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中國西北一省級行政單位]

青海省[中國西北一省級行政單位]

青海省簡稱青,古稱西海、鮮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國時期始稱青海。藏語稱錯溫波,蒙古語稱庫庫諾爾,均意為青色的湖。古為西戎地,漢為西羌地。1928年設青海省,省會西寧,位於中國西北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面積七十二萬平方公里。介於北緯31°39′—39°19′,東經89°35′—103°04′。西北鄰新疆,北和東接甘肅,東南緊靠四川,南和西南毗連西藏。東西長1200公里,南北寬800公里。面積72.1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4位。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青海為中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簡稱青,省會為西寧。青海省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800公里,面積為72萬平方公里。2013年青海地區生產總值2101.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8%,增速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列第9位。

基本信息

城市概述

青海省青海省

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位於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北部,與新疆、甘肅、四川西藏四省區比鄰。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全省面積7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萬公頃,耕地58.99萬公頃,森林25萬公頃,其餘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青海處在中國地形三大階梯的第一級上,絕大部分屬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內呈現出高山、峽谷、盆地、高原、台地等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區占全省總面積54%,最低點1650米,最高點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為山嶺谷地,南部為青南高原,東部為河湟谷地,間有小塊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達木盆地。由於地形多樣,適宜於多種動物和植物生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

青海古屬雍州地。之際為羌人遊牧地。公元前2至公元1世紀,西漢王朝先後擊敗匈奴及羌人的進攻,進兵湟水流域,建立地方政權,興修水利,廣設屯田。並在今西寧筑西平亭,於今湟中鎮海堡、樂都老鴉城分別設臨羌縣破羌縣。漢武帝時又設“護羌校尉”,管理甘肅和青海東部諸羌事務。漢宣帝時在浩門(今民和)至臨羌一帶戍邊屯田。

西漢末年,在今海晏縣三角城置西海郡,下設修遠、臨羌、興武、罕虜、順樂5縣。同時在河湟流域廣設屯田,促進了青海東部的開發,其餘廣大地區則仍為羌人遊牧地。東漢政權建立後,在今民和縣古鄯邑設金城郡,下設允吾、浩門、臨羌、破羌、安夷(今平安縣)5縣。東漢末年,在西寧設西平郡,轄臨羌、西都(今湟源縣)、破羌、安夷、白土(今化隆甘都)、浩門6縣。

當時,西寧已開始成為西北邊陲重鎮。西晉時,西平郡轄西都、臨羌、安夷、長寧(今大通橋頭鎮一帶)等縣,白土、浩門兩縣改屬金城郡。魏晉南北朝時,在今西寧、樂都一帶建立南涼國,改西平郡為湟河郡。北魏時改西平郡為鄯州。西魏時在今循化、貴德一帶設澆河郡。北周時在今尖扎縣設達化縣。

公元4—6世紀,吐谷渾人在此建立吐谷渾國,至公元663年亡於吐蕃為止,統治青海達300多年。此時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因河西走廊東段常發生戰亂而受阻,青海遂成為東西方交通孔道之一,青唐城(今西寧)則成為東、西方交通要站。隋時,復在西寧設西平郡,新置龍支縣(今民和、循化縣),並在原吐谷渾都城伏俟城置西海郡,轄宣德、威定兩縣;在赤水城設河源郡,轄赤水、遠化兩縣,分別控制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區。唐初,青海東部屬隴右道,改西寧郡為鄯州,轄湟水(今樂都)、龍支、鄯城(今西寧)3縣。其時,吐谷渾則控制黃河源一帶地區,而崛起的吐蕃勢力在統一西藏後,向青海擴展,占據了廣大草原。安史之亂以後,青海全為吐蕃所控制。宋時將原鄯州改名為“西寧州”。

元、明、清時期

元代於舊甘州治地設甘肅行省,今青海東部湟水流域諸縣均受制於西寧州,而西部廣大牧區則歸“吐河州”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管轄。明初,改西寧州為西寧衛,下轄西寧、碾伯、鎮海、北川、南川、古鄯,並在今柴達木和海北地區增設安定、阿瑞、先曲、罕東四衛,歸西寧衛統轄;在青海東南部設積石、貴德兩州,歸河州衛管轄。明中葉蒙古族進入青海,以柴達木為活動中心,迫使土著藏民退居黃河以南。清初,南部藏族又進入青海湖南北,蒙藏雜居至今。

清代改西寧衛為府,設西寧縣、碾伯縣。並設立“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理蒙古各札薩克和果洛、玉樹等藏族部落。此後又設西寧、碾伯、大通3縣和巴燕戎格、丹噶爾、循化、貴德4廳。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封建軍閥馬步芳家族統治青海。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新建青海省,將原甘肅省西寧道屬之西寧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戎格、丹噶爾、貴德7縣以及日月山以西的廣大牧區劃歸青海省管轄。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行政區劃

青海地圖青海地圖
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立。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海省行政區經過多次調整,現轄1個地級市,1個地區,6個民族自治州,30個縣,7個民族自治縣,2個州屬市,4個轄區,3個行政區。基層行政單位有:369個鄉,34個民族鄉,36個鎮。

地理氣候

青海省青藏高原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深居內陸腹地。省境土地面積廣大,地形複雜,地勢高聳,高差懸殊,形成獨特的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均甚顯著,自然資源豐富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為廣泛的自然基礎。

青海是新疆與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脊”的美稱。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

