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縣

同德縣

同德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地處海南、黃南和果洛三個藏族自治州的交接處,隸屬於海南州人民政府。省道西久公路自北向南貫穿全境,黃河由東向西以半環狀繞縣半周。縣城所在地尕巴松多鎮海拔3060米,距州府恰卜恰鎮256公里,距省會西寧市282公里,縣城常住人口約9000人。氣候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縣內最高海拔4671米,最低海拔2648米,平均海拔3660米,年均氣溫0.4℃—0.6℃,年均降水量440mm,無絕對無霜期。全縣總面積4758平方公里,轄2鎮3鄉73個行政村,2009年,總人口6.1萬人,居住漢、藏、回、蒙、土、撒拉等民族,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3%。2004年,同德縣被國家列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涉及3鄉鎮25個村2886戶1.59萬人,規劃總面積為317.44萬畝,占草場面積的56%,在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同德縣轄2個鎮、3個鄉:尕巴松多鎮唐谷鎮巴溝鄉秀麻鄉河北鄉

歷史沿革

同德縣同德縣
古為羌地,南北朝至元屬吐谷渾政權、吐蕃宣慰司,明屬河州衛,清屬蒙古族,藏族牧地。民國二年(1913年)屬貴德縣轄,1925年由貴德縣析置同德縣。1951年設同德藏族自治區,1953年改設同德縣,隸海南藏族自治區(州),1959年劃歸果洛藏族自治區,1962年復歸海南藏族自治州

2000年,同德縣轄6鄉,縣府駐尕巴松多(在巴水鄉境內)。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874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巴水鄉 11692 巴溝鄉 7742 谷芒鄉 5671 唐乾鄉 4901 秀麻鄉 6115 河北鄉 5883 尕巴松多未批鎮 4950 省牧草良種場虛擬鄉 1787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號文批覆:撤銷巴水鄉,設立並命名為尕巴松多鎮。

2001年底,同德縣轄1個鎮、5個鄉,72個村(牧)委會。

尕巴松多鎮:駐尕巴松多,轄15個村(牧)委會(德什端、科加、貢麻、秀麻、瓜什則、歐後扎、歐溝、北扎、夏日倉、完科、賽加、德後言、科日乾、美日克、知後邁)。

巴溝鄉:駐下巴,轄22個村(牧)委會(松多、地乾、火炬、曲乃亥、上巴、下巴、尕哇麻、托頭、上尕毛其、下尕毛其、上阿格、下阿格、班多、團結、卡力崗、上才乃亥、下才乃亥、新村、治德、本龍、加日亥、居布)。

谷芒鄉:駐谷芒,轄9個村(牧)委會(阿血、美日克、尤龍、那仁、托土、東吾、扎血、元莊、種畜場)。

唐乾鄉:駐唐乾,轄8個村(牧)委會(力倫、哈夏、合土乎、加吾、東格、賽堂、青邁、加拉)。

秀麻鄉:駐江群,轄8個村(牧)委會(豆合索、木合、達哇、寧龍、豆龍、德格、老虎、三巴)。

河北鄉:駐賽什堂,轄10個村(牧)委會(賽德、金科、上知邁、賽欠、賽羊、賽堂、賽洛、格什格、黃河、下知邁)。

2005年,同德縣轄1個鎮、5個鄉:尕巴松多鎮、巴溝鄉、谷芒鄉、唐乾鄉、秀麻鄉、河北鄉。

2006年8月,經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將原有的40個鄉鎮調整為36個鄉鎮,其中:撤銷同德縣唐乾、谷芒兩鄉,合併設立唐谷鎮,鎮政府設在原谷芒鄉政府駐地谷芒,實行鎮管村體制。

鄉鎮簡介

尕巴松多鎮 位於縣境北部

同德縣同德縣
,縣府駐地。人口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申吾、歐後扎、夏日倉、歐溝、北扎、秀麻、貢麻、瓜什則、科加、德什端、科日乾、斗後言、賽加、完科、美日加、知後邁16個村(牧)委會。1958年建巴水公社,1965年改為巴水鄉,1970年改為巴水公社,1984年改為巴水鄉(Ba Shui Xiang)。2001年,改為尕巴松多鎮。

