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國際修正主義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是第二國際後期出現並盛行的為迎合資產階級需要而系統修改、歪曲、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種思潮。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

正文

第二國際後期出現並盛行的為迎合資產階級需要而系統修改、歪曲、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種思潮。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初並未在工人運動中占主導地位。在近半個世紀時間內,工人運動內部許多流派是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到90年代,馬克思主義已經戰勝工人運動中的其他一切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勝利,引起資產階級更加猛烈的攻擊。1895年F.恩格斯逝世後,曾經是正統派馬克思主義者的E.伯恩施坦於1896~1897年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發表5篇文章,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修正”,立即獲得德國社會民主黨內機會主義者的支持。在《社會主義月刊》上,很快出現“修正主義”一詞,以表明這些人自詡要公開修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1899年,伯恩施坦出版他的修正主義代表作-《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得到各國機會主義者的擁護,隨即形成一個國際性的修正主義派別。1900年以後,馬克思主義者開始使用“修正主義”一詞作為貶義詞批判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派。
修正主義者在哲學方面以庸俗的進化論代替辯證法,以唯心主義代替唯物主義,主張"回到康德那裡去",把歷史唯物主義歪曲為經濟唯物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的勝利並不取決於內在的經濟必然性。在政治經濟學方面,否認勞動價值和剩餘價值學說,提出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卡特爾、托拉斯等已提供根本消除危機的可能,認為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在科學社會主義方面,抹煞階級鬥爭,主張階級合作,否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宣揚社會改良,認為社會民主黨的本來面目應該是改良黨,社會主義是自由主義的正統繼承者。
修正主義是工人運動和平發展時期和帝國主義政策的產物,它的社會支柱主要是帝國主義豢養的工人貴族階層,資產階級在策略上從暴力鎮壓轉向側重和平收買,使修正主義在工人運動中泛濫起來。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內的左派曾經不同程度地開展反對修正主義的鬥爭。以В.И.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堅決批判俄國黨內的孟什維克並在組織上與之決裂,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來反對修正主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轉折關頭保衛了馬克思主義。第二國際的大多數政黨由於批判不力,使修正主義在黨內逐步占上風,大戰爆發後黨的領導集團背叛無產階級,轉向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的戰爭政策,鼓吹社會沙文主義,導致第二國際瓦解。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