地質地貌

地質構造上,全省自北而南為:①祁連褶皺系,位於河西走廊過渡帶之南,包括整個祁連山區,是在晚古生代華力西褶皺帶和中生代晚白堊世到第三紀始新世褶皺帶(燕山褶皺帶)基礎上形成的,以塊狀斷裂升降運動居優勢。②柴達木地塊,是以前寒武紀結晶片岩為基底的穩定地塊,厚七八千米,大部為疏鬆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陸相沉積,形成鹽湖礦產。③崑崙褶皺系,由於受後期構造運動作用,形成塊體的連續推復,新老地層交替重疊。④巴顏喀拉褶皺系,位於崑崙山主帶大斷裂之南,玉樹大斷裂以北地區,包括東段的阿尼瑪卿山,總體構造線呈北西向,為一具有旋迴特點的複雜褶皺系。⑤唐古拉褶皺系,分布於青海南部唐古拉山區,形成於侏羅紀,呈北西西向,具有多旋迴特點。

由於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和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自第三紀末開始,青海地勢不斷抬升,形成高山、丘陵、平灘、盆地、高原、谷地交錯分布的格局,平均海拔約在3000米以上。除東部湟水流域谷地和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海拔稍低外,其餘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多在3000—4500米左右。最高點為西部青、新交界處的崑崙山主峰布喀達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則為東部民和縣下川口湟水出境處,海拔1650米。

青海湖青海湖

①省境北部為祁連山—阿爾金山山地。阿爾金山脈位於當金山口以西,由一系列山嶺與谷地組成,平均海拔3600—4000米,是柴達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界山。祁連山地位於甘、青交界處,由數列呈北西西—南東東走向的平谷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地西段和中段地勢高峻,許多山峰均在現代雪線(海拔4400米)以上,多為永久積雪和冰川所覆蓋。祁連山地東段地勢較低,主要有冷龍嶺、達坂山、拉脊山3條山脈和大通河、湟水、黃河3個谷地。山地海拔一般約4000米,大部分為天然草場,部分生長天然林。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石棉儲量占全國總量的86%。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及其兩側的梁狀或塬狀丘陵,為青海重要的農業區。

青海湖位於祁連山東南的大通山和青海南山之間,湖濱沖積平原的農牧利用條件尚稱優越。②省境西北部阿爾金山、祁連山和崑崙山之間,為著名的柴達木盆地,四周高山環列,山前洪積平原發育,中部低平,形成眾多的鹽湖和大面積沼澤,鹽類、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石棉等礦產資源豐富,素有“聚寶盆”之稱。③省境南部主要由崑崙山脈及其支脈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唐古拉山脈等組成的青南高原,海拔4500—5000米以上,常年積雪的山峰甚多。高原西部和中部地形較平緩,相對高差不大,河流切割不顯著,高原面形態較完整,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稱“江河源頭”;高原東南部山嶺高峻,河流深切,形成起伏較大、地面較破碎的高山峽谷地貌形態;高原東北部地勢較低,黃河及其支流切割較深,形成許多台地和谷地。台地地面多較平坦,土層深厚,除部分地區為流動沙丘外,大多利於農、牧利用。谷地內有數級階地,為牧區中小塊農業區。

氣候

青海省青海省
青海由於地處高原,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終年受大陸性氣流及青藏高原氣團影響,形成寒冷而乾燥的氣候特徵。

全省年均氣溫為-5.0—8.6℃,1月均溫-18.2—-7.0℃,7月5—21℃。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積溫低。冬季寒而漫長(半年以上),夏季涼爽而短促。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和降水地區差別大,垂直變化顯著。多大風、沙暴、冰雪。東部黃河和湟水谷地年均溫3—9℃,生長期140—230天,年均降水量250—550毫米,主要集中於6—9月,雨熱同期,可滿足一年一熟的需要,是全省開發最早的主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柴達木盆地年均溫2—5℃,生長期150—200天,日照長達3000小時以上,盆地北部和南部邊緣為新墾區和小麥高產區。青南高原和祁連山地海拔高,氣溫低,不宜農耕,但降水多,草原面積大,為省內主要牧區,局部山地有森林和灌木林。

植被與土壤

青海植被類型以高寒灌叢、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為主,其次為荒漠和山地草原,而森林植被則較少。土壤主要包括高山寒漠土、高山灌叢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化草原土、灰褐土、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棕鈣土灰棕漠土等。非地帶性土壤有沼澤土、草甸土、鹽土和風沙土等。上述主要植被、土壤類型

 三江源 三江源
的水平地帶性分布,以由大氣環流引起的經度地帶性表現較突出,而緯度地帶性則不甚明顯。在省境北半部,因降水由東往西逐漸減少,乾旱程度漸增,植被依次由東部河湟流域溫帶半乾旱草原逐漸向西部柴達木盆地的溫帶半荒漠和荒漠過渡,土壤依次相應呈現為栗鈣土帶(低暖的河湟谷地及低山皇陵為灰鈣土,冷涼半濕潤的中山為黑鈣土)、棕鈣土帶和灰棕漠土帶。

大致上河卡灘—橡皮山—布哈河河谷一線以東,為溫帶半乾旱草原栗鈣土帶,線以西至柴達木盆地東部的脫土山—德令哈一線以東之間,為溫帶半荒漠棕鈣土帶,再往西至省境為溫帶荒漠灰棕漠土帶。省境南半部的青南高原,自東南向西北由山地河谷、峽谷區向高原面過渡,植被由山地寒溫性針葉林,升至高原面則逐漸為高寒灌叢、高寒草甸。再向高原西北深入,海拔升高,旱化增強,則主要出現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化草原。土壤也依次相應呈現為灰褐土帶(灰褐色森林土帶)、高山灌叢草甸土帶、高山草甸土帶、高山草原土帶、高山荒漠化草原土帶等有規律的變替和變化。

珍稀動物有野駱駝野氂牛野驢藏羚羊鬣羚盤羊雪豹白唇鹿黑頸鶴班頭雁天鵝等,還有梅花鹿水獺猞猁血雉雪雞等野生獸禽數百種。

青海水系發育,全省大致以祁連山(東段)—日月山—巴顏喀拉山(西段)—唐古拉山為界,可分為東南外流區和西北內流區(約占全省面積2/3),分屬黃河,長江、瀾滄江和內陸河四大水系。

