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芒

稻穀芒

稻穀芒,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tiva L.果實上的細芒刺。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具有利濕退黃之功效。常用於黃疸。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果實上的細芒刺。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肝、膽、胃經。

功效

利濕退黃。

主治

用於黃疸。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炒黃研末酒沖。

採集加工

脫粒、曬穀或揚谷時收集,曬乾。

形態特徵

稻:又名稌、嘉蔬、秔。一年生栽培植物。稈直立,叢生,高約1m左右。葉鞘無毛,下部者長於節間;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5-25mm,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扁平,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30-60cm,寬6-15mm。圓錐花序疏鬆,成熟時向下彎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兩側壓扁,長6-8mm,含3小花,下方兩小花退化僅存極小的外稃而位於1兩性小花之下;穎極退化,在小穗柄之頂端呈半月形的痕跡;退化外稃長3-4mm,兩性小花外稃,有5脈,常具細毛,有芒或無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卵圓形,長1mm;雄蕊6;花葯長2mm;花柱2枚,筒短,柱頭帚刷狀,自小花兩側伸出。穎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主黃病身作金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