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辭彙

漢語辭彙

漢語辭彙,是漢語裡詞的總匯,即所有的詞的集合體,其中也包括性質和作用相當於詞的固定詞組(如成語)。漢語的某個歷史斷代、某個地域方言或社會方言(如行業語)的詞語的集合體也使用辭彙這個名稱,如:先秦辭彙、廣州話辭彙、水手辭彙;某種特殊類別或某種作品的詞語的集合體也可稱為辭彙,如:口語辭彙、《紅樓夢》辭彙。

基本信息

簡介

漢語辭彙漢語辭彙

標準漢語語法中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名詞沒有格的變化,也沒有性和數的區別。動詞不分人稱,也沒有時態。這一不同於歐洲語言的特點,使得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被很多語言學家認為沒有語法也沒有詞類,直到20世紀著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文明的故事》第一卷《東方的遺產》一書中仍然認為漢語沒有語法和詞類。現在的觀點認為,漢語有語法也有詞類,只是它的語法不同於歐洲語言,而且一個詞語存在多詞性現象。漢語語法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省略。不影響大概意思的詞往往省略掉。

語素

在現代漢語裡,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是最小的語言單位。“一個語言片段,一層一層的切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單位,就是語素。”例如,“樹膠”這個詞可以分成“樹”與“膠”兩個語素,有“樹木所產生的膠汁”之意。

漢語詞類,有別於其它語言,特別是漢語作為意音文字,更有別於拼音文字。漢語詞性也和其他語言有共性,詞語可以擁有兩種或以上詞性,從文法的角度來看,和其他語言之間共有的基本詞類有動詞、名詞、代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和連線詞等。

短語

短語可由兩個或以上的詞所組成,也可以由較小的短語結合成為較大的短語。短語如果不加上語調,就不算是句子。短語按其成份的語義關係,可分為並列短語、同位短語、偏正短語、動賓短語、謂補短語、主謂短語、連動短語、兼語短語、介賓短語等。

句子

句子分為單句及複句。單句分為主謂句及非主謂句。

時態

漢語中動詞沒有時態的變化,而時態也不如英語中那么分明和強烈,通常是通過時間狀語和一些“時態詞”(如原來、曾經、了、掉、完成、將、正在、已經、開始、結束等)來表示動作的時態。

句群

句群是大於句子的語言片斷,它是由一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前後銜接連貫的句子組成的,同時它又是文章段落的組成材料。

特點

漢語辭彙世界上每個民族語言的辭彙都各有其特點,漢語的辭彙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單音節語素和複合構詞法  

漢語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單獨使用時就是詞,不單獨使用時就是構詞成分。如:“光”和“明”既是兩個語素,又是兩個詞,二者合起來是一個詞。

辭彙由詞組成,詞由語素構成。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它們不單用的時候是構詞成分,單用的時候就是詞。由於許多單音節語素能獨立成詞而語素和語素又能相當自由地複合成詞,這就使漢語構詞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用複合法構成的詞,人們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漢語在歷史發展中就能方便自如地創造新詞,以表示不斷出現的新概念,滿足社會對於語言的要求。例如“生”、“產”兩個語素,它們既能單獨成詞,又能相互組成複合詞“生產”、“產生”;同時還能個別地跟其他單音節語素組成一系列複合詞,包括許多新詞在內。例如:生活、生存、生物、生理、生態,發生、滋生、派生、寄生、衛生;產業、產品、產量、產值,出產、資產、特產、包產。

構詞法和句法的一致  

構詞法與句法基本一致,這主要由於漢語缺乏形態變化,詞根複合是新詞產生的主要方法,因此很多複音詞是由古代單音詞構成的詞組發展而來的,如妻子、睏乏等。

漢語缺乏形態變化,語音-形態學構詞法僅存上古遺蹟, 如: 入(-p)/內(-d)、立(-p)/位(-d)、執(-p)/贄(-d)、接(-p)/際(-d)、結(-t)/髻(-d)、鍥(-t)/契(-d)、脫(-t)/蛻(-d)、列(-t)/例(-d);漢語又缺少地道的前綴和後綴,詞綴附加法在構詞上不占重要地位。漢語裡套用最廣的構詞法是詞根複合法,即依照句法關係由詞根組成複合詞的方法,這種構詞法跟由詞結合為詞組的造句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漢語詞組的主要結構類型為“偏正”、“並列”、“述賓”、“述補”、“主謂”,而複合詞的構成格式也同樣是這 5種。因此,漢語裡常有詞組轉化為詞的現象(如“國家”、“衣裳”),而一個雙音組合是詞還是詞組有時難以確定(如“打仗”、“吵架”)。