人口民族

青海省撒拉族

青海是中國地廣人稀的多民族聚居省。1949年以前的近百年間,全省人口僅增長60%,年平均遞增率不足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省總人口由1949年的147.61萬人,增加到1990年的445.6946萬人。

全省人口密度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僅為6人,人口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以西寧市和東部農業區人口較為密集,其面積雖只占全省的2.84%,而人口卻占全省的67.7%,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128.1人。牧區6州土地面積占全省的97.16%。但人口只占全省的32.3%,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有1.8人。特別是西部可可西里一帶,因地處高寒,自然環境惡劣,至今幾無人煙。全省人口除漢族外,還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7個少數民族。漢族約占總人口的59.8%,其他兄弟民族占40.2%。

其中以藏族居多,占各兄弟民族人口的19.6%,次為回、土、蒙古、撒拉、滿等族。藏族主要分布於玉樹、果洛、海南、黃南、海北、海西6自治州,在東部農業區則同回、漢等民族雜居,從事以遊牧為主的畜牧業生產。回族主要分布於省境東部和東北部,尤以化隆、門源、大通、民和、湟中、貴德、祁連縣及西寧市城東區較為集中,多從事農業,同時還兼營飼養業。

在城鎮則多經營商業、皮毛加工等。土族主要聚居於互助、民和、大通、樂都、同仁等縣,早先主要從事畜牧業,後漸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撒拉族主要居住在循化、化隆兩縣的黃河谷地,善耕種,擅長園藝栽培。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海西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北、海南州及其他地區也有散居,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

自然資源

青海省青海省
青海省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礦藏儲量在全國居於首位。已發現礦產120餘種,探明儲量的有110種,、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矽儲量居全國第一位,其中許多礦產是屬於國內外急需的資源。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單是察爾汗湖的鹽就可以從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寬的鹽橋。

水能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蘊藏量達216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可利用草場面積5億畝,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全省有經濟動物400多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具有貯藏量大、種類多、用途廣、高原特色顯著的特點。大部分可開發利用,藥用價值極高。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青海省先後設立了以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為重點的格爾木經濟開發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的西寧橋頭經濟開發區和民和民族經濟改革試驗區,並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鹽湖資源:鹽湖主要集中與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爾木地區、東部烏蘭縣內和西部冷湖地區。盆地共有27個大中型鹽湖,60多個礦床,礦點。其中超過100億噸的特大鹽湖有兩個,10-100億噸的大型鹽湖有6個,儲量在幾千萬噸的小型鹽湖遍地都是。盆地鹽礦以液體礦為主,液固並存。博大的鹽湖,鹽礦等十幾種礦種。目前盆地已發現大中型鉀中有豐富的,鎂,鋰,硼,溴,碘,銫鎂鹽礦產地十多處硼礦產地18處,鋰礦3處,鈉鹽礦12處,其中察爾汗鹽湖是全國最大鉀鎂鹽礦床。

察爾汗鹽湖鉀鎂鹽礦位於柴大目盆地中南部,海拔2,600-2,680米,是目前我國唯一大型可容性鉀鎂鹽礦。氯化鉀(KCL)儲量15,365,7萬噸。

茶卡鈉鹽礦位於盆地東部的烏蘭縣境內,是現代化內陸鹽湖沉積的大型鈉鹽礦,已有230多年的歷史,固體氯化鈉儲量4.5億噸。液體約為2.017萬噸。
大柴旦鹽湖硼礦距大柴旦鎮4公里處,屬於大型內陸鹽湖礦床。主要是固體硼礦還有液體硼鋰礦,固體儲量面積達166平方公里。

一里坪大型鋰礦位於柴大目盆地中部,屬於大型內陸鹽湖晶間滷水礦床礦儲量178萬噸。青海境內鹽湖資源豐富,因此,鹽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青海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青海省委,省政府已決定今後將以鈉鹽與鉀鹽開發為重點,加快,鋰等資源綜和開發利用鹽化工業的發展,爭取把柴達木建成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和鹽化工基地。眾多的項目等著您投資開發,眾多的機遇等待您來把握。

水能資源:全省有270多條較大的河流,水量豐沛,水能儲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條,流經之處,山大溝深,落差集中,有水電站壩址178處,總裝機容量2166萬千瓦,在國內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尤其是黃河上游從龍羊峽至寺溝峽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質條件好,淹沒損失小,投資省,造價低,水電站單位造價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規劃可建設6座大型電站和7座中型電站,總裝機1100萬千瓦,年發電量368億千瓦時,是我國水能資源的“富礦”帶。

青海省青海省
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目前共發現16個油田,6個氣田。石油資源量達12億多噸,已探明2.08億噸;天然氣資源量2937億立方米,已探明663.29億立方米。

有色金屬和黃金源:儲量較大的有鉛115萬噸、153萬噸、23萬噸。此外,、鈷、鉬、也有相當大的儲量。岩金和砂金分布廣泛,很有勘探和開發前途。

非金屬礦產:全省共發現礦種36種,有5種列全國第1位。主要有石棉、石膏、石英石灰岩石墨等,其中石棉保有儲量占全國的63%。

畜牧業源: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和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有5億畝可利用草場,有各類牲畜2300多萬頭,其中被稱為“雪山之舟”的氂牛有500萬頭,接近全國的一半;綿羊1400多萬隻,藏系羊所產“西寧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

高原野生動植物:全省僅陸棲脊椎動物就有270餘種,經濟獸類110種,鳥類294種,魚類40餘種;野生植物群落中已發現經濟植物1000餘種,藥用植物680餘種,著名中藥50多種。野生動植物中有許多是屬於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對象。

