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三台遺址

鄴城三台遺址

鄴城三台遺址位於邯鄲市東南40公里處的臨漳縣,占地總面積20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城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陪都)、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國都。鄴北城始築於齊桓公(前685—前643年)時期,戰國時因西門豹治鄴而聞名。

簡介

鄴城三台遺址 鄴城三台遺址指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位於鄴城遺址內的三台村。其建築精美,風格獨特,這裡還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

鄴城遺址地處縣城西南十八公里處,面積20餘平方公里,是全國唯一未被現代大城市壓住的遺址,遺址分鄴北城和鄴南城兩處,並有享譽海內外的金鳳、銅雀、冰井三台美境。

鄴北城始築於春秋時期,戰國時,西門豹為鄴令,投巫於漳河,除河伯娶婦之害,並引民眾開渠灌溉。

鄴城三台遺址鄴城三台遺址

東漢末年,鄴城是冀州牧袁紹駐地。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攻占鄴城,建設鄴都。鄴都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外城四面共有七個門。城內一條東西大街劃分為南北兩區,北區中部設定宮殿和衙署,西部置苑,為銅雀苑。苑西以城牆為基修築了三座高大的台榭-金虎、銅雀、冰井三台,南北相照,一線排開。宮之東是貴族集居區“戚里”。南區主要是居民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鄴城附近陸路有馳道,水路有連結漳、洹、淇水和黃河的利漕渠與白溝。四郊渠道縱橫,灌溉方便,農業生產發達。“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漫漫漳河曲”寫出了曹魏鄴都依山傍水繁榮昌盛的情況。曹操居此16年,這裡實際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位置

金鳳台

在三台村西,原名金虎台,是三台最南邊的一座,為東漢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所建。現存的金鳳台夯土遺址比較完整,南北長122米,東西寬70米,高12米。台的南側有清順治八年修建的文昌閣,閣前鑲有金鳳台匾額,門前有北朝石刻螭首一對,造型古樸,雕工精細。閣後碑亭內名人題詠碑碣甚多,其中元代“鄴鎮金鳳台洞清觀首創之碑”,碑額雕六龍盤結,古雅別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碑亭北邊有53級石階,拾階而上,便可達金鳳台項。台頂現有文物陳列室,陳列著鄴城及其附近出土的珍貴文物。在石級西側有一個地洞,是曹操的藏兵洞,可通到磁縣的講武城。

銅雀台

在金鳳台北,為三台之主台,建安15年(公元21年)曹操所建,台高十丈,有屋百餘間,為曹操與文人騷客宴飲賦詩,也是兵家戰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嚴才叛亂,並接見和宴請了從匈奴歸來的著名詩人蔡文姬。曹植也曾於此揮筆立就《登台賦》,至今傳為美談。後趙、北齊時銅雀台又加以修築,素有“銅雀飛雲”之美稱。該台馳名中外,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其中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銅雀台懷古》中曾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名句。

冰井台

位於“三台”之最北端,建於建安十九年(公於214年),高8丈,有房屋140間,因上有藏凍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儲藏著大量的冰塊、煤炭、糧食、食鹽等物,以防不虞。北周時台上建築被焚,明末時又被漳河水沖毀,地上遺蹟無存。

景點概況

鄴城三台遺址位於邯鄲市東南40公里處的臨漳縣,南距河南安陽市僅9公里,占地總面積20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城是曹魏(陪都)、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國都。遺址分南、北兩大部分,建築時間雖然不同,但整體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北城,建於曹魏時期,後在此建都的王朝均有修建,據《水經注》載:“其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共七門。”中部有東西大道把城分為南北兩區,北為宮殿區,建有著名的三台:金風台建於公元213年,據記載台高八丈,有屋宇185間。現存古台,尚有文昌閣等建築及歷代名碑等。銅雀台在金風台北側,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物,當年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登台賦詩,傳為千古美談,創建了風骨錚錚的“建安文學”。唐代詩人杜牧在“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美好詩句中所提到的“銅雀”便是銅雀台。冰井台在銅雀台北側,明朝末年被漳水沖沒。南區是一般衙署和居民區。南北區整體採取中軸線的布局,對後來各代的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城建於東魏、北齊時期(534??577年),高歡曾組織27萬大眾,日夜施工,其城“東西六里,南北八里又六十步”,新宮殿區設在中部。

