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中國地名]

鎮海[中國地名]
鎮海[中國地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鎮海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境東北部,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冀,東海沿岸。東屏舟山群島,西連寧紹平原,南接北侖港,北瀕杭州灣,與上海一衣帶水。2013年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寧波市鎮海區為第一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鎮海區轄4個街道、2個鎮,2012年底,戶籍人口22.76萬人,陸地面積244.28平方千米 ,海岸線長21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亞洲十大煉廠——鎮海煉化 亞洲十大煉廠——鎮海煉化

鎮海歷史悠久,小港橫山下、沙溪蛇山山麓,均發現有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遺蹟。

春秋末越國建國後,其地始有所歸屬。

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會稽郡,立句章縣,因本地處句章縣治之東,故稱句章東境,為時843年。

唐武德4年(621年)析古句章,分置姚、鄞兩州。八年,更鄞州為鄮縣,本地改稱鄮縣東境。唐元和四年(809年),在鄮東甬江口建望海鎮,為鎮海建治之始。

抗法遺蹟——鎮海安遠炮台 抗法遺蹟——鎮海安遠炮台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5月,吳越王錢鏐巡視明州,築城於望海鎮;閏八月,錢鏐因望海鎮地濱海口,有漁鹽之利,奏置望海縣(《太平寰宇記》),為建縣之始。未幾改為定海縣。當時縣境僅 轄清泉、靈緒、崇邱和金塘四鄉。

宋熙寧十年(1077年)劃鄞縣靈岩、泰邱、海晏三鄉歸定海,元豐元年(1078年)劃金塘隸昌國,清泉析為東西兩鄉,自此縣轄七鄉,定為上縣。

元時建置襲宋制。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昌國廢縣改衛,原昌國縣境(今舟山市)統隸於定海縣,直至清康熙年間。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原定海縣為鎮海縣,定海建名達778年。次年,析出原昌國境另建定海縣。至此,舟山歸屬鎮海為時300年。鎮海縣建置相沿民國時期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因政治和經濟建設等因素,建置更迭與縣境變化甚頻。1954年底,龍山北部10個鄉鎮劃歸慈谿縣(今慈谿市);慈東的河頭、長石等5鄉劃屬鎮海;杭州灣口灘滸島劃歸嵊泗。1958年自餘姚縣劃入汶溪鄉;同年底撤縣併入寧波市,1963年1月恢復鎮海縣建置。1985年7月,再次併入寧波市,同年10月正式撤銷縣建制,建立寧波市鎮海區,鎮海縣名共歷299年。縣自始建至撤銷為時1077年。

行政區劃

鎮海區地圖 鎮海區地圖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鎮海區轄4個街道、2個鎮,24個居委會、62個村委會:蛟川街道、駱駝街道、莊市街道、招寶山街道;澥浦鎮、九龍湖鎮,鎮海區府位於招寶山街道。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鎮海地處北緯30°、東經121°,中國東海之濱,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冀,寧紹平原東端,東屏舟山群島,西連寧紹平原,南接北侖港,北瀕杭州灣,東接北侖區、南接江北區,西連慈谿市、北臨東海,與上海一衣帶水。自古以來鎮海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口岸之一,素有“浙東門戶”之稱。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和舟山跨海大橋的建成,鎮海成為西聯寧波,北通上海,東鄰舟山的交通節點。

地形地貌

鎮海區陸地面積244.28平方千米 ,地形狹長,地勢西北、東南兩端高,中間平,甬江由西南流向東北入海,橫貫境內中部。全區地形分西北平原低丘、中部丘陵平原和東南丘陵島嶼三大類型。甬江以北為西北平原低丘,屬寧波北部水網平原,系全新世沖積、海積湖泊、河泊淤積形成,地表高程2~3米(黃海高程系。下同)。平原西北緣為低山丘陵,屬四明山余脈,高程均在100~400米之間。甬江以南為中部丘陵和平原間隔地帶,其丘陵屬天台山余脈,高程多在200~500米之間。以靈峰山體相隔,山以西稱長山平原,與鄞東平原連成一體,為第四紀沖積、海積和湖泊、河泊淤積形成,地表高程2~3米;山以東為大碶─柴橋平原,北沿金塘港,西南兩面為靈峰山和太白山山腳線,亦為第四紀海浸沉積形成,地表高程2~3米。境內東南丘陵島嶼,稱穿山半島。其山體系天台山余脈延伸,半島南北兩側棋布大榭、梅山等島嶼20餘個。環海山間多峽谷平原,系洪積和海積形成。

