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歷史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滿語、蒙語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彙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對於在東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著西藏地區的還有門巴族、珞巴族等。

參見西藏歷史年表

西藏位於亞洲腹地的青藏高原。在中文中,西藏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西藏,即包括整個藏區,又稱大西藏地區;也可以特指其西南部地區,即清朝以來分割邊界後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之範圍。本條目正文中所指的西藏,若無特別說明,通常指大西藏地區,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地闡述包含各個藏區的西藏整體的歷史。由於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故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自古以來,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絕了外來勢力的侵擾,也保留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自新石器時代即在西藏高原活動的人類,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藏族,而其綿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矚目的,正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滿語、蒙語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彙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

對於在東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

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著西藏地區的還有門巴族珞巴族等。

青藏高原的衛星航照,位於高原南緣的高山是喜馬拉雅山,北端則是塔里木盆地

“西藏”的地理範圍涵義

“西藏”這個辭彙所含括的地理範圍,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西藏的兩個定義:

中國政府所說的西藏是西藏自治區,包括目前受印度控制的阿魯納恰爾邦,基本相當明 西藏流亡政府宣稱的西藏是:中國境內藏人傳統居住的地區,在1950年之前,達賴喇嘛管理衛藏西康安多三個西藏傳統省

就藏語文區域和藏民族區域的廣義西藏來說,亦包含不丹錫金拉達克(Ladakh)。

本條目所從歷史的角度描述西藏,對地理範圍並不執著某一時期的界定。

遠古的西藏

按照目前考古學上的證據,在距今14000年和8000年之間的中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開始在西藏居住。1978年考古學家昌都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骸骨和陶器,在進行研究以後,認定這些物件距今大約有7000年之久(董尼德 nd)。

藏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稱為“苯教”。根據苯教的傳說,世界原初是一個巨大的卵,其蛋殼變成白色的神山,蛋白化成大,蛋黃則變成十八個中型的卵,再從其中誕生各種動物。至於西藏民族的起源,依照西藏佛教故事裡面的傳說,該族最原始的六個氏族(或六大姓氏,即噶、哲、扎、黨、訥沃、韋達),是彌猴與羅剎女婚配而繁衍出來的後裔。在《隋書》等中國史書上,也可以找到位於西藏東部拉卜愣一帶之黨氏藏人(即宕昌羌)自稱為彌猴種的記載(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200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3)。

最早的西藏王國可能是史記中記載的單同.

在公元6世紀以前,整個西藏高原都分布著很多說藏語的小國家和部族。這些部落後來合併為12個小邦,其中以位於山南地區雅隆河谷吐蕃最為強大,不但統一了諸邦,而且後來還建立了吐蕃王朝。根據西藏史料的記載,在西元前127年的時候,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幾位苯教領袖,曾經一起迎立聶赤贊布為王。由於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宣稱自己是聶赤贊布的後代,因此西藏人就將聶赤贊布登上王位的那一年(西元前127年),稱之為西藏王統元年,距今已經超過2100年了(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200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3)。

參見:苯教聶赤贊布

吐蕃王朝的崛起和崩潰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在松贊乾布(569年-650年)贊普 現存大昭寺的照片

在松贊乾布統治期間,他也派遣了16名聰穎的西藏兒童前往印度學習,其中一名兒童吐米桑布扎,後來以梵文為藍本而創製了藏文

大致上也在這個時候,從印度傳入的密教和從漢地傳入的大乘佛教,與西藏原有的“苯教”結合,而形成了藏傳佛教。該教宣傳宇宙大劫、一切無常、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修行解脫等教義,特別崇奉密宗,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稱為藏密。這是佛教傳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動,宗教史學者將其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牟鍾鑒 nd)。

637年,松贊乾布率兵攻吐谷渾,並第一次與當時統治中國的唐朝發生衝突。640年,松贊乾布派噶東贊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攜來了釋迦牟尼佛像,並修建了饒摩齊(即今拉薩的“小昭寺”)。此外,松贊乾布的另外三個妃子象雄公主、門妃遲江、惹擁妃等也分別創建了寺院,據說當時在整個西藏總共有108座佛廟(西藏之頁 nd)。

