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

江孜

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因年流經這裡,歷史上人們又稱江孜地區為“年”。

基本信息

位置

江孜 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因年流經這裡,歷史上人們又稱江孜地區為“年”。清代為江孜宗,屬前藏噶廈地方政府管轄。

名字由來

江孜位於日喀則地區東郊,歷史悠久,相傳500年前,當地首領曲傑·饒敦貴桑·帕巴在江孜宗山修建了第一座宮殿,名為“傑卡爾孜”,江孜因此而得名。

標誌

這裡的白居寺萬佛塔和宗山古堡都是古城江孜的標誌,電影《紅河谷》就是在這座古堡拍攝的。1904年,英國從印度來犯,曾深入到江孜,正如《紅河谷》中所反映的一樣,歷史上西藏軍民3000人在江孜進行了一場可歌可泣的反英鬥爭,江孜由此被譽為“英雄城”,江孜宗山城堡也因而成名。

歷史

江孜江孜

在歷史上,江孜是古代蘇毗部落的都城,松贊乾布的父親囊日松贊降服了蘇毗,江孜便成為貴族的封地。江孜建城已有600年,比日喀則稍早,由於地處薩迦、後藏經亞東通往錫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豐,因此成為商旅往來的交通要道,發展成為溝通前後藏的重要通衢,為西藏一大重鎮。它位於前藏最西端,距離拉薩254千米。在鎮上,黃土蓋掩的石板路,藏漢共處的商店,不停轉動佛珠和念經輪的藏族店主,錄像室里不斷發出的港產片喧鬧的聲音,使江孜構成很典型的現代西藏城鎮。

別名

江孜江孜

然而,江孜最享盛名的,還是它作為一座“英雄城”的光榮,在這裡,曾有過一段可歌可泣的抵抗外侮的歷史。在江孜縣中心的山頂上,屹立著一座城堡,這便是聞名中外的宗山抗英遺址“宗山堡”。它有一個響亮的別名,叫“英雄城”。此處至今仍保留著1904年江孜軍民保衛祖國領土的抗英炮台。近一個世紀以前,江孜軍民在這裡譜寫了反抗外國侵略,保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英雄篇章。

寺廟

江孜江孜

宗內的白居寺之是一座名寺,主要有兩大特色,其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它原屬薩迦教派,後來噶當派和格魯派的勢力相繼進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禮。最後,還是互諒互讓。於是,白居寺便兼容薩迦、噶當、格魯3個教派,因而寺內供奉及建築風格也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另一特色是白居寺的標誌菩提塔,是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們倒不大提起。藏語稱這座塔為“班廓曲顛”,意為“流水漩渦處的塔”,這流水便是年楚河。

活動

江孜“達瑪”(意為多箭齊射)節江孜“達瑪”(意為多箭齊射)節

江孜達瑪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說在薩迎王朝時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民眾中享有根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後,他的弟子每年做祭把以表紀念,後因戰亂中斷。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兒子貢桑繞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復祭把。這一年藏曆4月10日至4月27日,貢桑繞帕為其父念經祭把,並進行娛樂活動,內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動和角力、負重等娛樂活動。到了扎西繞丹任江孜法王時,也就是公元1447年,還增添了騎射、藏戲、歌舞等娛樂活動。江孜達瑪節由此延續至今。

政權

江孜,基層政權健全,局勢穩定。解放前,江孜處於政教合一僧侶貴族專政封建農奴制度社會,社情複雜,局勢動盪不安。西藏和平解放後,曾設江孜專區,江孜是行署所在地。在撤區設縣,設定了縣、局、鄉(鎮)、行政村、村民小組政權。現在江孜局勢穩定,邊疆鞏固,民族團結,社會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政通人和,安定團結的局面。

交通

江孜江孜

江孜,地緣優越,交通便利,商貿繁榮。歷史上,它是對外經商的必經之處,也是商品和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商業貿易繁榮。如今的江孜處於拉亞黃金旅遊通道日亞公路上,毗鄰亞東。縣城東距拉薩260公里,距西藏最大的航空港貢嘎機場230公里,南距邊境小城亞東也僅215公里。既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又緊密聯結拉薩、日喀則、亞東三個不同的經濟區域,流動人口較多,經貿交易活躍,商業景象繁榮,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經濟中心。

