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縣

烏蘭縣

烏蘭縣隸屬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中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柴達木盆地東部,東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南與都蘭縣相連,西接德令哈市,北與天峻縣交界。地理坐標為東徑97°01′~99°27′,北緯36°19′~37°20′,縣境東西長216.9公里,南北寬112公里。全縣土地總面積12858.16平方公里。 截至2010年,烏蘭縣轄4個鎮,共38個村(牧)民委員會,總人口36555人,有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7個民族。 2010年,烏蘭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52265萬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9年增長16%。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早在周秦時期,烏蘭地區就是塞外羌人駐牧地。

公元四世紀初,鮮卑族吐谷渾部遷至青海南部地區,隨後向北發展,今烏蘭地區為吐谷渾屬地。

元憲宗三年(1253年)起,屬吐蕃等處宣尉使司都元帥府管轄。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東蒙古俺答汗第三次移牧青海後,不斷有成批蒙古人移居青海,今烏蘭地區蒙古人逐年增加。

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巴隆部首領從東部牧業區招募漢族農民到今烏蘭地區進行農耕,並教當地牧民農耕技術。

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1日,青海正式建省,烏蘭地區屬青海省管轄。湟中、湟源、化隆等地的部分回、土、撒拉族農民,為抗拒蔣介石、馬步芳的橫徵暴斂,成批至都蘭,形成了今天的希里溝、賽什克等小塊農業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11月27日,國民政府改都蘭歷時理事公署為都蘭縣,縣政府設於都蘭寺,並於12月遷至希里溝。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希里溝設墾務局,海東各縣農民陸續遷居希里溝、賽什克地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青海省政府在察汗烏蘇設立墾務局,下設5個墾務組,賽什克地區是其中之一,之後,青海東部農業區的漢族人大批進入希里溝、賽什克地區。

1949年9月,烏蘭地區解放,隸都蘭縣人民政府。

1952年年初,成立希里溝鄉,歸一區領導。

1956年,設立都蘭縣茶卡區。

1959年1月1日,都蘭縣一區和茶卡區合併成烏蘭縣,改茶卡工委為中共烏蘭縣委,成立烏蘭縣人民委員會,駐茶卡。縣委、縣人民委員會工作機構隨之成立。

行政區劃

烏蘭縣轄4個鎮:希里溝鎮。茶卡鎮。柯柯鎮。銅普鎮。境內有:青海省海西州莫河畜牧場。

從公元1725年,先後為蒙古族左翼和碩特部西前旗、西後旗和北左末旗的駐牧地。民國六年(1917年)屬海西地區都蘭理事公署,1949年隸都蘭縣人民政府,1958年由都蘭縣析置茶卡工委,轄今烏蘭縣境域,1959年改為烏蘭縣。

2000年,烏蘭縣轄3鎮、3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01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希里溝鎮 12454 茶卡鎮 2451 柯柯鎮 7893 巴音鄉 2566 銅普鄉 4264 賽什克鄉 6387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號文)批覆:撤銷巴音鄉,併入茶卡鎮。

2001年底,烏蘭縣轄3個鎮、2個鄉,33個村(牧)委會。

希里溝鎮:駐西莊村,轄西莊、北莊、河東、東莊

柯柯鎮:駐柯柯,轄中村、東村、西村

茶卡鎮:駐茶卡,轄茶卡、塔拉、巴音、那仁、烏蘭哈達、扎布寺、巴音河灘、夏艾里溝

賽什克鄉:駐賽什克,轄懷燦吉、卜浪溝、納木哈、南柯柯、賽什克、北柯柯、東沙溝、西沙溝、南沙溝、托海、洛順、園山

銅普鄉:駐中尕巴,轄都蘭河、察汗諾、河北、河南、察汗河、上尕巴

2005年,烏蘭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1、撤銷賽什克鄉,併入柯柯鎮。2、撤銷銅普鄉,設立銅普鎮,鎮政府駐地和鎮區行政區劃範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烏蘭縣位於青海省中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柴達木盆地東部,東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南與都蘭縣相連,西接德令哈市,北與天峻縣交界。政府駐希里溝鎮,東距青海省會西寧市374公里,西距海西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139公里。地理坐標為東徑97°01′~99°27′,北緯36°19′~37°20′,縣境東西長216.9公里,南北寬112公里。全縣土地總面積12858.16平方公里,占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土地總面積的3.95%。

