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年

1318年

1318年,戊午年(馬年);元延祐五年;越南大慶五年;日本文保二年。

大事年表

(圖)後醍醐天皇後醍醐天皇

公元1318年,3月29日,日本花園天皇退位,傳位於後醍醐天皇

公元1318年,元仁宗下令開元,廣寧等萬戶府軍士入京侍衛時,有兄弟子侄5人者留3人,4人,3人者留2人。

公元1318年,一部中國人用阿拉伯語文書寫的《古蘭經》手抄本完成,被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東四牌樓清真寺。

公元1318年,鑒於蘇王羅伯特一世未有合法婚生子女在世,蘇格蘭國會通過決議,授與羅伯特·斯迪瓦特王位繼承權。

公元1318年,7月13日,拉施德丁與17歲的幼子同被腰斬,財產被沒收,直到權臣出班被處死後,才歸還財產。

公元1318年,法國元帥讓四世·德·包蒙(Jean IV de Beaumont)逝世。

人物出生

(圖)北畠顯家銅像北畠顯家銅像

1.北畠顯家

北畠顯家(1318年-1338年6月10日)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公家兼武將。北畠顯家出身於村上源氏庶流北畠氏,父親為後醍醐天皇近侍後三房之一的北畠親房,下有二弟北畠顯信與北畠顯能。北畠顯家之子為北畠顯成,即後來改名並成為村上水軍始祖的村上師清。於石津力戰而死,得年僅21歲。北畠顯家出身公家,年紀輕少但學養甚高,好讀《孫子兵法》,相當善戰,是日本有名的少年將軍之一,後世譽之為“花將軍”。討伐足利尊氏時以風林火山為陣旗,是風林火山陣旗的發明者。

2.歐陽貞

歐陽貞,字元春,號貧樂,一號石戶農。元朝分宜防里人。生於元仁宗廷祜五年(公元1318年),歿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38年),享年七十歲。他從小就受到嚴格的親職教育,淹貫經史。後拜揭奚斯(元朝文學

(圖)元仁宗元仁宗

家、史學家,今豐城人)、夏鎮(進士,宜春人,文章簡古有法,學者多宗之)為師,發憤讀書,以後工古文詞,做了小官。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正下太亂,便辭官回家。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政局穩定後,他才出頭露面。開始參加江西鄉試,中第一名解元。從此又進入仕途,先後做了考城、扶溝主簿。幾年後,因年將花甲,便請求回鄉。洪城十八年(公元1383年)他六十五歲考中了進士,僅僅是取個“學歷”而已,重回家鄉。著有《周易問辨》三十卷、《史提鉤》七十卷。詩文有《余學初集》、《龍江叢稿》、《東齋寓錄》、《貧樂集》。

人物逝世

1.拉施德丁

拉施德丁(Rashid-al-Din Hamadani)(1247年-1318年),伊兒汗國丞相,學者。出生在伊朗哈馬丹一個猶太人學者家中,後來改宗伊斯蘭教,歸附蒙古軍,30歲時,成為阿八哈汗的御醫。後被合贊汗委任為丞相。他是《史集》(Jami al-Tawarikh)的作者,受合贊與完者都汗委託,撰寫一本世界歷史全書。他召集一個編輯同仁小組,成員有中國學者,克什米爾的喇嘛,一個蒙古人,一位法國天主教士,多位波斯人,編輯一本西至英格蘭,東至中國的世界大歷史,這一嘗試比歐洲超前五百年。史集內容有四編:蒙古史,世界史,地理志,五世系。這本書是當時地球上最大的歷史書。完者都死後,不賽因即汗位。拉施德丁受政敵指控向汗投毒而獲罪。1318年7月13日,他與17歲的幼子同被腰斬,財產被沒收,直到權臣出班被處死後,才歸還財產。

(圖)鄭思肖書畫鄭思肖書畫

2.鄭思肖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又號三外野人。宋末元初畫家、詩人。祖籍連江(今福建福州)。南宋末年通過科舉,曾獻策抵抗元人南侵軍隊,未被採納。宋亡,隱居吳中(今江蘇蘇州)。為了寄託愛國情懷,鄭思肖坐臥必向南,並自號“所南”。所居之處命名為“本穴世界”,“本”字中的“十”置於“穴”字便是“宋”,“本”字去掉“十”剩下“大”,以次寓意大宋遺民。

3.東里弘會

東里弘會(?-1318年) 會和尚,中國宋代明州人。幼時出家,遊方。參於月潭圓,嗣其法。一三〇九年東渡(日本),初住禪興寺,移住建長寺。遺偈云:“無始無終,不生不減;虛空消殞,大海枯竭。”

4.程鉅夫

程鉅夫(1249-1318年)元代詩人。號雪樓,又號遠齋。建昌路南城(今屬江西)人。名文海。京山縣人。元世祖至元初年,授宣武將軍,管軍千戶。1300年,遷江南湖北道。到任後,首先對行省平章家奴中為民害者予以處罰,上下肅然。1308年,修《成宗實錄》。1312年,修《武宗實錄》。後以病乞歸田裡,特授光祿大夫

5.陳憺

陳憺(1248-1318),字伯霆,號開峰,河浦鄉的開基人,出身福建省莆田縣。二十一歲時登南宋鹹成甲科(1268年)進士,初官授翰林院侍講,年少有為,受朝廷器重,宋光宗紹熙年間任潮州州學教授,寧宗嘉定時,知潮軍州事。1318年,陳憺齎志逝世,享年七十歲,臨終時再三告誨兒輩,廉靜自持,勤讀力耕,傳承先志,匡山河。陳憺遺著今存《海陽築堤記》等篇。其逝後入祀邑忠義孝弟祠。

6.讓四世·德·包蒙

讓四世·德·包蒙(Jean IV de Beaumont) 1315年被授於法國元帥。公元1318年逝世。

文物遺址

(圖)(1318年) 趙孟頫像(1318年) 趙孟頫像

1.《歸去來辭》

藝術家:趙孟俯

年代:1318年作

名稱:趙孟俯 1318年作 行書《歸去來辭》 卷

尺寸:46.7×453.5cm

2.《趙孟頫像》

名稱:《趙孟頫像》 行書 冊頁(2開) 設色紙本

年代:1318年

尺寸:27×31.5厘米×7

作者:楊叔謙

趙孟俯題識:延佑五年提舉楊叔謙畫,時余為翰林學士承旨,年六十有五。

3.梵宗寺

梵宗寺,座落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烏丹鎮北4公里處,占地4公頃,是翁牛特旗目前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內蒙古大草原上一座較大的藏傳佛教聖地。梵宗寺始建於1318年(元延佑五年),始稱護國寺,後毀於元末清初戰火。清朝雍正年間,翁旗王爺在原址重建護衛寺,但該寺竣工不久,被1735(清雍正十三年)的一場特大山洪沖毀。清乾隆八年(1743年),翁牛特旗第五代扎薩克篷斯克,按照喇嘛的意願,把將護衛寺遷至烏丹城西北的山坡上,就是現在梵宗寺的寺址。當年修建梵宗寺共花費白銀16萬兩,由蓬斯克及其福晉宏吉達籌集。寺院建成後,乾隆皇帝御賜刻有滿、漢、藏、蒙四種文字的匾額,賜名梵宗寺,意為“佛教發祥之地”,為翁牛特旗旗廟(王爺家廟),總攬全旗喇嘛廟務,隸屬於北京雍和宮管轄,是一座漢藏合壁成的古代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