資源

江孜江孜

江孜,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自然景觀豐富多彩,人文景點獨特奇異,民族文化風格獨特,特色產品聞名瑕爾。江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蹟眾多,唯一性強,旅遊價值高。有現今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宗政府建築遺址--宗山抗英遺址;有唯一的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聚於一寺的寺廟--白居寺,又稱“十萬佛塔”;有西藏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農奴莊園--帕拉莊園;有青藏高原上最易接近的冰川遺蹟--乃欽康桑大雪山;有集灌溉、防洪、旅遊、發電為一體的綜合水利工程--滿拉水利樞紐。礦產方面,有碳岩、粘土、高齡土、礦泉水、沙金岩、銻礦等。野生動植物有氂牛、青羊、黃羊、雪雞、獐子、紅景天、貝母等。江孜卡墊、地毯久負盛名,暢銷區內外,遠銷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奶渣、大蒜在區內也極負盛名。

農業

江孜江孜

江孜,素有“西藏糧倉”之稱。有著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在吐蕃王朝時間就已形成了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產力,現在更是西藏最重要的商口糧基地縣之一。全縣現有耕地13.4萬畝,55%的田地分布在年楚河河谷平原,主要農作物有青稞、春小麥、冬小麥、油菜、豌豆等。解放後,尤其是1980年來,立足江孜實際,堅持狠抓水利建設這根命脈,大大改善了年河農田的灌溉條件。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國家投資援建了滿拉水利樞紐工程,形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水利設施網路。1999年,上海援建的西藏唯一的一個縣級氣象雷達防雹中心正式建成,結束了“靠天收”的時代。在管理上堅持創造性的貫徹落實“兩個長期不變”的政策,實行了“五統一”和“四保證”農業發展措施,正確處理了“統”、“分”關係,堅持依靠科技興農興牧,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牧業生產。目前,江孜已成為西藏僅有的兩個糧油生產“億斤縣”之一,全縣糧油總產已占全自治區產量的十分之一,占日喀則地區產量的四分之一。

工業

江孜,工業尚屬進步階段,但發展勢頭強勁。解放前,江孜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自然經濟地區,民眾生活自給自足,無任何工業可言。民主改革後,江孜新建了糧油加工廠、卡墊廠等小型企業。改革開放以後,全縣工業步入了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先後建起了飼料加工廠、水泥廠、塑膠廠、飲料廠等一批企業。到1999年底有縣屬企業14家,其中工業11家,分為礦產、電力、輕紡、民族服裝、家俱、糧油加工、建材、農機料加工等九大門類。

基礎設施

江孜江孜

江孜,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千年古城舊貌換新顏。由於自然、經濟條件的制約和戰亂的破壞,解放前的江孜滿目瘡痍,破落不堪。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援藏工作方針實施以來,江孜在上海大後方的援助下,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江孜縣城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宗山廣場、上海路、英雄路、燦達大廈、閔行中學等一批城市標緻性建築物的已拔地而起,整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放眼整個江孜,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如今,展現在世人面前的社會主義新江孜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景象。

江孜,郵電、通訊、衛生設施完備。縣城通訊光纜和移動通訊網站已開通;鄉鎮“一點多址”微波通訊網也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文化娛樂中心、西藏唯一的縣級人民公園及街心花園,宗山文化公園正在規劃之中,有線無線電視網,調頻廣播覆蓋率分別達到60%和85%。醫療保健機構健全,每萬人擁有病床位18張,江孜浦東衛生服務中心為江孜及鄰縣人民提供了更好、更方面的醫療衛生條件。

江孜,立足實際,著眼未來,大力優先發展教育,全縣有各類學校107所,六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建成了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可容納3萬人的縣中心體育場,可進行各種類型的文藝體育活動,一年一度的傳統江孜“達馬”節就在這裡舉行。文藝體育搭台,經貿唱戲,豐富了江孜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活躍了城鎮經濟,發展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發展

江孜江孜

江孜是一片熱土。回首昨天,眾所周知,那是先人們浴血抗英,拼出來的“英雄城”,是前輩們戰天鬥地,創造的“農業大縣”。現在,同是這片熱土,我們放眼新世紀,振奮精神,搶抓機遇,迎合西部大開發,繼往開來,為農業大縣再添光彩,為英雄城再塑新形象。隨著全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到來,江孜緊緊圍繞西部大開發,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為先導,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壯大特色經濟,調整經濟產業結構為主線,以擴大開放和科技興縣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創新求實,奮力突破,鞏固提高第一產業,以農穩縣;穩步發展第二產業,以工富縣;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以商業、旅遊業活縣,從而在創新中發揮後發優勢,在追趕中實現由農業大縣向經濟強縣、小康縣的跨越。