地貌

烏蘭縣四周環山,中間平坦,北有祁連山支脈,海拔3692~4701米,南靠崑崙,海拔3132~5031米,由東向西有茶卡契墨格山、柯柯賽山、布依坦山、茶卡南山、哈里哈圖山、希里溝南山、氂牛山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形成波浪形狹長傾斜走向,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南北大山的褶皺將縣境切割成茶卡盆地、希賽盆地和卜浪溝盆地三個閉流性山間盆地。

氣候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烏蘭縣深居內陸腹地,氣候受高壓西風控制和蒙古一西伯利亞反氣鏇影響,氣候極為乾燥,表現出典型乾旱大陸性氣候特徵,終年偏西風強勁,僅東部地區可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氣候稍濕潤。年平均氣溫3.5℃,最高月均溫(七月)14.4℃,年較差26.9~28.2℃,最低月均溫(一月)-12.4℃,極端最高氣溫34℃,極端最低氣溫-27.7℃。無霜期90~97天,最大凍土深度166厘米。≥0℃年積溫在1909.1~2249.0℃,≥10℃積溫1480.9~1543.9℃,80%保證率的積溫在1796.4~2000.4℃,是省內僅次於河湟谷地的第二個暖區。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大,分別為16.4℃和27.2℃。縣城平均海拔2960米,年平均氣壓在650mm以上,含氧量為海平面的2/3左右。

全年日照總輻射656.96~696.33千焦耳/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時數長達2869~3113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65~70%,平均每天日照8.4~8.8小時,是青海省太陽輻射富集地區之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烏蘭縣境礦產資源有大、中、小型礦床17處,礦點、礦化點44處,礦種33種。大型規模礦床有池鹽、芒硝、長石、矽石、白雲岩;中型規模礦床有鈮鉭礦、雲母礦等。現已探明礦產資源總量:池鹽14.99億噸,芒硝3241.69萬噸,鹼17萬噸,長石5631萬噸,矽石1587萬噸,白雲岩2.8萬噸,鐵礦446.39萬噸,雲母4766噸,鎢1762噸,矽錳246萬噸。

生物資源

烏蘭縣共有牧草(早熟禾、沙拐棗、野蔥、甘草、芨芨草、珠芽蓼等)11類、40組、81型;種子植物(大黃、狼毒、龍膽等)43科、110屬、197種;中藥材(麻黃、鎖陽、蘆葦、枸杞等)289種。

烏蘭縣境內有野生獸類(雪豹、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駱駝、白唇鹿、野氂牛、普氏原羚、藏羚等)103種、鳥類(胡兀鷲、雉鶉、黑頸鶴、丹頂鶴等)294種。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烏蘭縣總人口36555人,比2009年下降0.56%。其中,農業人口23376人,非農業人口13179人;少數民族人口15956人,占總人口的43.65%。全年人口出生率1.32%,死亡率1.15%,自然增長率1.61‰。

烏蘭縣有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7個民族。

交通

烏蘭縣境內青藏鐵路、109國道、315國道橫穿縣境,縣內各鄉鎮全部通公路。

青藏鐵路從烏蘭縣縣城北側通過,境內長103公里,設有車站(所)7個,鐵路總路程150公里。國道315、109線穿越境內,公路總路程296公里。形成以希里溝鎮為中心,外通全國各地、內達各鄉鎮的道路交通網。

經濟

綜述

2010年,烏蘭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52265萬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9年增長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543萬元,較2009年增長6.6%,增長速度比2009年加快4.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18150萬元,較2009年增長17.3%,增速緩慢17.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0572萬元,較2009年增長14.1%,加快2.2個百分點。201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41537元,按可比價比2009年增長23.1%。

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為9%,比2009年降低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78%,降低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13%,上升5個百分點。

2010年,烏蘭縣完成財政總收入50382萬元,比2009年增長35.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764萬元,比2009年增長27.9%。完成各項稅收5147萬元,增長32.8%,其中增值稅933萬元,增長14.3%,營業稅1966萬元,增長20.9%,個人所得稅133萬元,下降36.7%,資源稅862萬元,增長52.6%,企業所得稅124萬元,增長117.5%。財政總支出50332萬元,比2009年增長36.6%。

