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區

城北區

城北區位於西寧市西北部。總面積138平方千米。總人口為19萬(2004年)。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藏、蒙古等民族。區人民政府駐朝陽街道朝陽西路,郵編:810001。代碼:630105。區號:0971。拼音:ChengbeiQu。地處湟水谷地,地勢北高而東南低,由西向東平緩傾斜,北川河自北向南匯入湟水,湟水河貫境。年均氣溫4.9℃,年均降水量379毫米。城北區轄3個街道、2個鎮:朝陽街道、小橋大街街道、馬坊街道、大堡子鎮、廿里舖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城北區現轄地區自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以後長期屬西寧縣。

民國三十五年(公年1946年)西寧建市,原西寧縣地分劃西寧市與湟中縣管轄,小橋、下朝陽等臨城地帶歸西寧市,小橋村以西,毛勝寺、上朝陽村以北歸湟中縣。

1949年西寧解放後,小橋和朝陽鄉屬西寧市六區(後改為五區),中興鄉(今二十里舖鄉)、三其鄉屬湟中縣一區,吳仲鄉(今大堡子鄉)屬湟中縣五區。

1952年4月,將第四區和第五區的七個鄉劃出,又將一鄉改為一、八兩鄉,設立郊區。當時,朝陽鄉為第六鄉,小橋鄉為第七鄉。1954年7月,郊區又分為東較區和西郊區,朝陽鄉和小橋鄉屬西郊區。

1956年,中興、三其、吳仲及德勝鄉劃歸西寧市,同原西寧市管轄的朝陽、莫家泉灣及小橋街道辦事處均屬新建的城西區管轄。

城北區城北區

1958年,城北地區諸鄉分別加入了"東風"(後稱多巴,下同)和"七·一三"(後稱後子河,下同)人民公社。1963年,中共西寧市委設郊區工作委員會,次年與西寧市農牧局合署辦公,對郊區農村和國營農牧企事業實行具體領導和管理。

1960年4月,撤銷城中區,再建縣一級的城東區和城西區。同時,在郊區新建縣一級的通海區和平安區。次年5月,再撤銷城西區、城東區,並且將其合併成立城區。城北地區的村莊(當時稱生產大隊)分屬通海區和城區。

1962年4月,撤銷通海區和城區,原屬兩區的城北地區4個公社(即二十里舖公社、大堡子公社、馬坊公社、小橋公社),改由西寧市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

1963年3月,再建城中、城東、城西三個市轄區,並成立中共西寧市郊區工作委員會。次年,郊區工作委員會與西寧市農牧局合署辦公,兩個牌子,一套人馬,管轄市郊的7個人民公社(即中莊、十里舖、沈家寨、彭家寨、二十里舖、馬坊、大堡子)。

1965年12月,中共西寧市郊區工作委員會改為中共西寧市郊區委員會,代行郊區政府的職能。

1971年7月,西寧市革命委員會對所屬的行政機構進行調整,新成立郊區革命委員會,與市農牧局合署辦公。

1976年,西寧市革命委員會(簡稱革委會,下同)設郊區辦事處。

1980年2月,撤銷郊區辦事處,成立郊區人民政府。10月,又改郊區工委為郊區黨委。

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西寧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郊區,新設城北區,管轄原郊區的馬坊、大堡子、二十里舖三個鄉和城西區划過來的小橋、朝陽、三其、大堡子、馬坊、二十里舖六個街道辦事處。區政府駐地仍在原郊區政府辦公的地方,即興海路153號,距西寧市政府駐地1.5千米。

1995年遷入新址朝陽西路。

行政區劃

據甘、青舊志書記載,清代的西寧縣有村寨305個。

民國初期為324個村寨。其中,屬現城北區管轄範圍的有十五個村寨,即馬鹽莊(馬家莊與鹽莊)、西杏園(附張小莊、祁家莊、宋小莊、韓小莊)、郭家莊(附小泉兒莊)、

城北區城北區地圖

上朝陽圖("圖為清朝鄉與自然村之間的一級行政建置,即行政村。附魏家莊、郭家塔兒莊)、下朝陽圖(附寺台莊、林家莊)、陶家寨、三其堡(附魏小莊、楊小莊、新莊)、宋家寨(附魏家莊)、陶大堡(附晉家莊)、陶小堡、汪家寨(附乙其莊)、吳忠(仲)堡、八郎(巴浪)堡、雙蘇堡(附田家莊、楊家灣莊)、下孫堡(

