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是我國明代早期(公元十五世紀初葉)的一部植物圖譜,它描述植物形態,展示了我國當時經濟植物分類的概況。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為宗旨的農學、植物學專著書.中對植物資源的利用、加工炮製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總結。對我國植物學、農學、醫藥學等科學的發展都有一定影響。全書分上、下兩卷。記載植物414種,每種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圖。其中出自歷代本草的有138種,新增276種。從分類上分為:草類245種、木類80種、米穀類20種、果類23種、菜類46種,按部編目。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
 

簡介

 
《救荒本草》是我國明代早期(公元十五世紀初葉)的一部植物圖譜,它描述植物形態,展示了我國當時經濟植物分類的概況。書中對植物資源的利用、加工炮製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總結。對我國植物學、農學、醫藥學等科學的發展都有一定影響。

介紹

《救荒本草》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刊刻於開封,明代朱橚(1360-1425)編寫。朱橚是明太祖第五子,封周王,死後謚定,所以《明史·藝文志》對這部書題"周定王撰"。《救荒本草》是一部專講地方性植物並結合食用方面以救荒為主的植物志。全書分上下兩卷,記載植物四百十四種,分為五部:草部二百四十五種,木部八十種,米谷二十種,果部二十三種,菜部四十六種。其中出自舊本草的一百三十八種,並注?quot;治病"二字,新增加的二百七十六種。
《救荒本草》新增的植物,除開封本地的食用植物外,還有接近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太行山、嵩山的輝縣、新鄭、中牟、密縣等地的植物。在這些植物中,除米谷、豆類、瓜果、蔬菜等供日常食用的以外,還記載了一些須經過加工處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時藉以充飢。作者對採集的許多植物不但繪了圖,而且描述了形態、生長環境,以及加工處理烹調方法等。李濂在《〈救荒本草〉序》中說:"或遇荒歲,按圖而求之,隨地皆有,無艱得者,苟如法採食,可以活命,是書也有助於民生大矣?quot;
朱橚撰《救荒本草》的態度是嚴肅認真的。他把所採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園裡進行種植,仔細觀察,取得可靠資料。因此,這部書具有比較高的學術價值。這部書有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山西都御史畢昭和按察使蔡天祐刊本,這是《救荒本草》第二次刊印,也是現今所見最早的刻本。稍後有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陸柬刊本。這個刊本的序中誤以為書是周憲玉編撰,後來李時珍《本草綱目》和徐光啟《農政全書》都沿襲了這個錯誤。以後還有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胡乘刊本、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刊本、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胡文煥刊本,徐光啟《農政全書》把《救荒本草》全部收入。傳到日本,有亨保元年(公元1716年)皇都柳枝軒刊本。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書在"救飢"項下,提出對有毒的白屈菜加入"淨土"共煮的方法除去它的毒性。這種解毒過程主要是利用淨土奈階饔茫擲氤靄濁酥械撓卸疚鎦剩侵參鍩е形椒擲敕ǖ撓τ謾U庵址椒ê拖執參鍩У姆擲朧侄蝸啾認緣煤薌虻ィ詰筆比詞悄涯芸曬蟮模?906年俄國植物學家茨維特(1872-1919)發明的色層吸附分離法在理論上是一致的①。
《救荒本草》很早就流傳到國外。在日本先後刊刻,還有手抄本多種問世②。據日本研究中國本草學的岡西為人說,《救荒本草》在日本德川時代(公元1603年到1867年)曾受到很大重視,當時有關的研究文獻達十五種。這部書曾由英國藥學家伊博恩譯成英文。伊博恩在英譯本前言中指出,畢施奈德於1851年就已開始研究這本書,並對其中一百七十六種植物定了學名。而伊博恩本人除對植物定出學名外,還做了成分分析測定。通過比較,指出《救荒本草》的原版木刻圖比《本草綱目》的高明①。美國植物學家李德在他著的《植物學小史》中也讚頌《救荒本草》配圖的精確,並說它超過了當時的歐洲②。近年國內王作賓等對《農政全書》中轉錄自《救荒本草》中的四百種植物作了研究定出學名,並作為石聲漢校注的新版《農政全書》附錄刊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