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鹽船文

哀鹽船文

《哀鹽船文》是清代文學家汪中的駢文,是其作品中的傳世名篇,也是古代駢文中的絕作。1770年十二月,揚州儀征縣江面上鹽船失火,毀船百餘艘,死傷上千人,當時正在揚州探親的作者親眼目睹了這幕人間慘劇,以極其沉痛的心情寫了這篇哀悼性駢文。文中真實地再現了這場災難的悲慘情狀,對無辜罹難者深表悲哀和憐憫,進而對冥冥之中的莫測命運表達了一種惶惑和恐懼之情。當時著名學者杭世駿為此文作序,評之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原文內容

《哀鹽船文》[1]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2],儀征鹽船火[3],壞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時鹽綱皆直達 [4],東自泰州[5],西極於漢陽[6],轉運半天下焉。惟儀征綰其口[7]。列檣蔽空[8],束江而立。望之隱若城郭。一夕並命[9],郁為枯臘 [10],烈烈厄運,可不悲邪!

於時玄冥告成[11],萬物休息。窮陰涸凝[12],寒威凜栗黑眚拔[13]來,陽光西匿。群飽方嬉,歌咢宴食[14]。死氣交纏,視面惟墨[15]。夜漏始下[16],驚飆勃發[17]。萬竅怒號[18],地脈盪決[19]。大聲發於空廓,而水波山立。

於斯時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20],星星如血[21],炎光一灼,百舫盡赤。青煙睒睒[22],熛若沃雪[23]。蒸雲氣以為霞,炙陰崖而焦爇[24]。始連楫以下碇[25],乃焚如以俱沒[26]。跳躑火中,明見毛髮。痛謈田田[27],狂呼氣竭。轉側張皇[28],生塗未絕[29]。倏陽焰之騰高[30],鼓腥風而一吷[31]。洎埃霧之重開[32],遂聲銷而形滅[33]。齊千命於一瞬,指人世以長訣。發冤氣之蒿[34],合游氛而障日[35]。行當午而迷方[36],揚沙礫之嫖疾[37]。衣繒敗絮[38],墨查炭屑[39],浮江而下,至於海不絕。

亦有沒者善游,操舟若神。死喪之威,從井有仁[40]。鏇入雷淵[41],並為波臣[42]。又或擇音無門[43],投身急瀨[44],知蹈水之必濡[45],猶入險而思濟[46]。挾驚浪以雷奔,勢若隮而終墜[47]。逃灼爛之須臾,乃同歸乎死地。積哀怨於靈台[48],乘精爽而為厲 [49]。出寒流以浹辰[50],目睊睊而猶視[51]。知天屬之來撫[52],慭流血以盈眥[53]。訴強死之悲心[54],口不言而以意[55]。若其焚剝支離[56],漫漶莫別[57]。圜者如圈[58],破者如玦[59]。積埃填竅[60],攦指失節[61]。嗟狸首之殘形[62],聚誰何而同穴 [63]!收然灰之一抔[64],辨焚余之白骨。嗚呼,哀哉!

夫眾生乘化[65],是雲天常。妻孥環之[66],氣絕寢床。以死衛上[67],用登明堂[68]。離而不懲[69],祀為國殤[70]。茲也無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橫!遊魂不歸,居人心絕[71]。麥飯壺漿[72],臨江嗚咽。日墮天昏,淒淒鬼語。守哭迍邅[73],心期冥遇。惟血嗣之相依 [74],尚騰哀而屬路[75]。或舉族之沉波,終狐祥而無主[76]。悲夫!叢冢有坎[77],泰厲有祀[78]。強飲強食,馮其氣類[79]。尚群游之樂[80],而無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酷也邪?夫何為而至於此極哉!

