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字韻

《蒙古字韻》是漢語史上的第一個注音方案,對於研究近代漢語語音系統具有特別意義,在標音的準確性、可靠性、完整性方面沒有任何其他文獻可與之相媲美。無論對它本身,還是它所反映的實際語音的研究,都還需要深入展開,筆者僅就《蒙古字韻》的序言內容、成書年代等方面的幾個具體問題,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簡介

蒙古字韻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朱宗文。宗文字彥章,信安人。前有劉更《序》,又稱為朱巴顏。蓋宗文嘗充蒙古字學弟子,故別以蒙古語命名也。按《元史·釋老傳》,元初本用威烏爾字以達國言。至世祖中統元年,始命帝師制蒙古新字,其字僅千餘,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關紐而成字者則有韻關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則有語韻之法,而大要以諧聲為宗。字成,詔頒行天下。又於州縣各設蒙古字學教授,以教習之。故當時頗有知其義者,宗文以《蒙古字韻》,字與聲合,而諸家漢韻率多訛誤,莫知取捨,因重為校正。首列各本誤字及重入漢字。次列總括變化之圖。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則以各蒙古字分韻排列,始《一東》,迄《十五麻》,皆上冠蒙古文,下注漢文對音。先平聲而附以上、去、入聲。每一蒙古字,以漢字音注,自四、五字至二、三十字,末附迴避字樣一百六十餘字。蓋文移案牘通行備檢之本也。元代國書、國語,音譯久已傳訛。宗文生於至大間,雖自謂能通音譯,而以南人隔膜之見,比附推尋,實多不能吻合。即如陶宗儀《輟耕錄》載元國字以可侯字為首,而是書又依《韻會》以見經堅乩字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稱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而此書乃用直對,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數字以釋一音。清濁重輕,毫無分別。又字皆對音,而不能翻譯成語。觀《元史》及諸書所載蒙古字詔旨行移,皆能以國語聯屬成文。是當日必別有翻譯之法,而是書未之及,遂致湮沒而不可復考。蓋其時朝廷既無頒行定式,官司胥史,輾轉傳習,舛謬相仍。觀於國姓之“卻特”而訛作“奇渥溫”,載之史冊,則其他錯互,大概可知。且刊本久佚,今所存者惟寫本。其點畫既非鈔胥所能知,其舛誤亦非文士所能校。不過彷彿鉤摹,依稀形似,尤不可據為典要。我國家同文盛治,邁越古今,《欽定元史蒙古國語解》,考訂精確。凡相沿之蹖謬,盡已闡剔無遺。傳訛之本,竟付覆瓿可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