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Korean Empire(1897-1910)1896年,甲午戰爭後,“朝鮮王朝”(即“李氏朝鮮”)脫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大韓帝國被迫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淪為日本殖民地。實際上,大韓帝國的王室和疆域就是前“朝鮮王朝”的王室和疆域,大韓帝國也在繼續沿用朝鮮王朝的國旗:太極旗因此,學術界一般把“大韓帝國”作為“朝鮮王朝”的後身,歸入朝鮮王朝的歷史。

基本信息

簡介

大韓帝國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대한제국,1897年10月12日-1910年8月29日)是朝鮮中國清朝獨立到日韓合併這一時期的國號。大韓帝國國土與朝鮮國相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與中國為界),建都於原朝鮮國國都漢陽。其開國皇帝高宗為原朝鮮國君主。大韓帝國有時也被列為李氏朝鮮歷史的一部分。
1897年,高宗在朝鮮國內外支持獨立的政治壓力下,從朝鮮駐俄國公使館回到德壽宮登基稱帝,宣布大韓帝國正式成立。大韓帝國立國十四餘年,歷經2代君主。在此期間,大韓帝國曾嘗試對原朝鮮國軍事、經濟、私有制、教育等進行適應工業化的改革並取得一定的成功。但由於不能擺脫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控制,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後,大韓帝國滅亡。

皇帝及其年號

高宗太皇帝(稱帝前用乾支及檀君紀年)

建陽

光武

純宗孝皇帝

隆熙

年表

1897年

8月 高宗改元光武

10月 高宗稱帝登極,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改國名朝鮮為大韓帝國。
1898年

2月 大院君死。

9月 暗殺高宗行動未遂。

12月獨立協會領導人之一李承晚遭逮捕。
1899年

6月 大韓國國制制定。(8月發布)。

11月 韓清通商條約(韓清修好條規)締結。
1900年 軍人敕諭制定。
1904年

李承晩被釋放。

2月 《日韓議定書》訂立。

8月 《第一次日韓協約》。
1905年 11月18日 - 《第二次日韓協約》(《乙巳保護條約》)
1906年 日本設定韓國統監府
1907年

6月 “海牙密使事件”。

7月 高宗退位,純宗即位。

同月《第三次日韓協約》。大韓帝國軍隊解散。
1909年 安重根暗殺伊藤博文
1910年

8月22日 《日韓合併條約》,被日本吞併。

8月29日 開設朝鮮總督府。

發展歷史

背景

大韓帝國文獻大韓帝國文獻

1894年, 日本帝國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清朝後,成為遠東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並迅速將矛頭對準與其在遠東爭奪勢力範圍的沙皇俄國。由於朝鮮半島及其海域是甲午戰爭的戰場,朝鮮王朝國力因此也大為削弱,無力對抗外國勢力。日本在與日漸衰落的中國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要求中國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並終止與朝鮮的冊封關係。日本此舉是為阻止沙皇俄國勢力的南擴,特別是沙俄在朝鮮半島的勢力擴張。不過沙俄很快意識到日本此舉不符合其在東北亞的利益,因此拉攏法國、德國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

當時的日本,還無力抗衡其正試圖效仿的西方先進列強,因此只好迫於壓力放棄遼東。沙俄因此成為東北亞列強。朝鮮也轉而拉攏沙俄以防止日本干預朝鮮政治。閔妃閔玆映在意識到東北亞勢力格局的變化後,與沙俄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以對付日本。閔妃因此成為朝鮮對抗日本的首要人物。日本在意識到閔妃威脅其在朝鮮的利益後,迅速將日本駐朝鮮大使井上馨換成有軍事背景的三浦梧樓。三浦梧樓被廣泛認為是暗殺閔妃的幕後策劃者。

帝國成立

在日本暗殺閔妃之後的1896年,高宗帶著兒子純宗逃離朝鮮到沙俄。在閔妃被暗殺到高宗返回朝鮮這一段時間,朝鮮經歷了巨大的變化。1894年,在朝鮮親日派的推動下,旨在改革朝鮮陳舊社會制度的新法律在朝鮮得以通過。這些法律被稱為“甲午改革”。[1]雖然這些改革表面看上去有利於朝鮮社會的自身發展,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些改革都是由三浦梧樓策劃以加大日本對朝鮮社會的控制權。

