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4年

公元204年

公元204年,是農曆甲申年;東漢建安九年。曹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公元前204年,中國的秦朝滅亡,楚漢之爭時期,以下為本年發生的大事。

韓信背水一戰

(圖)公元204年公元204年韓信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後,率領漢軍攻占了魏國和代國,接著又在張耳的協助下,帶了幾萬兵東下井陘,攻擊趙國。趙王和主將陳餘在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大軍阻擋。接著,韓信又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叫他們背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排出兵法上最諱忌的背水之陣,都哈哈大笑,以為漢軍自己斷了後路。

韓信指揮這一萬人的軍隊向井陘口進發,趙軍立即打開營門迎擊。戰了一段時間後,韓信張耳命漢兵丟掉旗鼓,向水邊退去。漢兵退到水邊陣地,再也無法後退,只得拚死作戰。隱蔽在山後的兩千漢兵,趁趙營無人守衛,快速衝進趙營,飛快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色的旗幟。而在水邊作戰的趙兵,因遇到背水一戰的漢兵的頑強抵抗,無法取勝,想返回營地,卻見那裡全是漢軍的紅旗,以為趙王已被漢兵抓住,頓時軍心大亂,各自逃命。接著,漢軍兩面夾擊趙軍,結果主將陳餘被殺,趙王被活捉。

南越國

南越國(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建立於秦末,是一個西漢前期與中原的漢王朝對峙的一個封建割據政權,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廣州市內),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地區,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前203年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藩”。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於前111年所滅。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虎豹騎

(圖)公元204年公元204年虎豹騎南皮之戰

虎豹騎的統領歷來都是曹氏將領,比如曹真、曹休和曹純。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將領,虎豹騎歷來由曹氏將領統帥,由此可見其重要。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南皮之戰中,在戰場上殺死袁譚;接著又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烏桓時,在戰場上斬下烏桓單于蹋頓的首級;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長坂坡之戰中擊破劉備;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大破以馬超為首的關西軍團;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在下辯擊破張飛和吳蘭。

據《後漢書》曹操的軍隊最高指揮機關叫“霸府”,軍隊分三部分:中央軍(姑且這么說,不是國民黨的)、地方軍、屯田軍。地方軍是州郡的守軍,屯田軍是邊防軍。中央軍分內外兩軍,外軍實際上是駐守在外但受曹操直接指揮的,中軍稱武衛營,是京城及皇宮的禁衛軍,是曹操的直屬部隊,通常10萬左右。中軍的中軍就是虎豹騎,是最核心的精銳,一部分保衛曹操及霸府,一部分常年留守皇宮,統領多由曹操親屬統領,稱領軍將軍,曹仁、曹純都當過虎豹騎的領軍將軍。例如《魏書九 夏侯曹傳第九》說曹純“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其他資料也很多,這個虎豹騎的確是存在的,而且肯定是曹操最強的軍隊。

“虎豹騎”部隊的數量,史料中沒有記載,但因其是精銳部隊,選拔困難,而且三國時期騎兵是很昂貴的兵種,組建這樣的精銳騎兵,其花費應該更為可觀,因此數量不會很多,不然曹操也不會在使用他時這么謹慎。但估計其數量是要多與典韋的“虎衛軍”的,因為他可以單獨作為一支部隊在戰場上作戰,因此筆者推測應該上萬,但不會超過二、三萬,否則也就不會稱之為精銳了。

至於“虎豹騎”部隊後來的去向,正史中也沒有記載,推測有兩種可能,其一是編入了曹操或其子曹丕的守衛部隊也就是“近衛軍”,其二,可能在三分天下大勢已定後,戰爭次數減少,而規模等級擴大,“虎豹騎”發揮威力的機會不多,而其花費又巨大,可能慢慢的就撤銷或被別的部隊合併了。

鄴城遺址

公元204年~公元58O年)
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位於河北省臨漳縣。
發掘年代:1983年至今
為研究當時城市經濟、文化、宗教、軍事、技術等各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大趙萬歲”瓦當:建築構件(中,直徑15厘米)
“富貴萬歲”瓦當:建築構件(下,直徑14.5厘米)
雕刻石螭首:建築構件(上,長1.92米)

