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經濟思想

國際工人運動中"修正"K.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為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辯護的一種資產階級經濟思潮。產生於19世紀末,先由E.伯恩施坦提出,以後在20世紀初由K.考茨基等組成的所謂“中派”集團加以發展。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經濟思想

正文

國際工人運動中"修正"K.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為資產階級帝國主義辯護的一種資產階級經濟思潮。產生於19世紀末,先由E.伯恩施坦提出,以後在20世紀初由K.考茨基等組成的所謂“中派”集團加以發展。
歷史背景、代表人物和著作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產生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產物。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的矛盾和階級鬥爭日益尖銳。工人運動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迫使資產階級改變策略。為了瓦解工人運動,資產階級用超額壟斷利潤的一小部分來收買工人運動中的上層分子,組成機會主義派別。
1889年成立的第二國際,其初期在F.恩格斯的領導下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但是,1895年恩格斯逝世後,伯恩施坦公然全面“修正”馬克思主義,在國際社會民主黨內逐漸分化為左、中、右三派,修正主義變為一種國際性的現象。它在各國的代表是:德國伯恩施坦、考茨基派,法內閣派,奧地利O.鮑威爾(1881~1938)、R.希法亭和 C.施米特(1863~1932),英國的R.麥克唐納(1866~1937)和俄國的孟什維克。他們的主要經濟著作有:伯恩施坦的《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1899),考茨基的《帝國主義》(1914)、《民族國家、帝國主義國家和國家聯盟》(1915),希法亭《金融資本論》(1910)。
“修正”馬克思的經濟學說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全面攻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所謂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材料”,篡改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歪曲帝國主義的經濟和政治本質,閹割馬克思經濟學說的革命性。
攻擊和“修正”馬克思的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 伯恩施坦全盤否定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基石勞動價值論。他步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之後塵,斷言《資本論》第一卷和第三卷之間存在著矛盾,揚言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缺乏有力的論據”和沒有現實性。他認為,馬克思的價值論只是一種虛構或假設,因此對資本主義是無效的。他說,“價值不能從某個商品或某類商品來測定,而純粹是思維的構成物”。他主張用奧地利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來對它加以補充和調和,以消除《資本論》中的矛盾。
伯恩施坦割裂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的聯繫,他認為,資本主義的剝削根本不需要用勞動價值論來證明,因為剩餘勞動是一個經驗的、可以根據經驗證明的現象。施米特則公然宣稱,“剩餘產品的價值不決定於勞動”。他們認為利潤不是來源於資本生產過程中對僱傭勞動的剝削,而是把利潤歸結為流通領域中的讓渡,以及主觀的心理因素。他們認為,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僅僅是一種道德的命題或道德的譴責,從而“不能構成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科學基礎”。
歪曲馬克思的貨幣論 希法亭企圖用貨幣名目論來“修正”馬克思的貨幣論。他割裂了貨幣論和價值論的內在聯繫,否定貨幣的內在價值,用所謂“社會必要流通價值”決定貨幣的理論來“修正”馬克思對貨幣流通規律的分析。他認為,馬克思用“迂迴的”方式確定貨幣的流通是不必要的,斷言在帝國主義條件下可以假定有一種“純粹貨幣”的流通存在,從而貨幣就具有脫離黃金價值而獨立存在的價值,並能直接表現商品的價值。這樣,“真正的價值尺度不是貨幣,貨幣本身的‘行市’卻由我想稱之為社會必要流通價值的東西決定”。他所說的“社會必要流通價值”,就是指的流通中的商品價值總額,企圖以此來確定貨幣的價值。顯然這是一種用價值決定價值的循環論證。希法亭的錯誤是從流通占首位的觀點出發,片面誇大了流通和交換規律的作用。