高宗於此同時新的改革在朝鮮半島內部引起爭議。反日情緒在朝鮮半島從貴族到平民,早在16世紀的萬曆韓戰就已根深蒂固。1876年《江華條約》的簽訂使得朝鮮半島反日情緒高漲。乙未事變後,朝鮮半島反日情緒開始升級。在親日派推崇的改革中最為有爭議的是強行剪除男人頭頂的束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朝鮮和日本的男人以前都有不剪髮的傳統。此項法令引發以替閔妃報仇為宗旨的乙未軍的形成。

祭天壇1896年,《獨立新聞》的幕後人徐載弼與支持朝鮮從日本獨立的進步人士建立起獨立協會。獨立協會最初只由朝鮮政府官員組成。後來很快擴展到包括朝鮮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獨立協會主張政府推行能使朝鮮最終獨立的改革政策。獨立協會定期開展會議提高國民士氣,並為《獨立新聞》的發行募集資金。更有意義的是,獨立協會燒毀了原朝鮮王朝迎接中國駐朝鮮半島大使用的迎恩門, 1896年在原址上建立起象徵朝鮮獨立的獨立門(1898年竣工)。 “迎恩門”旁邊還修有招待中國使節的國賓館,題名“慕華館”。 慕華館改名獨立館。

1897年,高宗由於獨立協會在朝鮮國內外的政治壓力,從朝鮮駐俄國公使館回到德壽宮登基稱帝,宣布大韓帝國正式成立,改年號為“光武”,改王世子為皇太子,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后,並在祭天壇祭天。朝鮮半島正式結束與中國清朝的冊封關係。

光武改革

大韓帝國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金融大臣首爾電力公司辦公樓在參觀其它現代化國家後,朝鮮的官員和文人們迫切感到有必要進行徹底的改革。大韓帝國的進步人士續甲午改革後,開展了光武改革。與大韓帝國皇室關係緊密的美國傳教士也起到了推廣西方文明的作用。在大韓帝國皇室的資助與支持下,美國傳教士在朝鮮半島建立西式醫院,推廣西醫,並開設女子學校,使原被禁止接受教育的女孩接受西方教育。

光武改革期間西方的官服得以引進。大韓帝國皇帝穿普魯士風格的皇室服裝,外交人員則穿西服。1900年,朝鮮官員都已穿西式服裝。幾年後,朝鮮的軍人和警察開始穿著西方制服。

1897年,光武政府開展土地丈量工程以改革朝鮮半島土地所有權制度。為使用西方的方法,光武政府雇用了美國的丈量人員。光武政府根據此次丈量結果分發相關土地所有權,並以此進行土地徵稅,與此同時還開展了金融體制的改革。不過土地丈量工程在1904年至1905年因日俄戰爭而中斷,僅丈量了朝鮮半島2/3的土地。

光武政府在城市開始進行基礎建設。1898年,高宗批准建立與美國商人合資的首爾電力公司,以建設供電系統和有軌電車系統。當時的首爾礦泉水公司也有美國商人的參與。1902年,在電話進入朝鮮半島的第六年,第一條長途電話線被架起。

光武政府還開展了鼓勵工業化的措施,支持建立科技學校。隨著傳統紡織工業的現代化,紡織工業的技術革新開始在朝鮮半島出現。

後期發展

1904年, 日本與朝鮮簽訂第一個保護國條約。1905年,日本與美國簽訂桂太郎-塔夫脫協定。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桂太郎藉機在美國戰爭部長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訪問東京之際,得到塔夫脫認為日本控制朝鮮半島是有利於遠東和平的言論。
高宗派往海牙和平會議的3名特使1905年,日本和俄國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調停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約》,結束了日俄戰爭。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勢力得以鞏固。由於日本的密切監視,光武政府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向外界派出外交人員。1905年秋,光武皇帝只好派出3名外交密使到美國國務院聲討說法,尋求保護朝鮮國家主權。不過,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已早被告知。朝鮮的使團因此碰壁。[5]1905年11月17日,乙巳條約在朝鮮密使到達華盛頓之前,就被簽訂。朝鮮方面的印章被強行搶走並印在日本起草的條約上。一周之後,美國撤出其在朝鮮半島的大使。