疊音字和聯綿字  

漢語複音節詞絕大部分是合成詞,但有一部分是雙音單純詞,主要表現為疊音詞和聯綿詞。疊音詞是同一個字重疊而成,如關關、交交、習習、所所等;聯綿詞大多數是由具備雙聲或疊韻關係的兩個字構成的,如:逍遙、徘徊、望洋、蕭瑟、流離、倜儻等。疊音詞和聯綿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詞中的單字不表示任何意義,只起記錄音節的作用,重疊或兩個字合起來後的兩個音節表示具體詞義。

漢語辭彙的基本構件是單音節語素。這個特點表現在書寫形式上就是“一字一義”,即每個字代表一個成詞的或不成詞的語素,不代表語素的字是例外。就漢語固有詞而言,這些例外主要見於“疊音字”和“聯綿字”。疊音字和聯綿字都是雙音的單純詞,其中每個字只代表一個音節。疊音字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多數是形容詞和象聲詞,如:盈盈、楚楚、孜孜、喋喋、熊熊、習習、喃喃、啾啾。聯綿字大多由兩個具有雙聲、疊韻關係的字組成,多數是形容詞,也有一些指具體事物的名詞,如:參差、躊躇、忸怩、陸離、玲瓏、 伶俐、 拮据、倜儻、磊落、仿佛、鴛鴦、孑孓、蟾蜍、 轆轤 (以上雙聲),伶仃、混沌、酩酊、迷離、靦腆、依稀、潺湲、玫瑰、螳螂、蜻蜓、碌碡(以上疊韻)。古代漢語裡有不少疊音字和聯綿字,近現代漢語沿用了一些,也新創了一些。

外來詞的義譯  

漢語複音節詞絕大部分是合成詞,但有一部分是雙音單純詞,主要表現為疊音詞和聯綿詞。疊音詞是同一個字重疊而成,如關關、交交、習習、所所等;聯綿詞大多數是由具備雙聲或疊韻關係的兩個字構成的,如:逍遙、徘徊、望洋、蕭瑟、流離、倜儻等。疊音詞和聯綿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詞中的單字不表示任何意義,只起記錄音節的作用,重疊或兩個字合起來後的兩個音節表示具體詞義。

跟其他許多語言一樣,漢語辭彙以民族固有詞作為主體,也適當吸收外語詞來豐富自己。但漢語的詞大多數是字各有義的,字不表義的音譯外來詞在說漢語的人的心理上較難接受,因而純粹音譯詞在漢語辭彙里所占的比重很小,通用的為數更少。一時一地曾經流行的某些音譯詞也往往逐漸為自創的詞所取代。如:撲落( plug,插頭)、水汀( steam,暖氣)、(卡通 cartoon,卡通片)、麥克風(microphone,擴音器)、盤尼西林(penicillin,青黴素)。漢語裡比較通行的吸收外語詞的方式是:①譯音加類名,如:卡車(car)、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高爾夫球(golf);②半譯音半譯義,如:霓虹燈(neonlamp)、珂羅版(collotype)、機車(motor-cycle)、冰淇淋(ice-cream);③仿譯,即用漢語語素對譯原詞的組成部分,如:籃球(basket-ball)、馬力(horse-power)、汽船(steamboat)、筆名(pen name)、快餐(quick lunch)、 機關槍 (machine gun) 、 幼稚園(kindergarten)。最後一種義譯法尤其常用。

雙音節化趨勢  

漢語辭彙的雙音節化趨勢:單音節詞常常擴充為雙音節,多音節詞語往往被壓縮成雙音節,如:車—車子,鳥—飛鳥,月—月亮,窗—窗戶,高級中學—高中,電視大學—電大,對外貿易—外貿,挖掘潛力—挖潛等。