注釋說明

[ 1 ]這是一篇哀祭文。乾隆三十五年(1770),揚州儀征沙漫洲附近江面湊泊之鹽船失火,慘不忍睹。作者描寫其況,深致哀痛。杭世駿稱其文“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哀鹽船文·序》)。

[ 2 ]“乾隆”句:《嘉慶揚州府志》作“乾隆三十六年十月”,《道光儀征縣誌》記為“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記年異。乙卯,即農曆十九日。

[ 3 ]儀征:清屬揚州府,長江下游重要河運轉運碼頭,今江蘇省儀征市。

[ 4 ]鹽綱:明清鹽業實行統銷,由列名綱冊的鹽商赴鹽場運銷。這裡指鹽綱運鹽船。

[ 5 ]泰州:鹽產地,清屬揚州府。

[ 6 ]漢陽:今武漢漢陽區。

[ 7 ]綰(wǎn)其口:控扼鹽運之通道。綰,鉤聯,綰結。

[ 8 ]列檣蔽空:船上的桅桿排列,遮蔽天空。

[ 9 ]並命:同時喪命。

[ 10 ]郁為枯臘(xī):烤成乾肉。郁,通燠(yù),烤。枯臘,乾肉。

[ 11 ]玄冥:主冬令之神。《禮記·月令》:“冬季之月,其神玄冥。”告成:完成使命。此句謂冬令將盡。

[ 12 ]窮陰:指極其陰沉之氣。李華《弔古戰場文》:“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後。”涸(hé河)凝:指陰氣極盛,幾至凝結。

[ 13 ]黑眚(shěng):古代謂五行中由水氣而生的災禍。五行中水為黑色,故稱。拔來:突然而來。

[ 14 ]歌咢(è):猶歌呼。《詩經·大雅·行葦》:“或歌或咢。”高亨《詩經今注》:“唱而有曲調為歌,唱而無曲調為咢。”

[ 15 ]視面惟墨:臉上呈現晦氣之色。墨,黑氣。

[ 16 ]夜漏始下:黑夜剛來。夜漏,因古代用銅壺滴漏計時,故云。

[ 17 ]飆(biāo):暴風。

[ 18 ]萬竅怒號:形容暴風大作,地上千穴萬孔都發出吼叫聲。

[ 19 ]地脈:地的脈絡。此指長江。盪決:震盪涌溢。

[ 20 ]摩木自生:《莊子·外物篇》:“木與木相摩則然(燃)。”

[ 21 ]星星如血:形容星星之火顯明刺目。

[22 ]睒(shǎn)睒:光焰閃爍貌。

[ 23 ]熛(biāo)若沃雪:火焰迸飛入水,如同沸水澆雪一樣。熛,迸飛的火焰。沃雪,枚乘《七發》:“如湯沃雪。”

[ 24 ]陰崖:陰暗潮濕的堤岸。焦爇(ruò):燒焦。爇,灼熱。

[ 25 ]連楫:船連在一起。楫,船槳,代指船。下碇:猶今言拋錨。碇,停泊時為穩定船身用的石墩。

[ 26 ]焚如以俱沒:一起焚燒而沉沒。如,語助詞。

[ 27 ]痛謈(pó):疼痛地呼叫。田田:哀哭聲。《禮記·問喪》:“婦人不宜袒,故發胸.擊心.爵踴殷殷田田,如壞牆然,悲哀痛疾之至也。”

[ 28 ]張皇:慌張,驚慌。

[ 29 ]生塗:生路。

[ 30 ]倏(shū舒):迅疾。陽焰:明亮的火焰。

[ 31 ]“鼓腥風”句:腥風吹過,發出一種輕微的聲音。吷(xuè),輕微的氣流聲。《莊子·則陽》:“吹劍首者,吷而已矣。”司馬彪註:“吷,吷然如風過。”

[ 32 ]洎(jì):及,到。

[ 33 ]聲銷而形滅:火滅後,人不但沒有喊聲,形體也消失了。

[ 34 ]焄蒿(xūn hāo):《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註:“焄,謂香臭也;蒿,謂氣蒸出貌也。”此指死人的冤氣散發。

[ 35 ]游氛:遊蕩於空中的凶氣。氛,凶氣。

[ 36 ]當午:正午。方:方向。

[ 37 ]嫖(piāo)疾:輕捷。

[ 38 ]衣繒(zēng)敗絮:指衣服的碎片。繒,絲織品的總稱。

[ 39 ]查:燒焦的木頭。查,同“楂”。

[ 40 ]從井有仁:下井救人。此指涉險救人。語出《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其為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孔穎達註:“仁者必濟人於患難,故問有仁者墮井,將自投下從而出之不乎?”