松贊乾布過世以後,吐蕃王朝與唐朝的關係時而緊張,時而修好。714年,吐蕃與唐朝議和,雙方簽訂條約,規定以河源為界。未幾戰火又起,所以於730年又再度簽約定赤嶺為界。據《敦煌文選》和“達扎樂宮石碑”的記載:唐朝應允向吐蕃納5萬匹,以為歲絹。至唐代宗繼位以後,停止向吐蕃納絹。當時在位的吐蕃贊普赤松德贊

經過近兩個世紀的戰爭,吐蕃和唐朝均感到疲憊。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雙方分別在長安、邏娑(即拉薩)

今蕃漢兩國,所守見管本界,界以東悉為大唐國境,以西儘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不舉兵、 不相侵。(引自司馬晉 1996)

841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下令禁止佛教

參見:吐蕃松贊乾布藏文長慶會盟

分裂的西藏

藏傳佛教紅教(寧瑪派)的大本營 --- 桑耶寺。“桑耶寺”藏語意思是“三樣寺”,位於拉薩東南方的河谷平原上,歷史已經超過千年以上,全寺共有108座建築,是藏傳佛教僧伽組織始創的搖籃。

朗達瑪被刺殺以後,他的兩個兒子云丹和烏松為了爭王位而相互攻伐,由此引起的內戰陸續擴及全國, 再加上庶民造反,西藏終於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內戰中,整個西藏形成了許多互不相屬的小國,其中雲丹的後裔占據拉薩一帶,形成了拉薩王系。此外,在這些小國中比較強大的是“宗喀國”(即宋史中的“角斯羅”)。宗喀國曾經很強大,並與同樣是藏族祖先羌族的另一分支的西夏党項人長期交戰(西藏之頁 nd)。

吐蕃王朝崩潰以後,藏族沒有統一政權的時代, 統一的吐蕃王朝崩潰之後不久,唐王朝也於公元907年衰亡。與中國的五代十國大分裂狀況相呼應,開始逐步進入封建農奴制社會的藏族地區,也形成群雄割據、互不相屬、沒有統一政權的大分裂狀況。

當時,一個由党項族為主建立的強大的西夏王朝,在今寧夏陝西北部地區興起,對宋朝和甘、青、川各地少數民族構成威脅。為了對付西夏的入犯,增加防衛力量,從公元11世紀開始,宋朝在原吐蕃王朝一度占據的今甘肅省南部、河西走廊、青海省東部、四川省西北部等藏族地區,大力推行屯田戍邊的政策,加強對這些藏區的經營與治理。宋將王韶在今甘肅臨夏臨洮一帶大量開拓土地,招納30多萬藏人從事墾種。著名的茶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肅臨夏以及陝西一些地區的宋朝專設市場上進行。

北宋開國不久,原吐蕃的一個部落首領斯羅在以邈川(今樂都)、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權。這是當時以藏族為主體的一個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權,也是藏族的第一個安多政權。

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宋仁宗封斯羅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並給以優厚的俸祿。公元1041年(康定二年),宋皇又封斯羅為檢校太保充保順、河西等軍節度使”。此後,斯羅的子孫繼承人董氈、阿里骨、瞎征、隴等,世代均由宋朝封官任職。斯羅部一直向宋朝稱臣。該部統治地區,隸屬宋朝將全國劃為26路(約相當於省)中的秦鳳路(見圖)。到公元1116年(政和六年),斯羅部地區全部改為宋朝的郡縣。斯羅部曾經多次與西夏作戰。

此外,宋真宗皇帝還於公元1001年(鹹平四年)加封涼州(武威)藏族六穀部首領潘羅支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的官職。

斯羅、潘羅支等藏族部落首領臣屬宋朝,借重宋代中央王朝所封官職,以加強對所部的統治號令。這種上下隸屬關係是明確的。

在分裂初期的戰亂過去後,佛教又再度慢慢復興並真正藏化,宗教學者將這次佛教的再復興稱之為“後弘期”(牟鍾鑒 nd)

整體而言,“西藏分裂時期在政治上是各自為政,在文化上卻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說、各種教派紛紛形成。對西藏未來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佛教也是在這一時期成為主導整個西藏的宗教”(引自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2001)。