漢語辭彙的發展傾向於把單音節擴充為雙音節,把多音節壓縮為雙音節。把單音節擴充為雙音節的方式是在單音節的前面或後面加上一個成分,如:發/頭髮、唇/嘴唇、雀/麻雀、鵲/喜鵲、鯉/鯉魚、韭/韭菜、鼻/鼻子、指/指頭,或者把兩個意義相近或有關的單音節合起來用,如:皮膚、牙齒、牆壁、窗戶、雲彩、月亮。把三音節壓縮為雙音節的方式是省去其中一個音節,如:落花生/花生、山茶花/茶花、機關槍/機槍、潛水艇/潛艇、生地黃/生地、川貝母/川貝。把四個以上音節壓縮為雙音節的多見於某些詞組的簡稱,如:初級中學/國中、化學肥料/化肥、華僑事務/僑務、對外貿易/外貿、文化教育/文教、政治法律/政法、彩色電視機/彩電、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委、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聯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

四字成語  

漢語中有大量四字成語,就其語言結構單位說,多屬於詞組,就其造句功能說,相當於一個詞。任何一種語言的辭彙都永遠處於不斷變化狀態,漢語辭彙將隨著中國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豐富。

漢語辭彙里包含大量成語。漢語成語的特點是絕大部分是四個字,而且正如漢語複合詞多由兩個語素並列構成,四字成語的內部成分也大多兩兩並列。這是漢語駢偶性的一種表現。四字成語結構緊湊,語法功能相當於一個實詞。它們具有特殊的修辭作用,套用十分廣泛。例如:銅牆鐵壁、鳳毛麟角、粗枝大葉、落花流水、來龍去脈、 油腔滑調、 東鱗西爪、狼吞虎咽、輕描淡寫、胡思亂想、裡應外合、半斤八兩、一乾二淨、五花八門、千方百計、開宗明義、頂天立地、興風作浪、設身處地、發號施令、捕風捉影、咬牙切齒、改頭換面、驚心動魄、開誠布公、標新立異、駕輕就熟、好高騖遠、避重就輕、掛一漏萬、風平浪靜、海闊天空、水深火熱、兵荒馬亂、心平氣和、筋疲力盡、眉飛色舞、目瞪口呆、貌合神離、身敗名裂、德高望重、人微言輕、夜長夢多、凶多吉少、爾虞我詐。

歷史發展  

史達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里指出:“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語言的辭彙對於各種變化最敏感,它處在幾乎不斷變化的狀態中。”“工業和農業的不斷發展,商業和運輸業的不斷發展,技術和科學的不斷發展,都要求語言用工作需要的新詞新語來充實它的辭彙。"漢語辭彙正是這樣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經過漫長的歷程,達到非常豐富的境地。主要的趨勢是:新詞不斷產生,構詞法逐漸完備,雙音節化傾向越來越顯明。以下分 4個時期略述大概。

先秦  

現在能看到的反映漢語辭彙最早狀況的文獻是殷代甲骨卜辭。從中已經認識的甲骨文字有1000個左右。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許多屬於基本辭彙之列的詞當時已經出現。就詞性看,它們絕大多數是實詞,其中名詞最多,動詞次之,形容詞很少。就語義內容看,它們包括的範圍頗廣,涉及自然現象、生產勞動、物質文化、社會關係、日常生活、意識形態等方面。以一部分名詞為例,如關於自然界的名稱:天、日、月、星、風、雲、雨、雪、霧、 雹 、虹、山、阜、丘、陵、陸、岩、岳、河、川、泉、州、沚、澗、谷、土、石、水、火;季節和時間的名稱:年、歲、春、秋、時、旬、今、昔、翌、晨、旦、朝、昃、 昏、 暮、夕;方位的名稱:上、下、右、中、左、內、外、東、西、南、北;動植物的名稱:馬、牛、羊、豕、 豚、 彘、犬、兔、兕、象、狼、狐、虎、鹿、麋、牝、 牡、 魚、龜、蛇、鳥、雛、雀、雉、雞、蟲、蠋、螽、木、 林、杞、栗、杏、桑、竹、禾、粟、稷、麥、秫、;人體和器官的名稱:人、身、首、面、眉、目、耳、 鼻、 口、舌、齒、肘、趾、心、腹、骨;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名稱:田、疇、圃、囿、宮、室、宅、寢、門、戶、 倉、廩、窌、牢、圂、井、舟、車、輿、刀、斧、斤、 耒、 犁、弓、矢、網、羅、畢、阱、鼎、鬲、尊、俎、 卣、斝、簠、甗、皿、盤、壺、爵、米、羹、酒、鬯、 絲、 帛、衣、裘、巾、帶、旂、橐、玉、貝、角、磬、 鼓; 武器的名稱:戈、矛、鉞、介、盾;人倫和身分的名稱:祖、妣、父、母、兄、弟、妻、婦、嬪、妾、子、 侄、 孫、賓、臣、宰、民、奴、俘、奚、眾、工、畯、 君、 王、侯、伯、尹、卿、巫、史;天干地支的名稱; 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醜、 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骨卜辭里雙音組合很少,但在傳世今文《尚書》《商書》里卻為數較多,構成格式主要是偏正式和並列式。如:天命、天時、王庭、少師、沖人、百姓、師長、邦伯、眾庶、讒言、神祇、奸宄、法度、心腹、田畝、津涯、老成、篤敬、先後、遠邇、安定、震動、顛越、攘竊、殄滅。其中有一些已經可以看作複合詞。