附小寨、孫家溝、小莊)。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西寧建市時,將北川和西川的大片地區劃歸湟中縣。城北地區屬西寧市管轄的是朝陽鄉和小橋鄉,下轄下朝陽、寺台子、小橋爾、劉家河灣4個村。當時,實行保甲制度,兩個鄉共編4個保36個甲。

1954年5月,湟中縣的藥泉鄉、中興鄉的毛勝村和德勝鄉的上朝陽村正式移交給西寧市。之後,毛勝寺村劃入小橋鄉,上朝陽村劃入朝陽鄉

1956年7月,西寧市又增加了湟中、大通、互助三個縣分出的23個完整鄉和17個鄉的部分村莊。隨著市轄區的擴大,城北地區的範圍也由原兩鄉六村變為四鄉和一個街道辦事處。35個村莊分別是:三其鄉的大堡子村、三其村、西杏園、馬坊村、鹽莊村和晉家灣村;莫家泉灣鄉的北杏園村、陶家寨、石頭磊村、二十里舖村、莫家莊、莫家泉灣村、小寨、下孫家寨和花園台村;吳仲鄉的巴浪村、吳仲村、汪家寨、乙其寨、陶南村、陶北村、朱家寨、鮑家寨和嚴小村;朝陽鄉的雙蘇堡、郭家塔村、九家灣村、魏家莊、祁家城村、上朝陽村、下朝陽村和寺台子村;小橋辦事處的小橋爾村、劉家河灣村和毛勝寺村。

1957年至1962年,西寧城區和郊區行政區劃變動

頻繁,1963年後才穩定下來。從此,城北地區的三個公社(後改為鄉),一直為郊區

城北區城北區

管轄,其管轄村莊大體與1956年管轄的村莊一致(後增加了由城中區劃入的北園、南園、新民三個村),但在區劃上有所調整,即將原三其、朝陽和小橋鄉臨近城區的各村劃歸馬坊公

社,原朝陽鄉、莫家泉灣鄉所屬的西寧北川各村劃歸二十里舖公社,原三其鄉、吳仲鄉所屬西川的各村劃歸大堡子公社。

1963年至1979年,隨著工礦企業的不斷增加和城市建設的擴展,城北地區一躍成了工廠、機關、商店、學校和城市居民較集中的新市區。為了加強城市管理,先後在這些新市區成立了6個街道辦事處,即小橋街道辦事處、馬坊街道辦事處、三其街道辦事處、朝陽街道辦事處、大堡子街道辦事處和二十里舖街道辦事處。

1986年6月,撤銷郊區人民政府,成立城北區人民政府。將城西區所轄的小橋、朝陽、三其、大堡子、二十里舖、馬坊6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所轄的馬坊、二十里舖、大堡子3個鄉劃歸城北區管轄。與此同時,原郊區人民政府所轄的7個鄉和市農牧事業單位及國營農牧場,分別劃給城東、城西兩個區和西寧市農牧局。

2000年,城北區轄4個街道、2個鎮。

2004年7月,西寧市城北區區劃調整,街道由4個調整為3個:撤銷三其街道,併入馬坊街道。

區劃詳情

截止2013年,城北區轄3個街道、2個鎮。區政府駐朝陽街道朝陽西路。

地理環境

城北區位於西寧市西北部,東與城東區交界,西與湟中縣為鄰,南與城中區、城西區隔湟水河相望,北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接壤。東西長約23千米,南北寬約5~10千米,總面積為137.7平方千米。

區界最東面的村莊是朝陽街道的寺台子村,一條大寺溝將城東區與城北區分開;最西面的村莊是大堡子鎮的巴浪村;最西北面的村莊是大堡子鎮鮑家寨村,大堡子鎮的朱家坪和馬坊街道的大有山成為城北區與湟中縣的分界線;最南面以西川河為界;最北面的村莊是廿里舖鎮的花園台村;最東北的村莊是廿里舖鎮的雙蘇堡村。

