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第十九中學

濟南第十九中學

山東省濟南第十九中學於1938年7月由濟南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鄭仿僑與郭玉珩、王子平等人創建。

基本信息

前因

悠久的歷史

濟南市第十九中學濟南市第十九中學

1938年山東省濟南第十九中學創建,1941年12月8日,校長鄭仿僑被日寇捕殺,補習班解散。1942年4月,郭玉珩等在永慶街復校,名“東光中學”,偽市長朱桂山任校長。1945年8月,改名為“崇華中學”。1948年8月,濟南解放,學校改名為“崇新中學”。52年8月,學校遷入緯十二路。1956年5月改為公辦,定名為“山東省濟南第十九中學”。

優美的環境

學校占地26.7畝,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悠久,是槐蔭區的東南門。在市、區政府及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自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經過三年的奮鬥,校改工作全部完成。新建教學樓3700平方米,能容納32個教學班,辦公樓1980平方米;改造實驗樓2400平方米,教輔用房980平方米;學校專用教室齊全,擁有按國家一類標準配備的理、化、生實驗室及音、體、美器材室,設立了圖書樓、師生閱覽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多功能廳、科技活動室、勞技室、微機室、電教室、衛生室,建立了校園網,新建槐蔭區中國小第一個塑膠運動場,標準的籃、排球場。現在的十九中,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雄偉壯觀、古樸典雅,在松柏翠竹、瀑布噴泉、花壇草坪、假山池沼的映襯下,在路燈、射燈、地燈、彩燈的照射下,更顯得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十九中全體師生秉承“團結、求實、勤奮、進取”的校訓,樹立“尊師、守紀、樂學、奮進”的良好校風。以“狠抓管理,提高質量,大搞科研,爭創一流”為工作目標,再創佳績,相信不久的將來,定會成為泉城西部一顆璀璨的明珠。

雄厚的師資

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學歷層次越來越高,湧現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青年教師本科達標率為100%,兩名教師研究生畢業,4人在讀,在教學第一線發揮著領頭雁作用;高級教師38名,中級教師41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省級教學能手、優秀班主任、教育系統先進個人各1名,省、市級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科技先進個人等共30餘名。其中,李華、劉立君、羅秀玲、丁祖齊、王蓮英、侯文波、趙慶祥李連忠等一批經驗豐富、愛崗敬業的老教師,走在傳幫帶第一線,為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為其快速成長鋪平了道路。校舍改造完成以後,科學的管理制度,先進的教學理念,優越的地理條件,優厚的生活待遇和超強的凝聚力,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教師加入到十九中這個大家庭中來,並且成績斐然。劉志英、張曉梅、馮秀川、馬丁峰、張英宏、孟伯謹、衛立華、何前、殷濟、孫慶才、王曉燕、宋昀、張越男、李英軍、劉智芳、馬慶潔、王光文趙國旗等教師的工作業績先後多次得到國家、省、市政府和教育部門認可,並受到社會的好評,得到學生的愛戴,成為十九中學的中流砥柱

先進的理念

幾年來,我校在於淑華校長的帶領下,高揚“科研興校”的大旗,確立了“狠抓管理、加強科研、提高質量、爭創一流”的辦學思路,堅持“面向每個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辦學理念,提出了“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質量”的興校策略,教學中遵循“充分尊重、嚴格要求”的原則,探索出“規範+特色”的教學管理模式,實現了學校跨越式的發展

鮮明的特色

學校在總結已有成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於2000年開始對全校學生實行“分層次教學、分層次管理”的教改實驗,在學習上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給予真誠而有效的幫助,針對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進行適時適地的教育和引導,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計畫,對優等生實行“快節奏、多變化、高難度、促能力”的教學策略,使他們出類拔萃;對中游生實行“少變化、緩坡度、促發展”的教學策略,使他們走向優秀;對學習困難學生實行“慢節奏、打基礎、拉著走、促提高”的教學策略,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學生一天,負責學生一生”,為其終身發展夯實基礎。實驗效果為各級領導和周邊民眾所充分認可,被譽為“槐蔭區最有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學校。

學校以教科研為先導,尋找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的突破口。先後承擔了國家級課題《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創新教育》,山東省十五規劃課題《大語文圈教學》等11項國家、省、市級課題的研究。更新了教育觀念,提高了教學水平,增強了教育教學發展的後勁,形成了厚積薄發的態勢。

豐碩的成果

近年來,我校學生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高,中考成績一年上一個台階,實現了十九中教學史上的新突破,尤其是2002年的中考,成績達到省實驗中學、山師附中、濟南一中等三所省重點中學的人數112人,普通高中錄取率為58%,居全區第一名。其中,物理、語文、英語三科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三率居槐蔭區之首。近年來,我校學生經歷了各級各類競賽的磨練和洗禮.自2000年至今,已經有600多人次在全國、省、市各類競賽中獲一、二等獎,表現出非凡的實力。

