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8年

公元538年

公元538年是農曆戊午年,中國農曆馬年;南朝梁大同四年;高昌章和八年;東魏元象元年;西魏大統四年。

大事記

(圖)達摩達摩

公元538年,眾僧徒為紀念達摩初祖,又建造了達摩造佛碑。

公元538年,羅馬教皇召開奧良第三次會議通過法令強迫人守星期日。

大統四年(公元538年),西魏從潼關至壺口一線攻入東魏,占領汾(今吉縣)、絳(今新絳縣)二州。

公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並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習內陸藝術文化。

公元538年,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將宗教對同性戀的敵意變成了法令。

水月禪寺建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

西魏文帝大統四年(公元538年)乙弗皇后被貶麥積山出家為尼。

出生

釋智顗(公元538-597年),字德安,又稱智者,天台宗創始人,有名的佛教學者。

歷史紀事

東魏因在碭郡(今安徽碭山)獲巨象改元。東魏侯景與西魏爭河南,圍金墉城,燒洛陽內外官寺民居,存者什二三。西魏宇文泰援洛陽,戰於邙山。西魏軍先敗,宇文泰幾落敵手。既而復振,破東魏軍,殺高敖曹。泰留王思政守恆農而歸。關中東魏戰俘起兵,被泰所滅。東魏高歡陷金墉,毀城而去。西魏兵襲取洛陽等地。王思政築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從恆農移鎮之。是年,東魏禁牧守令長擅立寺廟,時東西魏有寺三萬餘;民避賦役,多為僧尼,至二百萬人。東魏以高澄攝吏部尚書,澄不用停年之制,選拔才名之士。

文化紀事

皇侃上《禮記講疏》
大同四年(五三八)十二月,梁國子助教皇侃上所撰《禮記講疏》,侃(亦作偘)吳郡人,少好學,師事會稽賀瑒,為梁國子助教,上《禮記講疏》,詔付秘閣,加侃員外散騎侍郎。性至孝,日誦《孝經》二十遍,丁母憂,感心疾,卒於大同十一年(五四五),年五十八。侃乃南朝最著名之經學家,所為諸經義疏達一百八十餘卷,以《禮記義疏》四十八卷、《論語義疏》十卷最為學者所重。

雜譚逸事

東魏改元元象
東魏天平四年(五三八)正月,碭郡獲巨象,送至鄴。七日,大赦,改元元象。

東魏侯景復取四州
元象元年(五三八)二月,東魏大都督侯景等練兵於虎牢,將收復河南諸州,西魏梁迥、韋孝寬、趙繼宗皆棄城西歸。侯景攻廣州(今河南襄城),數旬未下,聞西魏救兵將至,集諸將議事,行洛州事盧勇請進觀形勢。勇率百騎至大隗山(今河南滎陽境),遇西魏師。日已暮,勇多置幡旗於樹頂,夜,分為十隊,鳴角直向前沖,擒西魏儀同三司程華,斬儀同三司王征蠻而回。於是,汾、潁、豫、廣四州復入東魏。

西魏與柔然和親
大統四年(五三八),柔然頭兵可汗返國時,事魏盡禮。以後雄踞北方,日漸驕慢,雖信使不斷,但不再稱臣。頭兵曾到洛陽,羨慕中國,乃置侍中、黃門等官職;後得魏汝陽王典簽淳于覃,寵信倍至,以為秘書監,掌管文案。至兩魏分裂,頭兵轉為不遜,屢為邊患。西魏宇文泰以為新都關中,方欲取山東,須與柔然結為婚姻以安撫之,乃以舍人元翌女為化政公主,嫁與頭兵弟塔寒為妻;又告西魏帝,請廢乙弗後,納頭兵之女。十四日,令乙弗後為尼,派扶風王元孚迎頭兵女為後。頭兵遂留東魏使者元整,不回報使臣。柔然送郁久閭後於西魏,車七百乘,馬萬匹,駱駝二千頭。至黑鹽池(今陝西定邊),遇西魏所遣鹵簿儀衛。柔然營幕、門席皆向東,扶風王孚請後向正南面,後道:“我未見魏主,仍為柔然女;魏儀仗向南,我自向東。”十七日,立皇后郁久閭氏。十八日,大赦。