1907年,高宗又派3名特使到海牙和平會議,指控日本的侵略,呼籲各國的聲援。但是在殖民主義盛行的20世紀初,日本對朝鮮半島的保護國地位被認為是自然而然,因此高宗的特使沒能挽救大韓帝國。日本以高宗派特使到海牙和平會議違反乙巳條約為由逼其讓位給其子純宗。 1910年8月22日,《日韓合併條約》簽訂後,朝鮮半島被日本吞併。

外交關係

大韓帝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897-1910

第一階段是不平等的“華夷秩序”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前期,昧於時勢的滿清王朝,滿足於維持表面的宗屬名義,而對屬國內政外交一般不予過問,這一方面是由於其固守王道政治的德化傳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昧於國際公法。因此,當西方資本主義勢力侵入東亞後,這種陳舊的“華夷秩序”就與近代國際法發生了激烈的碰撞。這一階段的後期,因為朝鮮半島對滿清王朝的安危具有特別的意義,因此清政府沒有象放棄緬甸、越南、琉球等藩屬國那樣輕易的放棄朝鮮,而是採取了相反的措施——加強宗主權,加強對屬國的控制,這種行為雖然符合當時的潮流,但是卻遭到新興的日本的強有力的挑戰,同時這種強控制也招致了日益覺醒的朝鮮民族主義的反對,最終在一場戰爭中失去了這種宗主權,可以說,朝鮮的獨立是外國勢力的挑戰和朝鮮內部民族獨立意義相結合的產物。對大韓帝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的研究,國際上和國內的研究都很薄弱。縱觀近代中國與朝鮮的關係,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二階段始於甲午戰爭後朝鮮獨立,終於1910年韓國被吞併。這一階段是兩國平等關係的確立和維持階段。獨立後的朝鮮一心謀求在國際上獲得與原先的宗主國——中國——平等的地位,為此,朝鮮政府利用日本和俄國的矛盾,建立了大韓帝國,清政府雖然不甘心放棄其在朝鮮的勢力,但隨著大韓帝國的建立,也不得不承認了其獨立的地位,並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與韓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第三階段是大韓帝國滅亡之後,中國政府積極支持韓國的獨立復國運動,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並在這種反侵略的鬥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美國安部查扣大韓帝國國璽

大韓帝國國璽大韓帝國國璽
2013年11月21日韓國文化財廳表示,美國國土安全部調查處近期查扣了美軍在韓戰時期從徳壽宮私自運出的,包括大韓帝國國璽在內的9枚印章。文化財廳表示要收回上述印章。

文化財廳認為,國璽等朝鮮王朝與大韓帝國的印章不是可以進行個人交易的物品,象徵國家的權威和尊嚴,與國民的自豪感有直接關係,是國家的象徵性遺產,因此一定要收回。

美國國土安全部調查處曾於2013年9月23日向韓國文化財廳提供了該9枚印章的照片資料等信息。經確認,這些印章是朝鮮王朝與大韓帝國當時的玉璽。韓國大檢察廳10月21日要求美國調查當局進行調查。11月18日,在美國聖地亞哥的美國國土安全部調查處查扣了這些印章。

被查扣的印章包括,大韓帝國國璽——皇帝之寶、純宗奉高宗為太皇帝時1907年製作的壽康太皇帝寶、朝鮮王室任命官吏時使用的諭書之寶和濬明之寶、朝鮮憲宗用於書畫作品的香泉審定書畫之記、朝鮮王室使用的友天下士等印章。尤其皇帝之寶是在宣布國號為大韓帝國時製作的印章,象徵了高宗希望獨立的意志,所以歷史意義較大。此外,壽康太皇帝寶是高宗為了舉行尊奉太皇帝的紀念儀式而製作的玉璽,其詳細內容在《隆熙元年尊奉都監儀軌》和《高宗上尊號玉冊文》中均有記載。

這些印章將經過美國調查當局的扣押程式(約需4個月),於2014年6月之後重新回到韓國。

帝國滅亡

日俄爭奪韓國

大韓帝國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的建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帝國主義對朝鮮半島的侵略,卻並沒有使韓國被外國支配的情況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大韓帝國自始至終並未獲得真正的獨立。大韓帝國成立前後,日本與俄國先後簽署了小村-韋伯協定、山縣-羅巴洛夫協定、西-羅仙協定,協調兩國在韓國的勢力範圍和各種利益。但雙方都明確反對以北緯38度線為界直接劃分兩國在韓勢力,因為日俄都欲獨吞朝鮮半島。這一時期,日、俄兩國對朝鮮半島的侵略由直接干涉其內政轉為以經濟侵略為主。俄國利用“俄館播遷”獲得了朝鮮半島北部豐富的林業資源,而日本則將韓國的漁業權利盡數攫為己有,還在光武七年(1903年)鋪設了京釜鐵路。處於劣勢的韓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也在與日俄的惡性競爭中舉步維艱。