鄴城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陪都)、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國都。鄴北城始築於齊桓公(前685—前643年)時期,戰國時因西門豹治鄴而聞名。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曹操占領鄴城後,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在這裡生活了16年,“挾天子以令諸侯”,使這裡實際上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

曹操在這裡建有著名的三台: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金鳳台建於公元213年,據記載台高八丈,有屋宇185間。現存古台,尚有文昌閣等建築及歷代名碑。銅雀台位於金鳳台北側,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物,當年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登台賦詩,創建了風骨錚錚的“建安文學”。唐代詩人杜牧在“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美好詩句中提到的“銅雀”便是銅雀台。冰井台在銅雀台北側,明朝末年被洪水沖沒。

後東魏、北齊相繼修建了鄴南城。遺址分南、北兩大部分,雖然建築時間不同,但整體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對後來各代的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千餘年來,因歷史變遷,鄴城已毀於戰亂和洪水,現存三台遺址並有部分清代以來的建築,歷代文人題詠碑刻甚多。

旅遊嚮導

三台遺址周圍還有很多遺存。鄴北城西面5公里,有講武城遺址,相傳是曹操訓練士兵的地方。鄴北城南5公里,靳彭城村有一棵罕見的大柏樹,枝葉繁茂,三人合抱不攏,相傳是曹操赴南校場閱兵時拴馬的樹。鄴城三台東北3公里有個“穀子村”,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教育家鬼谷子的故里,現有鬼谷子祠。

服務設施

這裡沒有旅館,吃住需到縣城去。縣城內的臨漳迎賓館,三星級,有舞廳、桑拿浴,條件不比市里差。

特色物產

這的扒兔色香味絕佳,不可不嘗。但這裡沒有飯店,您最好到縣城去買。

旅遊交通

鄴城三台遺址緊靠京深高速公路,從磁縣出口下,沿香西公路南行可至。

歷史變遷

公元220年,曹丕正式建立魏國,定都洛陽,鄴為北都。

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建武帝石虎遷都於鄴約15年。冉魏都鄴約3年。前燕都鄴約13年。十六國後期,戰爭頻繁,鄴城逐漸殘破。東魏、北齊時,進行過大規模的整修。

鄴南城在鄴北城之南,緊靠東城。北城的南牆即南城的北牆,北城南門即南城北門。東魏都鄴16年。北齊都鄴27年。

公元538年,東魏丞相高歡令僕射高隆之修築南城。南城是以曹魏北城為藍圖建的,並增設了東、西市,擴大了商業區。增加了城門,方便了交通。引漳水周流城廓,造水碾、水磨,進行糧食加工。

鄴城在建築史上頗負盛名,前承秦漢、後啟隋唐,中軸對稱,分區顯明。這種布局方式是我國都城建設的一次大轉折,影響深遠。後代都城的規劃,莫不大略如是。就連日本的東京、奈良也都是以此為藍本。

北周滅北齊後,外戚楊堅纂權,楊堅派兵攻克鄴城。大象二年,楊堅將魏郡、相州、鄴縣三級機構和鄴城居民南遷45里至安陽。而後將鄴城縱火焚燒。至此,鄴城作為魏晉、南北朝的六朝名都徹底被毀。

此後漳水泛濫,遷徙無常。鄴城的城牆、宮室基礎,地面上早已無存。近年來經考查得知,兩城的城垣均在地表以下,尚有殘基。現在地面上僅存金鳳台和銅雀台的東南角。

金鳳台(曹魏時叫金虎台),是公元213年曹操建起來的,為三台之一。它在銅雀台南面,高八丈,台上有屋135間。三台相距各60步,上有浮橋式閣道相連結,施則三台相通,廢則中央懸絕。建武帝石虎為避其諱,改金虎為金鳳,並於台頂安裝金鳳凰。

