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青海省的東南部。東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碌曲縣,南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西北與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和海南州同德縣毗連,北與自治州澤庫縣為鄰。東西長127.67千米,南北寬94.36千米。全縣總面積6250平方千米。總人口2.93萬,其中蒙古族占93%,是全國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優乾寧鎮,位於縣境北部優乾寧灘,北距州首府隆務鎮137千米,距省會西寧市328千米。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轄1個鎮、4個鄉:優乾寧鎮寧木特鄉賽爾龍鄉柯生鄉多松鄉

歷史沿革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秦漢以前,屬羌人牧地。東漢景帝建發十九年(214年)歸附漢朝。西晉時為吐谷渾轄地,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地屬北周廓州總管府轄。隋朝前期屬吐谷渾轄,後期屬西海郡赤水縣(治今興海縣境)地。唐高宗始為吐蕃管轄。唐玄宗天寶12年(753年)屬唐洮陽郡。五代十國時期為吐蕃、吐谷渾、党項、羌等勢力各霸一方,無以統屬。北宋時屬中原王朝。南宋時屬金國。元為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地,屬河州必里萬戶符。明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轄地,萬曆後屬河州必里千戶符。清屬循化廳,為和碩特前首旗(俗稱河南親王)牧地。民國初由“青海辦事長官”及“蒙蕃宣慰使”管轄,民國廿四年(1935年),和碩特南左中旗劃同德縣,其餘“河南三旗”由河南親王統領,隸省直轄。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1954年10月成立河南蒙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6月改稱河南蒙族自治縣,由省直轄。1959年由黃南自治州代管。1964年,更名為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轄6鄉。(根據“青海省民政廳網站”資料改動,估計為2000年之前的資料)
智後茂鄉縣府駐地。位於縣境北部。人口0.7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1%。面積1315平方千米。轄智後茂、荷日恆、直龍、秀甲、阿木乎、南其、參美、吉仁、多特9個牧委會。1958年設智後茂鄉,後改設智後茂公社,1961年改設智後茂鄉,1969年改設智後茂公社,1984年改設智後茂鄉。
賽爾龍鄉SaiErLongXiang位於縣境東部,東部和南部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61千米。人口0.3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036平方千米。轄賽爾龍、蘭龍、尕克、尖克、爾欠5個牧委會。1958年設賽爾龍鄉,後改賽爾龍公社,1961年改為賽爾龍鄉,1969年改設賽爾龍公社,1984年復稱賽爾龍鄉。
寧木特鄉NingMuTeXiang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35千米。人口0.7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4%。面積2090.6平方千米。轄寧木特、梧桐、周龍、作毛、蘇清、德旦、夏拉、衛拉、尕群、賽永、浪琴11個牧委會。1958年設寧木特公社,1961年改設寧木特鄉,1969年改設寧木特公社,1984年改設寧木特鄉。
托葉瑪鄉TuoYeMaXiang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22千米。人口0.3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856.1平方千米。轄托葉瑪、曲海、曲龍、文群、寧賽、夏吾特6個村委會。1958年設文佳鄉,後改文佳公社,1961年改為托葉鄉,1969年改設托葉瑪公社,1984年改設托葉瑪鄉。
多松鄉DuoSongXiang位於縣境西南部,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63千米。人口0.2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6%。面積577.9平方千米。轄多松、夏拉、拉讓3個牧委會。1961年由文什佳公社分設多松鄉,1969年改為多松公社,1975年與柯生公社合併為柯多公社,1984年設多松鄉。
柯生鄉KeShengXiang位於縣境東南部,東、南部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75千米。人口0.2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6%。面積1121.5平方千米。轄柯生、毛曲、次漢蘇、尖克日4個牧委會。1961年由文什佳公社分設柯生鄉,1969年改為柯生公社,1975年與多松公社合併為柯多公社,1984年設柯生鄉。