[ 41 ]雷淵:有雷神的深淵。《楚辭·招魂》:“鏇(xuàn)入雷淵,靡散而不可止些。”

[ 42 ]波臣:猶言水族。《莊子·外物》:“(鮒魚曰)我東海之臣也,君豈有升斗之水活我乎?”

[ 43 ]擇音無門:找不到避火的地方。音,通“蔭”,遮蔽,可以躲避的地方。

[ 44 ]急瀨(lài):湍急的水流。

[ 45 ]濡(rú):沾濕,這裡指淹沒。

[ 46 ]思濟:希望得到援救。

[ 47 隮(jī):上升。

[ 48 ]靈台:指內心。《莊子·庚桑》:“不可內於靈台。”

[ 49 ]乘:依恃。精爽:靈魂。厲:厲鬼。《左傳·昭公七年》:“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

[ 50 ]“出寒流”句:謂遇難者的屍體從冰冷的江水中漂浮出來,已有十二天了。浹(jiā)辰,古代以乾支紀日,自子至亥一周為十二天,稱之為浹辰。浹,周匝。

[ 51 ]睊(juàn)睊:側目相視的樣子。這裡說死者死不瞑目。

[ 52 ]天屬:即天性之親,指父子.兄弟.姐妹等有血緣關係的親屬。撫:撫慰,悼念。

[ 53 ]“慭(yìn)流血”句:說死者眼眶流血。據說人暴死後,親人臨屍,屍體會眼.鼻出血,以示泣訴。慭,又作“慭”,傷痛。眥(zī),眼眶。

[ 54 ]強死:橫死,暴死。

[ 55 ]意:表情,示意。

[ 56 ]焚剝支離:肢體被燒得殘缺不全。支離,分散。

[ 57 ]漫漶(huàn):模糊不清。

[ 58 ]圜(yuán):同“圓”。

[ 59 ]玦(jué決):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器。

[ 60 ]積埃填竅:屍體七竅充滿泥土灰塵。竅,七竅,指口.鼻.眼.耳七孔。

[ 61 ]攦(lì)指:手指折斷。節:骨節。

[ 62 ]狸首:指形體殘缺。韓愈《殘形操序》:“《殘形操》,曾子所作。曾子夢一狸,不見其首,而作此曲也。”

[ 63 ]“聚誰何”句:謂不知姓名的人被同葬在一個坑穴里。誰何,誰人。

[ 64 ]然:同“燃”。一抔(póu):一掬,一捧。

[ 65 ]乘化:順應自然規律而死。

[ 66 ]妻孥:妻子和兒女。

[ 67 ]以死衛上:因保衛國君而死。

[ 68 ]用:因而。登明堂:指受尊敬,享祭祀。明堂,古代帝王宣政教.行祭典的地方。

[ 69 ]離而不懲:《楚辭·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不懲,不悔。

[ 70 ]國殤:為國事而死的人。

[ 71 ]居人:留存者。指活著的親人。

[ 72 ]麥飯壺漿:帶著酒飯來祭祀。麥飯,麥子做的飯,引申為粗糲的飯食。

[ 73 ]迍邅(zhūn zhān):難行貌。

[ 74 ]血嗣:嫡親的兒孫。

[ 75 ]騰哀:放聲大哭。屬路:路上接連不斷。屬,連續。

[ 76 ]狐祥:語出《戰國策·楚策》:“父子老弱俘虜,相隨於路,鬼狐祥而無主。”狐祥,謂彷徨,徘徊無依之意。 [ 77 ]“叢冢”句:那些無主的死者在亂葬的墳中也有自己的壙穴。坎,坑,墓穴。