氣候特徵

鎮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3℃,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持續時間231天至235天。年有效平均積溫4920℃至5030℃。無霜期237天,年降水量1310至1370毫米,年雨日148天。年日照時數為1944.3小時,日照率為44%。但夏秋間的颱風,春季低溫多雨和秋季多陰雨。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全區按戶籍口徑統計的總戶數93279戶,人口235294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85‰,死亡率4.90‰,人口自然增長率4.95‰。全區女性初婚人數702人,一孩率55.0%。

民族

鎮海區屬於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基本上沒有世居的少數民族,在鎮海區的少數民族多是從外地遷入。鎮海區有少數民族常住戶藉人員800多人,26個民族(畲、苗、土家、侗、蒙古、壯、滿、回、藏、布依、高山、維吾爾、俄羅斯、瑤、白、佤、仫佬等),來源以婚嫁和大中專學生就業為主,少數民族流動人口5000多人。

自然資源

水文資源

甬江與招寶山大橋 甬江與招寶山大橋

鎮海區平均水資源總量52889萬立方米(含重複利用水),其中地表水資源48759萬立方米,占總量92.2%;地下水資源4130.72萬立方米,占總量7.8%;人均水占有量1100立方米,畝均水量1230立方米。鎮海區多年平均降水總量11.00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470~920毫米;徑流總量5.09億立方米。時空分布規律與降水相似。

潮汐資源

甬江口屬非正規半日潮型,24小時50分為一周期,漲潮、落潮時差為6小時左右。但受天氣變化等因素,漲潮時間誤差為1小時左右;鎮海最大潮差1.9米,平均潮1.75米;表層平均漲潮流速69厘米/秒,平均落潮流速58厘米/秒。

海浪,鎮海附近出現海浪有風浪、涌浪和混合浪3種類型,但以混合浪為主。海面出現海浪波高平均值0.5~0.8米,最大波高1米左右,周期3.0~4.0秒,浪向多偏東。冬季海面經常出現8~10級偏北大風,由此產生偏北大浪,涌浪平均波高0.5~2.5米,最大波高1.0~3.0米,周期4.5~6.0秒。

灘涂資源

鎮北塗。區東北沿海,東起鎮海港區外游山,西北至澥浦巴子山,外沿灰鱉洋,東西長16.5公里,南北寬1.5公里,面積20.8平方公里。系淤泥、粉砂泥組成,落潮時間長,塗泥深厚,盛產泥螺、黃蛤、跳魚等塗產。

動物資源

鎮海區有獸類29種,據民國《鎮海縣誌》記載,在明清時代,江南常患虎災,白晝齧人;數次猛虎入城。最後至1941年郭巨斢岙獵獲1頭,解放後矢見。其它獸類數量日益減少,野豬類有所增加。常見鳥類有42種,原有老鷹、喜鵲、烏鴉、百哥甚多。自抗戰開始至解放初期因大松林及樟、柏古樹砍伐嚴重,獸類鳥類失去築巢場所而銳減,至今僅山區偶而有見。兩棲類動物-鎮海棘螈,產於瑞岩寺林場溪流,為浙江省保護動物。

植物資源

海灘涂草本植被,總長約89.7公里,灘涂塘堤兩岸蘆葦叢生,塘下灘涂尚有三棱藨草、鹽田鹼蓬、小飛蓬等,草本植被覆蓋率40~70%。沿海丘陵針葉林占鎮海區林地30.92萬畝的90%,暖性針葉林主要有馬尾松、黑松和杉木,其中馬尾松達19萬畝;溫性針葉林主要柳杉、金錢松等,僅少量分布。沿海丘陵闊葉林,現存多為次生類型,主要由石櫟、青岡、苦櫧、楓香、木荷、赤皮椆、紅楠等,多分布在林場、共同、楊岙和招寶山。沿海平原竹林植被,常有香樟、木荷、杉木、毛竹。