巴溝鄉(Ba Gou Xiang) 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9千米。人口0.7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2%。面積477平方千米。轄然果、加日亥、新村、卡力崗、秀麻直德、上才乃亥、下才乃亥、班多、團結、上阿格、下阿格、上尕毛其、下尕毛其、托頭、尕哇麻、上巴、下巴、曲乃亥、火居、地乾、松多21個村(牧)委會。1951年設第三區巴溝鄉,1959年改為巴溝公社,1965年改為巴溝鄉,1970年改為巴溝公社,1984年改為巴溝鄉。
谷芒鄉(Gu Mang Xiang) 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7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489平方千米。轄阿血、美日克、尤龍、那仁、托士、種畜場、東吾、扎血、元狀9個村(牧)委會。1958年將吳加、換去乎、年乃亥三鄉合併為谷芒鄉。1959年改為谷芒公社,1962年改為谷芒鄉,1970年改為谷芒公社,1984年改為谷芒鄉。
唐乾鄉(Tang Gan Xiang) 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28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529平方千米。轄加拉、哈夏、力倫、合土呼、東格、賽什堂、青邁、加吾8個村(牧)委會。1962年建唐乾鄉,1970年改為唐乾公社,1984年改為唐乾鄉。
秀麻鄉(Xiu Ma Xiang) 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60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莫合、達哇、豆索、德格、寧龍、三巴、老虎、豆龍8個村(牧)委會。1962年建秀麻鄉,1970年改為秀麻公社,1984的改為秀麻鄉。
河北鄉(He Bei Xiang) 位於縣境南端,距縣府駐地90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968萬平方千米。轄上知邁、下知邁、黃河、賽什堂、賽羊、金科、賽德、賽欠、賽洛、格什克10個村(牧)委會。1965年建河北鄉,1970年改為河北公社,1984年改為河北鄉。

地理

同德縣地處青海省東部,周邊與貴南、澤庫、河南、瑪沁、興海五縣接壤,隸屬海南藏族自治州,總面積5011平方公里,轄5鄉1鎮73個行政村、181個生產合作社,總人口4.96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7%。全縣共有草場面積707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679萬畝),各類牲畜56.17萬頭(只),耕地12.7萬畝(其中水澆地3.3萬畝)。境內有江群河北居布林三大天然林區,森林總面積8116公頃,總蓄積量10.4萬立方米,覆蓋率8.14%。有黃河及其支流49條,其中較大的有11條,水能理論蘊藏量達33.07萬千瓦,現已建成電站9座,總裝機容量達10165千瓦,年發電量3480萬度。

資源

同德縣綿羊毛
同德縣有著獨特的農牧業資源。全縣共有草場面積707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679萬畝。共有耕地面積12.7萬畝,其中水澆地3.3萬畝。全縣年產牛羊肉5000噸左右,綿羊毛550噸,產奶7400噸,各類皮張18萬張。糧油總產量為1533.28萬公斤,其中糧食總產1222.32萬公斤,油料總產310.96萬公斤。縣內有江群、河北、居布三大天然林區。森林面積116萬公頃,林木總蓄量達10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14%。

同德縣水能資源得天獨厚,有良好的開發利用條件。黃河自東南向西轉北繞縣境半周,流經206公里,落差200—400米。另有大小河流50餘條,較大河流11條,水能理論蘊藏總量達33.07萬千瓦,現已建成水電站9座,裝機容量10165千瓦,年度電量3480萬度。

同德縣礦藏資源品種較多,儲量可觀,已探明的礦種有金、汞、白鎢、輝銻、褐鐵、黃銅、硃砂、石膏、辰砂、雄黃、鉛、鋅、銀、鐵等有色稀有金屬,非金屬14餘種,銻儲量2128噸,岩金E級儲量7.1噸。開發前景十分廣闊。野生動植物資源也極為豐富,野生動物相對儲量11萬頭(只),全縣現有6個鹿場,存欄鹿1000餘頭,年產鹿茸400公斤以上,天然藥材品種達182種之多,其中冬蟲夏草年採集量達1—2噸。

經濟

同德縣經濟
2002年,全縣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和十六大會議精神,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富民強縣為目標,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艱苦奮鬥,開拓進取,保持了全縣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健康、穩步、持續發展。全縣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7630萬元,較上年增長10.6%;工農業總產值6722萬元,較上年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0萬元,完成年計畫的99.73%,較上年增長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480元,較上年增長15.0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67元,較上年增長9.2%。