地質特徵

"西寧盆地"屬祁呂山字型西翼構造帶上的一個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古老(震旦系)的變質岩層受到強烈的構造力作用,至第三紀初期,以老岩層為層底的斷陷盆地形成,即形成一個內陸湖。以後,由於氣候乾燥炎熱,氧化作用強烈,盆地內接受了一套很厚的紅色岩系的沉積。後來,又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一個南南西-北東東的緩狀背斜。同時,地殼上升,遭到後期地表水系的侵蝕,到第四紀初期,地殼又曾下降(以上升為主),伴隨著河流的侵蝕一堆積,從而奠定了城北區的地質基礎。

地質岩性
特殊地質現象

地貌特徵

城北區是西寧市的一個組成部分,位於西寧古盆地的西北角。地勢北高而東南低,由西向東平緩傾斜,明顯地呈倒"人"字行,境內東北部和西南部邊緣山地海拔2400~2750米,最低海拔(大寺溝橋南)2215米,最高海拔(大墩嶺)2755米,平均海拔2275米。

地形種類

城北區內有兩座山,即北山和西山;兩個坪,即晉宋坪和朱家坪。

氣候特徵

境內氣候特徵是氣壓低,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冰凍期長,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

氣溫

歷年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3.9℃,發生日期在1972年8月10日;歷年日極端最低氣溫為-26.6℃,發生日期在1954年12月11日;歷年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6.1℃,發生日期在1975年8月;歷年月平均最低氣溫-19.5℃.發生日期在1955年1月。歷年逐月平均氣溫1月-8.52℃;2月-5.02℃;3月1.94℃;4月7.82℃;5月11.93℃;6月15.10℃;7月17.23℃;8月16.48℃;9月12.11℃;10月6.29℃;11月-1.00℃;12月-6.84℃.年積溫在2564.9℃左右。月日較差13.6℃,白天氣溫比日均溫高2至3℃。

日照

年平津日照時數2748小時,日照率為62.8%,年輻射總量612.5千焦/平方厘米,其中光合有效輻射占43%.光源充足,全年無霜期161天。氣溫和日照能滿足一年一季農作物生長的需要。

氣壓

歷年平均氣壓773毫巴。歷年平均最高氣壓在775.7毫巴,發生日期1978年;歷年平均最低氣壓774.6毫巴,發生日期在1969年;歷年月最高氣壓789.7毫巴,發生日期在1963年9月;歷年月最低氣壓759.5毫巴,發生日期在1964年4月;歷年極端最高氣壓在790.2毫巴,發生日期在1955年3月12日;歷年極端最低氣壓753.3毫巴,發生日期在1955年4月14日。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345毫米。歷年最大年降水量541.2毫米,發生日期在1967年;歷年最小降水量196.4毫米,發生日期在1966年;歷年最大一日降水量62.2毫米,發生日期在1

城北區城北區

964年8月19日。歷年逐月平均降水量1月1.1毫米;2月1.8毫米;3月5.1毫米;4月20.9毫米;5月46.7毫米;6月50.3毫米;7月77.3毫米;8月82.0毫米;9月56.1毫米;10月26.7毫米;11月3.7毫米;12月0.9毫米。7.8.9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60~70%,夜雨較多。冬季降雪,歷年日最大積雪厚度18厘米,發生在1960年4月19日。

蒸發量

歷年最大全年蒸發量2095.8毫米,發生日期在1966年;歷年最小全年蒸發量1535.9毫米,發生日期在1959年;歷年月最大蒸發量323.7毫米,發生日期1966年6月;歷年月最小蒸發量28.5毫米,發生日期在1957年元月,月平均蒸發量1月42.9毫米;2月65.9毫米;3月145.9毫米;4月214.8毫米;5月238.5毫米;6月235.9毫米;7月231.5毫米;8月212.9毫米;9月150.5毫米;10月108.8毫米;11月60.8毫米;12月40.4毫米。