200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轄6鄉,縣府駐優乾寧(智後茂鄉轄地)。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2260人,其中:智後茂鄉7580人、寧木特鄉8132人、托葉瑪鄉3827人、賽爾龍鄉3177人、柯生鄉2705人、多松鄉2180人、優乾寧地區未批鎮4649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2001]21號文批覆:撤銷智後茂鄉,設立並命名為優乾寧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1年底,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轄1個鎮、5個鄉,38個村(牧)委會:優乾寧鎮、寧木特鄉、托葉瑪鄉、賽爾龍鄉、多松鄉、柯生鄉。年底全縣總人口3.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8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2.06%。
優乾寧鎮:駐優乾寧,轄9個牧委會(智後茂、參美、秀甲、荷日恆、多特、直龍、納其、阿木乎、吉仁木)。
賽爾龍鄉:駐牙塘,轄5個牧委會(賽爾龍、尖克日、尕欠、尕克、蘭龍)。
寧木特鄉:駐曲格寺,轄11個牧委會(寧木特、作毛、周龍、衛拉、德旦、浪琴、蘇青、夏拉、賽爾永、梧桐、尕群)。
托葉瑪鄉:駐托葉瑪,轄6個村委會(托葉瑪、曲海、夏吾特、曲龍、文群、寧賽)。
多松鄉:駐上多松,轄3個牧委會(多松、夏日達哇、拉讓)。
呵生鄉:駐香扎寺,轄4個牧委會(柯生、毛曲、尖克、次漢蘇)。

2005年,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轄1個鎮、5個鄉:優乾寧鎮、寧木特鄉、托葉瑪鄉、賽爾龍鄉、柯生鄉、多松鄉。

2006年8月,撤銷托葉瑪鄉,併入優乾寧鎮。

鄉鎮簡介

【優乾寧鎮YouganningZhen】 縣府駐地。位於縣境北部。人口0.7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1%。面積1315平方千米。轄智後茂、荷日恆、直龍、秀甲、阿木乎、南其、參美、吉仁、多特9個牧委會。1958年設智後茂鄉,後改設智後茂公社,1961年改設智後茂鄉,1969年改設智後茂公社,1984年改設智後茂鄉。2001年改為優乾寧鎮。

【賽爾龍鄉SaiErLongXiang】 位於縣境東部,東部和南部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61千米。人口0.3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036平方千米。轄賽爾龍、蘭龍、尕克、尖克、爾欠5個牧委會。1958年設賽爾龍鄉,後改賽爾龍公社,1961年改為賽爾龍鄉,1969年改設賽爾龍公社,1984年復稱賽爾龍鄉。

【寧木特鄉NingMuTeXiang】 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35千米。人口0.7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4%。面積2090.6平方千米。轄寧木特、梧桐、周龍、作毛、蘇清、德旦、夏拉、衛拉、尕群、賽永、浪琴11個牧委會。1958年設寧木特公社,1961年改設寧木特鄉,1969年改設寧木特公社,1984年改設寧木特鄉。

【托葉瑪鄉TuoYeMaXiang】 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22千米。人口0.3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856.1平方千米。轄托葉瑪、曲海、曲龍、文群、寧賽、夏吾特6個村委會。1958年設文佳鄉,後改文佳公社,1961年改為托葉鄉,1969年改設托葉瑪公社,1984年改設托葉瑪鄉。

【多松鄉DuoSongXiang】 位於縣境西南部,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63千米。人口0.2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6%。面積577.9平方千米。轄多松、夏拉、拉讓3個牧委會。1961年由文什佳公社分設多松鄉,1969年改為多松公社,1975年與柯生公社合併為柯多公社,1984年設多松鄉。

【柯生鄉KeShengXiang】 位於縣境東南部,東、南部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75千米。人口0.2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6%。面積1121.5平方千米。轄柯生毛曲次漢蘇、尖克日4個牧委會。1961年由文什佳公社分設柯生鄉,1969年改為柯生公社,1975年與多松公社合併為柯多公社,1984年設柯生鄉。

地理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九曲黃河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青海省的東南部,九曲黃河第一右鏇彎曲部的弦部的南端。東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碌曲縣,南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西北與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和海南州同德縣毗連,北與自治州澤庫縣為鄰。縣城優乾寧鎮位於縣境北部優乾寧灘,北距州首府隆務鎮137公里,距省會西寧市328公里。地理位置西倚青藏,東襟甘隴,北通寧海,南望川康,是青、甘、川三省津要之所在。

河南縣地勢總趨勢是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600米以上,最高海拔4539米,最低海拔3168米,高差1317米。地貌類型屬典型青南淺切割高山區。縣區東西長127.67公里,南北寬94.36公里,土地總面積6997.45平方公里,折合1049.62萬畝,占青海省總面積的0.89%。其中山地面積約806.11萬畝,占總面積的76.80%;灘地面積約為160.5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15.30%;丘陵面積約73.20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谷地面積4.20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0.4%。

