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至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並逐步形成世界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從14、15世紀到17世紀早期,歐洲正處在封建社會解體和資本主義興起的階段。在義大利商業城市——佛羅倫斯經濟和生產領域,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歐的一些地區,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早期階段——工場手工業已經興起,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正在解體。國際關係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為首的殖民主義者,開闢新航路,侵占掠奪殖民地,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文化領域,新興資產階級為了衝破天主教會和封建傳統觀念的桎梏,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在階級關係上,一方面是農民階級的反封建鬥爭更加高漲,一方面是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取得政權,16世紀後期發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獨立後的荷蘭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基本信息

第一階段

世界近代史的第一階段是從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到19世紀早期的拉丁美洲獨立革命,被稱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一些先進國家確立的時期。這一階段,英國、法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和拉丁美洲各國通過民族獨立性質的資產階級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這一階段歐洲和亞非的大多數國家,還處於封建社會或更早的社會階段。歐洲的一些封建國家如俄、普、奧等國的君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雖然加強了君主專制,但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蒸蒸日上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進行著激烈的鬥爭,發生在19世紀早期的反法同盟和拿破崙的戰爭即是突出事例。亞洲的封建國家如中國、日本、朝鮮、印度等國,日趨腐朽沒落,成為西方各國的侵略對象。在生產領域,雖然英國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但資本主義各國占主流的生產方式仍然是工場手工業,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沒有明顯分開,由金融資產階級控制著工業生產。由於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各國的經濟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在社會巨烈的變革時代,歐洲思想領域出現了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為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為資本主義制度設計了一套政治構想。在國際關係方面,英、法、荷等國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大肆殖民擴張,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殖民地和爭奪殖民霸權的鬥爭,最後英國取得了霸權地位。
英、法、美、拉丁美洲各國進行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還未走向成熟,所以在革命中起主導作用的往往是金融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新貴族,在美洲則是“把自己的經濟建立在黑人奴隸勞動上的資本家”——種植園奴隸主,或封建的大地產者。由於封建勢力的頑固和反撲,各國都採用了暴力鬥爭的手段,革命經歷了反覆和曲折的過程,資產階級充分發動和依靠工農民眾,人民民眾起了革命的主力軍作用。這些就構成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第二階段

19世紀早期至70年代初,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二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最終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發生在這一階段的1848年歐洲革命,衝垮了反動的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維也納體系;俄國、日本通過改革,德國、義大利完成國家的統一,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美國通過南北戰爭,消滅了黑人奴隸制;亞洲、非洲、大洋洲的多數國家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運行軌道,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附庸。隨著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將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播到這些地區,引起這些國家政治、經濟上的深刻變化。在經濟領域,19世紀中期,英、法、美等國的工業革命相繼完成,德、俄、日、意等國的工業革命正在進行,工業革命使各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使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工業資本主義時代。1857年發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表明統一的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已經形成。工業革命使各國的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造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起來。由於無產階級政治上無權,遭受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工人運動的特點表現為暴力鬥爭為輔,政治鬥爭為主,並加強了國際團結,由自發性鬥爭轉變為有組織的鬥爭。第一國際的成立和巴黎公社革命把這一處死查理一世時期的工人運動推向了高潮。在思想領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提出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的自由主義思潮,以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空想社會主義發為科學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為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已經形成。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成為當時並存的兩大社會思潮。在國際關係方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瘋狂在全球進行殖民擴張和侵略,使亞洲、非洲、大洋洲的多數國家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亞洲出現了反對殖民主義和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強大革命風暴。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成為19世紀中期世界的三大進步潮流。

英法兩國資產階級革命意義的論斷

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並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範圍的革命。它們不是社會中某一階級對舊政治制度的勝利;它們宣告了歐洲新社會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在這兩次革命中獲得了勝利;然而,當時資產階級的勝利意味著新社會制度的勝利,資產階級所有制對封建所有制的勝利……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125頁。