經濟發展

青海省青海省

青海自然資源雖極豐富,畜牧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但因人口稀少,交通閉塞,使其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原有經濟基礎薄弱。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省工、農(牧)業和交通運輸業均有很大發展。但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較,則仍屬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不發達地區。境內鹽類、有色金屬、石油等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草場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均甚豐富。

經濟排行

2015年31省區中CPI漲幅超過全國水平的有17個,青海省漲幅2.62%,排名第1位。
截止2016年1月27日,全國31省區已全部公布2015年經濟數據。青海省GDP同比增幅8.2%。
在2016年春節全國各省區市旅遊收入排行榜中,青海以5.60億元的旅遊總收入排名第29位。
2016年4月23日,全國28個省(區、市)對外公布了一季度GDP成績單:其中青海456.51億元,增速8.3%。
2016年5月12日,30省房價收入比排行出爐,青海排名第23。
2016年5月16日,31省區4月CPI排行榜,青海排名第5。
2016年5月27日,一季度GDP排行出爐,青海排名第10。
2016年5月26日,各省區2015年城鎮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陸續出爐。青海省私營單位平均工資32248元。
2016年7月1日,31省區5月CPI漲幅排行出爐,青海排名第4位。

能源開發

經過長達1年半的試驗,青海首個風力發電廠於2010年6月底在日月山正式開工。這標誌著青海風能資源規模開發拉開序幕。
日月山風電廠工程總投資21億元,分六期完工,其中一期工程總投資4億元,66台機組,裝機容量49.5兆瓦。日月山風電廠竣工後,預計將每年減少20萬噸煤的燃燒,減少向大氣排放42萬噸二氧化碳、3900噸二氧化硫和5萬噸的灰渣。
日月山風電廠位於青海湖東部、拉脊山脈山谷中間,海拔約3500米,是青海省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風電廠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日月山亭附近至青海湖,綿延近百公里,建成後不但可以最佳化調整青海省能源結構,促進風電和水電的季節性互補,而且將成為環青海湖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道風景線。
據青海省風能資源普查結果顯示,青海省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1210萬千瓦。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豐富的風能資源,青海省能源局已完成相關規劃的編制。根據規劃,青海已在風能資源豐富、聯網及運輸施工等綜合條件良好的海西、海南、海北等地區規劃了29個風電廠,規劃裝機容量987萬千瓦,到2030年建成。

農業

青海向為中國重要牧區之一。畜牧業歷史悠久,95%以上的地區為牧區和以牧為主的半農半牧區,天然草場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6.39%,主要分布於青南高原、祁連山地和柴達木盆地。其中可利用草場達3345.04萬公頃,以草甸草場面積最大,約占49.4%,草原草場占27.5%,灌叢草甸草場占5.8%,沼澤草場占12.6%,荒漠草場和疏林草場面積則較小。

①畜牧業以適應高寒能力強的藏系綿羊和氂牛為主,次為山羊和馬,並有少量驢、騾(東部農業區)和駱駝(柴達木盆地)。全省牧區均以草原畜牧業為主,藏系綿羊所占比重大,分布廣,是全國主要羊毛產區之一。歷來以生產富彈性、韌性及耐磨的“西寧毛”著稱,近年產量超過1.6萬噸,為1949年的3倍多。氂牛頭數約占全國氂牛總數的40%,過去主要供乳、役用。80年代以來開始作為肉牛輸往香港

②全省種植業過去多集中於日月山以東的東部農業區,生產水平低,糧食生產不能自給。20世紀50年代以來,除東部農業區外,還在柴達木、共和、沙珠玉、茶卡、門源等盆地和青海湖濱湖平原等地相繼建立一批大型機械化國營農場,在牧區中形成一些新墾區。目前全省耕地達56.45萬公頃,其中70.8%為山旱坡耕地,29.2%為水澆地。土地墾殖利用程度低,耕地分布不均,一年一熟,複種指數不高,生產發展潛力大。農業以旱作為特色,種植業以糧食作用為主,其面積約占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8.09%,主要有春小麥青稞,次為蠶豆豌豆馬鈴薯等。經濟作物較為單一,以油菜籽居絕對優勢,其他經濟作物有限。在作物布局上,東部農業區作物分布上限一般為海拔3200米,青南高原則達3900米。隨海拔和溫度的變化,作物的垂直分布差異非常顯著。在東部農業區,由河谷低地到淺山和腦山地區,形成喜溫的瓜果、蔬菜,溫涼的小麥、豆類,耐寒的青稞、油菜的立體生產布局。

③全國森林覆蓋率最低的省份,全省有林地面積約9.408萬公頃,而灌木林面積則達143.2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0.26%,包括灌木林僅2.6%。木材蓄積量為3063.57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平衡,主要集中於東經96°~103°的省境東半部,而西半部甚至基本絕跡。山地森林多分布於祁連山、西傾山、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等山系,以雲杉為主,次為圓柏和樺、山楊等。荒漠灌叢則主要分布於柴達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海南台地的半乾旱沙地上,以檉柳、梭梭、沙拐棗麻黃等為主。人工林多見於東部農業區和柴達木盆地新墾區。野生植物資源分布廣,數量多,尤以西寧大黃冬蟲草青貝母黃芪羌活雪蓮最為著名。冬蟲草產量約占全國的70%,為青海重要的傳統出口物資。

④水產捕撈和養殖發展較晚。全省湖泊眾多,水域廣闊,除鹽湖外,一般均擁有一定的魚類資源。青海湖和扎陵湖及鄂陵湖均盛產無鱗魚,現已發展為省內的兩大天然漁場。淡水養殖則以柴達木盆地的可魯克湖產量為較大。東部農業區部分水庫和共和縣的褡褳海等淡水水面,已經放養了引進的淡水魚類,唯產量較低。