光武七年(1903年),日本和俄國的矛盾逐漸激化。日本主張“滿韓交換”,日俄分別占有韓國和中國東北地區。俄國則主張獨占中國東北地區,以北緯39度以北的朝鮮半島為俄國勢力範圍,39線以南為日本勢力範圍,但是日本不可將其用於軍事目的。俄國利用其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固有優勢壓制日本,日本也恃英日同盟而毫不退讓。特別是這年俄國拒絕履行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中從中國東三省的第二期撤兵及強占韓國龍巖浦事件更是加劇了日俄關係的惡化,兩國爆發戰爭已是在所難免。在這種狀況下,以高宗皇帝為首的大韓帝國政府開始加緊中立化進程。早在光武四年(1900年),高宗採納親美派的主張,企圖依靠美國,以列強“共同保證”韓國中立,來打破日俄分割韓國的陰謀。不過日俄都反對韓國中立,美國不願捲入日俄紛爭,也拒絕擔保,因此高宗的第一次中立化計畫泡湯。光武五年(1901年)以後,第二次韓國中立化計畫開始醞釀,最早是俄國提出的,高宗聽說後派李根澤、朴齊純等大臣訪問日本,探聽日本對韓政策,結果了解到日本並不願韓國的中立化。事實上,此時的日本已經出台了將韓國“保護國化”的“小村路線”,不可能支持韓國的中立。而其後韓國國內政界深陷“嚴妃升後”(嚴妃即純獻皇貴妃)的泥潭中,根本無法實行任何積極的外交政策。而俄、美等國外交官籌劃的韓國中立化也在日本的阻擾下失敗。在光武七年(1903年)戰爭陰雲密布之際,高宗開始探索第三次中立化計畫,原本大韓帝國追求的是永久中立國,但此時退而求其次,開始謀求戰時中立的地位。光武七年(1903年)8月18日韓國外部大臣李道宰電令駐俄、駐日公使,其要點為:要儘速取得日俄戰爭爆發時對維持韓國的中立化和領土完整等方面的各國政府的保障。同年8月21日高宗又派精通法語的宮內府官吏玄尚健前往法國,與駐法公使閔泳瓚一道尋求法國政府及海牙國際法庭對韓國中立化的援助。但是日本得知韓國的中立圖謀後以“不合時宜”為由斷然反對並加以破壞。隨著戰爭的迫近,高宗的密使李建春在法國駐韓公使馮道來的協助下,於光武八年(1904年)1月21日在中國芝罘(今山東煙臺)以外部大臣李址鎔的名義用法文發表中立宣言,這是韓國歷史上首箇中立宣言,史稱“芝罘宣言”,其內容為:“日露(俄)兩國間交涉事件不相協洽,到今形勢難期和平的解決,我政府茲奉大皇帝陛下敕命,不拘日露兩國目下協定結果如何,遵守嚴正中立之事斷然決心,且大皇帝陛下當此時機希望列國友誼的幫助。”其後又將宣言電告各國駐韓公使,日本對此大為震驚,並以“中立化不合時宜”為由迴避承認,之前熱衷幫助韓國實現中立化的俄國則出乎意料地持旁觀態度,英國也以“現在中立宣言不具有重要性”為由拒絕承認。其他國家則也沒有一個正式表明支持者。就這樣,高宗的中立外交政策徹底破產,韓國也在日俄戰爭期間成為了日本的囊中之物。

光武八年(1904年)2月9日,日本不宣而戰,進攻駐韓國仁川的俄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完全無視韓國的中立宣言,迅速開進漢城,控制韓國政府,並在2月23日強迫韓國同日本簽訂《日韓議定書》,協助日本作戰。同年8月22日,日本公使林權助又強迫韓國簽署《日韓新協約》(第一次日韓協約),規定韓國雇用日本財政和外交顧問、與外國締結條約前要與日本協商等等。韓國開始進入了被日本控制的顧問政治時期。