風速與風向

月平均風速,1月1.5米/秒;2月2.1米/秒;三月2.6米/秒;4月2.6米/秒;5月2.3米/秒;6月2.0米/秒;7月1.9米/秒;8月2.0米/秒;9月1.9米/秒;10月1.7米/秒;11月1.7米/秒;12月1.4米/秒。年平均風速1.7米/秒,最大風速27米/秒。大風多發生在春季。年大風日數達27.2天,北川河谷的風速小於西川河谷的風速。春夏兩季多吹東南風,秋、東兩季多吹西北風,年沙塵暴日數為8.1天,最多達19天。

水文特徵

城北區內有河流、山溝、泉水、地下水。

地理環境

城北區位於西寧市西北部,總面積137.7平方公里,人口25.3萬人,有漢、回、藏、蒙、土等30個民族。下轄大堡子鎮、二十里舖鎮和小橋、朝陽、馬坊3個街道辦事處,38個行政村,23個社區居委會,是西寧市最大的新型市轄區。青藏鐵路、寧大鐵路橫穿區內西、北兩川,寧大公路、寧湟公路、蘭西高速公路、海湖路立交橋使市區和郊縣相連。區內有2O余條公交線路,移動通訊、數據交換、網際網路絡覆蓋全區,交通通訊便捷;具有淵源歷史的沈那遺址、北禪寺寧壽塔,利用神奇的丹霞地貌倚山而建的"土樓",突兀峭壁的"露天金剛",神奇的"九窟十八洞"引人入勝,更有那大墩嶺的哥德式建築公園,令國內外遊客留連忘返。區內大中專院校和農牧科研院所相對集中,全省重點綜合高校青海大學座落區內,人才資源得天獨厚,擁有科技專業人才5000餘人,醫療設施完善,布局合理。陶瓷、家具、建材、中藏藥等20餘處大型封閉式專業市場規模宏大,設施配套。北山寺家俱石材裝飾材料市場、湟水河市場、北山國際小商品城、朝陽建材綜合市場等特色專業市場,構成了全省最大的物資集散區,鋼材、木材、陶瓷、化肥等生產資料源源不斷地流向全省及西藏地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2008年,境域內有石英石、石膏、石灰石、芒硝等十種礦石。其中石灰石、石膏可開採。

土地資源

截止2008年,城北區總面積為129.3平方千米,其中,農業可耕地87726畝,占總面積的42%;林地可用地50100畝,占總面積的25.6%;草地可用地16374畝,占總面積的7.9%;暫時不能用的土地18370畝,占總面積的8.71%;其它用地,如道路、住宅等33175畝,占總面積的15.8%。

生物資源

截止2008年,城北區生物資源種類如下。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城北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點為標準時間,常住人口299002人,其中,戶口登記在本區的有188345人,占常住人口的62.99%;戶口登記地在外區縣的有108719人,占常住人口的36.36%,出國及戶口待定人口1938人,占0.65%。外區縣來北區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暫住人口4221人,其中省內2416人,省外1805人。

在2010年常住人口中,0-14歲少年兒童人口為40849人,比重從"五普"的17.83%減少到13.66%,下降4.17%;15-64歲人口為233480人,占78.09%,同"五普"的76.88%相比,上升了1.2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4673人,占8.25%,比重比"五普"上升了2.96%。

在2010年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55066萬人,占51.86%;女性人口為143936人,占48.1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7.73,比西寧市高1.68。"五普"總人口性別比為110.26,10年間我區人口性別比下降2.53。

民族

截止2008年,城北區民族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藏、蒙古等29個民族。

經濟發展

工業經濟

城北區是西寧市最大的工業聚集區,區內有工業企業245家,特種鋼材、工程機械、數控工具機、矽鐵、手工藏毯、牛羊絨製品等蜚聲海內外,已形成以冶金、

城北區手工藏毯

機械為支柱,化工、建材輕紡製藥、電力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產品已輻射到全國及海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形成了以北山家具石材燈飾市場、湟水河市場、朝陽鋼材市場及北山國際小商品批發市場為骨幹的生產資料、建材、家具市場體系,成為青海省內最大的物流集散地。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896116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55293萬元,工業增加值占到西寧市總量的四分之一。十一五期間,北區將繼續立足區位優勢,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按照工業發展突出特色、突出優勢、突出競爭力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經濟結構調整為重點,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步伐,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依託生物園區、西鋼和北川工業經濟帶的冶金、機械製造、生物保健製藥新型建材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配套服務,培育扶持一批勞動密集型、積極服務型、農副產品深加工型中小企業,延長產業鏈,完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以產業園區和集團大企業為載體,中小企業為基礎,特色產業為優勢,大項目為支撐的發展格局。