青海省青海省
農業區:根據農業生產條件和特點及其地域差異,全省可分為4大農業區:
①東部農業區。全省農業利用條件較為優越、墾殖利用歷史悠久、種植業最為集中、生產較為發達的農業區。位於省境東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耕地面積在43.1萬多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3.5%,墾殖指數平均約為11.2%,是本省糧、油生產區和蔬菜、瓜果生產基地。

②環湖牧農區。是多民族聚居區,長期以來以經營草原放牧畜牧業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種植業有較大發展,已占重要地位。全區位於青海湖南北有可利用草場683.77萬公頃,占全省的20.4%。牲畜以發展毛肉兼用半細毛羊和肉乳兼用牛為重點,是本省綿羊改良的重點地區和商品畜產品的集中產區。種植業主要分布於黃河谷地、共和盆地、青海湖濱湖平原和黑河河谷等地,有耕地9.21萬公頃,河谷地帶種植業發展較早,但規模不大;共和盆地和濱湖平原耕地集中連片,以國營農牧場為主,多為牧區中的新墾區。祁連山地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陰坡還有以雲杉冷杉為主的森林,為重要的水源涵養林。

③柴達木盆地牧農區。本區原為純牧區,現為省內最重要的新墾區和商品糧基地。有可利用草場743.7萬公頃,占全省的22.2%,絕大部分屬荒漠草場和山地草原草場,牲畜以綿羊為主,其次為牛、山羊和駱駝等。有耕地4.3萬多公頃,主要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營農場陸續新開墾的耕地,機械化水平較高,其耕地和糧食產量均約占全區3/4左右,糧食商品率平均約為30%,個別高達45%,成為盆地綠洲灌溉農業的重要支柱。

青海省青海省
④青南高原牧業區。省內重要牧區、畜牧業生產基地和森林資源集中分布區。位於省境南部,海拔大多在3500-4800米,草場面積大,多屬高山、亞高山草甸和灌叢草甸草場,次為沼澤草場,為典型的高寒牧區。牲畜以氂牛和藏系綿羊為主,是青海最重要的地毯毛羊生產基地。種植業局限於部分低暖的河谷地帶,多呈零星小塊分布。全區森林總面積約占全省的51%,有林地面積約占全省的23.7%,有較大面積的原始林,多為江河源頭地區極為寶貴的水源涵養林。

工業

青海境內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又有黃河上游龍羊峽至積石峽河段豐富的水力資源,以及大量的農畜產品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等。但原有工業基礎較差,直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開始建立起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工業,成為工業、農牧業經濟共同發展的省份。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機器製造、食品和紡織為主,包括輕紡、皮革、造紙、食品、鹽化工、電力、機械、冶金、煤炭、石油、電子、建材、畜產品加工、森林採伐與加工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

①機器製造工業。自60年代崛起以來,已建立以工具機工具、工程機械和汽車三大行業為支柱,包括重型工具機、礦山、通用和農牧機械、汽車、精密儀表、電機和電器等多種產品的製造業,並成為西北地區工具機工具和工程機械工業主要基地之一。

②紡織工業。經過50年代以來的建設,已建成以毛紡織工業為主體,包括毛、棉、麻紡織,針織複製品和服裝製造等初具規模並較為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尤其是50年代末期依靠大量羊毛資源建立的毛紡織工業,已能生產粗紡、精紡、絨線、毛毯、長毛絨、工業用呢、羊毛衫等七大類產品和高、中、低檔各類配套的毛紡織產品。

③食品工業。主要有糧油加工、乳品、釀酒、製鹽、屠宰及肉類加工等均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以滿足省內需要為主,部分產品銷往國內外。

青海省青海省
④鹽化工業。在柴達木盆地諸鹽湖中富集著巨量的鉀、鈉、鋰、鎂、硼、溴、碘等鹽類礦床,其儲量之大,礦種之多,品位之高,均居全國之冠。其中察爾汗鹽湖是世界最大的乾鹽湖,已建有現代化大型的鉀肥廠和10餘座小型鉀肥廠;茶卡、柯柯、昆依特和格爾木等鹽廠主要生產原鹽、再生鹽、粉碎洗滌鹽、加碘鹽和腸衣鹽等。

⑤建材工業。茫崖石棉礦是全國儲量最大的著名大型長纖維石棉礦床之一,已建有年處理礦石34萬噸、年產石棉1.2萬噸的選礦車間,自動化程度較高。

⑥石油工業。始於50年代中期,現已開發的有花土溝、尕斯庫勒、尖頂山、冷湖等油田,並建立了冷湖、花土溝兩個煉油廠。1991年原油產量超過100萬噸。

⑦煤炭工業。已擁有大小煤礦41個,年產原煤270多萬噸,以大通和熱水兩礦開採規模較大,年生產能力達171萬噸。

⑧有色金屬工業。柴達木盆地北緣的錫鐵山鉛鋅礦,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大型有色金屬礦之一。正在建設中的還有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青海鋁廠。此外,在省境的阿爾金山東段發現了長達10餘公里的紅藍寶石礦帶。

⑨電力工業。龍羊峽水電站為黃河上游第一梯級大型電站,裝機容量達128萬千瓦。全部建成後年發電量將達60億度。除黃河上游大型電站外,全省中小水電蘊藏量仍有1300多萬千瓦。1990年底,全省6州23縣已建成154個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0萬千瓦。

交通

青海地處中國內陸,交通運輸發展緩慢,加之地勢高峻,河流比降大,流速急,無航運之利。陸運以公路運輸占絕對優勢。1949年僅有公路472公里,主要以牛、馬馱運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初步形成以西寧為中心的公路、鐵路、民航等現代交通運輸體系。