第一產業

2010年,烏蘭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9755萬元,比2009年增長24.9%。其中,種植業產值5650萬元,增長47.4%;畜牧業產值12825萬元,增長19.6%;林業產值680萬元,下降4.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00萬元,增長11.1%。

2010年,烏蘭縣完成農業增加值13543萬元,比2009年增長6.6%。其中,種植業2864萬元,增長19.3%;畜牧業9896萬元,增長4.2%;林業423萬元,-4.9%;農林牧漁服務業360萬元,增長5.5。

2010年,烏蘭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036公頃,較2009年下降1.8%。

2010年,烏蘭縣完成糧食總產量9622噸,比2009年增長20.1%;油料總產量1587噸,下降24.1%。

2010年,烏蘭縣農用機械總動力為47735千瓦,比2009年增長1.6%,當年機械播種面積2842公頃,比2009年增長23.7%,機械化程度達93.6%,比2009年提高19個百分點。

2010年末,烏蘭縣牲畜存欄總頭數為464622頭(只),比2009年增長6.4%。其中,大牲畜16413頭(只),增長6.8%;綿羊281633隻,增長11.6%;山羊166576頭只,下降1.5%;出欄牲畜頭數196374頭(只),增長5%,出欄率為44.9%,比2009年提高0.2個百分點;商品率39.3%,提高0.5個百分點;育活仔畜220708頭(只),增長7.3%,成活率92.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成畜死亡率2.65%,上升0.44個百分點。

2010年,烏蘭縣完成造林面積1247公頃,比2009年增長16.8%;農作物有效灌溉面積為3036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100%。

第二產業

2010年,烏蘭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13550萬元,按可比價比2009年增長1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10833萬元,增長15.7%,規模以下工業2717萬元,增長43.9%;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718萬元,比2009年下降25.3%,重工業110832萬元,增長16.6%。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45492萬元,比2009年增長24.7%,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6928萬元,比2009年增長23.9%;規模以下8564萬元,增長46.2%。

2010年,烏蘭縣完成工業銷售產值251439萬元,比2009年增長28.4%,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3%,比2009年增長2.2個百分點。

2010年,烏蘭縣完成建築業增加值4600萬元,按可比價比2009年增長48.7%。

2010年,烏蘭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7703萬元,比2009年增長31.2%,增幅比2009年回升27.6個百分點。按投資類型分: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19289萬元,比2009年下降36.5%;民間投資48414萬元,增長128.3%。

第三產業

2010年,烏蘭縣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住宿業完成增加值2140萬元,比2009年下降3.6%。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52萬元,比2009年增長16%。按行業分,批發業992萬元,增長12.7%;零售貿易業10588萬元,增長18.6%;住宿和餐飲業2372萬元,增長6.7%。

2010年,烏蘭縣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6399萬元,比2009年增長34.6%,增速比2009年加快26個百分點。公路運輸全年完成客運量12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72.6%,客運周轉量210萬人公里;貨運量70萬噸,下降40.4%,貨運周轉量2400萬噸公里,下降0.7%。

2010年,烏蘭縣完成郵電通信業務總量2363.9萬元,比2009年增長10.8%。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6000戶,與2009年持平,其中城鎮電話用戶3000戶,與2009年持平,鄉村電話用戶3000戶,與2009年持平;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20480戶,比2009年增長23.5%;年末網際網路用戶2300戶,比2009年增長58.6%。

2010年,烏蘭縣金融機構現金總收入160061萬元,比2009年增長47.7%;現金總支出176577萬元,增長45.1%;貨幣淨投放量16516萬元,增長23.9%;各項存款餘額85005萬元,增長32.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4569萬元,增長34.7%;各項貸款餘額46296萬元,增長2.3%,其中,農業貸款4639萬元,增長31.6%。

2010年,烏蘭縣保險機構保費總收入為1232萬元,比2009年增長4.8%;支付各類賠款總額398萬元,下降27.7%,賠付率為32.3%,比2009年下降14.5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0年末,烏蘭縣共有各類學校19所。其中,國小13所,中學6所。年末全縣在校學生5150人,比2009年減少287人,其中小學生2864人,減少295人,中學生2286人,增加8人。全年教育經費支出6178萬元,比2009年增長5.9%,占財政總支出的12.3%,比2009年下降3.5個百分點。