氣候

河南縣氣候為高原大陸性氣候,屬高原亞寒帶濕潤氣候區。由於海拔較高,地勢複雜和受季風影響,高原大陸性氣候特點比較明顯。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溫暖、多雨,11月至次年4月份寒冷、乾燥、多大風天氣。春秋時日短,四季不分明,無絕對無霜期。年均氣溫在9.2℃--

年降水量597.1毫米--615.5毫米,降水總量41.8761立方米,平均每畝降水398.96立方米。平均年蒸發量為1349.700毫米。常年風向西北風,最大風速達到23.7米/秒,年平均風速2.6米秒。年均積雪55.3天,最大積雪厚度31厘米。日照率為57.58%--58.15%,略低於省內西部地區。年平均氣壓671.8毫帕,空氣密度為812.0克立方米,年0均雷暴67.6次。年均沙暴1.25次。年均霧障36.1次。

人口

河南縣共轄5鄉1鎮、39個牧委會,133個牧業合作社。優乾寧鎮縣首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文化、交通中心。2001年底全縣總人口3.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8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2.06%。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4.65‰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52%。計畫生育率94.13%,計畫外多孩率為5.87%。

資源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河南縣

礦產資源: 全縣礦產資源中已發現的有10餘種礦苗,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主要有三種。
1、距縣城59公里的賽爾龍鄉赫格欏輝銻已探明儲量01790金屬噸,主要有3 條礦帶,經省地礦局中心實驗室化驗:銻38.05%,汞0.011%,砷0.106%,金0.25噸,選礦石後,銻品位均能達到20%。
2、河南縣李卡如山北側泥炭,經省地質礦產局 1987年4月批准,該地泥炭D級儲量787萬噸。泥炭地有機質平均含量48.9,纖維量30.3%,水份60.5%灰份47.1%,發熱量8.9×100焦/千克,腐植磷酸含量22.5%。
3、距縣城28公里的托葉瑪鄉曲海礦泉水,勘察鑑定年流量1萬噸,內含、鋰、偏矽酸、游離二氧化碳等十種微量元素,礦化度867.5mg/L,其中鍶游離二氧化碳的兩項成份超過了G138537--87界線指標,鍶含量達296mg/L,游離二氧化碳547.2mg/l,在國內尚屬少見。

水資源: 河南縣河流多,有大小河流27條,主要河流14條,其中較大河流為洮河、澤曲河、尕瑪日河,這些河流水質好,分布廣,流程長,流域大,水文地質穩定,落差大,水力蘊藏量十分豐富,年均徑量總量13.87億立方米,水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29.64千瓦。
1、澤曲源於澤庫縣境內,經河南縣流入黃河,是河南縣境內最大的河流之一,全長232公里,流域面積4756km攩2攪,境內河段落差253米,平均坡降1.70%,年徑流總量7.1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9.3千瓦,可建成梯級電站6處,總裝機容量約700千瓦,年發電量200萬千瓦時。
2、洮河在河南縣境內流程83.5公里,落差400米,平均坡降4.79%,平均徑流總量40533.20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44萬千瓦時。

旅遊業資源: 河南縣自然風光雄奇壯美,也是蒙藏民族融合文化留存的典型地區,民族風情別具一格,旅遊資源非常豐富。1、聖湖仙女洞距縣城45公里,位於吉崗山北麓的尕海灘上,面積約5000平方米,湖水深約1米,藍如寶石,清澈見底,當地人稱為聖湖。在離聖湖不遠處,有51個天然溶洞其中最大的洞位於吉崗山尼康溝的天然溶洞,洞室面積約20平方米,洞中有許多石柱,人稱此洞為“八十根金洞”。
2、李恰如山位於縣城東南50公里處,是洮河的發源地,奇峰聳立,許多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物種在此地生長繁衍。李恰如天池座落在石山環繞之中,池面約1500平方米,池水清澈碧綠,每年有大量的白鶴、鷺鷥等珍禽來此棲息。
3、黃河大峽谷位於縣城西南56公里的寧木特鄉境內,全長30公里,黃河兩岸高山聳立,松柏茂盛,陡峭的石壁上上有許多岩洞,黃河水流湍急,氣勢磅礴。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青海雲杉