①公路運輸遍及全省城鄉各地,1990年公路通車裡程達1.67萬公里。主要有甘青、青藏、敦格、敦茫、茶茫、青川、青新、寧張等公路幹線。其中以全長2122公里,由西寧格爾木拉薩的青藏公路最為重要,成為橫貫全省的大動脈,把柴達木同祖國各地緊聯起來,也是內地能往西藏的要道。敦格公路溝通甘肅與青海的聯繫。並將部分出入西藏的物資經蘭新鐵路柳園車站轉運。從格爾木經茫崖去新疆東南部的青新公路也有重要意義。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3萬公里,基本建成了全省“兩橫三縱三條路”的主骨架公路網。西部開發省際通道青海境內路段率先全部建成;除通往果洛州的二級公路正在改建外,其餘五州一地都通了二級以上公路;縣縣通了油路;91.6%的鄉鎮、56.95%的建制村、牧委會通了公路,1760個村村道得到硬化,160萬農牧民民眾走上了水泥硬化路。全省實現了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標。

②鐵路通車裡程1100公里。蘭州至西寧的蘭青線長176.5公里,是青海對外聯繫的鐵路幹線。已建成的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格爾木段,全長867公里已通車營運,將有力促進柴達木盆地資源的開發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還大大便利了西藏和內地的交通。到2008年全省鐵路營運里程達1650.9公里,比1959年增長了14.4倍,年均增長5.7%;鐵路貨運量由46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2309.9萬噸,增長49.2倍,年均增長8.3%;鐵路客運量由28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404.4萬人,增長13.4倍,年均增長5.6%;貨運周轉量由1981年的6.45億噸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48.50億噸公里,增長22.0倍,年均增長12.3%;客運周轉量由1978年的8.53億人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3.26億人公里,增長2.9倍,年均增長4.6%。

③格爾木—拉薩的小型輸油管道也已建成使用。

④青海民用航空已開通西寧至北京、西安、廣州、重慶、深圳、拉薩、南京、瀋陽、呼和浩特、青島、格爾木、成都、武漢、上海、杭州、烏魯木齊等地的航班。青海現有西寧曹家堡機場、格爾木機場、玉樹巴塘機場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機。民航通航里程2008年達到32149公里;民航客運量到2008年末達到了46.87萬人;貨運量到2008年達到6270.7噸;客運周轉量到2008年達到了69235.87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到2008年達到了1015.64萬噸公里,增長506.8倍。
“十二五”中後期,我省民航有望形成以省會西寧為中心,連線省內5個支線機場,輻射全國大部分省會城市和主要旅遊城市的航線網路新格局,並力爭開通西寧至澳門等地區航線和多條國際航線。

旅遊

青海省青海湖

青海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距今六,七千年前,古代先民們就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斗轉星移,滄桑變換。以古墓群,古寺廟,古岩畫,古城堡為特徵的名勝古蹟眾多。漢,臧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保持著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習俗。青海旅遊資源豐富,類型繁多。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面積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頂峰的2倍。湖水最深處為32米。湖中有鳥島,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島。可供遊客遊覽。鳥島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積約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約10萬隻從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以及印度半島飛來的十多種候鳥在這裡繁衍生息甚為壯觀,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為亞洲罕見。

孟達林區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區內古木參天,芳草沒膝,山花爛漫,鳥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長社熱帶,亞熱帶與溫帶植物540餘種,被稱為“青海高原的西雙版納”。位於群山環抱中的“天池”,面積20公頃,景色秀麗,氣候宜人。

青海省塔爾寺塔爾寺

塔爾寺位於距省會西寧西南27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歷史。香火鼎盛,影響深遠。全寺建築格局與眾不同由許多獨立的佛塔,殿宇,經堂,僧舍組成,是藏漢結合式建築群,占地40多公頃。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經堂金碧輝煌,光彩奪目,尤為著名。酥油花,堆繡,壁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

長江、黃河均發源於青海境內。長江源頭景色秀麗,幾十米高的冰塔林聳入晴空,綿亘數十里,婉如座做水晶峰巒,千資百態。黃河源頭風光宜人,水草豐美,湖泊,小溪星羅棋布,甚為壯觀。黃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適於探險性漂流。江河源頭是探險,考察勝地,在這裡你會領略到那袒露無遺而又神秘莫測的大自然之酶。

“萬丈鹽橋”是格爾木至敦煌的一段從達布遜湖上穿過的公路,15--18米的鹽蓋構成天然的“鹽橋”2公里,折合市制可達萬丈,因此人們稱它“萬丈鹽橋”。橋上路面光潔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稱舉世無雙。
都蘭縣境內有巴隆國際狩獵場,這裡山巒起伏,草木茂盛,是野生動物理想的棲息場所。凡青海當地的野生動物,這裡幾乎都有。獵場面積4400公頃。

阿尼瑪卿山、崑崙山、新青峰是青海對外開放的三座山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冰峰峻峭,氣勢不凡吸引著眾多登山愛好者。

地方特產

青海省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簡稱蟲草。它實際是麥草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的子囊座及其寄生蝙蝠蛾等的幼蟲屍體的結合體。蟲草性溫味甘,有保肺益腎、止咳化痰、滋補益壽、爽神明目等功效。在青海玉樹果洛海南黃南海北等地均有出產。青海蟲草產量居全國之首。

人參果它是一種野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塊根。同時高原人叫這種植物的塊根為蕨麻,又叫延壽果、蓬萊果等。蕨麻喜濕潤,耐高溫,它的全株又是藏藥之一。蕨麻在青海主要產地為果洛、玉樹、黃南、海南等藏族自治州。蕨麻性味甘溫,有健脾益胃,收斂止血,生津止渴,補血益氣之功效。

羌活羌活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青海是全國三大羌活產區之一,蠶羌質量列全國之冠。羌活喜生於海拔1500-4000米左右的高山灌木林中或草中,其根等可入藥。主治風寒感冒、表邪寒熱。黃南尖扎地區所產的蠶羌質量最佳。