旅遊

同德縣民族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拉加寺、石藏寺、賽力亥寺等藏傳佛教寺院,距今有230多年的歷史,是藏族人民敬仰的古文化。有展示古代文明的免兒灘遺址(1986年7月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斗後言遺址,唐乙改遺址等文物44處,古建築遺產也是重要景觀。河北秀麻青山翠谷,風景秀麗,松柏相映成趣,交通便利,是倍受青睞的風景旅遊勝地。

同德縣同德河北森林自然景觀

同德河北森林自然景觀:同德縣位於海南州南部,境內有河北、秀麻江群天然林區森林資源豐富,林區總面積8116公頃。

區內古木參天,芳草沒膝,山花爛漫,鳥雀鳴啾,松枝柏枝相映成趣,其民族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同德縣藏族人口占90%,藏族能歌善舞,民間藝術文化水平高,經常舉辦一些大型演唱會、賽馬會,吸引著八方遊客。

拉加寺:拉加寺位於縣治東北部黃河北岸的拉加鄉阿尼群貢山下,座東向西,面臨黃河,前有1986年建成的黃河大橋可通西岸。沿岸多為良田,這裡地處峽谷,海拔低,氣候潮濕,宜於農作物生長。

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廣安寺),後改名“甘丹扎西炯尼”(具善吉祥源地),又稱“嘉樣寺”,是我省黃河沿岸最著名的格魯派寺院。該寺由阿柔格西創建,系色拉寺屬寺。阿柔格西,名堅贊鄂色(1726一1803),阿柔部落人,17歲入藏,於色拉寺傑巴扎倉學經13年,後轉入下密院苦學密宗,成為博通顯密的一代名僧。受七世達賴指派回青海,於清乾隆三十

同德縣拉加寺
四年(1769)建成拉加寺,並採用色拉寺傑巴扎倉教程,創辦該寺顯宗學院,親自主持寺務24年,六世班撣大師曾授予他“額爾德尼墨爾根堪布”名號。乾隆五十八年(1793),阿柔格西付權於香薩二世羅桑達吉嘉措(1759一1824)。自此,歷輩香薩活佛成為拉加寺寺主。香薩系統至全國解放,共歷五世,清光緒年間,清廷授“香薩班智達”名號。民國初年因贊共和,國民黨政府又封為“普濟法師”,是青海很有影響的活佛,在塔爾寺、德千寺、隆務寺等寺院中均建有其府邱。現寺藏有班撣大師和章嘉國師賜給香薩活佛的錦蟑。拉加寺在1952年至1958年間有殿堂12座150間,昂欠、僧舍等1100間,全寺建築占地700餘畝,另外崔寺後右側山坡上還建有班禪行宮1座。1958年有大小活佛29人,僧官4人,經頭4人,在職堪布1人,寺僧1300多人。寺主為格西華者,大管家丹德爾,曾任同德縣縣長、海南州州長、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從1958年至“文革”期間,該寺兩次被毀,造成嚴重破壞。自1880年開放以來,經復修後又具規模,現有大小殿堂5座397間,昂欠8座182間、轉經房6間,僧舍124間,牛120頭。信奉此寺的有海南州同德縣河北鄉、本縣拉加鄉軍功鄉以及其他縣的部分民眾。現有僧侶396人,其中活佛有加哇(名青知尖措,現為縣政協副主席)、加里(名安木卻合,現住 海南)、佐日、曼秀等,現任僧官旦增(亦名木群)。

該寺設有總領全寺的大經堂“托桑林”,下分五院,即上下密修院、醫明學院、時輪學院和旦正院。每年有正月初一日至十五日的祈願法會、三月初三日至十五日的供養法會以及十月底的“五供節”等。屬寺有本州久治縣的隆格寺、甘德縣的夏日乎寺以及海西州天峻縣的阿汗達勒寺等。該寺歷代多出高僧,而且多有著述傳世。其中,西合佐桑熱(系本州甘德縣原阿什姜貢馬部落人)的《歷算概要》、香薩的《證理論》、《因理論釋》以及《賽康哇全集》等在藏區頗有影響。該寺香薩拉讓的印經院,曾藏有《甘珠爾》等木亥饅版5萬餘件。此外該寺原供釋迦、彌勒佛像及金字《甘珠爾》等亦負盛名,惜皆焚毀。

