學術界也只提出了三浦主謀說和井上馨主謀說這兩種觀點,但是仍在努力尋找日本政府介入乙未事變的證據,並偶爾找到日本政府介入的蛛絲馬跡,韓國方面認為這是由於日本隱瞞資料所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關於乙未事變的觀點與大韓民國基本一致,也認為日本是乙未事變的主謀。2010年10月7日乙未事變115周年之際,朝鮮歷史學會發表文章,譴責“乙未事變是侵害朝鮮自主權和民族尊嚴的日本國家恐怖犯罪”,指出日本政府是殺害閔妃的主謀,並形容乙未事變是“極惡無道的”、“野獸的”、“反人倫的”犯罪行為。總之,乙未事變無疑是朝鮮半島的國恥,不管閔妃生前功過如何,她是朝鮮王朝的國母,而堂堂一國國母竟在自己宮中被外國人殘忍殺害,這給朝鮮民族留下的傷痕是難以磨滅的。

日本

日本在乙未事變後迫於國際輿論的壓力,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參與了乙未事變,並將三浦梧樓等56名日方涉案者進行形式上的審判,結果是因證據不足而無罪釋放。這說明日本從一開始就不打算承認日本人是乙未事變的主謀。在日本當事人留下的著作中,幾乎都把乙未事變的責任轉嫁給朝鮮的大院君和訓練隊,自己只是起輔助作用而已。時任日本公使館書記的杉村濬堅持認為三浦沒有策劃暗殺閔妃,並說:“因為當時一般人的感情,是對王妃的所作所為非常氣憤的……所以一旦起事,壯士們的怨憤集中到王妃身上是不可避免的。……殺害只是伴隨著主要事件乘勢發生的附帶事件而已。”參加過乙未事變的《漢城新報》記者菊池謙讓說:“依大院君的指揮命令所行之朝鮮政變,由日本人負其全責,是完全沒有理由的。”三浦梧樓在他的回憶錄中只說他與大院君聯手為朝鮮“改革”發動政變,但隻字不提閔妃被殺的事實,還說:“我輩行為之是非,恐唯上天照臨而已!”
除了歪曲事實,日本還長期避免在公眾場合談及乙未事變,比如在朝鮮總督府編纂的《朝鮮史》中,寫到乙未事變前夕就截止了。而田保橋潔著、朝鮮總督府出版的《近代日鮮關係之研究》也沒有涉及乙未事變。日本歷史教科書也長期迴避乙未事變,致使許多日本人對乙未事變非常陌生。這甚至在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這種狀況,直到1988年日本作家角田房子的紀實文學《閔妃暗殺》一書問世,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角田房子在這部書中明確指出以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為首的日本人才是殺害閔妃的策劃者和執行者,詳細記錄了閔妃被殺前前後後的經過。角田房子說:“在韓國誰都知道的事件,在加害國日本卻不被知曉。”《閔妃暗殺》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一方面掀起了很大爭議,超出了事先有心理準備的角田本人的預料;另一方面給日本人民普及歷史真相,乃至對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都產生一定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日本人知道那段歷史的真相,一些反思活動也出現了。2005年,有乙未事變兇手子孫來韓謝罪。2007年,由日本教師組成的“思考明成皇后之會”來韓國,表示:“為了給日本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讓他們知道教科書中所沒有的歷史真相,我們成立了這個聚會,還是為了向韓國人表達謝罪之意。”2009年,日本朝日電視台破例播出關於乙未事變的新聞報導,並在日本網路引發了很大爭議。今天“大院君主謀說(或大院君與三浦合謀)”和“三浦主謀說”是日本關於乙未事變的兩種主流解讀,但即便是日本的“三浦主謀說”,也與韓國主流觀點有較大差異。因此乙未事變是日本和朝鮮半島遺留的歷史爭議話題,雙方達成共識還有很長的距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