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泉鎮

羅泉鎮

羅泉古鎮在四川仁壽、威遠、資中三縣交界的深丘中,隱藏在沱江支流珠溪河旁。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孔明南征紮營營盤山,因為持續乾旱,營盤山水源奇缺,孔明隨即派兵前往珠溪河河畔挖井取水,幾天以後,挖井成功,井底湧出泉水。孔明接到兵報大喜,親自前往井邊察看,只見井中泉水清澈透明,即命待衛宮取水試用,待衛宮飲水以後感覺甚好。呈給孔明品嘗,孔明飲後靈性即來,他見井中泉水湧出,井似籮筐大小,遂將此井命名“籮泉井”。而後清朝時期一位羅姓府衙不滿資州一位竹姓官員比他官大,壓在他的頭上,便將“籮”字上的“”去掉,簡稱“羅”,並將“羅泉井”作為標準地名使用,後來又將“井”字去掉,羅泉鎮由此得名。羅泉古鎮因辛亥保路運動中著名的“羅泉會議”而載入中國近代革命史冊,也因歷史悠久、造型典雅、風格獨特的九宮八廟四大井和狀如游龍的五里長街而遠近聞名,吸引了無數遊客、學者、藝術家。它的聞名得於清朝中葉鹽井的發現,那時羅泉鎮商賈雲集,熱鬧異常。而如今只留下一座保存尚且完好的鹽神廟透著遠古的蒼涼。

基本信息

古鎮簡介

羅泉鎮羅泉鎮
羅泉古鎮民風純樸、民居保存完整,古鎮上僅有一條五里的長街,全是竹、木、泥串架結構的繡樓騎店鋪式的青瓦建築,雕樑畫棟,翹角飛檐,由於整條長街形似一條蛟龍,羅泉因此被稱為“川中第一龍鎮”。羅泉鎮內有“九宮一寺八廟”之稱,現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也最為有名的是全國唯一敬奉管仲為鹽神的鹽神廟。鹽商們於同治七年(1868年)籌資建鹽神廟。廟占地1670平方米,廟門、牌坊、戲台、耳樓、大殿、側房、走廊、院壩等建築布局協調,結構緊密,造型靈巧。廟內供管仲為鹽神,關羽和火神則作為管仲的輔佐相伴左右,整個鹽神廟重檐三級,翼角高翹,正殿屋頂的群龍嬉戲搶寶圖,雖經百年風吹雨打仍栩栩如生。

長街一拐彎處,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現已修繕一新的福音堂,以其獨具特色的重檐歇山式建築風格搶人眼目。這便是1911年夏,在四川人民反對清政府出賣川漢鐵路主權而掀起的保路運動中,同盟會員龍鳴劍王天傑等聯絡哥老會首領召開“攢堂大會”,組建保路同志軍,舉行武裝起義。從而使福音堂成為名垂青史的“羅泉會議遺址”。

如今鹽神廟成了古鎮人聚會的場所。人們坐在鹽神廟大殿的石階上懶洋洋地曬太陽。時間似乎走的很慢。進殿門鑽過舊戲台,來到空曠的廟前廣場,四周的耳樓、側房、走廊經歲月的沖刷已失去昔日的色彩。拾階登上大殿,透過天井能清晰看見藍天上一朵白雲飄過。十餘根粗大的木柱支撐著古廟,房檐上的野草,搖曳在風中像在述說著古鎮久遠的歷史。

走過古鎮的古街古廟,在十彎九曲的青瓦木房間走入古鎮人的悠閒。你會感受到,歷經滄桑的羅泉人勤勞樸實、憨厚大方。女人們喜歡在親密的聊天中忙碌自己手中的針線活,老人們一邊喝茶一邊聽戲,溫暖的陽光照在他們滿足的臉上。僅五里長的老街上茶館就有十多家,生意頗為興隆。在這裡的任何一個茶館,可以邊喝碗蓋茶,邊擺“龍門陣”。聽老人們用地道的天府話講述古鎮輝煌的昨天。

