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宗廟

鹽宗廟

鹽宗廟位於康山街20號,東、南臨揚州城區大運河。鹽宗廟始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兩淮眾鹽商捐建,原有殿宇五進,廟後還有戲台,作為祭祀夙沙氏、膠鬲、管仲等鹽業歷史著名人物的場所,後改為祭祀曾國藩的祠堂。鹽宗廟充實和證明了揚州鹽業在大運河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鹽宗廟鹽宗廟
揚州鹽宗廟在康山街。揚州雖是一座因鹽而興的城市,但鹽宗廟的建立並不很早。清同治元年(1862),時任兩淮鹽運使的喬松年在泰州以六百緡錢購買畫家顧堅之別墅,易名“小香岩”,後來又在其西側將原明珠禪院改為“鹽宗廟”,再把兩者合併一處,建大門三楹、左右翼牆各一門。次年落成,喬松年親撰《新建鹽宗廟記》一文,鐫碑嵌於廟內壁間。這就是中國南方,也是兩淮鹽區的第一座鹽宗廟。

特點

鹽宗廟鹽宗廟
據《光緒江都縣續志》卷十二載:“鹽宗廟,在南河下康山旁,祀夙沙氏、膠鬲、管仲。同治十二年(1873),兩淮商人捐建。”《民國江都縣續志》因之。關於鹽神廟或者鹽宗廟,在曾仰豐先生的《中國鹽政史》一書里並無記載。在郭正忠先生主編的《中國鹽業史》里,也只簡單地提到,早在趙宋以前河東解州建過鹽宗廟,然後就是清代的泰州建過鹽宗廟,卻並未提到揚州
揚州鹽宗廟供奉的神共有三位,即夙沙、膠鬲、管仲。
夙沙。夙沙氏就是解州鹽宗廟裡的“宿沙氏”。據說古人第一次煮海水為鹽的,就是夙沙氏,所以他應該是人工鹽的首創者。據記載,夙沙氏或宿沙氏,原是一個古老的東夷部落。有關它的傳說記載,記載中存在著很多矛盾。段玉裁《說文》注引《呂覽》注稱:“夙沙,大庭氏之末世。”而《莊子》認為,大庭氏是與神農氏同一時代或者早於神農氏的部落。《太平御覽》引《世本》稱:“宿沙作煮鹽。”下有小注,說夙沙乃是齊靈公的大臣。又據《魯連子》稱:“宿沙瞿子善煮鹽,使煮滔沙,雖十宿不能得。”《魯連子》相傳為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撰,他所記述的夙沙既不是神農本人,也不是神農時期的夙沙部落,而是出自於夙沙部落或家族的以善於煮鹽出名的鹽工。我寧可相信,夙沙代表的是一個最先煮海水為鹽的家族,夙沙本人可能是這個家族中最善於煮鹽的老鹽工。所以,後人尊之為“鹽宗”,而不視之為“鹽神”,是有道理的。
鹽宗廟鹽宗廟
膠鬲。膠鬲是殷商時代的一個魚鹽商販,起初隱居在商地,周文王將他推薦給殷紂王做大臣。後來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興兵討伐,紂王得到了訊息,便派膠鬲到鮪水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實情。周武王軍隊到了鮪水後,膠鬲便問武王說:“西伯要到什麼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又問:“什麼時候到?”回答說:“甲子日到殷城外。”於是膠鬲回朝復命。當時剛好下雨,但武王仍帶兵疾行,軍師認為不可。武王說:“膠鬲已經回去復命,如果我不準時到達,膠鬲一定會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殺。我們一定要準時到達,才能救膠鬲。”從這個故事可見武王之守信,與膠鬲之賢能,膠鬲因此而為文王、紂王、武王所重視。《孟子·告子篇》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過去鹽商常用一副對聯,叫做:“膠鬲生涯,桓寬名論;夷吾煮海,傅說和羹。”聯中所舉的四人,都和鹽業有關,其第一人便是膠鬲。
管仲,就不必多談了。他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齊桓公重臣。管仲大力進行改革,使齊國的政治、經濟發生重大變化,國力大振,在諸侯中威望日高,從而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號霸主,他本人也被世人稱為名相。管仲著有《管子》一書,有相當篇幅談到經濟。管仲在他的經濟理論中多次談到“利”,鹽利即為其一。《管子·海王篇》多涉及鹽策,這也是中國最早的鹽政理論。其要點有二:一是確立鹽稅為人頭稅,二是確立鹽專賣政策。自春秋初期管仲提出由國家控制山海礦藏,實行鹽鐵專賣,充實國家財政,鹽的生產、稅收、運銷就一直實行統一管理。“鹽政”一詞由此得來,至今延續了兩三千年。因此,奉管仲為“鹽宗”自是必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