交通運輸

航運

光緒十六年(1890),置海龍輪首航鎮甬線。

1896年行駛寧波─舟山─海門的濟安客輪在鎮海靠埠。

1898年雲龍足踏輪行駛鎮甬線。

光緒二十八(1902)有3艘輪駛五山頭線(舟山群島)。

1936年間,在縣城靠泊大小班輪29艘,共23566噸位。

1937年“七·七”事變後,是年冬甬江口沉船封港,自此外海航運業一落千丈。至解放後逐漸復甦。

公路

1931年9月始建鄞鎮慈公路,1933年8月建成,全程44.2公里,鎮海縣境31.82公里。
1932年10月由鄞鎮兩縣籌築寧穿公路,1934年7月建成,1938年2月路基掘毀停車。
1935年1月建成鎮駱公路,由鎮海縣城至駱駝,長13.5公里。1938年路毀。
1933年至1936年連成自鎮海江南至大碶的鎮大公路,全長14.3公里。1938年初掘毀。
1935年1月建成慈龍公路。自慈城南門至龍山邱王,全長19.2公里,縣境內長13.2公里。1938年春路毀。
1935年1月建成自汶溪至駱駝的汶駱公路,長8.15公里,1938年春路毀。

截止2013年,區內主要公路有329國道(鎮海段)、長邱線、莊俞公路、汶駱公路、駱霞線、鎮駱公路、河橫公路、海天公路、寧鎮線、望海公路、慈海公路。

高速公路

寧波繞城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

鐵路

1916年在伏龍山南麓的三北輪埠公司碼頭配套的龍山鐵道建成,長約1.6公里,行駛小火車自站房至碼頭,運送貨客。1937年底拆毀。自大碶瓔珞河頭越育王嶺至鄞縣寶幢鐵軌,長3公里,由大碶人樂振寶出資承建,1933年建成行駛小火車。1941年被日軍拆毀。

政治

主要領導

區委書記薛維海
區 長 魏祖民
副區長 李 斌
副區長 包志安
副區長王兆波
副區長張 穎
副區長林偉明
副區長胡央娣
副區長鍾愛紅
副區長黃雲峰
本表格參考資料來自鎮海區人民政府網、鎮海新聞網

機構設定

辦公室 發改局 經信局 公安分局計生局
教育局 科技局 民族宗教事務局 經濟合作局審計局
監察局 民政局 司法局 安監局衛生局
財政局 人社局 環境保護局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商務局
住建局 城管局 農業局 統計局廣電局
本表格參照資料均來源於寧波市鎮海區人民政府網

經濟

綜述

鎮海區 鎮海區

2017年,鎮海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08.72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7億元,增長1.2%;第二產業增加值666.13億元,增長2.7%;第三產業增加值236.12億元,增長8.2%。三次產業之比由2016年的0.8‥73.6‥25.6調整為2017年的0.7‥73.3‥26.0(見圖1)。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33萬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5.82萬美元)。

全年全區實現財政總收入114.44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48億元,增長8.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2.89億元,比上年增長19.2%(見圖2),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1.14億元,增長85.3%;住房保障支出3.14億元,增長25.4%;節能保護支出2.11億元,增長66.0%;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59億元,增長17.5%。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8%(見圖3)。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呈現“七漲一平”格局,其中,居住類上漲4.6%,醫療保健類上漲3.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2.5%,交通和通信類上漲1.0%,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0.7%,食品菸酒類上漲0.3%,衣著類上漲0.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與上年持平。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106.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113.0%(見圖4)。

去產能取得實效,全年淘汰市級落後產能項目5個,騰出用能空間3.9萬餘噸標煤,盤活存量土地164畝。商品房庫存持續下降,全年商品房待售面積48.9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3%。企業槓桿率不斷降低,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企業成本繼續下降,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三項費用比上年減少0.8元。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0.78億元,比上年下降16.5%(見圖6)。從產業投向看,第二產業投資79.28億元,比上年下降16.5%,其中,工業投資79.09億元,下降16.7%;第三產業投資211.49億元,比上年下降16.5%,其中,房地產投資70.25億元,增長5.8%。

第一產業

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04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其中,農業產值9.38億元,增長3.8%;林業產值0.34億元,增長4.7%;畜牧業產值0.86億元,下降11.4%;漁業產值0.11億元,下降21.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35億元,增長8.4%。農作物播種面積14.09萬畝,比上年增長6.4%,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49萬畝,增長1.9%;蔬菜播種面積4.59萬畝,增長5.3%;花卉苗木種植面積2.73萬畝,增長12.2%。糧食產量1.98萬噸,比上年增長2.9%。蔬菜產量8.96萬噸,比上年增長5.4%。