科技事業

2010年末,烏蘭縣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61人,與2009年持平,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14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8人。全年科學技術經費支出為58萬元,比2009年下降83.7%。

文化事業

2010年末,烏蘭縣共有廣播電視轉播台、有線電視站5座,有線電視用戶3133戶,與2009年持平,其中,農村用戶1600戶,有線電視線路復蓋率為85%,與2009年持平。

醫療衛生

2010年末,烏蘭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鄉村衛生院5個;病床床位178張,比2009年增長33.8%;衛生機構從業人員208人(縣屬),增長1.5%,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98人,下降0.5%;全年衛生事業經費支出3236萬元,增長16.9%,醫療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6.4%,比2009年下降1.1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0年末,烏蘭縣有5165個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比2009年增加227人;有9472個城鎮居民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其中,職工和離退休人員574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達21137人,比2009年增加378人;全縣城鄉最低收入標準以下的居民中有2453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比2009年增加128人;全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94.23萬元,下降13.5%;年末各類國有單位在崗職工3775人,下降0.3%;各類失業人員就業人數306人,增長0.3%,登記失業人員失業率3.3%,與2009年持平。

歷史文化

民風民俗

烏蘭縣的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風和地域文化,在農耕、遊牧、節慶、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建築、宗教、信仰等方面構成了一幅幅濃郁而又色彩斑斕的圖畫,與中華民族文化交融輝映,展示著其瑰麗的風采。

名優特產

烏蘭縣特產有:烤全羊優酪乳馬奶酒、氂牛排、手抓羊肉、曲拉、奶茶大閘蟹釀皮、雜碎湯、炕羊排、麥仁、熬飯、尕面片、羊腸面、灌血腸酥油茶等。

名勝古蹟

都蘭寺

都蘭寺都蘭寺

都蘭寺位於烏蘭縣縣城以東20公里的他延山上,屬清朝遺蹟,1988年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有僧侶46人,房屋87間,先後有8名活佛在此轉世。現有九十處座禪前均有大量的柏樹遮蔽。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八進津呼圖克圖,座禪前有一株圓柏樹,樹冠極像心臟,微風吹拂似心臟在卜卜跳動,全樹青翠欲滴,生意盎然,是信徒朝拜的聖物。

魔鬼城

魔鬼城是青海柴達木盆地南八仙、一里坪一帶的雅丹地貌群,長達近百公里,寬約數十公里,因遍布姿態各異的風蝕殘丘而享有“魔鬼城”之稱。“雅丹”是維吾爾語,意為“風化土堆群”。數千萬年的風沙造就了“魔鬼城”神秘莫測、奇幻萬千的風蝕土林,使之成為柴達木盆地最有魅力的旅遊景點之一。

茶卡鹽湖

茶卡鹽湖位於茶卡鎮,“茶卡”是藏語,意即鹽池的意思,也是青鹽的海,高原獨特的地質作用造就了茶卡鹽湖獨特的自然風光,茶卡鹽湖景區已發展成為生態游與工業游並舉的新型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哈里哈圖國家級森林公園

哈里哈圖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烏蘭縣東北20公里的哈里哈圖山,總面積5170.5平方千米,是柴達木盆地中分布最集中,面積較大的原始森林之一,森林復蓋率達37.8%,林草復蓋率達95%,保持著良好的森林和草原生態環境。

金子海

金子海金子海

金子海,蒙古語意為金子泉(阿東木拉

古湖),相傳成吉思汗領兵經過此地,向北朝氂牛山走了100步後,又走了9步坐下來飲酒,飲酒後金盞化為金子海;經傳氂牛山上下來一對金羊,到湖邊飲水,嘗水甘甜,再不願回山而入湖,故成了金子海。金子海既不是海,也不是一潭死湖,是一眼泉水,位於烏蘭縣希里溝鎮西南80km,面積約0.45平方公里,呈梳形,西向為梳背,梳齒向東。

希里溝清真寺

希里溝清真寺位於烏蘭縣希里溝鎮西莊村,是烏蘭縣境內最有影響的伊斯蘭教寺院。該寺院初建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後幾經遭劫,幾乎成了廢墟。1980年,由當地伊斯蘭教信徒集資重建,占地面積1330平方米。大殿是寺內的主體建築,是信徒集禮的主要場合。坐西朝東,南北長16米,東西寬10米。為磚木結構。殿內可容納200多人聚禮。清真寺正門坐南朝北建有木拿乃(鳴經塔)一座,內為正方形門洞,外觀為六邊形,共6層,高約12米。

