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稙

李耕稙(朝鮮語:이경직,1841年—1895年),朝鮮王朝後期大臣。字威穰,號莘夫,本貫韓山,是參判李善溥之子,也是朝鮮高宗李熙之王妃——閔妃(明成皇后)的表兄。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朝鮮憲宗七年)出生於朝鮮忠清道清州。有人評論他“為人中身,圓額豐下,疏眉美髯,或者以為氣象如秋月浮空。自弱冠時,有操持,終日端坐,不妄言笑”。

李耕稙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高宗二十二年)參加科舉考試,獲文科丙科及第。歷任弘文館副修撰、內務府參議、司諫院大司諫等官職。光緒十七年(1891年,高宗二十八年)五月外放為黃海道觀察使,次年閏六月調任全羅道觀察使。這年十二月,“邪教”東學道徒數千人在全羅道參禮驛舉行集會,請求“為教祖(崔濟愚)伸冤”。李耕稙在其陳請書上批示道“勿再迷惑!”,東學道徒不服,滯留全州(全羅道首府)數日不散,李耕稙怕東學道武裝暴動,於是發布告示禁止迫害東學道徒,同時對他們說地方官憲無權受理,讓他們到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上訪,比較妥善地解決了這次群體性事件。次年三月,轉任京畿道觀察使。同年十一月回到中央任弘文館提學。李耕稙任各道長官之時,雖然頗有治績,但考核官吏時以寬容為要,以致沒有殿最之分,這實際上是對他轄下的郡守、縣監等官吏的貪虐行徑的縱容,因此這被認為是他的失策之一。

光緒二十年(1894年,高宗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日本兵侵犯景福宮,李耕稙聞訊後大哭,並奔向景福宮問安,為日軍所阻,他的手被兵器劃傷,仍不顧危險進宮。有人勸他以安全為重,李耕稙笑道:“吾聞仕危邦者,無可去之義。人臣若平常無事時,有能恬退全身,則不失其美名,而亦有補於風教也。今宗國危亂,君父孤住,而吾將退去,則豈人臣之事君以忠乎?”

甲午更張以後,李耕稙被拜為王后宮大夫,後任宮內府協辦,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高宗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被擢升為宮內府大臣。是年八月二十日(陽曆10月8日)凌晨,日本駐朝公使三浦梧樓策劃日本浪人衝進景福宮,準備暗殺閔妃。李耕稙聽到動靜以後並沒有離開,而是堅守宮中崗位。日本浪人們侵入宮中,看見李耕稙,問他閔妃在哪裡,李耕稙回答不知道,並用袖子擋住他們,企圖阻止日本人進犯。結果浪人平山岩彥一刀砍下了李耕稙的頭顱,至此殉難。之後閔妃也被殺害,是為“乙未事變”。

李耕稙死後,朝鮮的親日政權罷免了他的官職,很久都沒有平反。直到“俄館播遷”以後,高宗才嘉獎他的忠義,恢復了他的官職並賜諡號“忠肅”,後追贈為議政府領議政。後來的學者宋相燾就李耕稙這樣評價道:“人臣之死節者,其一死非難,得其地為難。雖有其地,無忠義亦不能。故見危授命,身擁大兵,而若有勢急,其降其亡,多如恐不及。公侍衛宮中,手無寸兵,變出倉卒,鋒鏑當前,而起身掩閾,獨立抗賊,死且不避,毅然殉節,如公可謂得其地矣,其忠義又動天地、貫日月者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