在2003年全國數學奧賽中,全區前十名中我校占7名,總成績名列全區第一名。決賽中,蘆聖龍、劉兆辰分獲全國一、二等獎;陳通、張齊獲市一等獎,其中,陳通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被實驗中學提前錄取。在全國化學奧賽初賽中,陳通、張迎、翟躍、蘆聖龍、劉兆辰等7人進入決賽.決賽中,陳通、蘆聖龍獲全國一等獎,張迎、劉兆辰獲全國二等獎,王暢獲全省一等獎,賈士振、張玉剛獲全省二等獎,翟躍、潘藩獲全省三等獎。

在全國生物奧賽初賽中,趙宏偉、劉莎、王超、蘆聖龍、劉兆辰等17人進入決賽,蘆聖龍獲全區第一名。全區前十名中,我校占五人。趙宏偉、劉莎並列全區第一名。在全國物理奧賽初賽中,徐正林、張秀婷、劉兆辰等7名同學進入複賽。另外,在2003年高中特長生錄取工作中,我校初三已有20名學生被省重點中學錄取。其中,實驗中學有6人;山師附中有5人;濟南一中、歷城二中錄取9人。另有32名音美特長生被其他高中提前錄取。

更為可喜的是我校2000年考入實驗中學的渠寧、張亞囡同學現已分別被保送到浙江大學、四川外語學院;2000年考入山師附中的劉冠卿現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當記者採訪他時,他滿懷深情地說:上學十多年,我永遠忘不了在十九中時的國中生活,特別是我的班主任孫慶才老師。這一系列喜訊,使全校師生備受鼓舞,目前正以更高昂的熱情投入到教育教學和學習中去,並向更高的目標奮進。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五)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煙臺大學附屬中學
萊州市雙語學校
萊州市夏邱中學
萊州市東宋中學
煙臺第十四中學
蓬萊市易三實驗國小
蓬萊市第二實驗國小
招遠市實驗國小
萊州市城港路街道中心國小
萊州市萊州中心國小
萊州市平里店鎮中心國小
萊州市驛道鎮中心國小
煙臺市福山區東華國小
濟南第五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六十二中學
東營市英華園學校
東營市勝利第七中學
平陰縣龍山國小
東營市海河國小
棗莊市台兒莊區澗頭集中心鎮第一中學
棗莊市薛城舜耕中學
棗莊市第十三中學
滕州市級索鎮姚莊國小
滕州市級索鎮中心國小
棗莊市薛城區雙語實驗國小
平陰縣實驗國小
棗莊市市中區實驗國小
沂源縣韓旺中心學校
淄博市臨淄區金山中學
章丘市第二實驗國小
章丘市匯泉國小
桓台縣周家中學
桓台縣新城中學
桓台縣唐山鎮中學
桓台縣魚龍中學
桓台縣侯莊中學
桓台縣邢家中學
桓台縣果里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郭店鎮東城實驗國小
淄博市周村區城北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東坪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崑崙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寨里鎮黌陽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龍泉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太河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雙溝中學
淄博市臨淄區敬仲鎮中學
淄博市臨淄區雪宮中學
淄博市臨淄區第一中學
淄博市張店區第三中學
沂源縣魯村鎮中心國小
高青縣中心路國小
桓台縣邢家國小
桓台縣起鳳鎮魚龍第一國小
高青縣實驗國小
淄博市周村區市南路國小
淄博市淄川寨里鎮中心國小
淄博市淄川區雙溝中心國小
淄博市臨淄區虎山國小
淄博市張店區興學街國小
淄博市張店區灃水鎮第一國小
淄博市張店區東一路國小
淄博市張店區鋁城第二國小
淄博市張店區傅家中心國小
淄博市張店區馬尚鎮九級塔國小
淄博師專附屬國小
平度市西關中學
即墨市第二十八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第八中學
濟南市新苑國小
平度市同和國小
平度市南京路國小
萊西市月湖國小
萊西市實驗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正陽路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空港國小
青島四方區實驗國小
青島李滄區第二實驗國小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香江路第三國小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浦江路國小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國小
青島鄭州路國小
青島大棗園國小
青島同安路國小
青島基隆路國小
青島樺川路國小
青島平安路第二國小
濟南市經十一路國小
青島南京路國小
青島嘉定路國小
青島市實驗國小
濟南市姚家國小
濟南匯文實驗學校
濟鋼鮑山學校
濟南市南上山街國小
濟南市友誼國小
平陰縣第四中學
章丘市繡水中學
濟南市舜玉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第一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港溝鎮港溝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三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華山鎮中心中學
濟南市第十四中學
濟南市第三十四中學
濟南市外語學校開元分校
濟南市燕柳國小
濟南市青龍街國小
濟南市舜耕國小
濟南市制錦市街國小
高青縣實驗中學
青島嘉峪關學校
山東省青島第五十一中學
沂源縣歷山中學
東營市育才學校
濟南甸柳第一中學
棗莊市立新國小
桓台縣實驗中學
濟南市經七路第一國小
濟南市博文國小
平陰縣實驗中學
章丘市實驗中學
東營市實驗中學
青島福州路國小
濟南燕山學校
濟南市明珠國小
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國小
濟南實驗初級中學
濟南第十九中學
濟南育英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