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

八思巴

八思巴本名羅古羅思堅藏,八思巴從小聰慧好學,八歲時能向人們講經,加上伯父薩迦班班智達的良好教育,後來除了在政治上成為一名顯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高僧。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八思巴:薩迦第五祖
八思巴洛追堅贊(1235——1280年)原名羅古羅思監藏,又譯八合思巴、發思
巴,號八思巴(聖者),薩迦派第五祖是八思巴。八思巴本名叫洛追堅贊。他是薩迦班智達的弟弟索南堅贊的兒子,因而薩迦班智達是他的伯父。八思巴從小聰慧好學,八歲時能向人們講經,加上伯父薩迦班班智達的良好教育,後來除了在政治上成為一名顯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高僧。
八思巴八思巴
正如《西藏王臣記》記載:“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八思巴十歲左右就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赴涼州與蒙古汗王談判,幼年時期就開始接觸政治,為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八思巴十七歲時,被臨終的薩迦班智達任命為自己的法位繼承人,即薩迦寺主持和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去世後,八思巴開始擔任薩迦寺主持和薩迦派教主職位,成為薩迦派第五祖。從此八思巴逐步成為既是薩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勢力的顯赫人物,因而他對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權起過重大作用。

個人履歷

1253年,八思巴應召謁見忽必烈薛禪汗,當時忽必烈夫婦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見上師的禮節會面八思巴,他們共二十五人先後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頂。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獻財寶作為灌頂的供養。1255年,八思巴回藏從康區迎請那塘堪欽札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莊嚴的儀式。不久,八思巴又返回上都。當時蒙古汗王對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別的宗教,還能夠比較公平地對待。所以,佛教與道教之間常發生辯論事件。為了解決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並判定兩派優劣,1258年在上都的宮殿隆重舉行了佛道辯論會,兩派各參加十七人,佛教方以時年二十三歲的八思巴為首組成。其辯論以道教一方承認自己辯論失敗而告終,十七名道士削髮為僧,少許道觀也隨之改造成佛教寺院。1260年,忽必烈繼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權內設定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制院事。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對薩迦寺進行了修繕,如新造佛像、靈塔,以及用金汁書寫大量大藏經中的甘珠爾部。同時分別拜克什米爾班智達希達塔噶大巴札、羅沃譯師喜饒仁欽、納塘堪欽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師為師,研習修教因明學、顯宗理論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儀軌,以及藏族傳統文化五明學等知識。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其間還奉忽必烈之命創製“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個字母創製的由41個字母構成的一種新文字,其語音拼讀均按蒙語,後來蒙古新字又稱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獻蒙古新字後,忽必烈極為高興,並於1268年下詔,凡是詔書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須使用蒙古新字,試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文字。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頂。由於八思巴為元朝中央創製新文字,為元朝皇帝授予神聖灌頂,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晉升八思巴為帝師,並更賜玉印。封號全稱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創製文字,護持國政,精通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又稱帝師大寶法王,簡稱帝師。1276年,八思巴從大都抵達薩迦寺,此次八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護送,在途中專為真金著述並講授了《彰所知論》,此經有漢譯本,收錄在大藏經中。1277年,八思巴在後藏的曲彌仁摩地方(納塘寺附近),舉行聚集七萬僧眾盛大法會,史稱“曲彌法會”。1280年,八思巴在薩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歲。八思巴在薩迦寺圓寂後,忽必烈又賜封號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1320年,元仁宗下詔,在全國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師殿,以此永遠紀念這位功臣。

社會評價

八思巴在世任國師或帝師期間,除了推動藏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之外,為元朝的穩定、發展以及全國各民族間的團結和文化交流,均作出過巨大貢獻。正如王森先生指出:“看起來,八思巴首先是繼承了他伯父薩班貢噶堅贊的內向政策,進一步鞏固了西藏地區和祖國中央的關係,而且還帶動了漢藏、蒙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雖然實際上他們只是蒙藏兩族統治者之間的結合,但是在客觀上他也起了密切祖國人民之間的關係的作用”。八思巴去世後,元朝中央的帝師制沒有改變,帝師職位一直由薩迦派高僧繼任而延續。如八思巴後由其弟仁欽堅贊擔任帝師,之後,由八思巴的侄子達瑪帕拉熱噶斯塔任帝師,其後帝師由益西仁欽擔任,總共產生十幾位帝師,隨著元朝的滅亡而終止帝師制。通過以上對薩迦五祖的介紹,大致可以了解薩迦派在藏族地區如何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根據藏文史料,薩迦五祖中的前三祖稱為白衣三祖,因為他們都沒有正式出家受比丘戒,而是身著俗衣以居士身份自居,故稱白衣三祖,後二祖稱為紅衣二祖,因為他倆正式出家為僧,受過比丘戒,身著紅色袈裟,故稱紅衣二祖。薩迦五祖之後,仍有許多高僧大德為薩迦派的不斷發展繼續發揮過巨大作用。其中薩迦四大拉章始終是薩迦派蓬勃發展的四大支柱。薩迦四大拉章分別為希托拉章、拉康拉章、仁欽崗拉章和迪卻拉章。薩迦四大拉章起源於元朝帝師貢噶羅追堅贊時期,貢噶羅追堅贊將他的同父異母的眾多兄弟,分成四個拉章,由他們分別擔任各個拉章的主持。希托拉章是在南喀饒比堅贊任薩迦寺主持時期開始建立,南喀饒比堅贊的兒子貢噶堅贊(1331——1399年)任希托拉章主持時,又將該拉章從薩迦遷徙到曲彌地方,並由其子嗣相繼擔任拉章主持。其最後一位主持是貢噶扎西堅贊(1349——1425年),曾被明朝封為國師,他去世後絕嗣,遂將希托拉章轉入仁欽崗拉章,作為相對獨立的拉章已不復存在。拉康拉章的第一任主持是貢噶堅贊柏桑布(1310——1358年),其子卻吉堅贊(1332——1359年)為第二任主持。拉康拉章的主持一直由該家族成員相續擔任至十六世紀左右,拉康拉章趨於衰微。仁欽崗拉章始於絳央敦悅堅贊(1310——1344年),其主持依次是達瓦堅贊、絳央欽布、喜饒堅贊等。仁欽崗拉章的傳承,傳到第三、四代後,大約在十五世紀左右被中斷。