鄉鎮簡介

希里溝鎮縣府駐地。位於縣境中部。人口0.4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藏、東鄉、保全等少數民族。面積76平方千米。轄東莊、西莊、北莊、河東4個村委會。1950年屬都蘭縣第一區(即希里溝區),1953年設希里溝鄉,1958年歸茶卡工委,1959年改為希里溝公社,1963年改為希里溝鄉,1969年改為希里溝公社,1984年改為希里溝鎮。

茶卡鎮位於縣境東端,距縣府駐地74千米。人口0.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回、土等少數民族。面積10平方千米。轄區內無村(牧)居委會,駐有茶卡鹽廠等企事業單位。1958年設縣級茶卡工委,隸海西州,1959年隸屬茶卡公社,1963年恢復茶卡區,1972年撤銷茶卡區公所歸茶卡公社,1985年設立茶卡鎮。

柯柯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9千米。人口0.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回等少數民族。居民大多數是柯柯鐵路段和鹽廠職工和家屬。總面積125平方千米。轄東村、西村、中村3個村委會。原為柯柯鹽廠,隨鹽湖開發居民不斷增多,於1984年設柯柯鎮。

賽什克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0千米。人口0.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藏、回、土等少數民族,其中蒙古族占38.2%。面積0.8萬平方千米。轄賽什克、南柯柯、北柯、卜浪溝、懷燦吉、東沙溝、西沙溝、南沙溝、納木哈、托海10個村(牧)委會。1956年建賽什克鄉,1959年改為賽什克公社,1963年改設賽什克鄉,1969年改賽什克公社,1984年改為賽什克鄉。

巴音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72千米。人口0.2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3.5%,還有漢、回、土、撒拉、樟等民族。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塔垃、巴里河灘、烏蘭哈達、扎布寺、那仁、夏艾里格、茶卡、巴音8個村(牧)委會。1956年設茶卡鄉,1959年改為茶卡公社,1984年改為巴音鄉。

銅普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12千米。人口0.4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藏、土等少數民族,其中蒙古族占總人口的42%。面積0.3萬平千米。轄都蘭河、察漢諾、上尕巴、察漢河、河北、河南6個村(牧)委會。1956年建銅普鄉,1959年改為銅普公社,1984年改為銅普鄉。

文化

烏蘭縣烏蘭縣

“德都”蒙古人服飾:青海省境內的蒙古族人又稱“德都蒙古人”,主要是成吉思汗及其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他們進入青海後便留下放牧繁衍生息,發展至今。近年來,隨著當地蒙古族牧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他們製作的節日盛裝更顯華貴考究。

酥油花:酥油花是中國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作為油塑藝術品,酥油花經過藝僧的靈妙之手,於寒冬時節用酥油精心塑造出各種佛像、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樹木花草、亭台樓閣等造型,作品形象逼真,巧奪天工,絢麗多彩,精美絕倫。每逢元宵佳節,塔爾寺都要

烏蘭縣烏蘭縣

對外展出由花院藝僧集體製作的酥油花作品,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據介紹,今年塔爾寺製作的酥油花作品耗時兩月,選用酥油多達2000多公斤。

嘛呢石經堆:藏族文化的一大奇觀、世界最大的嘛呢石經堆——嘉那嘛呢堆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現在正以每年30萬塊的速度擴大,在藏族民眾和遊客眼中綻放著異彩。嘉那嘛呢堆位於青藏、川藏交界處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新寨村,相傳由藏傳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創建。目前,歷盡滄桑的嘛呢石堆數量與日俱增,成為東西長283米、南北寬74米、高3.4米的石經奇觀城。