周秦時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較大較快,諸如生產力的提高、經濟基礎的變動、政治制度的演進、學術文化的進步,都促使漢語辭彙迅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新詞大量產生和雙音節化傾向漸趨明顯。古代漢語辭彙的基本規模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

這個時期實詞中的各類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都大為增加。以反映物質文化的一部分詞為例,如農作物的名稱: 穀、稙、稺、穜、稑、秬、秠、芑、粱、穄、、麻;農具的名稱:、耨、銚、、錢、鎛、枷;田地和耕作的名稱:畎、町、畦、畔、畛、畹、菑、畬、墾、耕、稼、種、穫、穮、耘、耔;金屬和冶鑄的名稱:金、鐵、鉛、鏐、鍛、 鑠、冶、鑄;衣著的名稱:裳、袞、禕、袗、襦、袍、 袢、褐、襁、襟、衽、袂、冠、冕、屨、舄;樂器的名稱:琴、瑟、笙、竽、簫、管、簧、壎、篪、鍾、鏞、鞀、柷、敔。在反映上層建築方面,出現了許多關於政治、職官、禮制、軍事和刑法的詞;關於倫理道德的詞陸續增多,如:孝、弟(悌)、德、忠、信、仁、義、知(智)、勇、廉、恥。

其他詞類也有比較充分的發展。諸如指示代詞、人稱代詞和疑問代詞,表示時間、範圍、程度、方式、狀態和語氣的副詞,表示並列、承接、轉折、選擇、因果、假設和讓步的連詞,以及各類介詞、語氣詞和嘆詞,大都具備。後世書面語裡的一套“文言虛字”這時已經基本形成。

這個時期又出現了許多雙音單純詞(疊音字、聯綿字)和大量複合詞。前者多見於《詩經》《楚辭》等韻文作品,如:夭夭、菁菁、冉冉、嫋嫋、喈喈、坎坎、蕭蕭、颯颯、黽勉、 邂逅、 栗烈、窈窕、婆娑、繽紛、繾綣、滂沱;後者普遍見於各類典籍,如:角弓、金罍、羔羊、魴魚、旭日、寢衣、蛾眉、雲梯、良人、赤子、玄鳥、白茅、二毛、三星、四海、五穀、九有、萬舞、處士、征夫、支解、草創、燕居、佇立、宮室、道路、丘陵、聲音、朋友、賓客、爪牙、干戈、社稷、縲紲、爵祿、婚姻、奔走、征伐、扶持、教誨、修飾、束縛、恐懼、離別、變化、瞻望、純粹、悠遠、劬勞、枯槁、恭敬。複合構詞法在周秦時代的廣泛套用為此後漢語創造新詞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漢唐時代  

在這個長時期里,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文化學術的發達 、 民族接觸的頻繁和中外交通的興盛,漢語辭彙相應地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的情況是:新詞繼續產生,書面語和口語辭彙的差異逐漸加大,雙音詞的構成格式多樣化,以及外來詞成批出現。

這個時期產生的新詞里還不乏單音詞,以魏晉以後出現的為例,如:店、、灘、覓、趁、透、驀、硬、攤、、噇、怕、鬧、 帖、剩、懶、瞎、爺、娘、哥、儂、這。但雙音詞為數更多,特別是表示抽象概念的詞大為增加,如:情形、意義、操行、神氣、風采、情緒、性質、威信、權力、本領、舉止、異同、界限、比喻、考驗、揣度、商量、通融、醒悟、差異、均等、錯亂、繁華、安穩、光榮、敏捷、冷淡、質樸、公正、風流、仔細、透徹。同時雙音虛詞也陸續增多,如:往往、常常、每每、漸漸、一再、一向、向來、當即、立地、登時、隨時、畢竟、終歸、從來、元本、一齊、非常、極其、公然、果然、必定、未必、千萬、互相(以上副詞)、如若、若或、如其、倘若、假使、設使、雖則、無論、不問、除非、因為、所以、因而、不但、不唯、寧可(以上連詞)。這都是漢語辭彙進一步充實的明顯標誌。