[ 78 ]泰厲:死而無後的鬼。《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疏:“曰泰厲者,謂古帝王無後者。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

[ 79 ]“強飲”二句:勉強吃點喝點,憑藉著鬼友之間的氣味相投而度日。馮,同“憑”,憑藉。類,一致,投合。這裡是安慰鬼魂的話。

[ 80 ]“尚群游”句:表示勸勉之詞。祭中常用“尚饗”一語,此即仿用之。

古文解說

1. 此文是汪中作品中的傳世名篇,也是古代駢文中的絕作。1770年十二月,揚州儀征縣江面上鹽船失火,毀船百餘艘,死傷上千人,當時正在揚州探親的作者親眼目睹了這幕人間慘劇,以極其沉痛的心情寫了這篇哀悼性駢文。文中真實地再現了這場災難的悲慘情狀,對無辜罹難者深表悲哀和憐憫,進而對冥冥之中的莫測命運表達了一種惶惑和恐懼之情。當時著名學者杭世駿為此文作序,評之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2. 此文的藝術特點:

(1)敘事生動,描寫細緻。文章描述失火情狀,一面以時間先後為主軸,統率整個事件的描寫次序;一面又從失火時的環境、氛圍、船民垂死掙扎及死後形骸枯焦的各種悽慘景象展開,多方面地再現出當時火焰沖天、煙霧迷漫、群聲嘶號、焦屍浮江的慘況;描繪逼真,設喻貼切,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2)情感流走,控縱自如。此文通篇流貫著哀矜痛苦的悲憫之情,這與作者能熟練運用駢文的藝術技巧密不可分。首先是承繼了六朝駢文長於抒情、善於誇飾的特點,講究對偶和用韻恰恰增強了文章的詠唱情味和聲調之美,更顯淒楚動人;其次是把用典、藻采化解在對場面和人物的具體描寫中,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3)運筆圓活,富於辭采。此文既有全景的鳥瞰,又有局部的刻劃;描寫之中情感洋溢,敘事之末歸於議論,筆法靈活,氣脈貫通,一洗傳統駢文板重、粘滯之弊。此文的語言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既有駢文句式整齊、音律和諧的優點,又駢散兼行,揮灑自如,似信筆寫成,故語言典雅而不失其自然,工整而不失其生動。

古文點評

1.至其為文……當世所最稱頌者:《哀鹽船文》……蓋其貫穿於經史諸子之書,而流衍於豪素,揆厥所元,抑亦醞釀者厚矣。 (王念孫《述學》序)

2.汪中的駢文所以特出於當世,不僅在於他有學.詞采,更重要的在於他有真實的思想感情。他的每一篇作品,都不是率意而為,也不是無所為而為,而是經過長期的準備醞釀,發抒其不得不言的產物。他的駢文,確實如劉台拱《遺詩題辭》所說的“鉤貫經史,熔鑄漢唐,闊麗淵雅,卓然自成一家”。(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四)

參考譯文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日,儀征縣境江面上的鹽船發生了火災,焚毀船隻一百三十艘,燒死和淹死了一千四百多人。當時,成批轉運出去的鹽綱、茶綱、花石綱等都中途不停靠,直接抵達,由東始自泰州,向西直達漢陽,幾乎遍及半箇中國。而儀征(正是)聯結東西兩端鹽運的水路要口。排列著的檣桅遮蔽了天空,控江林立,看上去隱隱約約宛若城廓。但卻在一個晚上同歸於盡,人的屍體被烈火烤炙成焦枯的乾肉。平白遭受如此劇烈的火災,怎能不悲痛呢?