農業生產

城北區是全市重要的農業區,湟水河北川河從區內穿過,水利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39O95畝,經濟作物占總播種面積的80%左右。近年來,北區大力調整農

城北區湟水河市場

業經濟結構,發展設施農業,提高城郊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努力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增加名、特、優產品生產發展。以蔬菜、花卉苗木中藏藥材為主的經濟類作物和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已形成了西寧市重要的"菜籃子"生產基地,花卉種植基地和高效農業示範區。2005年,菜、菌、花卉、養殖等支柱產業產值達到1.4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95.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88元。

"十一五"期間,城北區將堅持"市場導向、凸顯特色、展示亮點、做強品牌、持續發展"的原則,抓好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設施農業建設步伐,鞏固發展無公害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進一步壯大蔬菜、花卉、食用菌、奶牛、苗木、農副產品倉儲運輸加工等六大產業。

商貿物流

城北區陶瓷、家具、建材、中藏藥等10餘處大型封閉式專業市場規模宏大,設施配套,現已成為全省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建成了北山寺家俱石材裝飾材料市場、湟水河市場北山國際小商品城、東鳳汽車青海煜展中心和朝陽建材綜合市場等特色專業市場。鋼材、陶瓷、木材、化肥等商品主要集中在北區,是全市最大的倉儲集中區。惠客家超市和三田小商品購物城等享有較高的知名度。集交易、運輸、倉儲以及配送、轉運中心和配套服務為一體的現代綜合物流基地朝陽物流園區正在規劃建設中。

交通通訊

城北區青藏鐵路

城北區是西寧市的交通樞紐,青藏鐵路寧大公路橫貫區內,寧大公路、寧湟公路、蘭西高速公路,海湖路立交橋與市區和郊縣相連,區內有20餘條公交路線。郵電通訊設施先進,移動通訊、數據交換、網際網路絡全區覆蓋,交通通訊便捷。近年來,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完成了海湖路北段二期、朝陽互通立交橋、西湟一級公路、海湖路橋等省市重點工程的拆遷工作:投入8OOO萬元完成城市支幹道路改擴建、實施了綠化、亮化工程,同時進一步加大村級道路硬化工程。目前,主要街道高樓鱗次櫛比,道路整潔乾淨,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為客商投資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十一五"期間,城北區將進一步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人為本,圍繞薄弱環節重點突破,重點圍繞城市路網、水網、綠網、亮網、房地產開發等,集中力量繼續抓好交通、水利電力、村容村貌、市政設施、園林綠化、信息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體系。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在園幼兒人數達到8285人。國小兒童淨入學率、國小五年鞏固率都達到100%,國中三年鞏固率達99.52%。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45年。

衛生事業

2013年,擁有衛生機構76個,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1753張,衛生技術員1781人,為民眾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婦女保障

2013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51836人,其中女性17462人。2013年,城鎮婦女登記失業率由2012年的3.33%下降到3.19%,婦女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生育保險參保人數、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和新農合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到14508人、2097人、9982人、1429人、1381人、14826人和32835人。

基礎設施

2013年,建城區綠化面積853.71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長4.42%;農村自來水普及率60.53%,較2012年提高5.23%。

風土人情

城北區北禪寺

城北區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各種人文景觀十三處,這裡夏秋氣候涼爽,是理想的避暑勝地,燦爛的河湟文化給北區平添了無窮魅力。絲綢南路上一個聞名遐迎的明珠-北禪寺巍峨絢麗,具有4000年左右歷史的沈那遺址-河湟古羌族人的聚落村,利用神奇的丹霞地貌倚山而建的"土樓觀",距今有1900年的悠久歷史,以其中第二大懸空寺的神奇風采享譽國內外,神奇的"九窟十八洞"引人入勝,更有那大墩嶺的哥德式建築公園,令國內外遊客留連忘返,還有尚待開發"吳仲漢墓群"、"西杏園古人類遺址"、"花園台遺址"充分體現出北區旅遊文化深厚的底蘊。近年來,蓬勃興起的茶園文化,吸引了西寧及周邊的大量遊客,給北區休閒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文衛

