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文通寶錢

八思巴文通寶錢

八思巴文通寶錢初年曾禁用銅錢,行使紙幣,是由蒙古貴族入主中原而建立起來的王朝。

元代,是由蒙古貴族入主中原而建立起來的王朝,初年曾禁用銅錢,行使紙幣。直至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之後,才開始恢復鑄幣,至大三年先後鑄有漢文“至大通寶”、“至大元寶”小平、折二錢,漢文“大元通寶”小平、當十錢,以及蒙古八思巴文“大元通寶”當十錢。其中以蒙古八思巴文“大元通寶”錢最具特色,是原汁原味的“土特產”。
該錢直徑4.1厘米,厚0.32厘米,重21克,每枚當小平錢十文。讀法順序是上、下、左、右,與一般古錢讀法不同。此錢“大元通寶”四字系蒙古八思巴文,這是由西藏喇嘛教薩迦派首領八思巴用古藏文增損變形而創製的一種蒙古新字,屬於拼音文字。1269年由忽必烈下詔頒行天下,成為元代的法定文字,與漢字及其他各種文字並用。
由於年久湮沒,蒙古八思巴文“大元通寶”錢今存世不多。在我國琳琅滿目的古錢幣中,八思巴文錢幣算得上有史料記載的少數民族錢文古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