就構詞法看,這個時期產生的雙音詞以偏正式和並列式複合詞為主,但述賓式和述補式也已出現,如:努力、注意、知心、拚命、下手、障泥、隔壁、臨時、吃苦、矯正、制服、說合。此外,魏晉以後出現了一些類詞綴成分,如前加的“ 阿”、“ 老”,後加的“子”、“兒”、“頭”,從而構成一批附加式雙音詞。例如:阿大、阿五、阿母、阿誰,老鼠、老鴉、老兄、老姊、老奴、老傖,兔子、鷂子、燕子、蟻子、果子、竹子、刀子、亭子、艇子、袋子、巾子、冠子、帽子、鞋子、眼子、面子、合子、拂子、托子,婆兒、豬兒、狗兒、貓兒、雀兒、魚兒、花兒、衫兒,階頭、頭、膝頭、舌頭、骨頭、手頭、心頭、地頭、日頭、東頭、前頭。

漢魏以後,書面語和口語漸漸脫節,辭彙上的差異越來越大。六朝時代的一些文獻已經或多或少透露這方面的訊息。到了晚唐五代,禪宗語錄(如《六祖壇經》《祖堂集》)和通俗文學作品(如敦煌變文)比較充分地反映出當時口語的面貌 , 其中出現了大量的不見於“正統文言”的詞語,是研究近代漢語前期辭彙發展的重要資料。

外來詞的成批出現是這個時期漢語辭彙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早在先秦時代漢語辭彙里就有從親屬語言和非親屬語言吸收的外來成分,但它們大都跟固有成分融為一體,難以辨別。西漢以後,由於民族關係的密切和國際交往的頻繁,漢語裡陸續加入了一些明顯可辨的外來詞,主要是從西域南海傳來的物名,如:蒲陶、苜蓿、塗林、仁頻、 檳榔、 煙支、茉莉、琉璃、琥珀、氍、、白疊、箜篌、觱篥、師比、郭洛。通過從東漢後期開始的佛典翻譯,漢語又從古印度語言(梵語巴利語和古中亞語言(如焉耆語、龜茲語)吸收了跟佛教有關的大批外來詞,如:般若、菩提、南無、伽佗、羯磨、涅槃、閻羅、菩薩、羅漢、比丘、闍黎、頭陀、和尚、沙彌、夜叉、泥犁、伽藍、蘭若、招提、袈裟、貝多、摩訶、剎那。其中一部分套用較廣,進入了漢語的一般辭彙。有一些複音節的詞因常用而省縮為單音,如:僧伽(sagha)/僧、魔羅(m╣ra)/魔、塔婆(thūpa)/塔、劫波(kalpa)/劫、懺摩(k▄ama)/懺、禪那(dhy╣ na)/禪、比丘尼(bhik▄u╯ī)/尼、缽多羅(pātra)/缽,而這些單音詞又可以作為語素造出許多複合詞,如:高僧、僧徒、惡魔、魔鬼、寶塔、浩劫、劫數、懺悔、參禪、禪師、尼姑、尼庵、缽盂、衣缽。此外,在佛典翻譯中還出現了大量“義譯詞”,如:法寶、世界、天堂、地獄、因果、信心、真理、變相、圓滿、平等、慈悲、方便、煩惱、金剛、莊嚴、報應。其中一部分產生引申義,也成了漢語裡的通用詞。

宋至清  

宋代以後中國社會經濟繼續進步,農副業、手工業、商業和貿易都有較大發展,學術和文藝(包括自然科學和通俗文學)也頗為發達。跟經濟、文化的進展相適應,漢語辭彙里出現了許多變化和創新。主要表現為:反映生產、生活和學藝的新詞大為增多;口語詞更為豐富並大量進入白話文學作品;在新產生的詞里雙音詞占明顯優勢,三音詞也有所增加。