“修正”馬克思的危機論,鼓吹資本主義的“適應性” 伯恩施坦把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發展和卡特爾托拉斯的出現作為防止經濟危機的手段,攻擊馬克思的經濟危機學說。他認為,信用制度能夠促進生產的發展,從而可以調節資本主義生產和交換之間的矛盾,減少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完善的交通工具縮短了各國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擴大了世界市場的範圍。他斷言,卡特爾和托拉斯是有組織的企業,可以調節生產,消除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的狀態,從而防止危機的發生。他還說,如果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那么一般危機就必須在現在或最近的將來得到證明,否則它就只能“漂浮於抽象的思維中”。伯恩施坦攻擊馬克思的危機論,實際上就是否定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宣揚資本主義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它遭到了馬克思主義者的批評。列寧指出:“在危機論……的問題上,……只是最近視的人,才會在幾年的工業高漲和繁榮的影響下,就想改造馬克思學說的基礎。危機的時代並沒有過去,……在繁榮之後,接著就來了危機”(《列寧選集》第2卷,第5頁)。
歪曲帝國主義本質的“超帝國主義”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考茨基連續發表文章,鼓吹帝國主義政策論和“超帝國主義”論。在“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幌子下,公開歪曲帝國主義的經濟本質和侵略本性。他認為,帝國主義是高度發展的工業資本主義的產物。帝國主義就是每個工業資本主義民族力圖征服和吞併愈來愈多的農業區域,而不管那裡居住的是什麼民族。因此,他認為,帝國主義也可能採取各種很不相同的形式或政策。考茨基關於帝國主義定義的根本錯誤在於否定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壟斷,他不是把帝國主義看作一個經濟階段,而看成是帝國主義國家任意奉行的一種特殊的政策。
考茨基從他的帝國主義定義出發,進一步引伸出他的“超帝國主義”論。他認為,從純粹的經濟觀點來看,資本主義不是不可能再經歷一個新的階段,也就是把卡特爾政策套用到對外政策上的超帝國主義階段。他認為,由於戰爭的破壞,促使全世界的資本家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世界性的國際卡特爾,並“將用國際上聯合起來的金融資本對世界的共同剝削來代替各國金融資本之間的相互鬥爭”。考茨基還勸告壟斷資本家放棄侵略的政策,而用裁軍、談判和自由貿易等途徑實現他所期待的和平新紀元的到來。“超帝國主義”論抹殺了帝國主義之間的根本矛盾,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客觀上只能起到分裂工人運動的作用。
希法亭的機會主義傾向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 在帝國主義理論方面,希法亭在《金融資本論》一書中雖然對帝國主義問題作了某些有價值的分析,但在分析方法和某些理論中顯然有把馬克思主義與機會主義調和起來的傾向。他忽視壟斷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曲解金融資本產生的過程。他從流通占首位的觀點出發,把資本劃分為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和金融資本。他斷言,金融資本是“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他的這一定義忽視了銀行壟斷與工業壟斷的溶合,而用銀行資本代替了金融資本。他認為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即可實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希法亭忽視了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希法亭在分析壟斷價格時,撇開了壟斷價格與殖民地的不等價交換,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掠奪以及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等重要問題。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經濟理論是為其政治路線服務的。他們曾鼓吹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和平過渡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的論點。希法亭繼伯恩施坦、考茨基之後,於1927年在一篇演說中鼓吹在所謂的“超階級的”國家和“經濟民主”的基礎上,實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按照希法亭的解釋,有組織的資本主義就是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用計畫生產的社會主義原則來代替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原則,而成為一種有組織的經濟。但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有組織的資本主義”理論遭到徹底的破產。
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經濟理論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並指出,修正主義者在經濟理論上除了一些“異常模糊的暗示和嘆息”外,“絕對沒有拿出什麼東西來”,在科學思想發展中沒有有價值的東西。
參考書目
 陳岱孫主編:《政治經濟學史》(下),第 8篇,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1981。
 魯友章李宗正主編:《經濟學說史》(下),第20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