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年

十五年(1355),察罕帖木兒在中牟(今河南中牟)敗劉福通紅巾軍。 二十一年(1361)初,李思齊敗明玉診紅巾軍一部。 二十二年(1362)六月,田豐、王大誠殺察罕帖木兒,重返紅巾軍。

歷史紀事

劉福通部各軍大舉進攻。二月,毛貴克青州、滄州、長蘆鎮,又克濟南路,在南皮殺元將董摶霄。三月,毛貴克薊州,前鋒到柳林(今北京市通縣南),元都大震,鏇受挫而退。四月,李喜喜進至鞏昌,被元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所破,走入蜀中。五月,劉福通克汴梁,迎小明王至汴,建為都城。關先生、破頭潘等迅速北進,十月,克大同;十二月,破上都,燒毀宮殿,東進遼陽。此軍縱橫數千里,然破城從不留兵防守。是年,朱元璋以康茂才為營田使,辦理屯田。吳兵續取浙東各地,三月,克建德,改稱嚴州府;十二月,克婺州,改稱守趙府,(後改金華府)。吳在寧趙開郡學,聘宋濂等講學。朱、張兩軍繼續衝突,是年,徐達等取宜興;吳廖永安率水軍深入太湖,被張部俘獲。是年,陳友諒趙普勝於正月克安慶。四月,趙普勝取吳池州。陳友諒取元龍興路(今南昌)。五月,陳友諒取吉安路;部將康泰等攻福建邵武路。九月,陳友諒取贛州路。十一月,又破福建汀州路。是年,明玉珍破成都,盡有蜀地。是年,張士誠應元達識帖木兒之請,攻殺楊完者,得杭州。是年初,元以孛羅帖木兒為河南行省平章,命察罕帖木兒屯陝西,李思齊屯鳳翔。後因毛貴軍逼近大都,調察罕入援。察罕至晉南,與關先生等激戰,鏇奉命守御關陝晉冀,鎮撫漢沔荊襄。

文化紀事

余闕逝世 
余闕(1303-1358)。闕字廷心,廬州(治今安徽合肥)人,祖為唐兀人,著有《青陽集》

朱震亨逝世
醫學家朱震亨(1281-1358)。震亨字彥修,號丹溪,義烏(今屬浙江)人。著有《局方發揮》等。金元四家之一,後人稱養陰派

雜譚逸事

察罕帖木兒、李思齊聚“義兵”
韓山童、劉福通起兵潁上(今安徽潁上),元政府就調集大量軍隊進行鎮壓。但元軍素無訓練,嬉戲成性,已毫無戰鬥力。當時前去鎮壓的樞密院同知赫廝的軍馬一見到劉福通的隊伍,就揚鞭高呼:“阿卜!阿卜!”(蒙古語,意為“快跑!快跑!”)不戰自潰。致使農民軍迅速發展壯大。於是,各地地主土豪為了保衛本階級的利益,紛紛買槍置炮,組織武裝,以對抗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元朝政府稱這些地主武裝為“義兵”,視其人數多寡分別授與百戶、千戶、萬戶的職務,承認其合法,一方面鼓勵地主武裝的發展,同時也加以節制,力圖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體系中來。在眾多的地主武裝中,實力最強的是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尤其在高郵之戰後,這二支地主武裝日益成為農民起義軍的勁敵。至正十二年(1352),察罕帖木兒與李思齊組織的地主武裝相配合,眾至萬餘,對大宋紅巾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十五年(1355),察罕帖木兒在中牟(今河南中牟)敗劉福通紅巾軍。次年冬,劉福通遣崔德李武進取關中,在現山西南部遭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的追擊,隊伍潰散。十七年春,崔德、李武重整隊伍,占領商州(今陝西商縣)、藍田(今陝西藍天),進逼陝西行省首府奉元路(今陝西西安)。元廷急調察罕帖木兒、李思齊進入關中,逼迫紅巾軍放棄攻打奉元。十月,察、李部大敗紅巾軍李喜喜、白不信部於鳳翔(今陝西鳳翔),收復關中。之後,李思齊留關中,察罕帖木兒則移軍山西。十八年(1358)春,毛貴率東路紅巾軍北伐,進逼大都,關先生、破頭潘領中路軍逾太行,入山西。順帝征四方兵入衛,察罕帖木兒屯涿州(今河北涿州),敗中路軍于山西,以功升陝西行省右丞,奉命負責守御關陝、晉、冀,撫鎮漢、沔、荊、襄,“便宜行間外事”。十九年五月,察罕帖木兒移軍虎牢 (今河南汜水縣西),包圍大宋政權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八月,城破,劉福通攜韓林兒逃奔安豐(今安徽壽縣南安豐塘)。河南既定,察罕帖木兒乃以兵分鎮關陝、荊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與孛羅帖木兒爭奪晉冀之地。二十一年(1361)初,李思齊敗明玉診紅巾軍一部。與此同時,察罕帖木兒開始進攻山東紅巾軍。二十二年(1362)六月,田豐、王大誠殺察罕帖木兒,重返紅巾軍。察罕帖木兒死後,其養子擴廓帖木兒襲其職,繼續鎮壓農民起義。而李思齊長期盤距關陝,擁兵自重,積極參與元末軍閥貴族的混戰。明洪武二年(1369),明兵破關中,李思齊降於臨洮(今甘肅臨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