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寶山

招寶山

招寶山是寧波市十大風景遊覽區之一,是寧波市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宗教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遊覽區,也是鎮海口海防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招寶山距寧波市區15公里,位於寧波甬江出海口,是鎮海關隘、甬江咽喉、海防要塞,素有“浙東門戶”之稱。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招寶山招寶山
招寶山因為“潮汐出入可經”,波濤洶湧,駭浪滔天,又名候濤山。又因山巔原建有“插天鰲柱塔”,故又稱鰲柱山。其他處海口,“商舶所經、百軫交集”,改稱招寶山,寓“招財進寶”之意。招寶山“固六邑之咽喉,全浙之關鍵,而為商船出入之要道也,歷來是兵家的必爭之地,為了抗擊外來的侵略和騷擾,多少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在這裡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招寶山山勢峻險,景色秀麗。主要景點有“鰲柱插天”、“千帆破浪”、“蜃樓現幻”、“山樓觀旭”、“龍洞出雲”、“梵台秋月”、“棋子枰”、“半山亭”等

遊覽路線

招寶山風景區有三條上山通道,這三條通道景色各異:“中峰古道”為舊有的磐陀石階路,經修整後仍為上山主道,路面寬闊,沿途第一山碑、半山亭、攬江台、棋子坪、明清碑碣、威遠城等古蹟目不暇接;“南陵雲路”循南山腰,環山瀕江,地面由鵝卵石拼以長條石嵌鑲成圖案,路平坡緩,系新辟游山通道。登“南陵雲路”除寶泉池、摩崖石、紫竹林、登雲坊、吳公紀功碑等景點外,隔江對峙的金雞山和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遠景也能讓人一飽眼福;“西山幽徑”環西北山腰而築,東倚山西臨壑,山路百折千回,彎曲逶迤,沿路有翠色鐵欄,綠樹成蔭,翠竹相映,清風如拂,行在其中,悠樂無窮。緩緩行至“觀音閣”,使人心如止水,漸入佳境。

(招寶山財神及仙人像圖冊來源)

旅遊信息

招寶山旅遊風景區招寶山旅遊風景區

門票:

招寶山景區門票:50元/旅遊互聯免費預訂40元

兒童票:25元/旅遊互聯免費預訂20元

地址:

招寶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寧波市鎮海城區東北1.5公里。

主要景點

招寶山山勢峻險,景色秀麗。景區由15個風景點和紀念地組成,即:威遠城、安遠炮台、吳公紀功碑亭、巾子山、第一山碑、半山亭、攬江台、棋子坪、明清碑碣、寶陀禪寺、觀音閣、寶泉池、摩崖石刻、紫竹林、登雲坊。主要景觀有“鰲柱插天”“千帆破浪”“蜃樓現幻”“山樓觀旭”“龍洞出雲”“梵台秋月”等。

威遠城

威遠城威遠城

位於招寶山頂的威遠城是公元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為抵禦倭寇、海盜擾攘,都督盧鏜與海道副使譚綸率軍民用條石築建的城堡。它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城郭。周長600餘米,高7.4米,設雉堞73個,門前置精雕石獅一對,雄關氣勢,十分壯觀。它在近代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城內曾建有報功祠,供奉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塑像。

安遠炮台

安遠炮台在甬江口北岸,招寶山東南麓,始建於公元1885年(一說1884年)。炮台呈圓形,占地269平方米,高6米,直徑16.5米,壁厚2米。為黃泥、石灰、糯米等三合土夯築,其壁用糯米蒸熟,伴以黃土搗攪後疊砌而成,這種泥壁極其堅韌,“以柔克剛,能避炸彈”。它與南岸金雞山下的“平遠”炮台隔江相對,過往船隻都在其射程之內,恰似二個忠實的哨兵,威武地扼守著浙東門戶。這裡的一門大炮重達二千斤,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這幾門大炮擊退了法國軍艦,是中國近百年來取得海岸線戰爭的唯一一次勝利。為此國家一級劇作家天方編過《炮魂》劇本。