旅遊

烏蘭縣烏蘭縣

都蘭寺:都蘭寺全稱“噶丹桑阿玉仁佩林”,意為“具喜密宗增益洲”,因位於都蘭河畔故俗稱都蘭寺。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元年(1271年)。據說當時有位叫阿嘉措的禪師隱目在塔延森林中坐禪,相傳他很有法術,信仰藏傳佛教。其後相繼有索南嘉措、元丹嘉措、羅桑桑丹、羅桑益希、羅桑阿旺毛蘭木等頗有名氣的五位禪師,次第在這裡坐禪,至今在塔延森林中尚存幾十處禪房遺址。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與俺答汗的會晤,促進了藏傳佛教在蒙古族中的廣泛傳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又到塔爾寺講經。此時,道希汗禪師專程到塔爾寺朝拜,得到三世達賴喇嘛準許,在塔延山口修建了一所靜慮室(禪室),這就是都蘭寺的雛型。

明崇禎七年(1634年)霞巴丹津呼圖克圖來到塔延山口靜慮室主持寺院佛事。清順治元年至四年(1644—1647年)間由他在靜慮室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正規的格魯派寺院,這就是聞名於青海蒙古族地區的都蘭寺,霞巴丹津呼圖克圖後來歷輩轉世封號為丹津呼圖克圖,成為該寺寺主。

烏蘭縣烏蘭縣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從二世丹津呼圖克圖楚臣嘉措起該寺實行時輪修供儀軌,並增設了時輪經院,擴大了寺院規模,從清雍正三年(1726年)起,清朝政府對青海蒙古實行編旗制。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當地蒙旗首領入京朝拜清世宗,世宗皇帝高度讚賞了都蘭寺的佛事活動,並賞賜了一對木製豎匾和在黃緞子上用金汁書寫的獎狀,以及扶持該寺佛事活動的銀幣等。清乾隆元年至三年(公元1736—1738年)間,在該寺大院內修建了一座四合院王府,俗稱“供老爺廟”,從此左翼各王公台古都相繼於此寺設立行署。當時該寺有屬民1600餘戶,並有500餘戶藏漢民戶加人蒙古族籍。民國17年(公元1928年)都蘭理事改為都蘭縣,設都蘭縣衙,設定防軍於該地。這裡為左翼盟各旗互市之所,商務甚盛。該寺在柴達木30餘處佛寺中最為著名,有僧眾1000餘名,房300餘間,和一座36根柱子的大經堂。寺院阿拉巴特屬(民)200餘戶有數千隻牲畜,以牧獵撈鹽為生。據說該寺對佛法及經典的理解,較東部各寺為高深,故常有高僧出現,如當時在安多地區稱為索南三尊者之一的索南達娃,就是該寺時輪院中的高僧之一。此外原靜慮室的100多名道行高深的禪徒在家潛修,人們稱為仁增巴(持明者)。

清乾隆末年六世班禪羅桑貝丹意希去北京時路過都蘭寺,祈禱天下太平,眾生安居樂業。鹹豐元年和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該寺曾兩次受到嚴重破壞,除大經堂外,其它大部分房屋被燒毀,寺內保存的珍貴文物及歷史書籍也化為灰燼。

民國6年(公元1917年)由八世丹津呼圖克圖羅桑丹貝尼瑪重建都蘭寺,不久修復。民國年間苛捐雜稅日甚,民族械鬥日益增多,牧民民眾生活困苦,寺院的收入減少。民國21年住寺阿卡由1919年的40人減少到20餘人。直至解放,住寺僧侶一直僅20餘名,其中活佛2名;房屋114間,其中,28根柱子的經堂2座,36間,僧客房40間,拉讓(活佛住宅)5間,廚房5間,時輪大塔周圍

的嘛呢房28間;牲畜250餘頭,耕地300餘畝。水磨1盤。生活比較富裕。

1955年起,由八世丹津呼圖克圖(清王朝對大活佛的封號)主持,擴建都蘭寺,建成有30根柱子、兩層樓房的大殿,共32間,其下院為僧舍,共15間,另外,專修燒施堂1座,共9間,上下兩院共有56間。當時,有一僧侶136名,新舊2座寺院共有房屋170間。其中,68間的3座經堂,9間的一座燒施堂,50間的僧客房,28間嘛呢房,10間廚房,5間拉讓。牲畜700餘頭,耕地300餘畝,水磨1盤。