城北區形成以基礎教育為主,高等、職業、成人、學校教育協調發展的教育格局。全區有各類學校5O余所,在校學生3萬餘人,其中中國小21所。近年來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師資隊伍綜合素質明顯增強。有各類科研機構及綜合服務機構5所,全區科學技術專業人員50OO餘人。區內省、市、區三級醫療網路,星羅棋布,近年來,醫療衛生事業有了十足和長遠的發展。轄區有醫療機構178家,其中市級醫院2家,區級醫院5家。先後設立了2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疾病控制、預防和婦幼保健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區有醫藥衛生人員1200餘人,設定病床1000餘張。"十一五"期間,我區將依託青海大學科研優勢,努力在高原農牧業、高原醫學高原生態環境鹽湖化工水利水電等方面形成特色和優勢,將廿里舖地區建設成教、學、研為一體,工、農、醫、經四大學科為主幹,立足青海,面向西部培養青海乃至西部地區需要的套用型專門人才,支持青海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省高科技研究、科技創新和人才基地。

旅遊

城北區清真大寺

青海清真大寺:聞名遐邇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寧市十多萬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在青海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悠久,與西北地區著名的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寺並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其建築風格也是典型的中國殿堂式建築,它位於西寧市繁華的東關大街南側的鬧市區,每天來往人群川流不息,行人莫不為這座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恢宏的氣勢和肅穆的氛圍所吸引。

北禪寺介紹:位於西寧湟水北的土樓山峭崖間,歷史上稱為土樓山寺、永興寺、北禪寺,現又稱為土樓觀。始建於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水經注》中說:“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

城北區大佛寺

大佛寺:大佛寺位於西寧西大街藏傳佛教史上被稱為“後弘期”“三賢哲”的藏?饒賽、餚格迥、瑪爾?釋迦牟尼從西藏輾轉到青海,曾一度在位於今西寧教場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賢哲均圓寂於青海,其中餚格圓寂於西寧。後來,信教民眾對該寺大加擴建。在佛殿內塑有三賢哲巨大塑像,故取名大佛寺,被看作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祖庭。它在我國藏、蒙古等少數民族民眾中頗負盛名,受到信教民眾的頂禮膜拜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土官李南哥在西寧西大街重建西寧大佛寺,占地20餘畝,建有三層閣樓1座,經堂1座,僧舍、茶房等20余間。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西寧衛奏請朝廷,敕賜額日“寧番”。1922年,第七世夏茸尕布根敦丹增諾爾布整修大佛寺。整修後的大佛寺占地約30畝,有前、後院、馬房和花園。前院有山門、經堂、僧舍等建築。後院建有大佛殿,佛殿為三層閣樓,在餚格供養地之上築起,高約20餘丈。

解放後,班禪堪布會議駐西寧辦事處設在院內。1978年,由政府撥款前院修茸一新。1985年,又修建了後院和經堂。經堂為十世班禪行宮,坐北朝南,歇山式建築,高大雄偉,殿頂有銅寶瓶,殿脊兩側龍尾高高翹起。殿前一對石獅分立左右,石獅高2米,雄獅居左而踏繡球,雌獅居右而戲幼獅,口含石珠,造形極為生動。拾階而上,大殿一進7間。東側1間為班禪臥室,西側1間為接待室。正中5間,地毯鋪地,迎門為班禪法座,是班禪大師誦經、膜頂之處,法座上部建有閣樓式頂棚,法座兩側為佛龕。佛龕內供有40餘尊鍍金銅佛。經堂四壁掛滿唐卡,堂內飾以傘蓋、華幔,五彩繽紛,將經堂裝點得富麗堂皇。

城北區柳灣墓地

柳灣墓地介紹:位於樂都縣東17公里柳灣村一帶,也稱樂都柳灣墓地。總面積11萬平方米,是中國迄今已知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墓地之一。按照原始社會不同文化類型的墓葬可分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齊家文化與辛店文化等類型,其中以馬家類型為主。