根據一本西藏歷史書智者喜宴的說法,成吉思汗即位後三,四年,喇嘛教蔡巴噶舉派創始人向·仁波切的門徒藏巴敦庫巴帶七人前往蒙古,後受景教徒與道士的排斥,前往西夏,成吉思汗出兵西破後,請他們到蒙古,不得派差役。這是蒙藏第一次接觸。

參見:西夏阿底狹

各教派統治時期

12世紀由政教結合的薩迦政權統一西藏之後,一直到五世達賴喇嘛1642年建立噶登頗章政權為止,在這500多年之間,西藏曆經了薩迦、帕竹(乃東)、仁蚌巴、藏巴等政權的更替,進入了西藏歷史上的“各教派統治時期”。

薩迦政權

13世紀初,強悍的蒙古族在北方興起,成立大蒙古國。從1206年開始,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先後滅掉了畏兀兒西夏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又於1279年消滅了南宋

1240年,蒙古大汗窩闊台的皇子闊端派遣大將多達,率軍深入西藏,企圖了解西藏的政治形勢和眾多教派的詳細情況(中國西藏新聞網 2002b)。1244年,60餘歲的薩迦派高僧薩班受闊端的邀請,起程前往涼州1247年,班智達與闊端會晤,並以西域學者為譯師,向闊端宣講佛法,闊端逐漸敬信並決定免除天下僧尼的賦稅和兵役。闊端並為班智達建造 “幻化寺”,供奉了大量的財寶,由此開始了西藏喇嘛與蒙古之間的直接交流。1251年,班智達過世,不久後闊端亦逝(西藏之頁 nd)。

1253年,班智達的侄子八思巴忽必烈會晤。八思巴不僅向其講述佛法,而且還解答了忽必烈所提出的許多疑難問題,使忽必烈佛法產生虔誠的信仰(西藏之頁 nd)。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自立為汗,隨後並封八思巴為國師。1264年,在擊敗位於蒙古本土也自稱大汗的胞弟阿里不哥後,忽必烈又設“總制院”,命八思巴以國師身份兼領該院院事。在總制院(1288年後改為“宣政院”)下,設有“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負責處理和管轄西藏大部分地區的軍政事務。宣慰使司下面則轄有管理民政的萬戶府、千戶所。

1270年,八思巴為忽必烈灌頂,而忽必烈為酬答八思巴造字之功,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其封號由國師升為帝師,並通過八思巴的舉薦,任命了總管西藏事務的行政長官和13個萬戶府的萬戶長(中國西藏信息中心 2002)。

次年(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而忽必烈即為元世祖。此時原蒙古帝國已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各自為政,大蒙古國不復存在。而這時西藏則為元朝所設立的總制院(宣政院)所管轄。一方面,由於元世祖及其後的元朝皇帝的大力支持,總制院(宣政院)的職權一直由薩迦派所掌握,負責統治整個西藏地區。另一方面,元政府不僅成功在政治上控制了西藏,在文化和其他層面也受到西藏很大的影響,比如八思巴就曾經根據忽必烈的要求,按照藏文字母的拼音方式創造了蒙古文字,史稱 “八思巴文 ”(西藏之頁 nd)。兩者的關係是互惠的。

薩迦政權歷任統治者

參見:八思巴忽必烈元朝宣政院

帕竹(乃東)政權

在薩迦王朝統治下的西藏官員中,止貢、帕竹和嚓巴三個萬戶長不僅轄區地廣人眾,同時也是薩迦皇室的內侍,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1358年,屬於帕竹系統的松秋堅贊

松秋堅贊在推翻薩迦王朝以後,對西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於薩迦王朝沿用蒙古習俗,徵稅斷案等隨心所欲,無章可尋,且法令無常,不利統治,因此松秋堅贊決定根據吐蕃王朝贊布時代的規定,重新制定稅法及相關法律,史稱“十五律”。此外,由於薩迦官員喜著蒙古服裝,松秋堅贊又參照吐蕃王朝時代的服裝,重新制定了官員、王子、夫人裝等。由於松秋堅贊的勵精圖治,西藏政局與社會穩定,史稱“老婦背金磚行全藏而沒人搶奪時期”(西藏之頁 nd)。

