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帝師八思巴創製的拼音文字。初稱蒙古新字,不久改稱蒙古字,後稱八思巴字或方體字。1269年忽必烈頒詔推行。元王朝滅亡後逐漸被廢棄。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組成,也有少數梵文字母及新造字母。字母多呈方形。字母數目最初41個,後陸續增加,據現存資料歸納,包括各種變體有57個。

簡介

八思巴字是中國元朝忽必烈時的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用以取代標音不夠準確的蒙古文字,並作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全國採用,統一文字的書寫方法。然而,過去一直只有元朝的人民採用,並主要用作為漢字標音之用。明朝建立之後,八思巴字還在北元通行過一段時期,但到了明末,大家都已被國外的其他蒙古民族同化,重新採用蒙古文字,並傳揚給滿洲人。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作用

用八思巴字對譯漢語資料,用於研究元代漢語的音韻系統,可以推求八思巴字和漢語國語發展過程中的關係。

出現

初稱蒙古新字,不久改稱蒙古字,後稱八思巴字或方體字。1269年忽必烈頒詔推行。元王朝滅亡後逐漸被廢棄。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組成,也有少數梵文字母及新造字母。字母多呈方形。字母數目最初41個,後陸續增加,據現存資料歸納,包括各種變體有57個。

詳細介紹

八思巴字以音素為表音單位,字母分元音和輔音。字母有正體和篆體兩種,篆體多。八思巴字與韓文比較用於官方印章。行款從左至右直寫,與藏文自左至右橫寫不同。書寫單位是音節,不是詞,與藏文相同。由於書寫單位不是詞,加上不使用標點符號,所以閱讀時只能靠上下文判斷詞的界限和句子的界限。拼寫漢語時不標聲調,因此如果原文沒有漢字對照或沒有其他參考材料,往往難以確定所代表的漢字。

現存八思巴字文獻,拼寫蒙語和漢語的碑銘各有二十餘通。另有拼寫蒙語的牌符、拼寫漢語的官印、銅錢、鈔幣及其他文物。拼寫藏、畏兀語只有少量佛教文獻。傳世抄本《蒙古字韻》是八思巴字與漢字的對照字典。《事林廣記》所收《蒙古字百家姓》也為八思巴字、漢字對照。

使用情況

自從元朝頒布八思巴文後,皇帝的蒙古文聖旨皆改用八思巴字拼寫,學界稱為八思巴字蒙古文。然而不少蒙古宗王的令旨,敦煌及亦集乃路黑城的民間契約或官方文書,仍然多數使用胡都木蒙古文寫成。

由於八思巴字精於準確標音,八思巴字蒙古文保留了大量中古蒙古語的資料,是研究蒙古語音韻學的寶庫。

與其他語言之關係

由於八思巴字是一種嶄新的文字,當時元朝政府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著書立說,指導國民如何使用這種文字。這些書籍包括有用八思巴字對譯漢語或其他語言的資料。比如《蒙古字韻》、《八思巴字百家姓》,為後世人可利用些它們來研究元代漢語的音韻系統,並推求八思巴字和漢語北方官話(國語)發展過程中的關係。

八思巴字雖然在歷史舞台上出現的時間很短暫,但由於當年蒙古帝國的幅員廣闊,加上因為行軍的原因,這種文字實際上流傳的區域比想像中大。例如:在語言學上對八思巴字的研究最深入的,除了中國的學者以外,亦包括俄羅斯及日本的學者。當中,俄羅斯的學者主要是研究有關八思巴字跟其他中國西北的文字,如:西夏文女真文的關係;而日本方面,由於當年蒙古人的入侵帶來了不少鑄有八思巴字的令牌及器物,這些器物都成為了日本方面研究這種文字的珍貴材料。

與Unicode

Unicode基金過去一直都希望把八思巴字納入編碼範圍,但由於八思巴字的文獻主要以中文為主,而在大中華以外地區又少有其他文獻,所以進展一直十分緩慢。後來,由於電腦上字型技術的成熟,使網上出現了不少有關創作字型的討論區。在這個偶然的環境下,有人提出了八思巴字的編碼問題。其後,Unicode基金向中國大陸的代表請教有關八思巴字的編碼。在國內、外學者努力合作下,編碼終於在2003年完成,並於2006年春季推出的Unicode5.0版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