古鎮歷史

羅泉鎮羅泉鎮
以產鹽而聞名天下的羅泉,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秦代,至清朝時鹽業開發已達到頂峰,清光緒年間,羅泉已有鹽井1500餘眼,所產的井鹽於1925年獲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那時的羅泉商賈聚集,馬嘶騾叫,熱鬧非凡,當地的鹽神廟便是最好見證。

據“鹽法志”載:資州羅泉井,創於秦,盛於清。鹽商們於同治七年(1868年)籌資建鹽神廟。廟占地1670平方米,廟門、牌坊、戲台、耳樓、大殿、側房、走廓、院壩等建築布局協調,結構緊密,造型靈巧。廟內供管仲為鹽神,關羽和火神則作為管仲的輔佐相伴左右,整個鹽神廟重檐三級,翼角高翹,正殿屋頂的群龍嬉戲搶寶圖,雖經百年風吹雨打仍栩栩如生。

出鹽神廟上子來橋,橋頭欄桿上精雕細鑿的青獅、白象、金龍、麒麟等,造型誇張與寫實相結合,體現了秦漢及唐宋的石刻風格。過橋便來到五里長街的北端。長街沿珠溪河依山而建,臨河一側一字兒擠滿了高懸河面的吊腳樓,春水裡一群麻鴨追逐嘻戲,粼粼波光搖碎一河樓影。吊角樓下不時有人哼著小曲洗衣物家什。一陣醉人的酒香將我們引入已成為釀酒小作坊的城隍廟。殘破空曠的廟房,厚重龜裂的廟門,斑駁陸離的老牆和雜草萋萋的院落,讓我們憑弔古鎮昔日的顯盛,感觸歲月的滄桑。

沿街南行,竹木掩映中的五里長街蜿蜒曲折,狀如蒼龍游弋於青山綠水之間。寬丈余的古老街道,多用一米長半米寬的青石板鋪就,年深日久,厚實的青石板已被歲月磨蝕得凹凸不平。街兩旁的房屋清一色木架穿榫裝板而成,鱗次櫛比的屋頂鑲滿了青瓦,偶爾幾角飛檐翹起,格外引人注目。老式木屋大都一樓一底,下面開店,上面住人。穿過店堂有一個小天井,兩邊的廂房或住人或作店鋪,再往後面則是磨豆腐、做醬油之類的作坊。每兩個或幾個院落之間往往有一堵巍然高挑的封火牆相隔,既去“火燒連營”之患,亦具靈動飄逸之姿。牆下大多是一條極深極窄的巷子,可通到河邊或後面的山坡上。

隨意穿梭在羅泉的大街小巷,你都會感受到小鎮古老而淳樸的氣息。不過羅泉現在也面臨著和許多其他古鎮一樣的窘境:不斷發展的城鎮建設已經越來越大的威脅著小鎮的存在。作為旅遊者,依然希望希望若干年後,踏上這座古鎮的時候,還可以看見古鎮人在悠閒而安逸的生活著,還可以感受到那絲古老而淳樸的氣息,看到優雅而古樸的古建民居。

基礎設施

羅泉鎮幅員54.74k㎡,戶籍人口36516人,其中城鎮人口2000人,有彝族。轄1居委會、25個村。地屬深丘,有7座水庫,珠溪河橫貫羅泉。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花生、油菜籽、紅苕和橘橙。畜禽以生豬為主,水產以稻田養魚為主。羅泉豆腐更是名不虛傳。白石資源豐富,有兩個水泥廠。有發電站、酒廠、6所學校、衛生院。古鎮羅泉井街長五華里,形似龍,故有龍鎮之稱。龍鎮歷史文化悠久,旅遊景點豐富,有九宮十八廟,有福音堂和羅泉寺,有近代著名的四川保路運動會“羅泉井會議”會址,有天然溶洞群,有中外聞名“鹽神廟”,還有“羅泉井”名稱的由來、觀音沱、“州官”判案看猴臉等神奇傳說。羅泉鎮交通方便,直達成都、重慶、內江、資中、仁壽、威遠。