現今色拉寺喇嘛辯經的照片

1363年,松秋堅贊過世。1368年,漢族農民從中原趕走了元帝國的軍隊,並建立了明朝。曾經叱吒風雲一時的蒙古人,從此退回蒙古本土。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即派人赴藏,對西藏各地僧俗首領加以安撫,承認他們的固有地位,但需上交元朝封賜的舊印,由明朝重新任命並頒發新印。1372年,元朝的最後一位帝師喃加巴藏卜歸順明朝,明朝封他為熾盛佛寶國師,賜玉印一顆。永樂十二年,明成祖遣使到前藏延請新興的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派弟子釋迦也失代表他赴京。明朝對有實力的僧俗各派領袖人物都賜加封號,共敕封過三大法王和五王,史稱“明封八王”。

至於帕竹政權,則在松秋堅贊之後,經歷了絳永釋迦堅贊、嘉羊釋迦堅贊、京俄索南扎巴、以及米旺扎巴堅贊等人的統治,特別是在米旺扎巴堅贊的時候,整個帕竹政權的勢力達到了頂峰(西藏之頁 nd)。帕竹政權得到明朝政府的承認,它的掌權人先後被封為灌頂國師和闡化王。

1409年,在米旺扎巴堅贊的支持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開創者宗喀巴在拉薩首創“傳昭大法會”,同年並建成“噶丹寺

在此期間,明朝對西藏的政權採取普遍分封的政策,對具有實權的勢力均封為王。不過此政策是否代表當時的西藏為明朝的一部分,對此則有不同的看法。

參見:松秋堅贊宗喀巴傳昭大法會

仁蚌巴政權

1432年米旺扎巴堅贊過世,帕竹政權的權力逐漸落到該王朝四大臣之一的仁蚌巴手中。到後來,整個乃東王朝已經是形同傀儡,事實上完全無法影響西藏的政局。雖然帕竹王朝的國王稱號一直保持到噶登頗章政權建立的時候(1642年),但是,從仁蚌巴專權開始算起,一直到後來1565年藏巴王朝建立為止,西藏史書通常將這段時期稱之為“仁蚌巴統治時期”](西藏之頁 nd)。

1479年仁蚌巴在拉薩建立了一個噶舉派的寺院,卻數度被其他格魯派寺院的寺僧所拆毀。仁蚌巴後來決定派兵討伐,遂先後占領拉薩等地,並從1498年開始禁止格魯派“三大寺”的僧人參加“傳昭大法會”。之後的20餘年,傳昭大法會因此都由拉薩附近的噶舉派和薩迦派僧人所主持(西藏之頁 nd)。

藏巴政權

1565年,原本擔任仁蚌巴手下官員的辛廈巴才丹多傑起兵造反,先後占據了香、八囊倫珠孜、帕日等宗管轄的地域。一年以後,辛廈巴的勢力範圍幾乎囊括了整個西藏,他因此自稱為“藏巴加波”(“藏 ”即今日喀則一帶;“加波”則是國王的意思 )(西藏之頁 nd)。這也是西藏歷史上“藏巴政權”的開端。

1613年,辛廈巴的第四任後繼者彭措南嘉攻滅了也是位於西藏的阿里王國,並將四周的各個小國予以占領。在宗教信仰上,彭措南嘉崇信西藏佛教中的噶舉派,曾經兩次因為宗教糾紛而出兵攻打不丹,給噶舉四大支中的噶瑪巴封上“衛藏之主”的印信,但卻仇視新興的格魯派。1617年,喀爾喀蒙古衛地信仰格魯派的信徒,曾經組成聯軍企圖攻打藏巴國王。次年,噶瑪巴派了萬餘人前來救援,打敗了由色拉寺僧兵與其他格魯派施主所組成的聯軍,占領色拉寺和哲蚌寺,殺死幾百名僧俗人,其餘的格魯派僧侶只好被迫逃亡北方(西藏之頁 nd)。

1621年,格魯派軍隊與由五世達賴喇嘛的管家所引來的蒙古軍隊一同聯合作戰,而在拉薩附近一舉擊敗了藏巴國王的軍隊。藏巴國王的軍隊退守藥王山,後來經由班禪仁波齊的從中調解,藏巴國王才允許哲蚌寺和色拉寺的僧人返回寺院,同時改正被強制改信噶舉派的各個格魯派寺院。然而,藏巴國王並不甘心,此後仍基本上繼續執行仇視格魯派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格魯派不甘坐以待斃,遂派人從新疆引來蒙古軍隊攻滅了藏巴王朝,而在1642年建立了噶登頗章政權(西藏之頁 nd)。

