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旋木玩具

鄄城旋木玩具

旋木玩具是以腳踏轆轤旋制的木玩具,以魯西南的鄄城和魯南的臨沂郯城製作最為著名。鄄城縣南9公里的劉莊村,全村105戶家家有旋床,男女老幼都會上床旋活,所產旋木玩具當地人稱“花拉棒槌”(也叫“嘩啦棒槌”),故該村也被稱為“花拉棒槌劉莊”。

簡介

鄄城旋木玩具鄄城旋木玩具

旋木玩具是以腳踏轆轤旋制的木玩具,以魯西南的鄄城和魯南的臨沂郯城製作最為著名。鄄城縣南9公里的劉莊村,全村105戶家家有旋床,男女老幼都會上床旋活,所產旋木玩具當地人稱“花拉棒槌”(也叫“嘩啦棒槌”),故該村也被稱為“花拉棒槌劉莊”。花拉棒槌是一種手搖玩具,中央一柱類似洗衣用的棒槌的簡單人形施以彩色圖案。棒身內半空,裝入二三粒小石子或砂子,然後安上把,堵住孔,搖起來嘩嘩作響,兒童十分喜歡。

起源

山東木製玩具,發源於郯城縣樊埝村,這是一種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美術品。樊埝木製玩具,以其豐富的題材、精巧的設計、誇張的造型、艷麗的色彩而久負盛名,蜚聲中外。因此,被譽為“木製玩具之鄉”。

樊埝木製玩具歷史悠久,相傳起源於元末明初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當時樊氏祖先樊木,從大莒城逃荒來到郯城,在城西15公里外的沂河東岸安家落戶。因迫於生計,便拜鄰村木匠徐某為師學藝。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很快精通各種技藝,成為一名出色的木匠。他刻苦鑽研,根據木工手拉皮帶使鑽頭轉動的原理,將手拉改為腳蹬,製成簡易旋車。起初只是旋制錘把、刀柄之類的日用生活品,後來受民間小泥人、竹車之類玩具的啟發,開始旋制嘩啦棒槌一類構造簡單的木製玩具。樊木有兩子,次子樊城遷居江蘇,長子樊坤生有九子。於是,樊氏便有九房分支在這裡繁衍、發展。子子孫孫在其前輩的言傳身教與薰陶下從事木製玩具製作,又經過不斷研製創新,木製玩具的品種不斷增加,規模也不斷擴大。樊木當年落戶的地方也逐漸發展成為大村莊,因樊姓居多,且又緊靠沂河東埝,故名“樊埝村”。如今樊埝6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旋車響,戶戶彩繪忙”。

製作工藝

木製玩具的取材,一般選用2年至3年生無裹節、無蟲害的,木質鬆軟、柔韌、色白的楊柳,以及梨、、槐等樹木為原料。先截成長短不一,粗組不等的木段,剝去外皮風乾,使含水量在50%以下。過乾不易加工,過濕則乾裂變形。傳統的製作方法是,按照設計要求,將木塊卡在旋車上,腳蹬起動旋車,令木塊旋轉,然後手持刀柄將木塊切削成橢圓、圓柱、圓推、圓球等半成品,再進行磨光、裝配、上底色、彩繪等工序,最後製成神采各異的木製玩具。據統計,樊埝木製玩具分傳統、現代兩大類,有刀、槍、劍、鼓、車、花籃、棒槌、圓球、動物、人物等10大系列,500多個花色品種。刀有小花刀、大龍刀等;槍有梅花槍、水壓槍等;鼓有單面鼓、雙面鼓、貨郎鼓等;車有燕車、小人車等;棒槌有嘩啦棒槌、虎頭棒槌、兩角棒槌等;人物有高棒人、低棒人以及各種古裝人物等等。這些玩具以象徵吉祥如意、和平幸福為主題,在圖案設計上多取材于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具有造型精巧別致、圖案新穎、形象逼真、色彩艷麗、生動傳神、鄉土氣息濃郁的特點。
高、低棒人和燕車是傳統木製玩具中的珍品。高、低棒人亦稱站人、蹲人。當初藝人創製時,完全出自豐富的想像力,大膽地採用了誇張的手段。將一段柳木旋成中間凹陷,略有變化的圓柱體。上端代表軀幹,下端代表下肢,省略了上肢,再裝上可以搖動的頭部。其中高棒人直徑約3.5厘米,高約16厘米,顯得瘦長窈窕,富有神采;低棒人直徑約6厘米,高僅有9厘米左右,顯得敦實健美,富有情趣。高、低棒人身著花衣,是以白色鋪底,由桃紅、綠、黃三色圖案組成,色調特別明快;頭部以木質本色作底色,墨線開臉,神態自如。它深受農村廣大民眾、兒童以及美術界的專家、學者的歡迎和讚賞。據說,原來高、低棒人及部分木製玩具,是用大紅色鋪底,然後施以其他顏色彩繪,從而顯得熱烈、喜慶。後來因有一戶藝人家裡辦喪事,為忌用紅,又為生計,治喪期間又不能停產,於是只得改用白色作底色。不想出其意料,效果甚佳,比用紅底更加鮮亮華美,惹人喜愛,同時銷路大增。從此,各家效法,一直延續至今不變。

