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鯁

骨鯁是一個漢語辭彙,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比喻個性正直、剛健。

基本信息

(1).魚、肉等的小骨。亦專指魚骨、魚刺

《儀禮·公食大夫禮》“魚七縮俎寢右” 漢 鄭玄 註:“乾魚近腴多骨鯁。” 賈公彥 疏:“ 鄭 雲‘乾魚近腴多骨鯁’,故不欲以腴鄉賔,取脊少骨鯁者鄉賔。”

(2).骨幹;骨骼。比喻詩文的主旨或風格。

晉 葛洪 《抱朴子·辭義》:“屬筆之家,亦各有病……其淺者,則患乎妍而無據。證援不給,皮膚鮮澤而骨骾迥弱也。”
《晉書·曹志傳》:“乾植不強,枝葉不茂;骨鯁不存,皮膚不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鎔經旨,亦自鑄偉辭。”

(3).比喻剛直。

《史記·吳太伯世家》:“方今 吳 外困於 楚 ,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奈我何。”
《南史·徐勉傳》:“ 勉 雖骨鯁不及 范雲 ,亦不阿意苟合。”
屠隆《曇花記·奸相造謀》:“自負先朝老臣,粗立名檢,強項骨骾,不肯順從。”
郭沫若 《今昔集·釣魚城訪古(四)》:“他是我們 四川 乃至全 中國 有數的歷史學專家,而且是很有骨鯁之氣的一位學者。”

(4).比喻剛直的人。

皇甫湜《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任賢而勿貳,招諫而必行;屏近習之纖佞,進周行之骨鯁,斯明目達聰之道也。”
《新唐書·李棲筠李鄘傳贊》:“剛者天德,故 孔子 稱‘剛近仁’。骨彊四支,故君有忠臣,謂之骨骾。”

(5).指剛直之氣。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然落拓之子,無骨骾而好隨俗者,以通此者為親密,距此者為不恭。”

(6).古代比喻剛直。剛正忠直的官員

《史記·刺客列傳》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
宋朝時期,魯宗道參知政事,立朝剛正,嫉惡若仇,敢於直諫,對奸臣絲毫不留情面。權貴們因此紛紛害怕他,因他姓魯,跟魚字相近,因此說他是魚頭參政(刺多,難對付)。百姓則稱他為“骨鯁之臣”。
骨鯁之士:比喻剛直。剛正忠直的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