同德縣石藏寺
石藏寺:亦稱“藏寺”、“什藏寺”等,藏語稱“藏噶爾端珠惹卜丹林”,意為“石藏義成極堅洲”。位於縣治南偏東,在今河北鄉東12公里的石麻地方。由第一世藏班智達初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世藏班智達,本名丹巴嘉措(1737一1780),藏阿柔部落人,傳為出生於後藏乃亥麻地方的色拉寺高僧藏格的轉世,早年學經於隆務寺,後入藏到色拉寺傑巴扎倉深造,1762年獲得拉然巴格西學位。返回故鄉後,在青海和碩特蒙古前首旗河南親王旺丹多爾濟帕蘭木(察罕丹津之孫)的支持下,於1765年,與其弟孕科爾四世羅桑丹增嘉措共建石藏寺,並設立顯宗學院,採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屬色拉寺系統。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禪進京途經青海,在拜謁班禪的法會上,六世班禪讚譽丹巴嘉措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達,同時接受石藏寺為扎什倫布寺子寺,六世班禪還應邀作了石藏寺的名譽寺主。從此,石藏寺聲威大震,僧數猛增至千人以上,建築規模不斷擴充,次第建成大小經堂、護法殿及其他佛殿和眾打“噶日哇”(活佛府邸),增設居巴扎倉(密宗經院)。藏班智達系統亦稱“石藏倉”,共傳五世,即一世丹巴嘉措、二世索南木群倉、三世羅卜藏智後嘉措、四世羅卜藏圖丹尼瑪。羅卜藏圖丹尼瑪之後,該系統派生為兩支,一為石藏倉黃江洋,1914年生,現任海南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一為阿芒倉。藏班智達第一、三、四世均為阿柔部落人,且石藏寺的修建主要依靠阿柔部落的經濟實力,所以從古到今,阿柔部落為該寺的僧源和香火地。石藏寺除藏班智達外,歷史上曾充任過寺主的還有藏拉卜楞倉、拉乾查倉、尕科爾倉和阿尕查倉等。另外,據《安多政教史》記載,當時還有參果倉、噶瓦堪布、哇秀堪布、大小吉倉、大小日倉、瑪堪活佛、貢塔爾倉、藏格西、尼倉、依俄俄然巴、扎月倉、阿柔赤巴、卓倉等活佛在石藏寺建有府邸。此外,第三世達賴呼圖克圖年智嘉措曾捐資擴建石藏寺經堂,從第四世根敦圖多嘉措起,在石藏寺建“噶日哇”,亦成為該寺活佛。歷史上石藏寺曾有屬寺3座,即今黃南州河南縣的拉卡寺、同仁縣的瓜什則寺和四川省的達龍寺

1941年寺院被毀,寺僧一度流亡甘南桑科地方。解放初,石藏寺得到恢復。1953年,全寺有寺僧150戶484人)其中有黃江洋、藏拉卜楞倉、拉乾查倉、尕科爾倉、阿爾查倉等大小活佛16人外,另有資玉合1人,文保1人,管家15人,僧官3人,乾巴7人。當時,建有總領全寺的大小經堂各1座、佛殿3座、印經院1座以及大小昂欠16座(規模較大者4座)和許多僧舍,設有密宗、時輪、醫學三個扎倉。1958年,寺僧增至583人,內有寺主藏班智達黃江洋、拉乾查倉、阿芒倉(現任寺管會副主任)、藏朱古(現任寺管會副主任)、尕科爾倉、吉赤乾、哇秀、列吉倉(現住貴南縣)、霍爾倉(現居黃南州河南縣)、香薩、爾德(現居河南縣)、旦白尼瑪(現任河南縣政協副主任)、堪布倉、阿柔、參果、贊古、隆務資玉合、貢太、麻堪、夏排(現任海南州人大副主任)、日血(現任寺管會副主任)、哇玉(現居河南縣)、宗俄、資玉合洛熱等大小活佛25人。寺院建築占地44畝,主要有大經堂1座220間,小經堂1座51間,護法殿1座17間,時輪經院1座35間,時輪辯經院1座19間,時輪靜房1座9間,麻尼房293間,昂欠16座826間,加之僧舍,全寺共有建築2668間。另外占有4.8萬畝草場和大量牲畜,計有馬近百匹,牛360頭,羊數千隻。1958年主要建築被拆毀,僧人全部遣返回鄉。1962年5月曾批推開放,但沒有修復。1981年5月再次批准開放,現修復大經堂1座110間,小經堂1座51間,佛堂2座28間,連同昂欠、僧舍等總計1000餘間。有寺僧260人(其中有黃江洋、阿芒、日血、藏朱古等活佛4人,完德51人),由黃江洋等11人組成寺管會。另外,有寺辦國小1所,現有教師2名,學生52名;寺辦藏醫診所1座,醫生3人,草山1200畝,牛198頭。