公元556年,北齊征30萬工匠大修三台宮殿,“因其舊基而高博之”,歷時三年才完工。到元代時,金鳳台周圍130餘步,高3丈,上建“洞霄道宮”。明代中期以後,銅雀大部、冰井全部被漳水沖沒,只有金鳳台巍然獨存。

在臨漳文保所負責人的帶領下,我們拾級而上,來到了金鳳台前。在台的南部,我們看到有清朝建的文昌閣樓,閣樓內有保存題詠三台和鄴城的碑碣,有元代“洞清觀首創之碑”。穿過碑廊,是53層台階,上面就是金鳳台。

銅雀台是三台之主台。公元210年,曹操在鄴城的西牆北部築成銅雀台,台高十丈,有屋百餘間。曹氏父子及諸文士常登台賦詩。其中,曹植才思敏捷,援筆立成,寫下了“登台賦”,傳為美談。“登台賦”中“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之“臨漳”,是歷史上文字記載中出現最早的二字。

銅雀台是鄴城的制高點,在台上可俯瞰全城。曹操曾在台上平定了嚴才叛亂,並接見宴請了從匈奴歸來的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銅雀台不僅是曹操與賓客宴飲賦詩、與姬妾歌舞歡樂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戰略要地。當年的曹氏父子以此為基,威武雄風,金戈鐵馬,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後趙石虎時,在原台上又增高兩丈,在台上建五層樓,高15丈,去地27丈高,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皆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光芒四射。又作銅雀於樓顛,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數十里外遙望三台,疑若仙居。每逢夏秋,雲霧在台腰繚繞,有“銅雀飛雲”之美景。

銅雀台中外聞名,歷代名人題詠甚多,著名的有李白的“生前一笑輕九鼎,魏武保悲銅雀台”;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等。

冰井台位於銅雀台北,築於公元214年,高八丈,有房屋140間,因其有藏冰之井而得名。台上有三座冰室,室內有井數眼,儲藏著大量的冰塊、煤炭、糧食、食鹽等物品,以防不虞。明代末期,被漳水沖毀。

文化

古鄴以其悠久的歷史、特殊的區位、優越的條件,形成了建安文化、佛教文化、漳河文化、成語典故文化,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贏得了“中原文化之階”的美譽。

建安文化一枝獨秀。漢末魏初,鄴城以其相對安定、富庶、繁榮的便利條件,不僅成為曹操發展的大本營,且孕育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領袖,以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陳琳、徐幹、應瑒、阮瑀、劉楨)為代表,以蔡琰、繁欽、吳質、邯鄲淳等十幾位作家為重要成員,總人數近百人的鄴下文人集團,開創並發展繁榮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文學,形成了震古爍今的“建安風骨”,開立了一代嶄新的文學風氣。建安文學以其慷慨悲壯、雄健沉鬱,剛健遒勁、挺拔有力,清駿爽朗、激昂多氣而深深地影響了後世文學創作。郭沫若稱“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有著劃時代的表現的”。臨漳因此成為建安文學的發祥地。

佛教文化興盛一方。北齊年間佛教盛行,都城鄴下京畿之地,大寺約有4千所,僧尼將近8萬人。2002年發掘的東魏、北齊皇家佛寺塔基,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印證了當時臨漳佛教文化的興盛及其中心地位。

漳河文化源遠流長。“臨漳小縣,漳河串遍”。古代漳河的肆虐給臨漳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卻蘊育了獨特的漳河文化。漳水晴波為“臨漳八景”之一;河伯娶婦、西門豹投巫治水、呂游三告漳河等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皆為漳河增添了神奇色彩;《漳水圖經》詳細地記載了清朝中期的漳河全貌。

成語典故耳熟能詳。成語典故文化是邯鄲十大文化脈系之一,古鄴成語典故在邯鄲成語典故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與漳河有關的“河伯娶婦”、“西門豹治鄴”、“投巫鑿渠”、“破釜沉舟”、“曹沖稱象”,與鄴城有關的“下筆成章”、“七步成詩”、“文姬歸漢”、“無愁天子”,以及“竊符救趙”、“瓜田李下”、“快刀斬亂麻”、“衝鋒陷陣”、“劍戟森森”等眾多典故,成為古鄴文化中的奇葩。

三國景點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