全年全區農田基本建設開工1處,建成1處,累計完成土石方22.47萬立方米,興建防洪渠道10條,疏通河道82條。農業機械化保持較高水平,年末全區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5.16萬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機43台,小型拖拉機及手扶拖拉機164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586台,聯合收割機56台。機播面積9.25萬畝,機割面積3.16萬畝,機耕率、機割率和機灌率均達99%以上。

第二產業

全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230.32億元,比上年增長19.4%(見圖5);工業增加值(生產法)516.3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1%;利潤總額229.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4%。企業梯隊培育繼續加強,年末全區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35家,其中,工業總產值超1億元、5億元和10億元的企業分別達到182家、40家和20家,分別比上年增加16家、7家和5家。工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全年綠色石化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396.18億元和91.5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8%和11.8%。

全年全區實現建築業總產值431.52億元,比上年增長1.3%。建築業企業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938.6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3%;房屋建築竣工面積720.2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2.8%。年末全區擁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施工企業71家,比上年增加5家。

第三產業

全年全區實現商品銷售額1214.24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批發業商品銷售額1046.64億元,增長14.1%;零售業商品銷售額167.60億元,增長10.8%。全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3.21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49.54億元,增長8.7%;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67億元,增長13.8%。年末全區擁有限額以上貿易企業281家,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68.45億元,比上年增長2.4%,利潤總額3.94億元,比上年增長17.7%;擁有12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全年實現成交額1251.29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大宗生產資料交易中心實現成交額913.00億元,增長22.2%。物流樞紐港提升發展,保稅物流中心品牌效應初顯,液化品保稅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全年全區實現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475.09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其中,進口總額254.15億元,增長20.5%;出口總額220.94億元,增長17.7%。全年全區引進外商投資項目27個,比上年下降12.9%;總投資額7.9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9%;契約利用外資3.6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1%;實際利用外資2.5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2.0%。

年末全區擁有星級賓館8家,旅行社5家,A級旅遊景區(點)5個。全年全區旅遊綜合收入68.71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其中,國內旅遊收入66.73億元,增長19.7%;國際旅遊外匯收入2937.13萬美元,增長13.4%。接待國內旅遊人數972.9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接待入境旅遊人數6.1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5%。招寶山旅遊風景區、九龍湖旅遊度假區、寧波幫文化旅遊區、十七房景區和寧波植物園接待遊客人數分別達到159.95萬人次、134.50萬人次、92.63萬人次、54.61萬人次和49.94萬人次。

年末全區擁有營運性公路運輸工具5782輛。航運業總運力達到154.57萬噸。路網體系更加完善,三官堂大橋及接線建設進度過半,軌道2號線二期、5號線、招寶山大橋連線線、寧鎮路改造等工程建設有序推進。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最佳化公交線路2條,新增新能源公車50輛;年末全區擁有公交線路38條,公車350輛,營運計程車101輛,公共腳踏車4700餘輛,共享腳踏車約7000輛。交通治堵取得成效,建成專用停車位8389個,完成老舊小區停車位改造217個。

全年全區郵政業實現業務總量9561萬元,比上年增長22.8%;郵政業務收入7148萬元,比上年下降10.8%;傳送信函量59萬件,比上年下降28.0%;報刊訂銷量2613萬件,比上年增長3.8%。全年電信業實現業務收入6.85億元,比上年增長2.1%,年末擁有固定電話用戶12.2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81.96萬戶,網際網路用戶20.01萬戶。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84.3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6%(見圖7),其中,第一產業用電0.15億千瓦時,增長13.8%;第二產業用電73.39億千瓦時,增長2.8%,在第二產業中,工業用電73.01億千瓦時,增長2.8%;第三產業用電6.60億千瓦時,增長8.8%;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18億千瓦時,增長8.3%。電力日最高負荷145.33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0.7%。

年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幣各項存款餘額675.51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住戶存款餘額301.67億元,增長2.1%;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257.48億元,增長10.6%。年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幣各項貸款餘額68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住戶貸款餘額201.97億元,增長42.7%;非金融企業等貸款餘額480.10億元,增長1.9%。

全年全區證券機構證券成交總額1013.71億元,比上年下降14.7%,其中,股票成交額749.84億元,下降21.2%;基金成交額10.83億元,下降52.3%。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餘額2.79億元,比上年下降40.9%。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數4.80萬戶,比上年增長2.8%,其中,A股4.69萬戶,增長2.9%。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17年,鎮海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15家,區級科技(科普)示範基地15家,科技型企業216家,企業工程技術中心216家。全年舉辦各類科技培訓60次,獲得專利授權1871項,通過鑑定的科研成果20項,引進高新技術項目50項,認定登記的技術契約238份。年末全區擁有省名牌產品25個,市名牌產品32個。