第三階段

19世紀70年代初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將

自由資本主義推向了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時代,世界近代史也進入到第三階段。這一時期,由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的擴張,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尤其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廣泛用於生產,極大地推動了生產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產量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生產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壟斷組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促進了經濟發展。以科技為先導,以壟斷形式組織,是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成型的表現。總之,這一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在全世界範圍內確立後,進入了成熟、穩定和繁榮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那種認為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資本主義走向腐朽和全面衰落的觀點是不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也不符合當時資本主義各國的現狀。各國在政治上進一步調整了社會矛盾,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政治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如英國的自由主義革命,法國共和制的確立,英美等國的兩黨政治,就連奉行專制制度的日、俄、德等國,也先後頒布憲法,建立議會,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資本主義各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工人和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有了一定改善,各國先後完善了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政治,這些因素導致了工人運動自巴黎公社失敗後具有新特點,即以有組織的合法鬥爭、議會鬥爭、經濟鬥爭為主,以罷工為主要鬥爭形式,各國工人政黨和社會主義團體紛紛建立。這一時期各國的階級矛盾相對緩和,被列寧稱為“它帶有和平性質而沒有發生過革命”。由於一些國家的工人政黨在合法的議會鬥爭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導致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泛濫,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對修正主義者展開鬥爭。這一階段,亞洲各國除日本外,全都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大陸幾乎被列強瓜分完畢,獨立後的拉丁美洲各國也受到英國、美國的經濟侵略,實際上成為依附英美的半殖民地,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的加拿大早已成為英國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美國界的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了。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也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為主。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再次掀起了新高潮,亞洲和拉美的一些國家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民族解放運動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與革命,進入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被列寧稱為“亞洲的覺醒”。資本主義各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中,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後起的美德迅速超過老牌的英法,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各個大國之間矛盾激化,錯綜複雜,形成同盟國、協約國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國際局勢日趨緊張,最終爆發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大戰中,列寧領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此,世界歷史發展到新的時期,標誌著世界近代史的結束和世界現代史的開始。

大事年表

14-15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4世紀末朝鮮王朝建立
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487——1488迪亞士遠航到達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倫布遠航到達美洲
1497——1498達伽馬遠航到達印度
1519——1522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6世紀早期印度莫臥兒帝國建立
1520——1570西歐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蘭革命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併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秋大西洋憲章
1942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史達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第登入,歐洲第二戰場開闢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畫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韓戰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複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定》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上籤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世界近代史開端爭議

歐洲近代史始於15世紀,世界近代史則始於19世紀。

關於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問題,目前史學界共存在著四種不同的看法。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說

這是傳統的觀點,其理論依據是馬克思的一段論述,馬克思在《資產階級和反革命》一文中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並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範圍的革命。……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應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應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根據馬克思的這一論述,可以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歷史發展的事實也說明,把英國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在政治上,英國革命宣布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和國家原則,推翻了流行於歐洲2000多年的“神聖王權”,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體、議會政治和兩黨政治為特徵的新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為後來許多資產階級國家所效法,而英國革命所表現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也在後來歷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得到了證實。
第二,在經濟方面,英國革命的勝利,不僅使本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使英國最早開始了工業革命,而且使歐洲其他國家也受其影響,在工業和農業方面,都朝著資本主義方向發展。
第三,在意識形態方面,英國革命中和革命後所產生的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對世界的影響尤其重大。英國革命促進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在資產階級文化史上,準備了“啟蒙”時代。
最後,英國自革命後至近代末期,始終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世界近代史從英國革命開始,許多問題的根源便容易明白。