當時,季節接近冬末,萬物已休止生長。嚴冬時極其陰沉的天氣凝結,嚴寒的威力使人凍得發抖,黑色雲霧疾速捲來,太陽下山。大家吃飽了,正在嬉戲,宴席上又歌又唱,死氣交纏著他們,看上去滿臉晦氣。黑夜剛剛來臨,狂風突起。萬千孔穴呼嘯,江水震盪,堤岸決口,劇烈的聲響發自於空曠,水面波濤洶湧,浪峰矗立如山。

正在這時,發生了火災。木與木相磨擦起火,只見星星點點如血。在火光灼照下,所有的船都成了紅色。青紫色的光焰閃爍,飛火燒船,如沸水澆雪,火勢蔓延十分迅速。烈火把天空的雲氣蒸烤成了紅霞,背陽的陰濕河崖也被烈火燒灼得發焦。因船與船連在一起拋錨停泊,所以都被燒毀沉沒。(船民)紛紛跳竄徘徊於烈火中,火焰映照出他們的頭髮。痛楚的喊聲,狂呼亂叫以至聲疲力竭;或翻來覆去,轉身顧盼,驚惶失措,逃生的途徑尚未斷絕。忽然明亮的火焰騰空高升,腥風吹過,夾雜著吱吱的燒灼之聲。等到菸灰濃霧消散,竟然聲音消逝,軀體毀滅。成千的人都在一瞬間喪失了性命,向人世永訣。(鬼魂)發散的冤氣蒸發,匯合飄遊的雲氣遮蔽了太陽。將到第二天中午時(這股冤氣)就象迷失了方向一樣,飛揚起沙礫輕快(隨行)。各種衣服碎片,浮在水面的燒焦的木頭和炭火的碎屑,漂浮著順江面而下,到海里也沒斷絕。

也有一些能潛水、善游泳的人,(以往)操縱舟船出神入畫。(如今)冒著生命威脅,去拯救別人,墜入水中,同被溺死。還有無路逃生的,跳入急流,明知投入水中會被淹死,仍然冒險而企圖活命。挾裹驚濤洶湧,拚命地划水,有些人看上去好象爬上了浪顛,但終於又沉沒了。這些人雖然暫時逃避免了燒灼的痛苦,但仍然難免一死。(鬼魂)積聚著哀苦在內心,魂魄不寧而興妖作怪。十二天以後,死屍漂浮出寒冷的江面,他們側視而沒有閉上眼睛。(死者)知道天然的親屬(至親)來慰告,(眼睛)傷痛流血盈眶,向親人訴說橫死的厄運,口不能言,以目示意。

人被焚死後,殘骸破碎不全,面目焦糊,難以辨認。環繞的人像圈,破損的人像玦(指屍體被燒得蜷曲、拗折)。口鼻眼耳塞滿了塵埃,折斷了的肢體也每每缺少一節。可嘆形體殘缺不全,互不相識的人同葬在一個墓穴里。即使收取一捧燃灰,也難以分辨焚燒後是誰的白骨。唉呀可悲啊!

人的病死和老死,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妻子和兒女環繞在周圍,斷氣在睡床。為保衛國君而死的勇士,死後可以躋身於君主的宗廟而受到祭祀,那些為國犧牲,身首異處而不屈的人,被奉為烈士而受到祭祀。但這些遇難者卻死得沒有意義,(況且)又非善終。老天啊,這些人有何罪過,非得遭受這樣的冤屈橫死呢?遊蕩的冤魂不歸去,家裡的親人心裡悲痛欲絕!他們捧著祭奠亡魂的酒類、食品,正臨江灑淚。天昏地暗,淒淒鬼語。(死者的親人)守在亡人身邊哭泣徘徊,心裡希望能在陰曹地府同親人相遇。而那些死者的嫡親子女相互攙扶著,仍然哀聲載道。有的全家(因大火)落水而死,死者的陰靈孤傷無依,沒人主管祭祀。多么可悲啊!許多人葬在一處的亂墳,泰歷(祭祀死而沒有後嗣者的祠宇)有祭祀儀式,(希望死者的靈魂)勉強自己多喝點吃點,並找些氣味相投的鬼(一起遊樂),希望他們喜歡群游的快樂,而不要興妖作怪。

是人遭遇不吉利呢?(還是)老天有意降下殘酷的災難呢?為什麼會發生這悲慘至極(的事故)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