在反映生產和生活方面,由於宋代工商業和都市生活繁榮,有關作坊、市場、商行、店鋪的詞語空前增多。例如:木作、竹作、油作、磚瓦作、裁縫作、碾玉作,米市、肉市、花市、金銀市,魚行、菜行、果行、麻布行、骨董行,麵店、酒店、茶店、餛飩店,針鋪、漆鋪、藥鋪、絨線鋪。同時各種日用消費品的名目也大為增加。以食品中的面、糕、餅、糖為例,如:三鮮面、雞絲麵、炒鱔面、筍竦面、面,糍糕、蜜糕、豆糕、玉屑糕、鏡面糕、重陽糕,燒餅、炊餅、月餅、荷葉餅、菊花餅、芙蓉餅,薑糖、麻糖、乳糖、烏梅糖、鼓兒糖、五色糖。由於農業生產的進步,有關作物品種的詞語明顯加多。以稻米名稱為例,宋代就已有幾十種,如:早稻、旱稻、赤稻、小香稻、杜糯、蠻糯、糯米、粳米、紅米、黃米、黃秈米、箭子米、黃芒、上稈、冬舂、早占城。又如關於蠶桑業的詞語,在宋元時代也已積累得十分豐富,如:桑幾、桑籠、桑網、蠶宅、蠶屋、蠶箔、蠶槌、蠶椽、蠶架、繭瓮、繭籠、火倉、抬爐、熱釜、冷盆、絲綿矩、絡車、繰車、絮車、緯車、經架、撚綿軸。

宋代自然科學和套用技術(如天算、律歷、土木建築、農田水利)進步較大,有不少發明創造和專門著述,元明時代又從近東伊斯蘭世界傳入一些科技知識和觀測儀器。與此相應,漢語裡出現了一批新詞。到了明末清初,歐洲來華耶穌會士和中國知識分子合作,譯述了許多西方科技書籍(包括數學、天文、曆法、樂律、輿地、水利、機械製造等),從而漢語裡又增添了一批近代科技術語,如:天頂、日球、月球、地球、經度、緯度、儀器、遠鏡、測算、測量、算術、幾何、界說、推論、比例、對數、象限、割圜、直角、橢圓、平面、面積、體積、容積、等邊、多邊、三角、八線、機器、射線、透視。

自宋代迄明初,由於對外貿易發達,漢語裡出現了一些從阿拉伯語馬來語等語言吸收的外來詞,大部分是域外特殊物產的名稱,如:俎蠟(長頸鹿)、花福祿(斑馬)、馬哈獸(大羚羊)、金顏香、篤耨香、打麻兒香、祖母綠、嗩吶、火不思、沙糊、考黎(海)、押不蘆、巴旦杏、蓽澄茄、膃肭臍。但通行開來的只有一小部分。

元代,由於漢蒙民族接觸密切,不少蒙古語詞滲入漢語,見於雜劇等作品,如:抹鄰(馬)、兀剌赤(馬夫)、米罕(肉)、答剌孫(酒)、鐵里溫(頭)、撒因(好)、牙不(走)、約兒赤(去)。其中作為外來詞在漢語辭彙里鞏固下來的不多,除了少數幾個例外,如驛站的“站”、好歹的“歹”。此外,今天還在使用的把勢、胡同、蘑菇、褡褳,大約也是元代以後從蒙古語吸收的外來詞。

這個時期是漢語口語辭彙大發展並源源進入語體文學的時期。從南宋到清代,各種體裁的白話作品(如南戲、諸宮調、雜劇、平話、小說)與日俱增,較為完全地顯示出近代漢語各個發展階段的辭彙面貌。從宋元話本明清小說所反映的當代口語狀況可以清楚看到漢語辭彙一步一步接近它的現狀的歷史進程。

近百餘年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經歷急劇的變革,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新事物、新概念層出不窮。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的巨大深刻的變化推動著漢語辭彙迅速發展,不斷創新。

