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

1369年

1369年,己酉,洪武二年。正月,明軍克大同。二月,元軍攻通州,被擊退。三月,明軍入陝西,克奉元路改名西安府。李思齊以臨洮降。六月,明軍克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元順帝北走。七月,常遇春自開平還軍,病死(1330-1369)。遇春字伯仁,懷遠(今屬安微)人。追封開平王。八月,元軍攻大同,大敗。明軍克慶陽,陝西平。是冬,擴廓帖木兒圍蘭州,鏇退去。立皇陵碑,由元降官危素撰文(後改用明太祖自撰稿)。

文化紀事

纂修《元史》

(圖)《元史》《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初一日,朱元璋下詔,令儒臣纂修《元史》。他說,“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實錄。元雖亡國,事當記載。況史紀成敗、示勸懲,不可廢棄。”遂命中書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前起居注宋潦、漳州府通判王偉為總裁。征山林遺逸之士汪克寬、胡瀚宋禧陶凱、陳基、趙繒、魯曾、高啟、趙汸、張文海、徐尊生、黃篪傅恕、王鑄、傅著、謝徽十六人同為修纂。當徵召諸儒至京,元璋告諭道:“自古有天下國家的,行事見於當時,是非公於後世。所以,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史的記載。元主中國將近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歲號小康。然昧於先王之道,酣溺胡虜虜俗,制度疏闊,禮樂無聞。至其末世嗣君荒淫,權臣跋扈,兵戈四起,民命顛危。有賢智之臣,言不見用,用不見倌,天下遂至土崩。然其間君臣行事,有善有否;賢人君子,或隱或顯,其言行亦有可稱道之

(圖)常遇春常遇春

處。今令你們纂修,以備一代之史。務直述其事,勿溢美,勿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鑑戒。”遂由禮部統領,開局於天界寺,分科任事,焚膏繼晷,至八月十一日,即;突擊完成了本紀三十七,志五十三卷,表六卷,列傳六十三卷,順帝脫歡帖木兒一朝,因資料缺乏,暫付闕如。為了補成全書,朱元璋又遣儒士歐陽佑等十二人,遍行天下,徵集史料。洪武三年二月初五日,重開史局,繼續纂修。除總裁宋潦、王禕外,纂修的有趙壎、朱右、貝瓊、朱世廉、王廉王彝張盂兼高遜志、李懋、張宣、李汶、張簡、杜寅、俞寅、殷弼。至七月一日,纂修成順帝一朝的本紀十卷,志五卷、表二卷,列傳三十六卷。於是,合前後纂修的《元史》,加以潤色修訂,共二百一十卷。世譏《元史》粗率,是正確的批評。主要表現在:紀事或漏或岐,簡繁失宜,剪裁無度,取捨無方,考核不精,體例不純,不符合前史遺規,譯名不一和文字陋劣,等等。無論是時間,還是資料,就編修人員而言,條件是不足的,決定了其必然出現粗率的弊端。至於說纂修官照抄原書,似乎是失之於繁蕪,但正因此而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有利於研究,反成為《元史》獨有的優勝處。

周伯琦逝世

周伯琦(1298-1369),饒州(今江西上饒)人。博學工文章,書法尤以古篆、真書擅名當時。著《論篆書》等。

文學家顧瑛逝世

顧瑛(1310-1369)。瑛一名阿瑛,又名德輝,字仲瑛,號金粟道人,崑山(今屬江蘇)人。著有《玉山璞稿》

雜譚逸事

功臣廟之立

(圖)功臣廟功臣廟

洪武二年(1369)正月初十日,朱元璋命於雞鳴山(一作雞籠山)立功臣廟。他告諭中書省臣說;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我倡義臨濠,以全鄉曲。繼率英賢渡大江,遂西取武昌,東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念諸將相從,捐軀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報。追思功勞,痛切我懷。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廟,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人孰無死,死而不朽,乃為可貴如諸將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無窮之榮;身雖歿而名永不磨滅。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七人配享太廟。此位次,屢經刪汰,並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朱元璋論文章

洪武二年(1369)三月十四日,朱元璋與翰林侍讀學士詹同論文章作法。他說:“古人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當世之務,如典謨之盲,皆明白易知,無深怪險僻之語。至如諸葛孔明《出師表》,亦何曾雕飾為文,而誠意溢出。至今使人誦讀自然忠義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達當世之務,立辭雖艱深而意實淺近。即使過於相如、揚雄,於政事無補。自今以後,凡翰林為文,要通道理,明世務,不要追求浮藻。”