景點簡介

鹽神廟

鹽神廟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紀念鹽神的廟宇,早在秦朝年間,羅泉鎮山澗嶺底就井架林立,鹽灶羅列,成為“天府之國”生產鹽的的基地之一。其產鹽歷史較鹽都自貢尚早五百多年,羅泉鎮的鹽業開發歷漢、三國、南北朝,經唐、宋、元、明代,在歲月更替中不斷發展。至清朝時,羅泉鎮的鹽業開發發展到頂峰,清光緒年間,羅泉鎮已有鹽井1515口,所產鹽於公元1925年獲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品質號稱天下第一。鹽神廟也是羅泉鎮迄今保護最為完好的廟宇。該廟坐落在雲盤山山腳的河東街,占地2000㎡,戲台、大殿、相房基本完好,從戲壩到正殿共有十三步石梯,從這些班駁的石梯上還依稀可以看到鹽神廟昔日的輝煌。

鹽神廟始建於清雍正七年,正殿按道家風格進行建造。戲台建於清同治七年,按佛家風格進行建造。廂房按儒家風格進行建造。鹽神廟集三種建築風格於一體。是目前羅泉鎮保護最為完好的廟宇,鹽神廟中間是一塊六百多平方米的戲壩,全部由青石板鋪成,可容納上千人看戲,從大戲壩到正殿共有十三步石梯,從這些班駁的石梯上還可以依稀看到記載著鹽神廟昔日的輝煌。廟的正殿供管仲為鹽神,關羽和火神則作為管仲的輔佐相伴左右。整個鹽神廟重檐三級,翼角高翹、或雙龍戲珠、或金凰嬉鳳,均雕就畫成;廟堂或木樓花窗、或梁架縱橫,皆鬼斧神工。正殿屋頂是全廟精華處,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主脊上纏繞著四條各十米長的彩色巨龍,居中兩彩龍昂道伸須,雙眼圓睜,張口如盆竄向寶葫蘆。主脊的正面,翹角點點密布,每個翹角上掛有一個響玲當,一夜風吹,玲聲悠揚,宛如一首悅耳動人的樂曲,吸引著脊上眾多形態各異的龍、鳳、虎、豹等飛禽走獸駐足傾聽,整個廟頂好似善獸益鳥的樂園,猶如群鳥眾獸鬧春的天堂。

羅泉井會議舊址

羅泉鎮羅泉會議簡況

1911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一支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軍一舉推翻了統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辛亥革命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吳玉璋是四川省自貢市榮縣人,當時在成都任教的好友龍鳴劍是他的同鄉,龍鳴劍受吳玉璋的革命思想影響,對清政府的統治深痛惡絕。正當清政府把開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權出賣給帝國主義的時候,龍鳴劍登高一呼,站在保路運動的前列,對四川保路運動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龍鳴劍從成都回榮縣老家,常順路到羅泉鎮當時任團防局團總的學生鍾岳靈家小住。鍾岳靈雖身為清朝官員,但思想進步、愛國心強,在龍鳴劍影響下,他秘密地加入保路運動會。

保路運動會以開“攢堂大會”的名義舉行,預備會準時在羅泉井胡范渠書樓召開,正式會議當天深夜在對街福音堂內舉行,會議期間,鍾岳靈負責接待、並放出看哨20里以外;張益山負責探傳資州軍警動向情報乃東大路一帶外線警戒。參加會議的有同盟會員龍鳴劍、王天傑、陳孔白,同盟會員兼哥老首領秦載賡、羅子舟、張達山、哥老首領胡朗和、孫澤、候國治等;有的同志會和哥老首領則派代表或管事參加。資州張益山、周星武、鍾岳靈、胡范渠參加會議。

會上商定改組同志會為同志軍,各地於陰曆七月底同時或前後幾天起義,推定秦載賡、候寶齋主持川東南起義工作,川西北由張達三、候國治等人號召進行。會議決定向各地團練及富紳借用槍枝、向各縣借用積穀及其他財物作經費,不向民間攤派。並作出探查敵情、交換情報、嚴肅軍紀等決議。