都蘭寺50年代末被拆毀。1979年之後,八世丹津呼圖克圖在熱心僧眾的積極參與、支持和信教民眾的積極幫助下,重新恢復了都蘭寺,恢復後的都蘭寺有僧侶46名,房屋87間。其中,20根柱子的經堂1座,共12間,其周圍有18間嘛呢房;僧客房9間,廚房2間,時輪大塔1座,周圍有24間嘛呢房;新建上下兩院的拉讓1座,拉讓內供有多聞天王,兄妹護法,天王身等捲軸畫像。上院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共10間。上層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佛像,端坐正堂,兩側侍立著他的兩位大弟子,即合利佛和目健連,宗喀巴師徒三聖像皆為鎦金銅像,各高約5尺許。一側依次供有藥師八如來塑像,以及智慧之神文殊菩薩像;另一側供有格魯派創始人一代宗師宗喀巴大師鎦金塑像,高約4米,兩側塑像為大師的兩大弟子即甲曹傑和克主傑,各高約7尺,藏文史籍中常稱其為“師徒三聖”。殿堂兩側書龕中供有整套用金汁寫成的《甘珠爾》大藏經,全套共108函,每函約重六七十斤。據說,一隻雄健的駱駝也只能馱四函。此外尚有1部金汁書寫的《般若八千頌》。歷史上,這兩套佛經被公認為青海境內珍藏的精品。牆壁兩側還供有許多精製的宗喀巴小鎦金銅像,據傳有千尊之多。殿內還供有歷輩丹津呼圖克圖的銀制舍利塔。此外殿內還珍藏有許多藏傳佛教所獨有的藝術珍品捲軸畫,如千手千眼觀世音像,密宗事部三怙主、集密

、勝樂、怖畏金剛等密宗本尊像,以及大黑天、閻羅王、吉祥天女等各路護法神像。樓下供有宗喀巴師徒三聖像,高約2尺。正中為六世班禪貝丹意希的法座。下院為客房,共12間。現在寺院宗教生活正常,一年四季前去朝拜的蒙古族信佛民眾絡繹不絕。

柴達木貝殼梁: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都蘭縣諾木洪鄉的大漠深處,有一道長約2公里左右,寬約70米的小丘陵,當地人稱貝殼梁。貝殼梁的貝殼最大的如銅錢般大小,而多數只有指甲蓋大,紋理較淺,同含有鹽鹼的泥沙凝結在一起,層層疊疊,千姿百態。這一罕見的自然奇觀,是迄今為止中國內陸盆地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古生物地層,是青藏高原地質變遷的一個縮影。

魔鬼城:青海柴達木盆地南八仙、一里坪一帶的雅丹地貌群,長達近百公里,寬約數十公里,因遍布姿態各異的風蝕殘丘而享有“魔鬼城”之稱。“雅丹”是維吾爾語,意為“風化土堆群”。數千萬年的風沙造就了“魔鬼城”神秘莫測、奇幻萬千的風蝕土林,使之成為柴達木盆地最有魅力的旅遊景點之一。

察爾汗鹽湖:察爾汗鹽湖位於青海西部的柴達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鹽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內陸鹽湖之一,距西寧750公里。鹽湖東西長160多公里,南北寬20—40公里,鹽層厚約為2—20米,面積5800平方公里,海拔2670米。湖中儲藏著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還出產聞名於世的光鹵石,它晶瑩透亮,十分可愛。伴生著鎂、鋰、硼、碘等多種礦產,鉀、鹽資源極為豐富。

又名察爾汗鹽池。海拔最低點為2200多米,由達布遜、南霍布遜、北霍布

遜、澀聶4個鹽湖匯聚而成。格爾木河、素棱果勒河等10多條內陸河注入。由於降水量極少,大量水分通過蒸發流失,形成深厚的鹽層,湖內鹽蓋厚30米左右,最厚處達60米。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鎂,儲量達20多億噸。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通過鹽湖,路基全是用鹽鋪成,長32千米,分別被稱為萬丈鹽橋和鋼鐵彩虹。

“察爾汗”是蒙古語,意為“鹽澤”。鹽湖地處戈壁瀚海,這裡氣候炎熱乾燥,日照時間長,水份蒸發量遠遠高於降水量。因長期風吹日曬,湖內便形成了高濃度的滷水,逐漸結晶成了鹽粒,湖面板結成了厚厚的鹽蓋,異常堅硬。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鹽湖上還有一條長32公里的公路和鐵路穿行而過,是一座浮在滷水上的“萬丈鹽橋”,公路和鐵路是格爾木至敦煌公路的一段和青藏鐵路的一段。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