該寺現仍設參尼、居巴、丁科、曼巴四個扎倉,均採用西藏色拉寺吉宗教程,其學習程式是先學文化,次學“小五明”,再學“大五明”,然後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長進行單項攻讀,以便考取學位。

塞力亥寺亦稱“塞勒亥寺”、“賽乃亥寺”、“色勒寺”等,藏語城“塞力亥噶丹彭措旦傑林”,意為“塞力亥具喜圓滿興佛洲”。位於縣治西南10公里的塞乃亥溝北側,尤龍冬季牧場南側,由西藏色拉寺格西德周和扎什倫布寺格西藏哇倉兩人受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的委派來青海,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一雲建於1692),屬西藏色拉寺系統。歷史上,塞力亥寺曾多次搬遷寺址,初建在河南蒙旗的阿柔早鐵地區,後遷至今海南州興海縣境內的黑尼山下。格西德周去世後,二世加力羅桑旦德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入寺,同年該寺又從黑尼山下遷至今同德縣的江群卡尕當地方;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經六世班禪班丹益喜指示,從江群卡尕當遷到現址,並定名為“噶丹彭措旦傑林”。當時有僧200餘人,除寺主格西德周二世加力羅桑旦德,尚有藏哇倉、蘇乎倉、東科倉等活佛。清嘉慶年間,因德周三世根敦雅佩幼亡,藏哇倉、蘇乎倉、東科倉等活佛依附拉加寺寺主香薩班智達,從此二寺建立了密切關係。1821年,格西德周四世羅桑益西圖旦在加查部落出生,後由其叔加查赤乾倉領入拉加寺受戒,從此德周成為拉加寺的三大活佛之一。同時,加查赤乾倉根敦彭措活佛曾一度代其侄管理賽力亥寺,成為該寺寺主。

1923年初,賽力亥寺周圍牧民不堪馬麒的苛捐雜稅,擊斃一名強征重稅者,並驅逐了駐賽力亥寺的全部稅務人員。同年夏天,馬麒派其侄馬步元和幫辦馬全喜率騎兵1000餘人來賽力亥寺一帶鎮壓,進兵賽力亥寺,殺死管家洛桑等23人,傷5人,焚毀劫掠佛像、經典、法器等物,除大經堂,其他建築均付之一炬,許多僧人被迫逃往他寺棲身。直至三十年代,經寺主三世加查赤乾倉和阿柔倉、吾加、年乃亥等活佛努力,賽力亥寺始得重建。解放初有了較大發展,1958年僧侶達580餘人,其中大加查、小加查、藏乾、藏瓊、阿柔、善咱、吾加、子秀、年乃亥、章加(現居同德縣)、買索、將嘉(現年66歲,住寺)、龍多、旦活佛、大伏藏等15名活佛,另有文保1人,管家5人,僧官1人,乾巴15人。全寺建築占地90餘畝,主要有大經堂1座224間,小經堂1座56間,護法神殿1座12間,彌勒佛殿1座24間,印經院1座10間,昂欠16院,僧舍500多間,並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學四大學院,另占有草場3、5萬畝,森林150餘畝,有大小牲畜2萬多頭(只)。其香火民眾主要為吳加、年乃亥、煥去、治什群、拉乾倉等五部落的牧民,共約1122戶4400餘人。

該寺於1958年全被拆毀,1962年12月經州委批准曾予開放,但不久又被關閉。1981年5月22日再批准開放,1987年底,寺僧達80餘人(其中活佛2人,完德14人)。寺辦有國小1所,有教師2名,學生3名,診所1處,內有醫生2名。現重建大經堂1座75間,小經堂1座9間,護法神殿1座12間,印經院1座12間,麻尼房14間,昂欠2院,僧舍300餘間,仍設顯宗、密宗時輪醫學四大學院。全寺另有草山4000多畝,大、小牲畜110多頭(只),近年來集體造林430畝。該寺寺管會由加羊西尖措活佛等8人組成。

賽力亥寺學僧一直採用西藏色拉寺吉宗教程,但學習結業後本寺不授學位,考取學位須到高一級寺院。該寺於每年農曆正月舉辦祈願法會等,傳統活動方式仍舊保持,正月十四日、十五日2天有跳欠、曬佛等活動。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