乙巳條約訂立

日俄戰爭以日本獲勝告終。光武九年(1905年)9月,日俄簽訂《朴茨茅斯和約》,日本自此獨占朝鮮半島。於是日本政府逼迫韓國與之締結其一手炮製的保護條約,在韓國宮廷的御前會議上,諸大臣堅決反對締約,親日派也不敢明目張胆地同意締約。當年11月17日,日本派遣數萬軍隊開入漢城,包圍慶運宮。日本特使伊藤博文和駐韓司令長谷川好道攜條款親自進宮,由於高宗稱病缺席,由韓國內閣的八大臣負責會見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對八大臣威逼利誘,以學部大臣李完用(李完用已由親俄轉向親日)為首的原本親日的五大
乙巳條約
臣同意締約,其餘三人則表示反對,其中參政大臣(總理大臣)韓圭卨因為堅決反對締約被日本軍強行拖出宮廷。日本軍還從韓國外部奪取大印,強迫韓國外部大臣朴齊純在《日韓保護協約》(第二次日韓協約,又稱“乙巳保護條約”)上籤字。大韓帝國從此名存實亡。

根據這個協約,韓國撤消外交機關,並不設外務大臣職務,這樣,韓國就失去外交及內政主權,變成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已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韓保護協約》簽訂的訊息傳出後,立即激起韓國人民的強烈反對。韓國各階層人民一致要求“廢除保護協約”、“驅逐倭寇、誅滅五賊”。《皇城新聞》立即把簽約的真相公布於世。稱保護協約公布之日為韓國“全民哀悼的日子”。主筆張志淵所撰寫的題為“是日也,放聲大哭”的社論,反映了韓國人民對保護協約痛恨之情。當時韓國社會的情況,“學生閉校痛哭,教徒呼天悲泣,商賈撤市狂呼,儒生投章叫闔,元老大臣抗事累日,而日人或以兵劫之,或拘而辱之。於是侍從武官長閔泳煥拔刀自刎,原任議政大臣趙秉世飲藥自裁,殉於獨立。農民金台根在水原停車投石擊伊藤博文不中。奇山度、李種大、金錫恆等十一人謀刺五賊,事泄被逮,李建奭嘔血死獄中。”
此後在韓國全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和第二次反日義兵運動,其中以忠清道的閔宗植、全羅道的崔益鉉、慶尚道的申乭石這三支義兵部隊最為活躍,沉重打擊了各地的日軍和傀儡政府。此時主掌韓國國政的學部大臣李完用、軍部大臣李根澤、內部大臣李址鎔、外部大臣朴齊純、農工商大臣權重顯被韓國人民罵為“乙巳五賊”。簽約的當天,賣國賊李完用家被人放了火。《日韓保護協約》簽訂後,日本對韓國的控制由顧問統治轉為日本韓國統監府的太上皇統治,即統監政治(保護政治)時期。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協約全文,並將此事通知與韓國有外交關係的各國政府,要它們撤走駐韓外交代表機構。在各國外交使團尚未撤離時,日本就關閉了駐漢城的使館,成立了統治韓國的新機關—韓國統監府,派樞密院院長伊藤博文為第一任統監,各道的日本領事館也撤銷,成立了統監府的地方機關—理事廳。

統監府的統治

大韓帝國大韓帝國
光武十年(1906年)3月2日,伊藤博文來到漢城,就任韓國統監。他先後扶植朴齊純和李完用建立傀儡內閣,又以協助韓國改革為名,拋出“施政改善”的幌子,強迫韓國向日本借款1000萬日元,引發了韓國人民的“國債報償運動”。而高宗皇帝也不甘心做傀儡,《日韓保護協約》簽訂不久,高宗皇帝就秘密寫信給美、俄、德、法4國首腦,宣布《日韓保護協約》無效,但這四國首腦都不予理睬。
光武十一年(1907年),發生了“海牙密使事件”。海牙召開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高宗皇帝秘遣李相卨、李儁、李瑋鍾三人帶著高宗致俄國沙皇的書信和參加會議的委任狀前往海牙,控訴日本對韓國的侵略,呼籲各國聲援韓國,宣布乙巳條約無效。由於與會各國均承認日本對韓國的保護權,於是向高宗皇帝確認代表身份,此時韓高宗派往海牙的三位密使國電信權落入日本手中,詢問電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聞訊大怒,通知和會委任狀系偽造。日本指責韓國違反了保護條約,企圖藉機廢黜高宗。伊藤威脅高宗說:“陛下用如此陰險手段蹂躪日本的保護權,不如對日宣戰”,“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進行,大可以公開乾”。伊藤還指使韓國賣國組織“一進會”開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動。在伊藤的唆使和恫嚇之下,李完用內閣於1907年7月6日至18日舉行3次御前會議。會上農商工部大臣、一進會會長宋秉畯對高宗進行威脅說:“今為陛下著想,只有兩計:一則陛下親赴日本,向其(明治天皇)謝罪,二則陛下……迎長谷川司令官,向其謝罪”,不然開戰敗後將如何受辱,難以構想。”7月17日,李完用等七大臣逼迫高宗退位,高宗忍無可忍,拍案怒斥道:“卿等欲將朕賣與統監乎!”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達漢城,和總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雙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軍國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卻詭稱韓國皇帝已經退位。