教育

鎮海中學 鎮海中學

截至2017年,鎮海區擁有幼稚園56所,在園幼兒14189人;國小23所,在校生24293人;國中8所,在校生9677人;高中4所,在校生5039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2500人。幼兒入園率達99.96%,國小入學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100%,高中入學率達99.6%,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100%。聯考一段上線率達47.3%,鎮海中學聯考再創佳績,在全省前10名中占據5席。教育設施加快建設,尚志中學、赫威斯肯特學校建成投用,新建校舍面積3.67萬平方米。

全年全區新引進國家“萬人計畫”人才3名,市“3315”人才6名,引進落戶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11個;組織各類人才招聘活動131場;引進和培養博士22人,碩士及副高以上253人;接收各類大中專畢業生2625人,其中,碩士生98人,本科生1549人。年末全區擁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9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0088人,其中,高級1824人,中級9082人。

文化

“截至2017年,鎮海區厚德鎮海”建設深入人心,1人獲評“中國好人”,2人獲評“浙江好人”,7人獲評“寧波好人”。“書香鎮海”建設持續推進,招寶山街道入選省首批“書香城鎮”。文化“創優工程”再出成果,5部作品獲省、市“五個一工程”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全區擁有鎮(街道)文化站6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505個。全年組織大型文化演出活動132場,民眾性文化活動468次。年末累計開通有線電視用戶9.7萬戶,其中,農村3.25萬戶。全年新開通數位電視小區6個。

衛生

截至2017年,鎮海區擁有各類醫療服務機構239家,其中,醫院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家,社區衛生服務站56家,村衛生室83家,門診部12家,疾控、衛生監督所1家,婦保機構1家。全區共有醫院病床2314張,擁有專業衛技人員3514人,其中,醫生1310人,護士(護師)1470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病床98.3張,醫生55.7人。

體育

截至2017年,鎮海區成功舉辦第三屆九龍湖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全年全區獲得國家級金牌26枚,銀牌10枚,銅牌1枚;獲得省級金牌38枚,銀牌13枚,銅牌19枚;獲得市級金牌53枚,銀牌51枚,銅牌51枚。全年組織開展各類民眾性體育活動302次,參與人數5.6萬人,新增和更新各類健身路徑130套。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鎮海區區屬參加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21.30萬人、22.30萬人、16.28萬人、18.59萬人和14.8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9%、4.9%、5.0%、14.9%和5.5%。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全區擁有各類福利機構7家,床位2040張,福利企業19家。全年支出各類救助金5191萬元,募集慈善捐款2935萬元,納入低保對象人數937人,發放低保金963萬元。

風景名勝

九龍湖風景區

九龍湖 九龍湖

九龍湖旅遊區總面積36.05平方公里,屬中丘地貌,內有九龍湖水庫、郎家坪水庫、小洞岙水庫和三聖殿水庫四個水庫,水域面積達3平方公里;北面的達蓬山高428米,為旅遊區最高峰。

九龍湖旅遊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植被良好,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九龍湖旅遊區依山傍海,旅遊資源豐富。九旅遊區北部的達蓬山上有佛跡寺、佛跡洞、秦渡庵、千人壇、方臘寨、求仙亭等人文勝跡,唐代名寺香山寺也在重建中。旅遊區內還有文種橋、淨圓寺、小洞岙唐代青瓷窯址等景點。

鎮海口海防遺址

招寶山上戚繼光修建的威遠城 招寶山上戚繼光修建的威遠城

鎮海口海防遺址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鎮海甬江入海口一帶。鎮海招寶山被稱為“浙東第一山”,和北侖小港招寶山金雞山一道成為“郡之咽喉”,地勢險要,歷代為海防要地。宋設沿海制置司,由統制、統領率水軍駐此,扼守海道。明初置定海衛,抗倭時盧鏜、俞大猷、戚繼光先後駐守,並建威遠城。鴉片戰爭時,欽差大臣裕謙監防督戰,林則徐協助海防。中法戰爭時,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寧紹道台薛福成等築防禦敵。1940年7月,國民政府軍隊第十六師、一九四師與登入日軍激戰退敵。歷次抗擊外敵入侵中,留下諸多海防歷史遺蹟。以“商舶所經,百珍交集”,命名的招寶山上現存威遠城、月城、安遠炮台等古蹟,既是抗禦外侮的海防歷史博物館,又是旅遊之地。