旅遊信息

建議遊玩時間:一天

江孜江孜

最佳旅遊時節:夏秋季最佳。

旅遊景點

白居寺

白居寺位於江孜縣城東北隅,拉薩南約230千米處,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公里,海拔3900米。十五世紀初始建,是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3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廟。藏稱為“班廓德慶”,意為“吉祥輪樂寺”。

白居寺有兩大特色: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特色之二是菩提塔,又名“十萬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標誌。

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這座佛塔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們倒不大提起。

帕拉莊園

帕拉莊園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奴隸主莊園,全稱帕覺拉康,位於江孜縣城西南約4公里的班覺倫布村,位居十二大莊園之列。是目前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三大領主貴族莊園。

莊園現存房屋57間,主體樓高三層,建築配套完整,裝修考究,設有經堂、會客廳、臥室,還有玩麻將的專用大廳。至今仍保持原貌的朗生院13間,其朗生住房,擁擠,低矮、陰暗,形同牢籠,與貴族的豪華住宅形成鮮明對比。而今帕拉莊園多花樹水石和家禽畜類,整體布局類似園林,平時非常安靜。

宗山古堡

位於西藏江孜縣城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過去的西藏是行政單位,相當於縣。所以這個城堡實際上就是縣府。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政教合一,縣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宗教色彩很濃,城堡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座宮殿式的寺院。江孜是一個盆地,農業非常發達,在一片蓊鬱的色彩當中,突兀拔起一座赭黃色的石山,在石山上又突兀拔起一座白牆紅頂的城堡,就顯得特別的突出、搶眼。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是近南北向展布的乃欽康桑峰的組成部分,位於西藏浪卡子縣與江孜縣的交界處。公路通過水嶺鞍部的海拔是5045米,乃欽康桑大雪山是西藏中部四大雪山之一,山體雄偉,頂部尖錐突兀,坡嶺溝壑間終年積雪發育了多條冰川。主峰海拔7191米,卡若拉冰川的冰舌前緣海拔為5560米,最低冰層高度每年隨氣溫變化而略有升降,卡若拉冰川的融水是年楚河的東部源地。傳說古時江孜土地貧瘠乾旱,蓮花生大師便派侍從“乃欽康娃?桑布”化為一座大雪山(乃欽康桑大雪山),雪水融化後潺潺流向江孜,變成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沿河人們初嘗了乳汁般的甘露聖水,人們就把這條河叫“年”(嘗試),把這條河流經的地方叫“年堆”(年河上游),“年麥”(年河下游)。

乃欽康桑峰由於高寒,常年終日白雲繚繞,飄撒粒雪,終年累積、壓實形成厚達20—100米的冰層,冰層受本身重力影響緩慢移動形成冰川。卡若拉冰川前緣由於基岩山丘起伏,促使冰舌前緣緩慢移動的冰層頂部發生張裂。冰雪沿冰層張裂消融,形成壯麗多姿的冰塔林。在冰塔林上由於雪塵相間顯示出各種雲卷狀的奇異褶曲,猶如能工巧匠精心細雕的花紋圖案。在冰舌前緣的基岩冰蝕台地上可見數條長達10餘米、寬10—20厘米、深8—10厘米的楔型刮痕平行分布,這是其它冰川罕見的跡象,形如“創床”的導軌,使人讚嘆大自然的魅力。冰蝕台地的陡崖處,由於冰雪消融形成水花飛濺的溪流瀑布,陽光斜射彩虹起舞。冰川谷下部低洼開闊地帶,由於冰層消融和冰川退縮形成了數條扇冰緣壠崗和蜿蜒的蛇形丘。在崗丘的坡上長著高山草甸,遠處眺望猶如蒼龍飛舞,蟒蛇躍竄。車行卡若拉冰川,您不妨在路邊專為遊人搭建的藏式帳房中小憩片刻,喝一杯奶香撲鼻的酥油茶,聽一段牧女甜美的擠奶歌,騎一頭氂牛在雪山冰川下留影,采一朵雪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