噶登頗章政權的建立

1716年準噶爾軍入侵西藏。1720年後西藏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派遣大軍前往協助。1724年清軍擊敗準噶爾1750年,清政府駐藏大臣制度最終確立,成為定製。1793年清政府出兵打敗入侵西藏的廓爾喀(尼泊爾)後頒行了《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大大加強了駐藏大臣的權力。駐藏大臣地位為清政府派駐西藏的代表。

英國侵略西藏

英國統治印度後的1888年英軍占領哲孟雄(今錫金)。同年以哲孟雄為基地侵略西藏,遭到強烈抵抗,史稱“土鼠年之戰”。兩年後清朝和英國簽訂《中英藏印條約》,確認哲孟雄為英國的保護國。1893年又簽訂《中英藏印續約》。

1903年,英軍第二次侵略西藏,統帥為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1863-1942)。藏民在江孜等地抗擊侵略軍。由於雙方軍事技術水平相差太遠,在大量藏民(約五千)傷亡之後,拉薩淪陷。[1]

1904年,英人與達賴結《拉薩條約》,與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訂印藏條約》。

近代

1908年9月,第十三世達賴喇嘛來到北京,覲見清朝皇帝,而後達賴喇嘛準備返回拉薩,但清朝官員以保護達賴喇嘛為由,由趙爾豐率約兩千人的軍隊,先期到達拉薩,清朝可能希望結束達賴喇嘛對西藏的政治統治,達賴喇嘛隨後前往印度避難,清朝則再次廢黜達賴喇嘛的封號。在印度大吉嶺期間,達賴喇嘛與英國人有所接觸,並且希望通過英國、印度的幫助,使西藏獲得更大的自治權。

辛亥革命的到來,使得西藏的局勢發生大逆轉。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生兵變,趙爾豐在四川被殺,駐藏軍隊則抓捕了清朝的駐藏大臣,但他們隨後被繳械投降,通過印度返到內地。1913年1月,達賴喇嘛回到了拉薩。袁世凱發電報,表示要恢復達賴喇嘛的封號,達賴喇嘛在回覆中,則直接重申了他對西藏的統治,這份聲明甚至被部分西藏人看作“獨立宣言”。西藏特使在烏蘭巴托簽署藏蒙條約,宣示蒙古、西藏互相承認各由中國獨立出來。

英國不願意西藏政府與中國政府發展直接關係。故謀劃了於1913-1914年在印度西姆拉召開的,有中、英、藏代表參加的會議,會議期間,英方代表麥克馬洪與親英的西藏代表夏扎·班覺多吉背著民國中央政府私下用秘密換文的形式,在地圖上劃了一條實際長達850英里的邊境線,把中國門隅、珞瑜、察隅三個地區共九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印度。這條由英殖民者一手操縱的、中國任何一屆中央政府、任何政黨都未承認的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為以後中印兩國關係的發展投下了陰影。

1914年,英藏簽訂《西姆拉條約》,衛藏獲得完全的自治,但又說明:“外國政府”一詞並不包括中國。英、藏代表簽署了該條約,而中國代表陳貽範則拒絕簽署。除此之外,在英國與西藏地方政府私下的單方協定中,西藏的“東南邊境特區”被割讓給了印度,也就是藏南地區(現在的印度阿魯那恰爾邦)。雖然英國獲得了好處,但並沒有像西藏預想的那樣,支持西藏獨立建國,而橫英國賣給西藏來福槍、彈藥,後來則拒絕出售機槍、火炮。印度面對來自西藏的請求時,表現更為冷漠。