秦艽:秦艽是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治風濕關節痛、結核病潮熱、黃疸等症的主藥之一。在青海尤以黃南產的秦艽質量最佳。

西寧大黃西寧是大黃的集散地,故國內外市場上通稱其為“西寧大黃”。大黃系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分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藥用大黃3種,青海產前2種。主要產地有果洛、玉樹、黃南、海北等州。大黃有瀉熱攻下、行淤破積、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降壓止血之功效。

青海省青稞酒
青稞酒是以青稞為主要原料釀製的白酒。有300多年生產歷史。民間素有土法釀製熬酒傳統,名為“酩鎦”。以作坊形式釀製,始於明末清初,山西“客娃”將杏花村釀酒技術帶到青海,並用當地黑青稞作主料,配以豌豆、黑燕麥等釀選出別具風味“威遠燒酒”。此後,歷經各家燒房的酒大工、曲大工不斷實踐,形成了從踩曲、制坯到蒸餾一套完整的釀造技藝,自成體系。解放後,改革和完善生產工藝,採用先進的“老五言法”代替過去的“轉醅續渣法”,其色、香、味獨具一格。特點是香味純正,酒體澄明,醇和綿軟,回味悠長。青海青梨酒廠生產的互助牌青稞酒,以青稞以原料,青稞、小麥、豌豆制曲,科學配料,大曲糖化產生自然香味,精選陳釀精心勾兌而成,飲後不頭痛、不口渴、不傷胃、醒酒快。

牛肉干這裡主要指的是果洛州“雪山牌”五香咖喱牛奶乾。“雪山牌”五香咖喱牛奶乾它是選用青海氂牛鮮肉,剔除筋皮,加白水煮熟取出,切成均等小塊,後加入花椒粉、咖喱粉、味素、料酒、糖、鹽等佐料乾炒,再烘乾,分裝等工序加工製作而成。

沙果樂都沙果色艷多汁,香酥脆甜。沙果,為蘋果屬的果品之一。它又有花紅、香果、冷金丹等別稱。沙果性甘溫,營養豐富。

黑紫羔皮黑紫羔皮是青海省名貴裘皮品種之一,也是供我國出口的名貴裘皮。黑紫羔皮主要產於青海省海南州貴德、貴南縣和黃南州的澤庫、尖扎等縣。它取自黑藏羊的羔羊(產後不超過半個月的,如超過一個月,其皮即稱二毛或“一把抓”)。黑紫羔皮被毛柔軟,毛圈形花,花紋緊密,捲曲美麗,色澤黑艷,皮板輕鬆,保暖性好。

飲食

主食:青海漢族以麥類為主食,輔以豆類和馬鈴薯。主要品種有小麥、青稞、玉米、莜麥、蠶豆(大豆)、豌豆(小豆)、馬鈴薯(洋芋)等,城鄉居民以擅長用麥類麵粉做成各種麵食而著稱。

擀麵類:有長面、涼麵、旗花面、撥刀子、寸寸子、麻食兒、破布衫

揉面類:有拉麵、面片、疙瘩兒。

蒸面類:有青海大月餅、灶卷、饅頭、磚包城、刀把、油花、油包兒。

餡面類:有餛飩、扁食、老鼠兒、黑油茶、韭合兒、菜瓜餅、春餅、糖餃兒、包子。

烘面類:有餛鍋、爐饃饃、鍋盔、曲連、狗澆尿、旗子、花饃饃

炸面類:有饊子、花花子、翻跟頭、果兒。

炒麵類:有炒麵、梨兒炒麵、熟面巴羅。

團面類:有攪團、散飯、油攪團等。

風味小吃

青海風味小吃品種繁多,尤其地主民族特色,有雜碎、甜醅、羊腸面、蒸乾魚、乳酪、奶皮兒、釀皮兒。

飲茶:青海城鄉居民,很看重飲茶,其品種也頗具特色。

三炮台:又名蓋碗茶。因茶具由茶碗、碗蓋、碗托三部分組成,故名。先在碗中置茯茶或花茶、冰糖、桂圓(帶殼)、核桃仁等,然後衝上俗稱開花牡丹的沸水,加蓋略燜片刻,即可飲用。

清茶:滾水沏茶,或砂罐中熬飲。此外還有棗兒茶、奶茶、酥油茶、荊芥茶。麥茶、麵茶等。

飲酒:青海漢族男性,幾乎都能飲酒,酒的消耗量也大。解放前飲用的酒類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燒酒,即白酒,以互助酒為佳;一種是酩琉酒,即低度白酒,以青稞釀造而成,約30度以上40度以下,浸有狼毒根等增加酒力藥物,故對常飲的酒客可致慢性中毒;再一種是黃酒,從寧夏、四川運來,常為某些婦女病患者飲用,有通經活血之功。

習俗文化

演唱大、小戲民間特別喜歡看秦腔、眉戶戲,前者稱之為“大戲”,後者稱之為“小戲”。農民在演戲時,穿土法製作的名叫“挖泥兒皮鞋”的鞋演戲。一切因陋就簡,重在自我娛樂,頗受民眾厚愛。這種民間戲班尤以湟中縣石灰溝最負盛名。青海眉戶的演唱,與秦腔有所不同。在青海演秦腔,全用陝西秦腔的唱腔、音樂、作工,往往請來“秦腔正宗”師傅作指導。而眉戶戲則糅進了濃郁的地方風味,特別是吐詞造句、念唱道白用的青海方言,吸收了眾多的民間小調、平弦音樂等,更加受到青海民眾的歡迎。

唱平弦

平弦是流行在西寧、湟中、湟源、大通、互助、樂都等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故又稱“青海平弦”。是一種聯曲體的坐唱藝術,曲牌豐富,有所謂“十八雜腔”、“二十四調”之說,傳統曲目有200多個。取材於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古典名著等。曲調優美抒情,溫柔典雅,尤善於表現哀怨悲涼的題材,加之用青海方言演唱,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唱影子