4、雙魚湖位於河南縣柯生鄉香扎寺南側的黃河灘地上。雙魚湖湖水與黃河水有土壩相隔;面積約8500平方米,湖中心有一座小山將水分成兩塊,鳥瞰形似雙魚,湖上每年有許多珍禽來此棲息。

林業與野生動植物資源: 全縣林地面積65.175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21%,其中有林地21.4285萬畝,疏林地2.511萬畝,灌木林地60.2355萬畝。林木覆蓋率5.89%。天然林資源主要分布於寧木特鄉境內,森林覆蓋率為4.5%,森活立木總蓄積量為34.8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青海雲杉園柏樺木沙柳等。 全縣天然林區高等植物有3000餘種,隸屬226種123屬,其中經濟植物278餘種,藥用價值有133種,名貴中藥材有黨參大黃冬蟲夏草、雪蓮、貝母、姜活秦艽黃芪柴胡等。野生動植物有162種,藥用的有73種、其中獸類有30餘種,主要有馬鹿馬麝、岩羊、雪豹等,鳥類132種,主要有褐馬雞、雪雞、東原雕等。

經濟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河南縣支柱產業為畜牧業,全縣天然草場面積6471.8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2.49%。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5998.29平方公里,占草場總面積的92.68%。截止2001年底,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2000年不變價)18232.92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3097.88萬元,第二產業1339.18萬元,第三產業3795.86萬元;各類牲畜存欄75.64萬頭(只),其中綿羊屬藏系羊種優良品種“歐拉羊”,占全縣牲畜總頭數的74%,氂牛占牲畜總頭數的24%,馬占牲畜總頭數的2%。母畜比例達到57.79%。實現工業增加值345萬元,鄉鎮企業產值119.3萬元,個體工商戶382戶,私營企業7家,註冊資金達668萬元,上交稅費200萬元,市場成交金額達到1600萬元。財政收入達到635萬元。銀行存款餘額達5051萬元,貸款餘額4219萬元。全縣各類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3500萬元。

電力與通信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河南縣
河南縣用電主要來源是自發電和外購電。外購電主要是由同仁澤庫、河南36千伏安輸電線路輸送。縣城優乾寧鎮設有一座2×30千伏安變電所。全縣共有10kw輸電線路69.71公里,截止2001年全縣各鄉、鎮推廣的太陽能光電板3345(台)戶鄉通電率達到100%,村通電率達到94%,戶通電率達到92.2%,全且戶均用電量達到278.2kw,人均用電量223kw。縣城優乾寧鎮已建成2000門城控電話交換機,擁有電話機用戶 戶;建成中國移動通信塔和中國聯通通信塔名一個,覆蓋面積10平方公里。開通“126、127”無線尋呼業務。

河南縣道路與交通: 河南縣地外甘、青、川三省交匯外、阿賽公路河瑪公路穿縣而過,河寧公路已通至寧木特鄉黃河沿,全縣通車裡程3468公里,已修建鄉村公路總里程514.5 公里,全縣五鄉一鎮33牧委會。

教育與衛生

截止2001年底,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4所;幼稚園1所,全縣適齡兒童在校生308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88.4%,中學在校生338人,中國小鞏固率為99%,專任教師0317名,幼稚園教師10名。
2001年底,全縣共有醫療機構11個,建成村衛生室38個,村級合作醫療點25個,覆蓋29個村,覆蓋率達76%。全縣衛生系統共有職工21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73名;擁有病床162張,總建築面積15626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8145平方米。擁有大型設備4台。