(二)尼德蘭革命說

這種觀點認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走向衰落的歷史。因此,要確定它的開端時間,必須先確定開端的標準,那么什麼是開端的標準呢?他們認為必須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第一,研究資本主義的產生,必須發端於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時機,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後。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是基礎,它在促進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資本主義開始的世紀,集中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經濟政治發展的水平和要求。
第二,在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世紀,選定一個能夠集中地反映該時代本質和主流、代表歷史發展方向、有較大影響的資產階級革命事件,作為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標誌。因為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只有通過階級矛盾、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表現出來。資產階級革命的首次成功,自然是世界近代史的一個重大路標。
第三,世界近代史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在確定它的分期標準時,必須牢固樹立以近代世界為一全局、整體的觀念,不能任意割裂和取捨。只有把上述三點有機的結合起來,全面地綜合考察,才能正確地認識近代世界歷史的開端。根據這樣的標準,毫無疑問,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因為,16世紀是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世紀。資本主義時代的開始,意味著人類社會進入了從封建主義形態過渡到資本主義形態的劇烈變革時期。封建關係瓦解,資本原始積累加速進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的出現及其與封建制度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的鬥爭,構成了它的基本特徵。尼德蘭16世紀的歷史,集中地反映了這個時代開始時的基本特徵。16世紀的尼德蘭,以其發達的工商業傳統,優越的地理條件,成為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這時,尼德蘭的工業進入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初級階段,在農村,封建生產關係的瓦解和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經濟的出現是並行的。在經濟生活發生變化的同時,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原來占統治地位的封建主階級分化瓦解,從中分化出一部分人從事資本主義的經營活動。主要由商人、包買商、手工工場主、農場主組成的城鄉資產階級正在形成,其中商業資產階級占首要地位。他們的階級利益與統治尼德蘭的西班牙人及其封建制度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的形成,民族意識的覺醒,一場公開的資產階級風暴席捲而來。16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絕不是尼德蘭的孤立現象,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等都程度不同地有類似的變動,只不過尼德蘭這時走在歐洲的前列,代表這一歷史時代的發展方向罷了。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是反對西班牙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正確認識尼德蘭革命的性質,客觀評價其歷史地位,是它能否作為世界近代史開端的關鍵。在尼德蘭革命前,統治尼德蘭的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國家西班牙,這是一個封建國家,它竭力維護封建制度,扼殺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是歐洲封建勢力的主要堡壘。16世紀的尼德蘭是資本主義最發達,新教思想最活躍的地方,西班牙強化封建專制統治、奴役被壓迫民族的政策使得尼德蘭成為歐洲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集合點,正在形成中的尼德蘭民族,最終選擇了推翻西班牙封建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道路。這場革命的發動者和主力軍是城市平民、農民和漁民,領導者是以商業資本家為主體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反對派,主要打擊對象是西班牙封建專制殖民統治。儘管16世紀尼德蘭的資本主義各種關係尚未完全成熟,但這場革命具備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特徵,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比,本質上有很多共同點,如:這兩次革命都處於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初期階段,資本主義的發展同封建制度的存在已經不相容了;這兩次革命都披著宗教外衣;兩國的資產階級都沒有與人民結成聯盟,而是與一部分貴族結盟,充當領導者,使革命具有保守性和妥協性;這兩國產生的新政權,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和部分貴族的聯合專政;而且,革命成功後,兩國都走上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殖民擴張道路。尼德蘭革命的意義和對歐洲各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經濟方面,這個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力地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和世界市場的發展;在政治上,它一方面打擊了西班牙在歐洲的封建霸權,同時在破壞封建國家機器,建設資產階級政權方面首次作了成功的嘗試。同時,世界近代史的對象和任務是既要研究清楚一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資產階級革命史的事實及規律性,同時還必須把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當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察,從不同時期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和個性中,研究整個資產階級革命的規律、地位、作用等。尼德蘭革命自然是這個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綜上所述,16世紀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應該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三)19世紀說