鎮海樓

鎮海樓 鎮海樓

鎮海樓位於鎮海城區中心,始建於南宋,重建於明洪武年間。樓台用條石砌成,長32.8米,高5.9米,是當地海防的歷史見證。

鎮海後海塘始築於唐乾寧四年(897年),距今已有1090餘年歷史,現有部分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建,解放後曾有所加固。海塘東起巾子山麓,西北至俞范嘉燮亭(蛟川街道),全長4800米,寬3米,高9.9米至10.6米,為夾層石塘,東段1300米為“城塘合一”部分。這種形制為浙江省沿海所罕見。由於城區的發展和灘涂的開發,後海塘現已失去了捍城防訊的功能。1989年12月,後海塘被公布為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是由鄭氏先祖在南宋時期,從河南滎陽遷徙鎮海而建。經保護性修復、開發,現已形成民俗文化旅遊勝地和中華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基地。村落設計呈棋盤形,整體建築以幢為單元連成庭院,融合了北方“合院”的大氣,浸染了南方樓榭的玲瓏,是中國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落。景區一期保護工程占地100餘畝,規模宏大。據史書記載:十七房有三寶,旗桿最多,最高,寧波都能看得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會幹涸;十七房馬頭牆最多,一級要比一級高,颱風吹不倒。鄭氏十七房是寧波商幫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十七房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鋪,有坊。宅外有環河,家家有埠頭,小河外有大河,河邊小橋流水,楊柳拂岸。十七房水系直通寧波、海上,從這裡走出了晚清最大的全盛民信局創辦人鄭景豐、“老鳳祥”創始人鄭熙、老北京“四恆銀號”興辦人鄭世昌,中國第一家大型冷藏企業的開創者鄭方、英雄墨水肇始者鄭尊法等一批批商業巨子。

招寶山風景區

招寶山位於鎮海城東北部,古稱侯濤山,又名鰲柱山。侯濤即由“波濤洶湧,驚浪拍天”得名;鰲柱皆因山巔原建有“插天鰲柱塔”;招寶則是“南舶所經,百珍交集”,寓有“招財進寶”之意。

招寶山 招寶山

招寶山南北長0.6公里,東西寬0.32公里,占地22.6公頃,最高點海拔80.2米,是寧波市風景區之一。距寧波市區15公里,南吞甬江,北臨東海,西接古海塘,與南岸的金雞山隔江相對,是六邑之咽喉,“全浙江之關鍵”的水陸要衝。自唐宋以來,鎮海一直為中國海防和商貿重鎮,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招寶山見證了鎮海歷史發展的全過程。

招寶山景區由15個風景點和紀念地組成,即:威遠城、安遠炮台、吳公紀功碑亭、巾子山、第一山碑、半山亭、攬江台、棋子坪、明清碑碣、寶陀禪寺、觀音閣、寶泉池,摩崖石刻、紫竹林、登雲坊。

名優特產

紅哺雞竹、鎮海金橘、長毛兔、榨菜、梭子蟹、豬油湯糰、小黃魚、丹桂等。

城市榮譽

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

浙江省首批小康縣(區)

中國院士之鄉

中國書畫之鄉
浙江省級生態區
中國科普示範區
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縣、區)
中國技術市場工作先進集體
中國文化先進縣(區)
國家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
中國社區建設示範城區
中國文化先進區
中國體育先進區
中國綠化先進集體
浙江省養老服務社會化示範縣(市、區)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歷史文化

鎮海龍鼓

鎮海龍鼓 鎮海龍鼓

鎮海龍鼓是汲取本地傳統龍舞和鑼鼓經精華,經重新整理、揉合,創編的一種大場面、大氣勢同時又富于海洋風格的全新民間表演藝術品種。其初創於1999年,2000年獲浙江省廣場舞蹈大賽金獎,2001年獲中國民間文藝“居庸關長城杯中華鼓舞大賽山花獎”等多種獎項。