光武十一年(1907年)7月19日,日軍在漢城南山倭城台正對著慶運宮駕設6門大炮,並派日軍包圍慶運宮。在日本兵嚴密看護下,7月20日在慶運宮中和殿舉行“禪位儀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為朝鮮純宗,改元隆熙。
純宗即位四日後,在漢城的日本外相林董和韓國統監伊藤博文將韓國總理大臣李完用喚至韓國統監府,交給他事先擬好的七款《日韓協約》草案。李完用立即召開內閣會議,一字不動地通過了這一協約,當晚李完用在伊藤住所簽字,史稱《丁未七款條約》(第三次日韓協約)。協約內容是:第一、韓國政府在改善施政方面,必須接受統監的指導;第二、韓國政府制定及採取重要的行政措施,均須事先得到統監的同意;第三、韓國的司法事務,須與普通行政事務區分開;第四、韓國高等官吏的任免,須經統監同意;第五、韓國政府應任命統監所推薦的日本人為韓國官吏。
隆熙元年(1907年)7月27日,日本又迫使韓國傀儡政府公布《新聞法》,7月29日,發布《保全法》,剝奪了韓國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一切自由。8月1日,日本強行解散韓國軍隊。這一行動激起了第二次反日義兵運動的高潮,日本急忙集結兵力,才在兩年後鎮壓了義兵運動。同時,也開始了由日本人作為次官,實際掌握中央及地方行政大權的時期。
為加速吞併韓國,日本在韓國加強了軍事警察統治。統監府成立時,在韓國的日本憲兵約有800人,隆熙元年(1907年)末已增為2000多人,隆熙二年(1908年)更達到8600多人,憲兵特務遍布韓國各地。日本過去

韓國反日義兵

在韓國只有1個師團的兵力,韓國統監府成立後到隆熙二年(1908年)5月前,又增加1個旅團,兩個步兵聯隊(團)和1個騎兵聯隊。對韓國人民的反抗,採取了殘酷迫害和血腥鎮壓的措施。據統監府顯然是縮小的官方統計,從隆熙元年(1907年)7月到隆熙二年(1908年)底,就殺害了近一萬五千名反抗日本的韓國人。
隆熙三年(1909年)春,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令外務省政務局長倉知鐵吉起草關於韓國問題的檔案。倉知鐵吉擬訂了吞併韓國的《對韓政策的方針》和《對韓施政大綱》。3月30日,小村向首相桂太郎提交了這兩份檔案,桂太郎當時即交給內閣考慮。4月10日桂太郎、小村和正在東京的韓國統監伊藤3人就吞併韓國問題密談。伊藤博文表示完全同意兩個檔案。7月6日日本內閣通過了檔案,並得到天皇批准。《對韓政策的方針》即關於日韓合併的決議規定:“在適當時機斷然實行對韓國之合併。使合併後之韓國成為(日本)帝國版圖之一部分。”《對韓施政大綱》則主要有以下內容:在合併韓國時機到來之前,須“在韓國駐紮必要之軍隊,並增派大批憲兵及警察”;“將韓國鐵路移交日本政府的鐵道院掌握”;“儘可能多地向韓國移民,以加強日本勢力”;“進一步擴大在韓國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廳的日本人官吏的許可權”,等等。7月12日,日本又強迫韓國政府簽訂“協約”。韓國政府向統監府司法廳交出司法權和監獄事務,接著又取消了韓國政府的軍部。