西藏不斷擴軍,在康區部署了絕大部分的軍隊(數萬人),這也導致西藏在北部地區,無法有力維持邊境。1917年,在康區的衝突中,西藏噶廈取得了勝利,占領了昌都德格等地。隨著繼續擴軍,噶廈無力維持飛漲的軍費開支,轉而向後藏扎什倫布寺第九世班禪喇嘛要求巨額稅收,班禪喇嘛抗議無果後,於1923年12月,出走內地,隨後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的接待。1933年第十三世達賴去世後,九世班禪由蔣介石政府派遣的5000人護衛隊護送回藏,主持尋找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但在回藏的途中在青海不幸去世。由於新興的少壯軍官熱衷於西化,與西藏傳統勢力的衝突不斷加劇,最後導致這些軍官先後被免職,藏軍此後走向衰落。1933年12月,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西藏隨後更加陷入了內部的利益爭鬥,而止步不前。但由於中國經歷著抗日戰爭國共內戰,西藏的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1950年代初。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建立了合漢、滿、蒙、回、藏等民族為一體的共和國—中華民國。1912年中國政府設蒙藏事務局(1914年改稱蒙藏院),主管西藏地方事務,並任命了中央駐藏辦事長官。南京國民政府於1927年成立,1929年設立蒙藏委員會,主管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行政事宜。1940年,國民政府在拉薩設立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作為國民政府在西藏的常設機構。西藏地方政府多次選派官員參加國民代表大會。中華民國期間,外患不已,內亂頻仍,中央政府孱弱,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繼續接受中央政府冊封,獲得在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上的合法地位。現在的十四世達賴喇嘛拉木登珠的任職,就是經由國民政府主席頒令批准的。

1949年以後

1949年10月1日,北京的廣播電台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定要解放包括西藏、內蒙海南台灣在內的中國領土。”1949年11月2日,西藏政府外交部致函毛澤東,表示希望進行會談。派遣了孜本夏嘎巴、孜江堪窮 土登嘉波二人為代表。兩位代表在香港簽證時,獲得中國政府的通知:即將到任的中國駐印度德里大使將與他們會談。中方代表聲明:“西藏的國防由中國政府負責,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承認上述條件後,代表們為了作出決定可以前往北京。"西藏政府表示無法接受,由此,和談未能進行。

1950年10月6日,解放軍二野第十八軍三萬餘人向康區首府昌都發起攻擊,很快就打敗了只有八千餘人的西藏軍隊。19日解放軍攻克昌都,21日在後路被截斷的情況下,藏軍被迫投降。解放軍俘虜了包括多麥總管阿沛·阿旺晉美在內的軍官和2600餘名士兵

達賴喇嘛和西藏政府代表團在北京中國共產黨進行和談。1951年4月,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五人代表團前往北京。1951年5月23日,代表在沒有向西藏政府匯報(原因不詳)的情況下,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一共十七條。在尊重西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讓解放軍進駐西藏,保衛西南邊境。1951年5月27日,由北京電台向外播送。至此,達賴喇嘛和西藏政府才第一次了解到這一情況。達賴喇嘛當時對條約表示贊同。

1951年9月9日,三千餘中國軍隊進入拉薩。另外,從西藏東部和新疆等地有兩萬餘中國軍隊進入西藏,並在日土、噶爾等重要地區駐軍,隨後又進入江孜、日喀則等。於是,拉薩在內的西藏全部主要城市都有解放軍駐守。並在西藏東部和西部的整個地區進駐了軍隊,自元代西藏歸入中國版圖600多年的反覆變遷後,西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成為中國武裝力量控制下的中國領土。不過,直到1959年為止,中央政府未在西藏政府控制下的西藏地區發動政治運動。

1958年,中央政府在位於四川和青海境內不在西藏政府管轄之下的藏區廢除當時的農奴制度,推行人民公社制度,結果遭到當地上層藏人的強烈抵制,並由此在這些地區引發激烈衝突,至1959年武裝衝突擴展到拉薩,在毛澤東的指示下,解放軍在西藏衝突者大量聚集到拉薩的情況下,進行了鎮壓,並取消了西藏地方政府,在全部西藏地區廢除農奴制,建立人民公社。此一事件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武裝叛亂”,位於台北中華民國政府稱之為“西藏人民抗暴起義”。達賴喇嘛和西藏政府的一些藏人逃亡往印度並在那裡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提出西藏獨立要求,並在國際上得到一定的支持。1959年6月20日,達賴喇嘛宣布不承認十七條協定。並聲明十七條協定是西藏政府和西藏人民在武力下逼迫簽訂的。

另一方面,美國也是1959年西藏武裝衝突的直接責任人美國中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