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綠豆粥

梅花綠豆粥

主材有臘梅花15克,綠豆30克,粳米50克。先將臘梅花水煎取汁,綠豆和粳米煮粥,粥將成時,入藥汁和勻,再加冰糖調味。

配方

臘梅花15克,綠豆30克,粳米50克。

梅花綠豆粥梅花綠豆粥

製法

先將臘梅花水煎取汁,綠豆粳米煮粥,粥將成時,入藥汁和勻,再加冰糖調味。

功效

清熱養陰解毒。

用法

每日1劑,分2次服用。

蠟梅花

【異名】臘梅花(《救荒本草》),黃梅花(《綱目》),鐵筷子花雪裡花(《貴陽民間藥草》)。
【來源】為蠟梅科植物蠟梅花蕾
【植物形態】蠟梅(《綱目》),又名:臘木岩馬桑臭臘梅
落葉灌木,高2~4米。莖叢出,多分枝,皮灰白色。葉對生,有短柄,不具托葉,葉片卵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3~7厘米,先端漸尖,全緣,基部楔形或圓形,上面深綠色而光亮,老時粗糙,下面淡綠色,光滑,有時於葉脈上略被疏毛。花先於葉開放,黃色,富有香氣;花被多數,呈花瓣狀,成多層的覆瓦狀排列,內層花被小形,中層花被較大,黃色,薄而稍帶光澤,外層成多數細鱗片;雄蕊5~6個,藥外向;心皮多數,分離,著生於花托的內面;子房卵形,1室。瘦果,橢圓形,深紫褐色,疏生細白毛,內有種子1粒。我國各地均有栽植。本植物的根及莖(鐵筷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1~2月間採摘,曬乾或烘乾。
【藥材】乾燥花蕾呈圓形、矩形或倒卵形,長1~1.5厘米,寬約0.4~0.8厘米,花被疊合作花芽狀,棕黃色,下半部由多數膜質鱗片所包,鱗片黃褐色,略呈三角形,有微毛。氣香,味微甜,後苦,稍有油膩感。商品有二種:①素心蠟梅,花心黃色,重瓣,花瓣圓而大,朵大。②狗心蠟梅,花心紅色,單瓣,花瓣狹而尖,朵小,質較次。以花心黃色、完整飽滿而未開放者為佳。產江蘇浙江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分】花含揮髮油,內含1,8-桉葉素龍腦芳樟醇苯甲醇乙酸苄酯金合歡醇松油醇吲哚等。又含洋蠟梅鹼異洋蠟梅鹼蠟梅甙α-胡蘿蔔素。種子含洋蠟梅鹼,脂肪油含不皂化物5.6%,脂肪酸組成是飽和脂肪酸(棕櫚酸硬脂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等)22%,單烯脂肪油46%,亞油酸25%,亞麻酸7%。葉含洋蠟梅鹼
【藥理作用】洋蠟梅鹼可引起哺乳動物之強烈抽搐,作用類似士的寧。靜脈注射對小鼠的平均致死量為43.79±1.89毫克/公斤,對大鼠為17.16±0.82毫克/公斤。對兔之毒性更強,大約在10~40毫克之間,靜脈注射後肯定致死,最大耐受量為7.5毫克。中毒劑量對上述三種動物皆引起興奮,但對蛙可引起抑制。對兔靜脈注射還可降低血糖。對血細胞數目無影響。對離體兔腸、子宮有興奮作用,但對豚鼠子宮作用微弱。在麻醉貓、犬身上可抑制心臟,降低血壓。但有人認為不會引起降壓。
【性味】①《救荒本草》:"味甘,微苦。"
②《綱目》:"辛,溫,無毒。"

梅花綠豆粥梅花綠豆粥
【功用主治】解暑生津。治熱病煩渴,胸悶,咳嗽,湯火傷。
《綱目》:"解暑,生津。"
《浙江中藥手冊》:"治暑溫胸痞煩渴,小兒麻疹百日咳。"
《江蘇植藥志》:"治心煩口渴,氣鬱胃悶。"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外用:浸油塗。
【選方】①治久咳:鐵筷子花三錢。泡開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②治湯火傷:蠟梅花(以)茶油浸(塗)。(《嶺南採藥錄》)