日本吞併韓國

隆熙三年(1909年)6月14日,伊藤博文辭去統監職務,副統監曾禰荒助升任統監。伊藤博文的去職,標誌著朝鮮統監政治時期的結束,進入合併時期。在合併時期,主要是具體實施吞併朝鮮半島的方案和取得國際上帝國主義的支持。隆熙三年(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到中國東北活動,計畫與俄國財政部長科科夫佐夫擊斃伊藤博文的安重根密談,一則密謀進一步掠奪中國東北權益,二則事先徵得沙俄對日本吞併韓國諒解。1909年10月26日,韓國愛國志士安重根在哈爾濱車站擊斃了伊藤博文。1909年12月22日,李在明伏擊了賣國賊李完用,使李完用身負重傷,險些喪命。

伊藤博文被刺大大震驚了日本帝國主義。日本政府趁機煽動復仇情緒,為吞併韓國製造輿論。軍政首腦山縣有朋、大隈重信、寺內正毅等勸說桂太郎內閣立即吞併韓國,有的公開發表聲明、談話,敦促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御用報刊也推波助瀾。“朝鮮問題同志會”、“偕樂園”等組織紛紛出籠,四處演說,鼓吹吞併韓國。隆熙四年(1910年)初,在日本第26屆議會上,在野黨議員組織“中央俱樂部”,向首相提出質詢,要求追究“推動合併不力”的現任統監曾禰荒助的責任。隆熙四年(1910年)春,曾禰荒助回東京治病,日本政府遂將其解職。5月30日,任命陸軍大將、前陸軍大臣寺內正毅出任統監。6月3日,日本內閣通過了《對韓國施政方針》。按照這一方針,吞併韓國後,設立總督府,“總督直接隸屬於天皇”,在朝鮮半島“有統轄一切政務之許可權”,“委總督以大權,有發布有關法律事項、命令之許可權”等。寺內正毅又據此擬訂《日韓合併條約》,方案包括改“韓國”國號為“朝鮮”等22項條款。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漢城的日本軍、憲、警全部出動,警戒全城,城門、要衝、大臣住宅和皇宮更是戒備森嚴。下午1時,召開了御前會議,總理大臣李完用說明與統監府交涉經過,強調“韓日合邦”不可避免,並宣稱全體大臣一致贊成合邦。下午4時,李完用和農商工部大臣趙重應到統監府,提交了純宗皇帝授予簽約的委任狀。李完用和寺內正毅在《日韓合併條約》上正式簽字。8月29日,《日韓合併條約》生效,韓國滅亡。
《日韓合併條約》總計八條,第一條規定:“韓國皇帝陛下將韓國之一切統治權,完全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第二條規定,“日本皇帝陛下接受前條所舉之讓與,且允許將韓國全部合併於日本帝國”,等等。同年9月30日,日本公布朝鮮總督府官制,任命寺內正毅為第一任總督,10月1日起成立總督府。總督府在朝鮮半島推行了以“皇化”(奴化)為目的的“日韓一體”的同化政策,以毀滅韓民族。在日本軍人總督手下,對朝鮮半島實行軍人武斷統治,由憲兵司令官擔任警務總長,禁止朝鮮半島結社、集會,取消了言論和新聞自由。此外還頒布《朝鮮教育令》,對朝鮮半島進行奴化教育,強迫高麗人以日語為“國語”,強制各級學校用日語教學。日本對朝鮮半島的經濟命脈也進行全面的控制。在吞併朝鮮半島後10年內,日本殖民者從朝鮮半島農民手中奪取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僅東洋拓殖會社就霸占10多萬公頃的土地。朝鮮半島75%的農民由於失去土地而淪為佃農、半佃農。在吞併朝鮮的頭4年中,殖民者將租稅提高了4~5倍。日本殖民者還不斷增加朝鮮半島糧食和原料的輸出。從1910年-1919年,按價值計算,大米輸出增加了17倍,大豆增加了3倍多,棉花增加了26倍。為鞏固其殖民統治,日本政府還不斷向朝鮮半島移民。從此,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直接統治的殖民地。李坧則被降為“昌德宮李王”,太上皇李熙被降為“德壽宮李太王”,軟禁在這座五百年歷史的悠久宮苑中,成了自己國家土地上的異國囚徒。大韓帝國曆時13年,傳2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