東、西魏大戰於河橋
元象元年(五三八)七月,東魏欲收復金墉及洛陽地,乃遣侯景、高敖曹等圍西魏獨孤信於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市東),高歡率大軍接應。景盡燒洛陽內外宮殿寺廟民房,存者十之二三。時西魏帝將赴洛陽拜陵園,值信等告急,遂與宇文泰俱東行,以李弼、達奚武率千騎為前驅。八月初三日,宇文泰至谷城(今河南澠池東),侯景欲整陣以待泰軍至,儀同三司莫多婁貸文請率所部擊其前鋒,景勸止之,貸文不受命,與可朱渾道元以千騎前進,夜,遇李弼、達奚武於孝水,貸文被追斬,道元單騎獲免。宇文泰遂進軍瀍東,侯景等夜解圍去。初四日,泰率輕騎追景至河上,景北據河橋、南連邙山為陣,與泰交戰。泰馬中流矢驚奔,遠離大營。泰落馬,東魏兵追來,左右皆散,都督李穆下馬,用鞭擊泰背佯罵道:“潰敗軍士,汝輩之王何在?汝獨留此!”東魏追兵不懷疑其為將帥,舍之而前。穆授馬與泰,共逃逸。幸而西魏大兵陸續到來,重整旗鼓,擊東魏兵,大勝。東魏兵北逃。高敖曹恃勇,不以泰為意,建旗蓋而沖陣,西魏軍拚全力合攻之,敖曹一軍皆沒,單騎投奔河陽南城(在河橋南岸,其北岸即北中城)。守將高永樂,乃歡之從祖兄之子,與敖曹有怨,閉門不納。敖曹仰面呼求繩,不與繩,敖曹拔刀穿牆未徹通而追兵至。敖曹藏河橋下,追者見其從者持金帶,問敖曹何在,從者指示之。敖曹知不免於死,引頸道;“來!持吾頭與汝開國公之賞!”追兵斬其首去。東魏被俘甲士萬五千人,溺水死者以萬計。是日,東、西魏置陣既大,首尾懸遠,從旦至未,戰數十合。時氛霧四塞,莫能相知,西魏獨孤信、李遠在右,趙貴、怡峰在左,戰皆不利;又不知丞相泰及帝何在,皆棄其士卒先歸。開府儀同三司李虎、念賢等為後軍,見信等退,即與之俱去。宇文泰因此繞營而歸,僅留儀同三司長孫子彥守金墉。余將如王思政、蔡佑皆下馬戰,夜深,始得還營。西魏文帝至恆農,守將已棄城走,所虜降卒在恆農者相與閉門拒守,宇文泰至,始攻拔之。其夜,佑追泰於恆農,見泰,泰道:“承先(蔡佑字)來,吾無憂矣!”泰受驚夜寐不安,枕佑股,然後安眠,泰留王思政鎮恆農,留帝於閿鄉,自引兵西還長安,聞西魏君相兵敗,原被俘之東魏沙苑降卒乘亂鼓嗓,關中大亂。及宇文泰引兵西入,士民稍安。撫靖逾月,始迎文帝於閿鄉,入長安,泰仍還屯華州。東魏太師歡自晉陽率七千騎至孟津,未渡,聞西魏軍已遁,乃渡河,遣別將追至崤(今河南新安),不及而還。歡攻金墉,西魏長孫子彥棄城逃走,焚城成灰燼,歡毀金墉而還。按:東西魏河橋之戰,西魏原得關東洛陽地俱失,東魏折大將高敖曹,損兵二萬餘,西魏精兵亦喪失殆盡。主其事者,西魏君相俱出,亦均受兵敗之驚;東魏君相皆未與其事,僅侯景與高昂(敖曹)主之。

西魏復襲洛陽
大統四年(五三八)十二月,西魏是雲寶襲洛陽,東魏洛州刺史王元軌棄城走。西魏都督趙剛廣州,拔之。於是自襄、廣以西城鎮復入西魏。

東魏高澄廢除“停年格
元象元年(五三八)十二月,高澄攝吏部尚書,始改崔亮“停年格”之制,憑賢能選拔官吏;又淘汰尚書郎,精選人才以充任之。凡有才名之士,雖未被薦擢,亦皆招致門下,與之游宴、論議、賦詩,因此士大夫皆稱頌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