鄄城旋木玩具鄄城旋木玩具

燕車製作精巧,利用力的傳動原理,由木製燕體和硬紙燕翅、車輪、小扁鼓、傳動細鐵絲等部件,用小鐵釘、粘膠組裝而成。燕車後端裝有1米左右的木桿,中間站立著展翅欲飛的紙燕,前端裝有小扁鼓。兒童推動燕車,由於受車輪上傳動鐵絲的牽引,以及車軸中間三角木輪的撥動,紙燕翩翩起舞,前面則發出梆梆梆的擊鼓聲。後來,藝人在燕車的基礎上又改制成小人車。小人車俗稱王八打鼓,是將紙燕改裝成站立著、雙手拿鑔(一種很小的鐃鈸)的小木人。兒童推車,小木人便雙手不停地拍鑔,腳下則不停地擊鼓,同時發出兩種不同的音響,饒有情趣,在愉悅中啟迪了兒童的心智。

生產發展

1979年後,鄄城成立了旋木工藝雕刻廠,聘請劉莊的老師傅來廠傳藝,並派人到上海玩具九廠學習現代玩具的生產技藝,發展起許多現代化的旋木玩具如套圈遊戲、快樂小丑、醜小鴨、拖拉火車、計算器等多種智力玩具,並出口北歐和港台地區。隨後又生產出小雞滾蛋、木拖青蛙、豬八戒、釣魚遊戲組合玩具及體育用品、積木等。雖然不限於旋木,而是各種技藝都有,但旋木玩具的簡練、稚拙、天真趣味始終保持著,是發展、開拓傳統產品,為現代生活服務的好例子。80年代初,鄄城旋木玩具及其帶動起來的木玩具業形成了年產5萬套,產值10萬元的生產規模。木玩具採用天然木質,比塑膠玩具更受家長的歡迎,因而,在外貿出口中也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

生產製作

郯城樊埝木製玩具,曾於1982年參加“山東省民間美術展覽”和1983年春節期間在首都中國美術館展出的“山東民間工藝美術展覽”,獲得一致好評。有多件展品,被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籌備組)收藏。原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故居也陳列著郯城樊埝的高、低棒人。許多專家和商客也紛紛要求到樊埝考察、參觀、學習或簽訂技術合作契約。樊埝木製玩具的發展,聯結了世界友誼,促進了改革開放,繁榮了經濟與民族文化,已為世人所矚目。
玩具玩具

山東木製玩具產地,分布不廣,除發源地郯城樊埝之外,還有鄄城劉莊。劉莊木製玩具,距今也已有三百餘年歷史。明朝時,劉莊百餘戶人家都加工出售“嘩啦棒槌”,故有“棒槌劉莊”之稱。後來馬莊、何里莊等村也有加工生產。由於設備簡陋,技術保守,這一工藝雖發展了幾百年,但直到新中國成立時,工藝和品種均沒有大的突破,只有嘩啦棒槌玩具一個品種。
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傳統工藝才得到發展。1979年,鄄城旋木工藝品廠建成,之後便使用了電動旋車,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1980年又聘請了上海工藝設計師來廠指導,旋木玩具開始批量生產。主要產品有生動活潑的“不倒翁”,逗人喜愛的“小猴吃桃”,古樸典雅的“梅花鹿”,憨態可掬的睡貓,引頸長鳴的雄雞等等。造型簡練,圓中有變,形態天真、稚氣,給人以美的享受。目前,劉莊旋木玩具已發展到六大系列三百多個花色品種。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