1911年9月7日,川督趙爾豐在成都屠殺和平請願民眾,資中人從沱江中得到“趙爾豐先撲捕羅、後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自保”的“水電報”後,張益山等立即斬木揭竿,毀家率眾起事,增援圍攻成都的民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川保路運動,加快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進程,正如孫中山先生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推遲一年半截的”。羅泉井會議為全川同志軍起義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組織準備,將和平請願的保路運動引向反清武裝鬥爭。是中國同盟會把保路運動由保皇的改良主義轉變為武裝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的第一個具體步驟和重要里程碑。羅泉井會議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而載入史冊,而名垂青史的羅泉井會議舊址則依然如故,成為世人觀賞和追憶往事的古蹟,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泉洞

羅泉以獨特豐富的石灰石形成了川中奇觀——溶洞群。蟠龍洞、睡獅洞、飛凰洞、羅泉溶洞,幾洞鼎立,遙相呼應。羅泉人自古有游賞溶洞之習俗。每逢端午節,羅泉人都殺豬、宰雞全家團聚;吃粽子、飲“雄黃酒”,不能飲酒的兒童則將“雄黃酒”,擦於雙頰,酒足飯飽之後,男女老少,手執火把或油燈、油罐,邀伴而行。“鑽”進溶洞,過“一線天”,看“五色景”;爬巍峨“雪山”,聽滴水“彈琴”;攀“捨身崖”敲“玉石筍”,長長溶洞、寂靜幽雅、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同上有洞、洞中有水、水下有洞、水上有山,似洞非洞,似山非山,似水非水,山、水、洞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游洞者宛如身進桃園,心在天堂,忘卻人世間的煩惱,盡情領略大自然羞羞答答地賜與人間的萬般風情。

羅泉溶洞坐落在鎮東1.5公里的半山上,洞底曲徑幽深。羅泉溶洞主洞長達4.8公里,還有八個分洞,地下河面積達十萬多平方米,洞底隨山形變化彎曲有序,各支洞的流水匯集於主洞河流中,形成一股洞中溪水。洞內開闊,井然有序。羅泉溶洞以四絕一寶而獨具魅力,一絕是水簾洞門口的群猴迎賓圖;二絕是神女洞中的金雞神犬圖;三絕是音樂長欄里的鐘乳液石;四絕是龍宮裡的老翁背龍女;一寶是位於鹽水洞口的青岡樹木樁,它為研究羅泉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彎腰涉水逆流而上,燈光所及,如纓絡懸掛;大如曇花,如鐘磬,如靈藝綻放。頭頂似繁星點點,腳下四壁是“珠寶”、“玉器”,有黑色、有褐色、有褚色、有綠白,五光十色,分外妖嬈。信步漫遊,鹽器長廊里的猿人頭,水簾洞中的情侶石、霸王鞭等等,讓人目不暇接,在一片幽靜中,使人覺得那層層疊疊的石筍、石花、石柱仿佛都有了生命,一個有限的洞融匯了洞外無限的大千世界。羅泉溶洞實屬川中之奇觀。

羅泉繡樓

繡樓是大戶人家的小姐繡花和居住的地方,小姐一經住上繡樓直至婚嫁便不能下繡樓,有的人家選婿採取小姐在繡樓上拋繡球招新的辦法。羅泉古鎮繡樓是大戶人家劉明金(盤破門創始人劉槓之後)的房屋,修建於清道光年間占地420平方米,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前面一個天井、後面一個天井中間為兩樓一底穿逗式木結構房屋,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風格。這便是繡樓,繡樓頂層四周是美人靠,建築上有許多雕刻精湛的吊瓜及窗花。

八色美景

羅泉鎮不僅以其絕妙的街形、容洞可觀、羅泉會議和燦爛的鹽業史文化而著名於天府之國。而且以幽雅獨特的八色美景吸引眾多的墨客騷人前往觀瞻旅遊、吟詩作賦。

“碑觀夕照”在碑記坎,經“古香泉洞”登一條彎彎曲曲的青石板路即可到達。出稱千人磕、萬人拜。在此處羅泉龍鎮盡收眼底。夜晚在此處可看見羅泉古鎮的萬盞明燈。

“古香泉洞”為古羅泉井八色美之首。她位於羅泉大石包處,在石包之下有一個箕簸大的洞口,洞內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無論天干水旱,泉水不渾濁、不乾涸。常年保持固定水位。

