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於19世紀中葉,它以電機的發明為起點,以電力的廣泛套用為標誌,不僅推動了生產技術由一般的機械化到電氣化、自動化轉變,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名稱

第二次科技革命

相關信息

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實現了工業生產的全面機械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但也有它難以克服的缺點,如產生和使用不方便、長距離輸送困難等等。所以社會對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19世紀初電磁學領域的一系列發現,引發了新的科技革命。
發電機的發明
1819 年由丹麥科學家歐爾斯德(Hans Christian Oersted)在教室里偶然發現放在電線下之指南針不再指南,而與電線成垂直方向。經此之後,他便發現了電與磁之間的關係。次年法國人安培(Andre Marrie Ampere) 根據歐爾斯德之報告,對磁場與電流間之關係作一整理與研究,並提出認為兩條電線平行置放時,電流流動之方向相同時會相排斥;而相反時會相吸。若將電線繞成線圈並行通電後,則如自然之磁石一樣。現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戶曉,成為電流強度單位之名稱。
1830年英國有一位學者名叫法拉第(Michael Farady) ,發現當一塊磁鐵放入電線圈中時,會使電流流入線圈;拿出磁鐵時,電流則反方向流動。為使所發生之電能連續流動,法拉第用一隻十二英寸的銅盤裝在架子上,盤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搖曲柄轉動銅盤,整個銅盤置於一馬蹄型磁鐵內。將電線一端接於銅盤軸上,另一端則以接觸器接出。當銅盤轉動時,電線會不斷切割磁力線,並產生連續性電流。
電力套用中的重大發明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展,使電力的廣泛套用由可能變為現實,而在電力的套用中又產生了一系列對人類社會生活具有重大影響的技術發明。
電報
1838年摩斯(Samuel Morse)發明電報接收機,利用電流交替地通電和切斷產生不同的信號,即點、劃和空白,他以這三種不同訊號的組合造出表達26個字母和數位的電碼,這就是以後全球通用的莫爾斯電碼。
電話
1876年美國青年貝爾發明了靠簧片振動傳聲的第一具電話,他利用聲音振動簧片,簧片附近的電磁鐵隨即把振動變成強弱變化的電流。電流經電線傳到受話器,再利用電磁鐵振動另一簧片,把電信號重新變成聲音,從此人類的聲音可藉由電線傳到遠方。
電燈
大發明家愛迪生在 1877 年開始對電產生之光進行研究,他發現電阻會發熱,發熱後會產生光,因而發明了電燈泡。
無線電通訊
1864年劍橋大學科學家馬克士威結合了電和磁的知識,在理論上證明了無線電波的存在。1894年義大利人馬可尼製作了第一架電波發射機。他的設計可以凌空傳送一連串無線電波的信號。由於傳送和接收設備之間不需用導線相連,這項技術就變成著名的無線電通訊。
礦石接收機
內燃機的發明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除了電力技術的發展和套用之外,另一項有代表性的技術成就是內燃機的發明。內燃機是燃料在汽缸內直接燃燒,由燃燒時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推動活塞或轉子做功的動力機。廣泛套用於卡車、拖拉機、公共汽車、船舶及機車,成為運輸工具的主要動力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