民族風情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有關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老民族。河南牧區的蒙古族居住在圓形的蒙古包里。這種蒙古包,是由樺木製成的可以摺疊的支架和木製的圓形圍架穿連而成,四周及頂端裹以牡羊毛氈,用精緻的繩帶縛定。在毛氈門帘周邊鑲以青布做的富有民族藝術特色的雲紋花邊,顯得素雅,美觀大方。蒙古包具有便於搬遷和抗禦烈日風寒,冬暖夏涼,適宜遊牧生活的特點。蒙古包正中上方設佛龕,兩側放置箱籠、衣物、糧食等物,覆以華麗的棉織或絲織壁毯。中央壘有鍋灶,周圍鋪著地毯毛氈,坐時長者居正上方,客人及男人居左側,婦孺居右側,包內陳設頗有條理,給人以素雅大方之感。蒙古族同胞與馬有著不解之緣,牧區的蒙古族同胞一生幾乎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古代蒙古人之所以勇敢善戰,來去無蹤,征服亞歐各國,很大程度上靠馬的疾馳與他們嫻熟的騎術。今天牧區草原上,馬仍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蒙古人眼裡,世界上所有財富中馬是最高貴的;敬神祭奠用馬,婚嫁送禮用馬,“那達慕”就是剪馬鬃、馬尾,給馬打打烙印後,為歡慶勝利而舉行的,會上主要的活動項目就是賽馬;人們談論的話題是騎手和良馬,整個場面人歡馬嘶,人們喝著馬奶酒,品評著馬匹,交換著馬鬃、馬尾紡織紡織而成的繩索和馬皮箱等馬所提供的日用產品。在蒙古族語言中,關於馬名稱、毛色、步態方面的辭彙之豐富,為其他民族的語言所望塵莫及,在翻譯時難於一一對應。在燦爛的蒙古文學中,以馬喻理格言諺語,多如繁星。他們跳的舞蹈,有馬刀舞、馴馬手小青馬舞。說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那達慕
唱“好力寶”,表演著說不完關於馬的故事,民族樂器馬頭琴上也精工雕刻著馬的形象。總之,馬成為蒙古族同胞重要的生活來源,生產工具,娛樂手段,又給他們的文化藝術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蒙古人非常注重禮節,賓客來訪,全家人出帳迎接;貴賓來臨,更是慷慨地用“霍仁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間拿出自己釀製的傳統飲料馬奶酒為客人助興。馬奶酒清涼爽口,不僅是理想的解渴飲料,又是營養補品。他們對老人特別尊敬,每逢過節日或來賓客,要向老人獻“哈達”祝福;在外面路遇長者,必先下馬,站立道旁,躬身問好,然後始能上馬啟行;進帳房時,先讓老人或長輩進門,座上位。如過路人前來投宿,也敬以酒食,招待數日也尊重如初,從不下逐客令。蒙古人在一生中有三大喜慶日子:第一是出生後7天的洗頭禮;第二是3歲時的剃頭禮;第三是婚禮日。這些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蒙古族的婚俗,受“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傳統影響極深;就是自由相愛,最後決定扭也在父母。結婚時,給新郎及媒人備上高頭大馬,帶著彩禮,前往女方迎娶新娘。新娘由一女陪伴送男家,雙方家庭擺宴席,招待賓客,喝酒猜拳,唱歌跳舞,使賓客盡情歡樂,皆大歡喜。

旅遊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聖湖
聖湖:在河南縣縣城南部45公里處吉崗山北麓的尕海灘上,有一片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沮洳地,在中央部分的略凸地帶有一泓平如明鏡、藍如寶石、清可見底、深約1米的小湖,當地民眾稱為“拉毛蘭木措”,意即仙女湖。關於仙女洞,有許多神話傳說,這些美麗的傳說,造就了仙女洞的神聖。現今的仙女湖:湖面約15平方米,泉水清澈凜冽,匯而成湖,出而漫流,形成湖周圍的沮洳沼澤。湖水上映藍天白雲,底見碧綠礫石,湖雖不大,卻能以淨潔、悠遠、空冥、神聖之感。早在清康熙十八年(1709年)九月,一世嘉木祥察罕丹津之請由藏東返創建拉卜楞寺時,與趕來迎接的僧俗一起,為仙女湖誦經祈禱,由此更增加了仙女湖的宗教色彩。自那以後,世代相傳,仙女湖遂即成為當地民眾所崇信的聖湖,遂即成為宗教活動的地方。時至今日,過往民眾大都駐馬臨湖瞻仰,或向湖中央投放硬幣以示虔敬,以釋心愿;或向湖邊三腳式幡幢張懸哈達,以造成神秘肅穆氣氛。每年4月,附近民眾都來這裡誦經、膜拜,繞湖“郭拉”;平時遇有病痛災禍,也來這裡磕頭、“煨燥”,祈禱神靈降福祛災。牧民民眾逐水草而居,不能常年繞湖膜拜,即在三眼泉流出湖岸的各分流口,安裝纏有佛經的嘛呢經輪,藉水轉輪,以代口誦,輪轉一周,即相當於誦經一遍。水流不息,輪轉不止,從而了卻常年誦頌“嘛呢”經的心愿。(參見:青海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