墓內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單身葬,又有兩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隨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錛、鑿、刀等生產工具,又有陶製的各種生活用具。馬家類型的各種陶器,以彩陶壺與器形較大的彩陶瓮為主。彩陶花紋主要是蛙紋與圓圈紋等幾何形花紋,同時還出現了人面形與裸人形浮塑彩陶壺以及葫蘆形彩陶罐等,為過去所罕見。這些文物的出土,為研究原始社會晚期青海地區文化歷史的發展及其與中原文化的聯繫提供了大量實物研究資料。墓地附近建有柳灣文化陳列室,供遊人參觀考察。

城北區兒童公園]

兒童公園介紹:進入兒童公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中心廣場,廣場兩邊並排著12生肖的石刻,這組石刻栩栩如生。廣場背後是一座大型噴泉池、節日之夜,噴泉五彩繽紛,是最受兒童歡迎的地方。

兒童公園內綠樹參天,楊柳依依,園內建有一人工湖,湖水碧綠,像一塊大寶石鑲嵌公園,湖中小船蕩漾,水中魚嬉戲成群。在人工湖西側,建有摩天輪、高空行車等各種遊玩設施,在公園的綠林深處,有一座園中之園,名曰“妙趣園”。園內有音樂茶座、猜迷廳、展覽室、建築風格小巧精緻,路轉廊回,拱門花窗,牆上嵌著書碑,多為名人書法。各座庭院裡種著果樹,牡丹月季,是一座幽雅的文化園地,童心而有妙趣,可謂匠心獨具。

西寧植物園:座落在西寧西山灣,是一座天然公園,原來只是西山林場的一個苗圃,1980年擴建為西寧植物園,占地面積1000餘畝,以台地為主,分山上、山下兩個旅遊區。山上為林區,有樹種1000餘畝,主要樹種是雲杉、油松等。高大的杉樹,像一座座綠塔,參天而立。茂密的松林,遮天蔽日。

孟達自然保護區介紹:孟達天池為中心的孟達保護區位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北,總面積9300多公頃,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數百種樹木掩天蔽日,各種花草植物鋪地。山頂天池,明媚恬靜,飛流直下的瀑布,更添天池的秀色,有“高原西雙版納”之美稱。

南佛山:南佛山,俗稱南朔山,

又叫西源山,南佛山地處魯沙鎮和塔爾寺西南15公里處,南佛山海拔3265米,其山勢層巒疊嶂、雄偉壯觀

城北區西寧植物園

。是積石山西段一座奇特的山林此山層巒疊峰,山勢高峻,山頂平坦。道觀始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

道觀殿宇、洞窟屋榭、亭台閣舍、援崖倚石、錯落有致;斷壁絕崖被綠樹掩映,滴水成溪,流水潺潺,清靜幽雅。佛洞岩畫、青燈石窟,仙境傳說給南朔山的自然景觀增添了幾許撲朔迷離的色彩。人們對其主要自然景觀做了如下概括:“駱駝吃草牧民看,八大金剛在眼前。兩眼碧泉似龍眼,青瀑流水鳴濺濺。青獅白象兩邊站,金猴守門道口前。鸚鵡巡視真奇觀,老虎下山把水餐。青蛙朝拜照壁山,合和二仙把棋玩。古松茂密封青崖(古松在特殊時期遭到毀滅性砍伐),後梯高懸掛雲天”。此外,還有綠楊洞、太乙極真洞、黑虎洞、無墨沿、黑仙洞、求壽台、捨身崖、滴水崖等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勝古蹟,在《湟中縣誌》中有記載,《西寧續志》中亦有讚美西源山的詩文,有“終南之尾,西源之巔”之說,是名副其實的“洞天福地”。

南佛山是青海省境內的名山和道教聖地,被稱為“道藏第四太元極真洞天”,清初由塔爾寺活佛率眾僧上進香,添造佛像,成為佛道合一的勝地,每年四月初八,塔爾寺都派僧人進山誦經,已成慣例。如今,信徒香客不辭辛勞,舉香前來拜佛敬道,虔誠之致。山觀道士晨鐘暮鼓,青燈黃卷,頗也悠然自得。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