歷史功績

元朝第一代帝師
八思巴(亦可寫作“巴思八”)生於款(hKhon)氏貴族之家,從伯父薩斯迦·班彌怛·功嘉監藏(Sa-skyapanditaKun-dgah-rgyal-mts-han)習佛典,精通五明。窩闊台汗時,蒙古軍進入烏思藏地區,引起極大震動。
1244年,薩斯迦·班彌怛奉蒙古汗國的闊端太子之召,北上涼州,代表烏思藏各僧俗首領表示歸順(見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八思巴從行,先期到達。1251年,薩斯迦·班彌怛去世。八思巴繼為薩斯迦教派法主。1253年,在六盤山謁見忽必烈(見元世祖忽必烈),備受崇敬。當時,佛教與道教為爭奪蒙古汗廷的信任,爭奪權力和徒眾,引起了一場激烈的論戰。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與道教首領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駁倒了對方。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讓他統領天下釋教。至元元年(1264),立總制院管轄全國釋教和吐蕃僧俗政務,以國師領之。八思巴回到烏思藏,設定宣慰司等官衙後,返回中都(燕京)。六年,八思巴創製成以藏文字母為基礎的蒙古新字(後人稱為八思巴字),元世祖下詔頒行。八思巴升號為帝師、大寶法王。元世祖把烏思藏地區十三萬戶指定為八思巴的供養地。十一年,其弟亦鄰真監藏嗣為帝師,八思巴本人返回薩斯迦,統治吐蕃。八思巴著有《彰所知論》等多種著作。

其他信息

迪卻拉章是薩迦四大拉章中的嫡系拉章,也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拉章。迪卻拉章始於貢噶勒貝迥奈堅贊柏桑布(1308——1336),他在元朝曾尚長公主,受命擔任過藏族地區的執法官。迪卻拉章的主持,也是以父子世襲的方式繼任。迪卻拉章的主持一直受到元明兩朝中央的重視,貢噶勒貝迥奈柏桑布的兒子,札巴堅贊普受封為王,札巴堅贊的孫子南喀勒貝堅贊曾被明永樂帝封為輔教王,等等。由於其它三個拉章的傳承後來一一被中斷,只有迪卻拉章,一枝獨秀延續至今,而且薩迦寺主持也由迪卻拉章主持擔任。薩迦派在十三世紀受到元朝中央的青睞,從此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在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方面作出歷史性的貢獻。此後,薩迦派得到元朝中央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有力扶持,才得以在後藏崛起,成為藏傳佛教重要宗派之一。此外,薩迦派的高僧大德,受到元朝中央的冊封和支持,他們在西藏第一次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薩迦派的勢力也因此而遍及整個藏族地區,元末明初,薩迦派的法王勢力被噶舉派所奪取,其實力逐漸衰微。

八思巴文

八思巴結合蒙、藏、漢等多種文字創造出了八思巴文。這是元代時官用文字,皇帝下達的詔書等官方用書都採用了這種文字,使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統一。因為元朝統治者是外來民族,所以對其統治幫助很大。

相關小說

不負如來不負卿之藍蓮花作 者:小春
書籍介紹:那一日,她還是一隻小小的藍狐,為少年時的他所救,從此留在他兄弟二人身邊,糾葛牽絆四十年。家族和法統的傳承注定了他兄弟二人的一生:長子出家為僧,幼子娶妻延續血脈。他是早慧的聖僧,三歲記誦經書,十歲隨伯父與蒙古汗王談判,十七歲掌薩迦派,十九歲成為一代雄主忽必烈的上師。那一年,他的幼弟恰那九歲,迎娶十七歲的蒙古公主,婚後漫長而孤獨的歲月里,能陪伴在恰那身邊的只有她。那一日,她本可以在他的受戒禮前修成人形,卻為他鬥法損耗過多靈力。“小藍,為何你看到哥哥受戒會哭?”她奇怪地看著恰那欣喜若狂的俊臉:“恰那,我說能修成女子,你為什麼這么高興?”橫亘在他們之間的,不止是人妖殊途,更有這輩子他們都不可能改變的身份。而那遙遠蒼茫的雪域高原上,卻有更加酸澀的命運,正在等待著他們......

元朝名人

元朝 (1206-1370) ,元朝從1271年建立,到1368年滅亡,前後共九十七年。元朝結束了自唐滅亡以來長達三百七十年的又一次大分裂時期,使中國再次實現了大統一。這為之後明清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這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得到更大發展,回族就是在元代形成的。元朝的地域異常遼闊,這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疆域的雛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