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年

大事記

奧托四世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奧托四世(Otto IV von Braunschweig,1175年或1176年—1218年5月19日)德意志國王(1198年—1218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09年加冕)。他是德國傳統豪族韋爾夫家族中唯一成為皇帝的人。

奧托四世是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之子。他的母親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因而他是理查一世(獅心王)的外甥。生於法國的阿基坦,而在英國接受教育。在即位前,他是法國的普瓦圖伯爵。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亨利六世死後,韋爾夫家族在科隆大主教和英王約翰的支持下把奧托四世選為國王,與亨利六世的弟弟士瓦本的菲利普相對抗。教皇英諾森三世先是為奧托四世加冕,後來又轉為支持菲利普。1209年10月士瓦本的菲利普遇刺身亡後,奧托四世的王位才得到教皇和大部分德國諸侯的承認。

奧托四世起先對英諾森三世作出讓步,因而英諾森三世在1209年為他進行了第二次加冕。但當奧托四世企圖染指教皇勢力之下的西西里王國之後,英諾森三世便徹底與他決裂,並於1211年的紐倫堡會議上開除了他的教籍。英諾森三世把被他監護著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繼承人腓特烈二世立為德意志國王。奧托四世並未屈服,但在1214年7月27日的布汶戰役中,他與英格蘭國王約翰的聯軍被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擊敗。這一戰不但結束了奧托四世的政權,並具有另一重大意義:德國主宰歐洲的時代已經結束,法國成為最強大的基督教政權。

1215年,奧托四世派出代表參加教皇主持的拉特蘭公會議,試圖與英諾森三世妥協,作重獲或政權的最後努力。無奈他已被英諾森三世徹底拋棄。從此他就放棄了對王位的爭奪,退居韋爾夫家族的不倫瑞克領地。

畏兀兒歸附蒙古
蒙古帝國,是一個歷史上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為原大蒙古國的延伸,其也是歷史上世界最大的帝國與國家之一,蒙古帝國最大疆域的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1,270萬平方英里),占了世界土地面積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為20世紀時蘇聯的1.5倍,現今俄羅斯的1.9倍,含蓋了當時疆域內1億的人口。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鐵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貝加爾湖南岸,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即先後與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敵對,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控制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然而,蒙古帝國在1260年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走向分裂。1264年忽必烈(即元世祖)擊敗阿里不哥後,於1271年在中國中原建立了元朝(大元帝國),並隨後於1279年滅南宋。與元朝並存的還有統治了中亞、西亞、東歐等地的四大汗國,[2]後者已經各自分裂出來並處於獨立地位,各自為政,原“大蒙古國”已不復存在。後四大汗國又陸續分出其他的小汗國。元朝則滅亡於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的1368年,其後明朝長期和四大汗國與其他分裂出來的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6世紀所有大小汗國完全滅亡時。

畏兀兒(Uihur)是元代對高昌回鶻國的稱呼,實是來自突厥語 Uighur 的音譯。學界習慣稱呼為“高昌回鶻”,日本學者慣稱之為西州回鶻,即現在的維吾爾族。元代有多種譯法:畏兀兒、畏吾兒、偉兀、偉吾而、衛吾、委兀、外五、瑰古、烏鵒、畏午兒等。宋代稱高昌回鶻。他們是聯族。意思是聯盟,祖先是由烏揭與丁零組成,即唐朝的回紇 (回鶻人)。穆斯林史家稱托古茲古茲。
蒙古軍攻入西夏
天主教方濟各會建教團。
劍橋大學建校。
據傳說,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在1233年給與劍橋“校長及大學學者”以保護的確認,進一步確認了劍橋作為大學的地位。

大學的31所學院都是獨立的教學機構,享有很大的自治權。例如,各學院可自行決定錄取學生(雖然這項政策在2003年曾被重新檢討過),並對學生和教職人員的福利及教學安排自主安排。他們可以任命自己的研究員或教授。很多學院都比較或非常有錢,但是劍橋大學本身卻資金短缺。

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於1284年建立,其他的學院在14世紀和15世紀陸續建立,完整的列表見下,但是還有一些已經合併或不存在了。

出生

許衡,中國元朝學者(逝世1282年)
許衡(1209年~1281年), 字仲平,又稱魯齋先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元代理學家、教育家。

許衡十六歲時,下決心求學,一心研究儒家經典。1232年,蒙古軍攻破新鄭,許衡被俘,但是後來獲釋。6年後科舉中選,遂以教學為業,與當時著名的隱士竇默一起談論學問。1242年,許衡得程頤的《易傳》、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國小》等書,從此以此傳授門徒。1254年,忽必烈置宣撫司,以許衡為京兆教授。1258年還居河內。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位,遂召許衡北上。次年,官國子祭酒,不久辭職還鄉。中統三年,復入朝,但因病燕京,至元元年(1264)歸鄉。二年,忽必烈再召,許衡奉命即赴,四年,告病還,不久復召入。七年,官中書左丞。許衡劾阿合馬專權,世祖不聽,於是又請求解職。八年,官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置國子學。許衡致力教學,用國小、四書,及所著《大學直解》、《中庸直解》、《大學要略》、《編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十年,許衡辭職歸懷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與王恂、郭守敬等人商定曆法。十七年致仕還鄉,次年去世。

許衡五進五出,但從未被重用過。他的主要業績是奠定元朝國子學基礎和闡揚程朱學說。所以元代有不少人推崇他是朱熹的繼承者。他的著作收在《魯齋遺書》中。
艾布·穆罕默德·穆沙拉夫丁·薩迪·設拉子,伊朗詩人,大約出生於1209年(逝世不詳)
1月5日——理察·康維爾,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逝世1272年)

逝世

(圖)濟公塑像濟公塑像

濟公——中國宋朝和尚(出生1148年)
濟公(1130年-1209年),又被稱為濟顛和尚、濟公活佛,原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傳說中的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聞名。

18歲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慧遠為師。不喜頌經打坐,不戒酒肉,更喜食狗肉,語言詼諧,穿著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故又被稱做濟顛。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則被百姓稱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在明清之際,民間許多說書人,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他的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他的原型據說是來自於南北朝梁武帝時代的寶志禪師。

在融入民間信仰之後,逐漸變成一位帶有佛道兩家特色的神明。一貫道以濟公為他們崇拜的神祗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