這種觀點認為,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習慣於把歐洲近代上限視為世界近代上限,但由於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這兩個上限之間,必然會有一個“時間差”,歐洲近代史始於15世紀,世界近代史則始於19世紀。世界近代史到來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產業革命極其大工業生產力向全球範圍傳播能力的形成,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由於這一切,占世界人口80%的亞、非、拉各大洲,便在19世紀進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階段。從而,以往歐美范圍的區域性的近代史,在19世紀擴展成為真正的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15世紀的下半葉,是歐洲從中世紀到近代史的轉變期,到16世紀初,歐洲即正式進入近代史階段,但直到18世紀末,整個世界並未進入近代史階段,這一時期,實際上只是世界近代史到來的準備期。因為,
第一,以1640年的英國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既是對馬克思的一種誤解,也是缺乏世界性眼光的一種表現。馬克思在闡述英法革命的意義時,明確將英國和法國革命稱作是“歐洲範圍的革命”;
第二,從17世紀起,世界上進入近代史階段的區域有所擴大,但這種擴大仍是局部的,而不是全球性的;
第三,從16世紀到18世紀,是歐洲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工場手工業,因其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所以不可能,也沒有被歐洲各國在其掠奪性的國際貿易中帶到世界各地;
第四,16至18世紀,是世界近代史到來的必不可少的準備階段。所以,從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這是世界從前資本主義時代到資本主義時代的完整過渡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真正上限。在這一時期,一方面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仍在繼續,其資本主義社會也在向上發展之中,另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和面積大多數的亞、非、拉各大洲,都已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革命的歷史時代,因而,整個世界也就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即進入了近代史的歷史階段。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提出了世界近代史相對上限的概念。所謂相對上限,就是那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將新舊兩個時代區分開,但又不能完全區分開的上限。他們認為,在19世紀的範圍內,世界近代的相對上限有三個。1.19世紀初,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初步到來的歷史時刻。因為,第一,英國的機制工業品開始傾銷到拉美各國以及亞洲和北非的一些國家,使上述廣大地區進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階段;第二,1825年英國解除了禁止機器出口的禁令,標誌著近代大工業生產力已開始逐漸具備了直接向世界各地傳播的能力。這時,近代史的世界性,已經初步形成。2.19世紀中葉,這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基本到來的歷史時刻。因為,第一,工業革命在歐美主要國家完成或迅速發展,使得西方大工業生產力向全球傳播,世界市場已經基本上形成。第二,西方的機制工業品,已經傾銷到世界大部分落後國家和地區,亞、非、拉的許多國家開始產生或初步地發展了自己的近代資本主義經濟,這樣,除了亞、非一些地區外,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的歷史時代,世界近代史的歷史階段,已經基本到來。3.19世紀末,這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完全到來的歷史時刻。因為,第一,經過第二次產業革命,西方的大工業生產力已完全具備向世界各地傳播的能力,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已開始進入新質的發展階段;第二,資本輸出已經具有了重要意義,它“加速了最落後的國家裡的資本主義發展”,全球大部分落後國家均已進入了近代資本主義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第三,到19世紀末,世界被瓜分完畢,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已經形成,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世界近代史階段,也完全到來。

(四)1500年說

目前史學界大部分學者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向全世界擴張並由之在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而導致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的一系列變化、一系列事件,幾乎都與地理大發現息息相關,特別是地理大發現直接誘發了商業革命和西歐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對西歐資本主義工業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的歷史,也是世界從地區隔絕走向統一整體的歷史,而正是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去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對隔絕狀態才逐漸被打破,整個世界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才逐步形成為密切聯繫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一體;世界歷史近代與古代的分期斷限,應該以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經濟形態變化為主要依據。1500年前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導致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區的社會經濟的重大變化。因此,以150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
備註:目前我國中學教材中普遍採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說這一觀點。

國際關係的演變

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立

(16世紀-18世紀中期)

⑴焦點:西歐國家爭奪殖民霸權。
⑵表現: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打敗荷蘭,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打敗法國,18世紀中期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維也納體系與英國霸權地位的鞏固

(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

⑴拿破崙與反法同盟的戰爭:法國的崛起威脅英國霸權,從18世紀末起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倉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霸主地位。
⑵維也納體系:拿破崙帝國覆亡後,由英、俄、普、奧操縱,按歐洲均勢原則與維持歐洲封建統治的宗旨而建立。其瓦解是必然的(潛伏三大矛盾,逆流難持久),經過希臘獨立、法國七月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而瓦解。
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

⑴普法戰爭(1870-1871):普魯士打敗法國,統一的德國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⑵兩次局部性的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1898)、日俄戰爭(1904-1905)。
⑶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的鬥爭中,法德、俄奧、英德矛盾尖銳,形成三國同盟(1882)和三國協約(1907)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

民族解放運動與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

民族解放運動

⑴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洲出現民族獨立運動高潮;美國與拉美結局不同。
⑵19世紀中期,亞洲出現革命風暴:仍屬於舊式的農民戰爭。
⑶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發展不平衡,亞洲、拉美出現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中中國與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現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運動,而非洲仍多屬於舊式的武裝鬥爭。

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

⑴19世紀中期社會主義運動成為歷史潮流:①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②第一國際與巴黎公社
⑵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的社會主義運動:①特點是以經濟鬥爭、合法鬥爭為主,組織性大為加強;②布爾什維克黨成立和列寧主義誕生是突出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