“雄獅吞月”位於獅子山,羅泉溶洞從此山腹心穿過,山上樹林森森,清風習習,其外形極似一頭雄獅靜臥。

“江塔秋風”位於子來橋下游兩百米處。此地原名三星橋,在橋頭有寶塔一座,金秋時節,珠溪河水蕩漾,橋頭山坡樹葉金黃,山腰紅桔掛滿枝頭,秋風拂過,紅葉飄落,松風灌耳,塔窗發出清脆的響聲。

“子橋夜燈”位於子來橋,舊時,子來橋兩邊均有街房。晚上營業時靠點燃菜油燈盞照明,油燈燈光映入子來橋下的珠溪河,宛如繁星點點閃爍發光,很是迷人。

“神沱龜浪”位於觀音沱三十二洞橋處。傳說裡面生長著一隻有幾萬年歲的仙龜。實際上是一塊碩大的石頭,微風吹來,水拍石頭浪打石頂,在回水沱中恍若仙龜弄浪。

“香爐寶山”位於原於原四維書院側面頂上的香爐山,此山形如廟中香爐而名香爐山,每逢夏日,香爐山被曬得紫煙縹緲;每逢春秋日,薄霧依稀,香爐山頂煙霧潦繞,瑞氣升騰。

“金鳳朝陽”位於營盤山頂,也稱安宮紮寨。頂上有山包,其形如鳳頭朝東而立,當紅日升之時,滿風金光燦爛,遙遙遠望,宛如鳳凰展翅。

羅泉鎮的八色美景各具特色,她是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的一個縮影,或觀日出、或看夕陽、或賞洞景、或品夜燈;或任秋風吹拂、或隨皓月祜食;或以水渡日、或憑瑞氣為神。身臨其境,自享其樂。

城隍廟

這裡各種廟宇也應運而生,僅羅泉鎮場鎮附近就建有九宮一寺八廟。每個宮、寺、廟中不但塑有各種菩薩,而且建有戲台,可容納幾百人至幾千人看戲,它是羅泉人及來羅泉的商賈們朝拜菩薩和觀摩傳統戲劇的地方。羅泉鎮的九宮包括南華宮、萬壽宮、榮祿宮、同慶宮、巧聖宮、禹王宮、文昌宮、天上宮、三聖宮;一寺指羅泉寺;八廟包括鹽神廟、城隍廟、川主廟、龍王廟、關帝廟、東獄廟、玉皇廟、地母廟。

九宮一寺八廟總體布局並非隨意拼湊,而是按“龍”的形態點綴得恰到好處。整個龍鎮由宮廟構成,古街聯結俯瞰全鎮,宛如一幅蛟龍出海圖,真可謂珠聯璧合,絕紗至極。

子來橋

“子來橋”東邊是鹽神廟,西邊是城隍廟。先前並無“子來橋”,連線珠溪河兩岸的通行道只不過是一座簡易的“踏水橋”,“踏水橋”建於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後因來往商賈甚多,騾馬、商人、腳夫過橋都要涉水而過,跌足而行,一些趕路的騾馬、腳夫急行到此,一旦踏水過橋,往往鬧出大病。當時,羅泉井鹽場場官司張少牧,體察民眾疾苦,便思考重修踏水橋的方略,因重修此橋,用費浩繁,官司府又一時難以劃撥足夠銀兩,於是張少牧召集鹽商、灶工商議,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總共籌措白銀三千餘兩,勞工五千餘人,歷時半年修了一座長四十米,寬十二米的大型石橋。石橋完工時,張少牧邀資州趙宮人前來踩橋(即剪彩),趙接到請柬時,其妻正身孕足月,當晚做夢,見妻生下一個胖乎乎的兒子,次日,趙官人來羅泉踩橋時,便命石橋為“子來橋”。這一天為公元1796年,農曆臘月十三日。時隔一百八十九年(即公元1985年),由於河床上漲,加之“子來橋”橋墩甚大且密,阻礙河水下溢,常造成水淹羅泉井,又因河水常年沖刷,橋基破敗,石橋有跨塌之勢。為此,羅泉鎮人民政府決定,拆除舊橋,重建新橋。