章溢逝世

章溢(1314—1369),字三益,號匡山、居士,浙江龍泉人。元守臣石抹宜孫授其官,辭不受歸鄉,隱於匡山。朱元璋取處州,章溢避入福建。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初一日,章溢與劉基、宋濂、葉琛被征至南京,授營田司僉事,巡行江東、兩淮田,分籍定稅。遷浙東按察僉事,誅盜賊,布要害,境內安寧。又治辦糧餉,盡忠職守。後召入京師。洪武元年 (1368)正月任御史中丞兼贊善大夫。時廷臣伺元璋意,多行嚴苛,章溢獨持大體。他認為憲台為百司儀表,當養人廉恥,不該以搏擊為能事。洪武二年,章溢因母喪悲哀過度,於五月二十八日感疾而死,年五十六。福王時追謚莊敏。

常遇春逝世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懷遠人。勇力過人,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投奔朱元璋。在采石之戰中,屢出奇智以挫敗元兵,進取太平。授總管府先鋒,遷總管都督,不久,守溧陽,從攻建康、取鎮江,進圍常州,以功進統軍大元帥。克常州,遷中翼大元帥。又以平陳友諒,擒張士誠,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吳元年(1367)以副將軍從徐達北征。朱元璋告諭:“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不慮不能戰,慮其輕戰。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爭甚非所望。”臨行,命兼太子少保。北征中,下山東,取汴梁,攻河南,又破元兵於通州,入元都,別下保定、河間,真定。平定秦晉,皆立大功。洪武二年(1368)四月,奉命與李文忠攻開平,六月十七日,大勝而歸。七月七日,還師至柳河川,暴病而死,年僅四十。

臨潦立為中都

朱元璋召見群臣詢問建都之地。有的說,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有的說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為宋朝故都;有的說,北平是元代都城,宮室完備,在其地建都,可省民力。元璋說:你們說得都很對,但時有不同。長安、洛陽、汴粱,實是周秦漢唐宋的國都。而平定之初,民未蘇息,我若在那裡建都,所需力役,都要從江南運輸,重勞其民,若就北平宮室,不能沒有更作,也非容易之事。今南京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勢之地,真足以建都。臨濠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我想將臨濠立為中都,你們以為如何?”群臣都說很好,很好。洪武二年(1369)九月十二日,朱元璋下詔,立臨濠為中都,令有司建設,其建置、池城宮闕,一如京師之制。

鐵券的製造

(圖)鐵券鐵券

朱元璋準備大封功臣,賜以鐵券,但不知何種式樣為宜。其時聽說吳越忠肅王鏐後裔台州百姓餞允一之家收藏有唐昭宗所賜的鐵券,便遣使索取,以其式樣,加以修改,洪武二年(1369)九月二十三日定製:式樣如瓦,共分七等。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其二,高九寸五分,寬一尺六寸。侯三等:其一,高九寸,寬一尺五寸五分;其二,高八寸五分,寬一尺五寸;其三,高八寸,寬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其一,高七寸五分,寬一尺三寸五分;其二,高六寸五分,寬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數,以記其功;中鐫免罪減祿,以防其過。字嵌以金,共制九十七副,每副各二分為左右,左頒諸功臣,右藏於內府。有事故則合之以取信。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改制鐵券,賜諸功臣

世家寶貶謫

世家寶(?一1394),字觀益河南臨潁人。其先出蒙古,本姓初,仕元賜姓世,官至集賢院學士。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五日投降,朱元璋授大理寺少卿,同年八月遷禮部侍郎。洪武二年七月初一日遷刑部尚書,十一月十八日坐事貶廬陵知縣。不久,召還任兵馬指揮使司副指揮。洪武七年九月改兩浙鹽運使司同知。洪武十五年遷臨安知府,秩滿致仕。後召至京師,奉命賑廣東興寧、長樂二縣饑民。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卒於家。

巡檢司韻設立

洪武二年(1369),以廣西地接徭僮,即於關隘衡要衝之處設巡檢司,以警奸盜,後遂增置各處。巡檢司設巡檢、副巡檢,俱從九品。掌緝捕盜賊,盤詰奸偽,洪武十三年二月初六日朱元璋遣使分視各處巡檢司。敕諭:務在士民樂業,商旅無艱。不久,改巡檢司為雜職。十月十六日,朱元璋命吏部裁汰巡檢司。凡非要衝之地,全部罷除。於是共罷三百五十四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