歷史紀事

曹操修通白溝
建安九年(204)正月,曹操為進攻袁尚盤踞的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命令軍士修通白溝,以通糧道。白溝為一小河,在今河南濬縣西,發源處靠近淇水(今河南北部,古為黃河支流),東北流下接清河(古水名,源出今河南內黃南)。曹操使人作堰截淇水入白溝加大水量,並疏通白溝,使其能通航運糧。白溝修成後,接通淇水和清河,成為黃河以北地區的水運幹道,日後將今河北威縣以南的清河亦稱為白溝。

曹操攻占鄴城
建安九年(204)二月,曹操乘冀州牧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親率大軍直指鄴城,起土山、挖地道、向鄴城發動猛攻。時袁尚謀士審配鎮守鄴城,見曹軍來攻,指揮將士固守待援。四月,曹操見鄴城一時難以攻下,留曹洪繼續攻城,自己率兵攻下毛城(今河南武安西),切斷從并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向鄴城運送糧食的通道。五月,曹操又命士兵在鄴城城外挖掘濠塹,周圍四十里,深、寬各二丈,引漳水灌城。鄴城城中乏糧,餓死者過半,形勢極為危急,審配指揮將士竭力防守。七月,袁尚聽說鄴城危險,親率兵萬餘人回救,至離鄴城十七里之處,臨涇水(今涇陽河)為營,點火以示城中。審配見袁尚救兵來到,點火相應,出兵城外,欲以袁尚裡應外合,衝出重圍。曹操派兵迎頭截擊,將審配趕回城中。又揮軍擊敗袁尚。袁尚恐懼,遣使求降,曹操不許。袁尚退兵,曹操隨後追擊。袁尚部將馬延、張凱等臨陣投降曹操,軍隊潰散,袁尚見大勢已去,逃奔中山郡(今河北定縣)。曹操大獲全勝,盡得袁尚輜重、印綬、節鉞等物。於是使人拿袁尚印綬以示城內,城內守軍崩潰。八月,審配之侄審勞開城門迎納曹軍,曹操遂占領鄴城,至此,曹操平定冀州。九月,曹操自任冀州牧,冀州從此成為曹操的政治中心。

曹操攻滅袁譚
建安九年(204)十二月,曹操以背約為名,向袁譚發動進攻。袁譚退至南皮(今屬河北) 曹操進軍平原(今山東平原南), 復譚所占據的屬縣。次年正月,曹操進軍南皮,袁譚出戰,曹軍士卒死傷累累,曹操意欲暫緩進攻。議郎曹純勸曹操說,大軍深入,難以持久,必須有進無退。於是曹操親自擂鼓,指揮將士衝擊,遂大敗袁譚,攻占南皮。袁譚出逃,被曹軍追兵殺死。至此,袁氏勢力基本肅清。

雜譚逸事

公孫度逝世
建安九年(204),割據遼東(今遼寧遼陽)的公孫度病死。公孫度(?——204),字升濟,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少時為遼東郡吏,後歷任尚書郎、冀州刺史等職。董卓專擅朝政,以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到郡,以誅殺立威,郡中名豪大姓被滅者百餘家。後東伐高句麗(今朝鮮),西擊烏桓,威行海外。初平元年(190),公孫度見中原大亂,認為漢室將滅,乃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依天子禮儀行郊祀天地、藉田等禮,又僭服天子之服,遂割據遼東。建安九年,曹操表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侯,公孫度將印綬置於武庫,不予理睬,不久病死。

任峻典領屯田
建安九年(204),任峻死。任峻(?——204),字伯達,河南中牟(今河南中牟東)人。漢末,曾與中牟令楊原起兵自保。曹操入中牟,任峻收宗族、賓客、家兵數百人歸附,曹操任為騎都尉。建安元年(196),曹操開置屯田,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於許(今河南許昌)屯田,得糧食百萬斛,大獲成功。自此開始大規模實行。屯田之舉由羽林監棗祗首議,成於任峻之手。任峻以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戶,遷長水校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