綠豆

【藥物名稱】綠豆
【英文名】Mung Bean
【別名】無

梅花綠豆粥梅花綠豆粥
【來源】為豆科植物綠豆Phaseolus radiatus L.的種子。
【植物形態】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大部纏繞狀,有淡褐色長硬毛。葉羽狀,小葉3,頂生小葉卵形,長6~10cm,先端漸尖,側生小葉偏斜;托葉大,闊卵形,盾狀著生。總狀花序腋生;花冠黃色,旗瓣近方形,頂端微缺,翼瓣卵形,龍骨瓣鐮刀狀;花萼斜鍾狀,萼齒4,近無毛。莢果圓柱形,長6~8cm寬約6mm,有散生淡褐色的長硬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採集】秋季種子成熟時採收,拔取全株,曬乾,將種子打落 ,簸淨雜質。
【化學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及B2、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 choline)、磷酯醯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酯醯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磷脂醯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酸(phosphatid
【性味】性涼,味甘。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清暑,利水。用於暑熱煩渴、水腫、瀉痢、丹毒、癰腫、解熱藥毒。

粳米

【異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植物形態】(《詩經》),又名:(《詩經》),嘉蔬(《禮記》),水稻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高約1米左右;中空,有節,有分櫱。葉具葉鞘,葉鞘無毛,與節間等長或下部者較長;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8~25毫米,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線形,扁平,長30~60厘米,寬6~15毫米;粗糙,葉脈明顯。圓錐花序疏鬆,成熟時向下彎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長6~8毫米;每小穗僅具1花,不育花外稃錐刺狀,無毛;可育花外稃硬紙質,具5脈,遍被細毛或稀無毛,無芒或有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枚,卵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6,花葯長約2毫米,花絲細弱;子房長圓形,光滑,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有時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穎果矩圓形,平滑,淡黃色、白色。種子具明顯的線狀種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
水生或陸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稻的類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為粳稻秈稻糯稻等種。粳稻植株較矮,稈硬,葉幅狹,穀粒較短圓,米的粘性較強,脹性小。秈稻植株較高,稈軟,葉幅寬,穀粒細長,米的粘性差,脹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種類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強,脹性小。
本植物的莖葉(稻草)、果實上的細芒刺(稻穀芒)、發芽的果實(谷芽)、種皮(米皮糠)以及糯稻秈稻的種仁(糯米、秈米)、糯稻的根莖及根(糯稻根須)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約含75%以上的澱粉,8%左右的蛋白質,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而異。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膽甾醇自由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廿四醯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檸檬酸蘋果酸等多種有機酸,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套用自然長菌風化陳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發黑者,80℃焙乾,磨粉,做成水混懸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給小鼠接種腹水型肝癌後,每天灌服水混懸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連續10天,對於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77.6%、56.4%和52.1%。在腹水塗片上看到用藥組的癌細胞退變現象都較對照組為著,肉眼觀察,對照組腹腔內腫瘤生長較給藥組廣泛,粘連情況也較嚴重。但接種癌細胞後11天,對照組與用藥組動物死亡情況並無明顯差異。
【性味】甘,平。
《別錄》:"味苦,平,無毒,"
《千金·食治》:"味辛苦,平,無毒。生者冷,燔者熱。"
《七卷食經》:"味甘,微寒。"
《綱目》:"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經。"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
《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
《千金·食治》:"平胃氣,長肌肉。"
孟詵:"溫中,益氣,補下元。"
《日華子本草》:"壯筋骨,補腸胃。"
《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⑥《綱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炒米湯:益胃除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宜忌】《綱目》:"炒米湯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選方】①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聖濟總錄》竹瀝飲)
②治赤痢熱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濟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早白米粉撲之。(《聖濟總錄》)
【名家論述】①寧原《食鑒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亦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
②《本草蒙筌》:"粳米,傷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義,未嘗一拘。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補正氣也;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湯入手太陰,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使不速於下爾。"
③《綱目》:"梗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按羅天益《寶鑑》雲,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又張耒《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④《本草經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本經》益氣止煩止泄,特其餘事耳。"
⑤《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與秈同,秈亦可粥而粳較稠,粳亦可飯而秈耐飢。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強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飲者不宜吸粥。痧脹霍亂雖米湯不可入口,以其性補,能閉塞隧絡也。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至病人、產婦粥養最宜,以其較秈為柔,而較糯不粘也。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又有一種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時加入之,香美異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