影子即皮影子,是板腔體為主的地方戲。道具主要是“皮娃娃”、“亮子”(影幕)、燈盞(光源)等,樂器有四胡、三弦、曲笛、嗩吶、長桿喇叭、小戰鼓、乾鼓、大鉤鑼、小鑼、釤子、鉸子、梆子、盞兒等。演唱者名叫“把式”,生、淨、醜、旦、打、念、唱、做,均由他一人承擔。演奏者由名叫“上手”、“中手”、“下手”及敲梆子的“梆手”四人組成,分別操作管弦打擊樂器,以及在“幫腔”時“喊段兒”。燈影戲演唱的唱腔豐富多彩,演奏的曲牌典雅動聽,演唱的內容為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耍社火

社火起源於中原古老的娛神活動,也是受青海東部城鎮、農村民眾普遍喜愛的一項春節文藝活動。每年正月十二三日就積極準備,十四到十六日為正日了。組織社火在城鎮是以街道為單位,在農村以村莊為單位。通常由“燈官老爺”(頭戴皮帽,身騎牲口)擔任首席表演者,樂隊有鼓、鈸、鑼、管弦樂器等,角色有報子(預報、聯絡員)、龍燈、獅子(文武獅子)、春牛、船姑娘、艄公、五子奪魁、八大光棍、八仙、胭脂馬、火球、竹馬子、孫空、哪吒、胖婆娘、拉花姐兒、傻公子、啞吧兒、高蹺、高台(又名鐵芯子)等;小節目有劉海戲蟾撒金錢、大頭羅漢戲柳翠、五鬼鬧判、張連賣布、釘缸、打狗熊等。表演節目的形式多樣,幾乎包括所有小調、民歌、酒麴、秧歌、道情、賢孝、眉戶以及民樂曲牌等民間曲藝形式,生動活潑、豐富多彩。

唱秧歌

秧歌又叫太平歌,主要流行在西寧及東部農業區。演唱大約在正月初三開始,正月十五以前的時間,地點在街頭巷尾。每當黃昏,群聚在一起進行演唱,只有一人擊鼓,一人打鈸,別無其它樂器伴奏。唱腔比較簡單,大體分前岔(調首)、陽調(分為上下兩種句式)、後岔(調尾),主要內容用陽調演唱。唱詞內容除了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等外,主要為歷史故事或傳奇故事,也有大段演唱的間歇加些滑稽段落。

唱花兒

花兒”是流行在青、甘、寧、新四省區各民族中的一種獨特民歌。在青海漢族中廣為流傳的是“河湟花兒”(黃河、湟水),又名“少年”,農村中對於唱“花兒”又叫做“漫少年”。“花兒”有自己獨特的格律、豐富的曲調(又叫“令”)。除了主要反映愛情生活的內容外,還涉及到倫理道德、歷史地理、生活哲理、民族風俗等眾多方面。通常在田間地頭、山坡野窪進行無伴奏的歌唱。

著名人物

歷史上曾在青海有較大影響和青海籍人士在全國較有影響的主要有:
政治家
戰國初期河湟地區羌人首領無弋爰劍,南涼國主禿髮烏孤,吐谷渾主吐谷渾、樹洛乾、阿豺,宋代宗咯藏族政權的締造者角廝羅,明朝進士張問仁,明末清初厄魯特蒙古首領固始汗,清朝大臣楊應琚。
達賴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出身於青海省湟中縣的藏族農民家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達賴十四世曾派代表團到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舉行談判,簽訂了《十七條協定》,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國大家庭。
軍事將領
西漢大將、著名軍事家趙充國,西漢名將霍去病,東漢名將鄧訓,唐朝名將黑齒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將尚婢婢、論恐熱,北宋武將何灌、高永年,元駙馬章吉,西寧王速來蠻,歧王脫脫機,明代武將李淳、柴國柱、劉敏寬等。
文學家
元朝吐蕃喇嘛薩迦派領袖、語言文字學家八思加·洛哲尖贊,清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佛學家土觀·羅桑曲吉尼瑪,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詩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詩人吳木式、朱向芳等。
藝術家
藏傳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學家嘉木樣·協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學家鄧敏,清末平弦藝人李漢卿,清末書法家周光輝、張思憲等。
科學家
唐初名醫直魯古,清代中醫李世泰等。
宗教人士
元代高僧、宗喀巴的啟蒙教師曲結頓珠仁欽,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三羅,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羅桑扎巴,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清代藏傳佛教領袖之一、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確吉堅贊,清代藏傳佛教領袖之一、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中國伊斯蘭都虎夫耶鮮門門宦道祖鮮美珍,清代藏傳佛教領袖之一、七世達賴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傳佛教領袖之一、五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益希,中國伊斯蘭教新教開創者馬明心等。
農民起義領袖
東漢羌酋滇零、“義從胡”首領北宮伯玉、韓遂,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賀錦等。

教育機制

2014青海省大學教師效率排行榜

2014青海省大學教師效率排行榜2014青海省大學教師效率排行榜
青海省面積72.12萬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573萬人,人均GDP33181元。截止2009年,共評價3所普通本科大學,其中211工程大學1所。專任教師2589人,在校博士生10人,碩士生1606人,普通本科生24405人,留學生198人。在武書連的2014中國大學教師效率排行榜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6.0125分榮獲第1名,南京大學(招生辦)以5.7616分取第2名,浙江大學以5.6716分列第3名。獲得第4名至第10名的大學依次是:第4名北京大學,第5名復旦大學,第6名清華大學,第7名上海交通大學,第8名南開大學,第9名北京師範大學,第10名中國人民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