吳公紀功碑亭

招寶山招寶山
吳公紀功碑亭於公元1936年建於鎮海東北部梓蔭山麓。亭高4米,亭中植石碑,記載清光緒(清德宗年號,1875—1908)年間駐鎮守備吳傑生平事跡。為便於遊人瞻仰,鎮海區人民政府於1986年在招寶山威遠城下又建仿造的吳公紀功碑亭。相傳1885年3月1日(清光緒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艦入侵鎮海口,開炮轟擊招寶山炮台,當時守軍提督對法艦的挑釁持觀望態度,吳傑毅然下令開炮抗擊,使法艦倉惶逃竄。兩天后,孤拔又率艦四艘向鎮海口進攻,吳傑當即親自操炮還擊,擊沉法艦,立下戰功,被人們尊稱為“吳大佬”。為紀念這位捍衛民族尊嚴,保衛祖國海疆的民族英雄,人們捐款集資建造“吳公紀功碑亭”,並鐫“威望震歐洲,豐碑留梓蔭”的楹聯。

寶陀禪寺

寶陀禪寺位於招寶山巔威遠城內,建築面積360平方米,殿高9.4米,長寬各19米,朱椽筒瓦,飛檐雕甍,蔚為壯觀,善男信女廟山進香,四方遊客雲集“招寶”。寶陀禪寺為聞名遐邇之古剎,明清文人墨客多有題詠。據《鎮海縣誌》、《招寶山志》記載,普陀山著名的“不肯去觀音”像於明代遷入招寶山,並修寶陀寺,故數百年來香火旺盛。相傳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亦於此地“掌管東方財庫,庇佑東方商賈”。寶陀寺原建於東海梅岑山(即今普陀山),唐時所築,宋時賜額“寶陀”。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浙江總督胡宗憲命所部去海島征剿時把該寺遷來鎮海,並由胡宗憲和都督盧膛鎮、知府張丁、知縣宋繼祖等捐出部分資金,加上僧侶十方募化所得,於招寶山頂建起了寶陀禪寺。

鎮海古海塘

鎮海古海塘始建於公元897年(唐昭宗乾寧四年),當時為土塘,南宋淳熙(宋孝宗年號,1174—1189)至嘉定(宋寧宗年號,1208—1224)年間改築石塘。東起巾子山,陸續延伸至東管鄉,全長4800米,寬14米,高5米左右,全部是用石板和條石築成,工藝非常精湛,被譽為“浙東小長城”“中國的海上長城”。其主要特點是,城牆築在海塘上,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並且海塘是用錯縫相疊的雙層石板建築而成,這在中國也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其城牆與海塘合一的結構,既可抵禦洶湧澎湃的海潮,又可防禦來勢洶洶外敵的入侵。

鰲柱塔

鰲柱塔鰲柱塔

鰲柱塔位於招寶山頂,重建於1998年,占地面積361平方米,為仿宋建築。塔身淨高57.6米,七層八角,青銅塔剎頂。鰲柱塔是鎮海的制高點。歷史上的鰲柱塔是為宗教用途所建,其目的用於鎮壓東海上經常興風作浪的“鰲”。鰲柱塔經1998年裝修後重新開放,其底層採用高科技聲、光、電技術,展示“獨占鰲頭”狀元文化;三至四層展示“三十三尊塑像”觀音文化”;五至六層展示“鎮海名人書跡”院士文化。

海防歷史紀念館

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於1997年建成開館,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由江澤民題寫館名。基本陳列以鎮海軍民抗擊倭寇、抗英、抗法、抗日等史跡為主要內容,其中以1885年中法戰爭鎮海之役為重點。紀念館在全國各地徵集到海防歷史文物150餘件,各類圖片110餘件。紀念館大門有一具吶喊頭像,由青色巨石鑲成,雕塑高達22.9米。在抗倭廳里,有戚繼光等明代將領的塑像,與展廳里陳列的泥鰻船構成了一幅招寶山北麓後海塘外軍民抗倭的壯麗畫面。抗英廳向人們展示了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林則徐等民族英雄的抗英事跡。抗日廳里,展示了人們在戰前安定生活、戰時逃難、顛沛流離和軍民的英勇抗日的過程。鎮海海防遺址和歷史紀念館已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浙江省國防教育基地、浙江省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