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年

1251年

1251年,辛亥年(豬年);大理道隆十三年;南宋淳祐十一年;越南天應正平二十年;日本建長三年。1251年在忽里勒台大會上,蒙哥被諸王擁立為大汗,蒙哥汗八年,派大軍攻宋。派其弟旭烈幾西征。世界各國的戰爭依然激烈,法國的“牧人起義”,奧地利被征服等等事件屢見不鮮。

大事記

(圖)1251年忽必烈

施滕達爾為德國東部城市。在烏赫特河畔。人口4.6萬(1984)。公元1022年見於史籍。1251年建市。

武斯特失蹤期間,皇太子的位置空置10年,於1251年宣布亨利為皇太子。

蒙哥從1251年起成為大汗,直到1259年戰死疆場。1251年在忽里勒台大會上,蒙哥被諸王擁立為大汗,蒙哥汗八年,派大軍攻宋。

白塔寺建於公元1251年,這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

1251 年,蒙哥常送焉蒙古大汗( 1251 - 1259 )以後,便派其弟旭烈幾西征。

貢噶堅贊誕生(圓寂於1251年),他更以“薩迦派學者”(即薩迦班智達或薩班)之名而著稱。臨終前他將自己的法螺和衣缽傳給八思巴,並

(圖)1251年元朝大軍

將眾弟子託付給八思巴,使八思巴成為薩迦派的第五任教主。

1251年,奧地利被強大的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征服。

1251年法國巴黎地區“牧人起義” 。

1251年,因劉秉忠舉薦,張耕、劉肅來治邢州,招撫流亡,修復水利,興鐵冶,黜貪暴,扶孤弱。不期同。

高宗十九年( 1232 )藏經雕版被入侵蒙古士兵焚毀,於是又於1236 年傾盡國力重新雕刻, 1251年再次雕成,雕版至今仍然保存在海印寺內。

阿兒渾於1251年訪問蒙哥宮廷,他發現蒙哥大汗同樣是他的堅定的支持者。在他的要求下,蒙哥把牙刺窪赤父子在河中已經建立起來的制度推廣到波斯。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遂令忽必烈主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

1251年,拔都和唆魯禾帖尼別吉在中亞靠近拔都領地的一個地方召開了忽里台。

1251年,蒙古就在今新疆中東部置別失八里行省(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在今阿姆河下游和阿富汗北部置阿母河行省(治所在今伊朗馬什哈德附近),這是在西域最早建立的行省。

烏斯藏死於1251年。據研究,他的著作《心箍》完成於1246—1251年之間。他首次根據蒙古語音特點,對畏吾體蒙文字母作了歸納,提出陽性、陰性、中性之音的學說。其方法明顯受到梵文、藏文音節字母的影響。他記錄了蒙文7個基本元音和17個輔音,共24個蒙文字母。

鐵豬年(1251年)夏,由闊端之子蒙哥汗帶八思巴至六盤山見忽必烈,結為施主與福田。

1251年,余玠乘機重整四川防務,直達被蒙古兵占領十幾年的漢中,汪德臣與鄰近各軍晝夜馳援,余玠聞其名而退。

公元1251年,欒城籍著名數學家李冶( l192-1279年)結束流亡生活,從山西東歸,“買田封龍山下,學徒益眾”。他潛心治學,誨人不倦。

忽必烈在其兄執政的蒙哥汗元年(1251年),被遣墾殖灤河上游,後以懷孟、京兆為封地,任用儒生,注意發展農桑。

來自法蘭西路易九世的使者、天主教多米尼克修會的三位教士:安德烈·德·朗朱米和他的兄弟蓋依,以及讓·德·卡爾卡松最早是於1251年4月才在凱撒里亞見到路易王。

淳礻右十一年(公元1251年),李曾伯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率軍收復襄樊兩城。

1251年, 八萬大藏經完成。

淳禧十一年(1251年),郡守劉希仁捐俸修潮濕殘破的院舍。不久,書院廢。

1251年,立陶宛的統治者,明道格斯接受洗禮,但是,在1263年他被謀殺以後,洗禮沒能在立陶宛紮根。

出生

無此年出生之名人。

逝世

(圖)1251年八思巴

李杲(1180年-1251年),(杲——注音:ㄍㄠˇ;漢語拼音:gǎo),字明之,號東垣老人,後世多稱為李東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一,開創了補土派。由於李東垣生活於北方,所以被譽為北醫。自幼喜愛醫藥,拜張元素為師。李認為人體內在元氣充足,則疾病無以發生,而元氣充足與否,關健在於脾胃是否健旺,他在所著的《脾胃論》中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當時中原戰亂,人民生活動盪,三餐不得溫飽,以致百病叢生。親創“補中益氣湯”、“龍膽瀉肝湯”等名方。

鄭清之1176年-1251年,南宋大臣。初名燮,字文叔,後字德源,號安晚,慶元道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嘉泰二年進士及第。歷官光祿大夫,左、右丞相,太傅,衛國公(齊國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舉侵宋,鄭清之進十龜元吉箴勸帝勵精圖治,未能實施,而後退仕隱居。謚忠定。

尹志平(1169年-1251年),字太和,河北滄州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掌教期間,受到蒙古大汗支持,全真道發展非常興盛。1238年將掌教傳給李志常。尹志平著作有《葆光集》,弟子段志堅收其講論為《北游語錄》。

鎮海(1169年-1251年),畏兀兒人,走遍天下的大富商,成吉思汗功臣之一。原名沙吾提,中原名稱是鎮海,俗姓田,經商於漠北。寄居克烈部,因此稱為克烈人,正史說他是景教徒,也有人說他是穆斯林。成吉思汗被王汗擊潰,逃亡呼倫貝爾草原,班朱尼河上游時,同飲河水,吃馬肉,以全副家產充作軍資,是其中一位誓師將軍之一。曾隨軍出征乃蠻、金朝,隨哲別征屈出律,隨朮赤征欽察,有大功。他曾經接見長春真人丘處機,被稱為宣差相公,護送至撒馬爾罕。成吉思汗平定花剌子模後,曾在阿爾泰山東南屯墾,稱為鎮海城,元太宗曾任命他為必闍赤,即右丞相,蒙哥即位後,因與窩闊台關係密切,與被指與畏兀兒亦都護準備在別失八里殺害回回人,因此被處死。

薩迦班智達大師(西元1182-1251年),是西藏地方家喻戶曉的人物,藏族稱他為薩迦四祖。薩迦班智達所處的年代,正是蒙古族軍事力量在中國北方崛起的時期。一二四四年,薩迦班智達六十三歲,應西涼廓丹汗(成吉思汗之孫)之請,逐和他的兩個侄子,十歲的帕思巴和六歲的恰那多傑先後趕往涼州。這是西藏宗教界的領袖人物,和蒙古王室成員建立直接聯繫的一個開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