鎮海龍鼓演出時,可根據需要,決定演出時間長短與出場人員多寡。隊伍多時可達百人,少則四、五十人亦可。

鎮海龍鼓從傳統的舞龍和鑼鼓經中創新而成。其主要表演形式為龍形鼓2條,每條113節,分則為鼓,合則成龍,另置14隻大、中、小型京鼓、紅堂鼓和定音鼓(其中最大紅堂鼓直徑1.6米),又有大、中、小鑼與鈸54(面)副。表演時,以鼓為引,鑼鈸齊鳴,或作長龍狀翻動、奔走,或隨鑼鼓節奏的變化,作各種隊形變換。

蛟川走書

早期蛟川走書僅一人演唱,沒有樂器伴奏,也無後場和唱,藝人只用兩隻酒盅,一根竹筷,有節奏的敲打,自唱 自和。

抗日戰爭前夕,逐漸演變成以一唱一和的形式,在廟宇、祠堂或曬場地用木板搭成一個小平台,演唱者開始用靜木、紙扇、手帕等作小道具,伴奏也改用竹板、竹鼓打出有板有眼的節奏,並在落調時用清口唱和“哎哎哩啊……”的基本調。

抗戰勝利前夕開始使用二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

解放後發展到多檔形式,有時還增加琵琶、三弦、簫、笛等多種樂器伴奏。

蛟川走書是寧波地方曲藝中的一個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獨具的曲種。追溯淵源,據蛟川走書老藝人口傳,約光緒年間,一個住在鎮海縣城小南門名叫謝阿樹(又名謝元鴻)的蛟川走書藝人,因所住小南門拱形城牆上刻著“蛟川”二字,遂以此為名,稱“蛟川走書”。

著名人物

世界船王——包玉剛 世界船王——包玉剛

鎮海是海外“寧波幫”的重要發源地。湧現了以世界船王包玉剛、影業巨擎邵逸夫和應行久以及港澳兩地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曹其真等人士為代表的鎮海籍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外籍華人有5000餘人。鎮海籍的科學家、藝術家層出不窮,生物學奠基人貝時璋、英國諾丁漢大學原校長楊福家等是26位鎮海籍中國“兩院”院士中的傑出代表,並湧現出了連環畫家賀友直、國畫家顧生岳、油畫家陳逸飛等20多名書畫家。

虞洽卿(1867~1945)出生在龍山(今慈谿市)一家小雜貨鋪里。6歲喪父,靠其母做針線活撫養成長,僅讀了3年私塾。15歲時到上海為學徒,曾在魯麟洋行和道勝、荷蘭銀行當買辦。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向清廷捐了個道台虛銜。進而籌資創辦航運企業。歷任上海總商會會長、中國工商協會會長、中國商會聯合會副會長、上海航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等職。

葉澄衷 葉澄衷

葉澄衷(1840-1899)1899年9月於上海虹口張家灣捐地28畝,出銀10萬兩,創辦澄衷學堂(後改名澄衷中學),但未及建成,便於光緒二十五年十月逝世。其子貽鑒、貽釗承父志,兩次捐銀20萬兩辦學,使澄衷學堂成為上海創辦最早、聲譽最隆的民辦學校之一。

蕢延芳(1883~1957)出生於石門前蕢村的一個貧農家裡。民國18年到浙江興業銀行,任該行董事,經營房地產業,先後擔任上海市房地產業同業公會主任委員、上海市政府土地估價委員會主席等職。民國24年任新裕紡織廠經理。民國35年浙江實業銀行購得英商匯德豐洋行的揚子江拖駁公司,該行邀其出任總經理,墊款5萬元,作為蕢的股金。此後,浙江實業銀行將所屬的和新紗廠、雲飛汽車公司、四明電話公司、寧穿(寧波至穿山)長途汽車公司交由蕢經營。人稱“寧波幫”。

方液仙:1893年12月生於上海,是近代鎮海方氏子弟。

邵逸夫:香港邵氏兄弟影業有限公司總裁,是影業之王,曾被香港學術界投票推選為最成功的十大企業家之一。他的“邵氏影業”也曾被列為香港十大財團之一。

包玉剛(1918~1991)莊市鎮鍾包村人,系包兆龍次子。人稱“東方船王”。1963年加入英國籍,1976年英國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及日本天皇授於勳章、獎章。

朱楓:女,1905年生,城關朱家花園人。出身富裕家庭。1937年“七·七”抗戰開始,投入救亡宣傳活動,參與救護遭日機轟炸的死傷人員。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壯烈就義。

唐弢(1913~1991)莊市鎮人。195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是第二、三、四屆中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中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林漢達(1900~1972)1956年8月當選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原教育部副部長,第一至三屆中國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