在抓舊子來橋時,為了將1934年漲大水時掉入河中的龍頭、獅子、獨角獸吊起來,調撥大型機械進行起吊,當天藍天白雲,晴空萬里,當起吊龍頭時,天氣陡然突變,一時間雷鳴電閃,大雨傾盆。從石龍的頭上冒出一股青煙,據傳說,這是鎮橋的龍精上天去稟報玉皇大帝。後來,玉皇大帝批准老龍股從羅泉鎮所安排,繼續鎮守子來橋,老龍領了聖旨,現在仍忠實的坐在“子來橋“兩端,他仔細的端詳著南來北往的生靈。羅泉鎮被稱為古鎮,確實名符其實,特別是以源遠流長的鹽業興旺為標誌。造就了豐富多彩的羅泉文化,一段時期內,凡羅泉大戶人家都建有戲台,每遇“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均專請戲班唱戲,以示富貴之雅。

地方文化

1、羅泉龍燈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迎龍燈。羅泉龍燈種類繁多,如青龍、白龍、老龍、大龍、彩龍、板凳龍等,羅泉龍燈最具特色的是耍龍人在正月十五吃“龍肉”。

2、羅泉武術。羅泉具有小少林之美譽,可見羅泉武術非同一般,羅泉是南少林《盤破門》的發源之地,祖師爺劉槓在巴蜀極負成名。盤破門弟子九和尚一九二八年在南京由蔣中正任主考察官的“國術國考“中獲勇士稱號,獲得金章。中國的武術乃國粹也,人們看慣了武俠小說或者武打片,再來看看實實在在的傳統武術表演,可以讓旅遊渚耳目一新,體會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武術。

3、民間傳說一千多年的古鎮,一千多年的文化。羅泉的歷史充滿了離奇的色彩,從諸葛亮駐軍雲盤山賜名羅泉井,孝子案羅泉場鎮的改址。李短辯子到羅泉形成羅泉死人洞,張獻忠剿四川在羅泉建追元橋、羅泉場鎮的子來橋、三十二洞橋等等,幾分歷史,幾分傳說,更增加了羅泉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

羅泉“九景”珠溪河畔不管從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羅泉的旅遊業具有很好的潛力、而且很多項目都是四川乃至全國所罕見的,因此在羅泉開發旅遊業應該是很有可能的。

1994年,由峨眉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狂龍逞英豪》在羅泉鎮拍攝,並於1995年5月出品。

特色美食

羅泉有一種獨特的豆腐筵席,豆腐是用石磨磨製而成,它的特點是細、白、嫩、綿,再加上本地的輔料可以烹調出麻、辣、燙、香的豆腐佳肴。

資中縣的特產有四川四大名醃菜之一的冬尖、冰糖香腸

交通指南

可自駕車走成渝高速公路球溪河,車速最好不要超過100公里/小時,車程約1小時,上路費45元。也可走老成渝公路,但彎道較多,車流、人流量較大,需中速謹慎駕駛,行車時間約需2小時30分鐘。球溪河到羅泉22公里,路況尚可,行車時間約30分鐘。

氣候與游季

羅泉鎮位於四川盆地丘陵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氣候比較溫和,便多陰雨天氣。春早夏長,年均氣溫17℃左右。遊覽時儘量避開雨季,但對一些人來說,雨中游古鎮也別有情趣。

中國古鎮游

古城、古鎮連同一種樣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消逝,僅僅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化”的浪潮里,“新價值”的狂歡中,能保存一些傳統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古鎮,很可能難以逃避消逝的命運。讓我們一起加入到尋找古鎮的旅途中,去發現古中之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