從1898年戊戌變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50年間,漢語裡增加了許多新詞,其中絕大部分是雙音詞,小部分是三音詞,也有少數三個音節以上的詞。辭彙增補的主要來源是:①自創新詞。例如:總統、國會、法院、公司、火車、輪船、飛機、炸彈、水泥、紙菸、罐頭、電影、鋼琴、郵票、執照、拍賣、匯兌、民工、機車、壁報、劇本、金筆、膠捲、部門、機構、集體、骨幹、階段、功能、因素、總結、精簡、顯微鏡、收音機、消炎片、降落傘、羽毛球、游擊隊、兒童節、意識形態、唯物史觀。②借用日語漢字詞。例如:總理、議會、政黨、主義、代表、幹部、協定、選舉、否決、機關、法庭、警察、宣傳、講演、情報、標語、時事、銀行、企業、市場、學位、權威、課程、美術、講座、會話、座談、演奏、喜劇、標本、圖案、索引、出版、現實、環境、要素、前提、作用、性能、原理、積極、絕對、肯定、場合、手續、引渡、打消、取締、俱樂部、混凝土。③吸收印歐語詞。例如:沙發(sofa)、撲克(poker)、咖啡(coffee)、可可(cocoa)、 蘇打(soda)、吐司(toast)、吉他(guitar)、尼龍(nylon)、坦克(tank)、雷達(radar)、繃帶(bandage)、引擎(engine)、邏輯 (logic)、幽默(humour)、摩登 (modern)、維他命(vitamin)、模特兒 (model)、托拉斯(trust)、布爾喬亞( bourgeois)、歇斯底里(hysteria)、卡片(card)、雪茄菸(cigar)、法蘭絨(flannel)、吉普車(jeep)、蜜月(honeymoon)、超人(╇bermensch)、下意識(subconsciou-s)、閃電戰(Blitzkrieg)、時代精神(Zeitgeist)。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社會政治狀況變更之大之快為歷史上前所未有,諸如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馬列主義的傳播、經濟建設的開展、文化教育的普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往來的頻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風貌的改變 , 無不促使漢語辭彙發生種種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例如:

①政治、哲學用語大普及,有的成了常用詞。如:政策、策略、方針、口號、階級、成分、黨派、民主、協商、談判、立場、觀點、思想、意識、理論、實踐、現象、本質、抽象、具體、主觀、客觀、相對、絕對、量變、質變、感性、理性、對立面。

②科技、衛生用語大發展,有的進入了一般辭彙。如:巨觀、微觀、塑膠、磁帶、電腦、軟體、頻道、雷射、掃描、遙控、縮微、複印、錄像、半導體、顯像管、潰瘍、血栓、發炎、休克、抗體、疫苗、鏡檢、輸液、造影、免疫、氣功、理療、抗菌素、心電圖。

③不少詞語的意義或用法有了新的擴展。如:“革命”可指在共產黨領導下從事任何有益於國家人民的工作;“鬥爭”可指用體力或腦力來解決問題或克服困難;“同志”可指人民民眾的任何一員;“民眾”可指人民中每一個人,又為“領導”或“黨團員”的對稱;“集體”可指每一個人所在的若干人組成的總和,又為“全民”或“個體”的對稱;“單位”可指機關、團體,或屬於一個機關、團體的各部門;“叔叔”可指跟自己父母同輩的任何男子;"態度"可指一個人對任何事情的看法和採取的行動;"精神"可指重要檔案或高級領導人講話的要點。

在構詞法上也有一些新的趨勢:①複合詞仍以偏正式和並列式為主,如:工地、車間、能源、僑胞、國格、新秀、普查、擴建、賒銷、空投、篩選、項目、環節、效益、拼搏、離休。但述賓式、述補式和主謂式也有發展,特別是述賓式出現較多,如:供電、分洪、截流、脫粒、投料、待業、奪魁、投標、合資、創匯、掛鈎、牽頭、保健、務虛、碰硬。②一些構詞成分詞綴化,由此構成的附加式複音詞逐漸增多。以帶後加的"性"、"化"、"員"、“家”的詞為例,如:計畫性、技術性、趣味性、知識性、全民性、綜合性、可行性、主觀能動性,綠化、老化、大眾化、絕對化、一元化、年輕化、專業化、制度化,炊事員、飼養員、郵遞員、售貨員、駕駛員、理論家、實幹家、改革家、美食家、社會活動家。③簡稱不斷出現,不少簡稱因常用而轉化為詞。如:統一戰線/統戰、武裝警察/武警、化學纖維/化纖、民用航空/民航、電視大學/電大、體格檢查/體檢、空氣調節/空調、展覽銷售/展銷、旅行遊覽/旅遊、表示態度/表態、節約能源/節能、失去控制/失控、少年先鋒隊/少先隊、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會。

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漢語辭彙經過3000多年的歷史進程,發展到現在已是面目全新,無比豐富。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前進,漢語辭彙將越加豐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