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縣

昌寧縣

昌寧縣位於雲南省西部,於1933年由保山永昌、順寧鳳慶析置設縣,取兩地名後一字為縣名,屬保山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由高漸低,形成山壩南北縱列高山壩谷相間的地貌狀態,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低熱、溫熱、溫涼、高寒4個氣候帶。境內年平均氣溫14.9℃,極端最高氣溫40.4℃,極端最低氣溫—6℃。年平均降雨1259毫米,無霜期253天,有右甸河、枯柯河、勐統河、更戛河、大田壩河、漭水河等八大水系。保山市隆陽區東南。雲南省昌寧縣是一個年輕的多民族山區農業縣,地處滇西大理、臨滄、保山三地結合部,屬保山地區,山區面積97.05%。昌寧縣絕大部分地區適宜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生長。東部及中部約70%的溫涼山區、半山區適宜種植茶葉、嫁接核桃。南部及西部20%的低熱、溫熱河谷區適宜發展甘蔗、種植西瓜、香蕉、芒果等亞熱帶水果。全縣林地面積為總面積的71.4%。森林復蓋率為39.42%。境內居住著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8%。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昌寧昌寧
兩漢,先後屬益州郡和永昌郡。
三國,屬永昌郡之永壽,今耿馬、不韋,今保山,兩縣分轄;南北朝時屬永昌府。
南北朝,屬永昌府。
唐,屬南寧州總管府,南詔時屬永昌節度。
宋朝,屬永昌府廣邑州。
元朝,分屬大理路永昌府、順寧府和鎮康路灣甸州。
明朝,分屬順寧府、永昌府。
清朝,分屬保山縣和順寧縣。
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設順寧縣右甸分縣。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立縣治,由保山縣、順寧縣(今鳳慶)析置昌寧縣。
1950年1月25日,和平解放,屬保山專區。
1956年,裁保山地區併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改隸德宏州。
1963年,恢復保山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恢復隸保山地區。
2000年12月,保山撤地設市,隸屬保山市。
2005年,昌寧縣撤銷達丙鎮和右甸鎮,合併設立田園鎮,昌寧縣政府駐縣城關廟社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昌寧縣轄9個鎮4個鄉:田園鎮、漭水鎮、柯街鎮、卡斯鎮、勐統鎮、溫泉鎮、大田壩鎮、雞飛鄉、翁堵鎮、更戛鄉、灣甸傣族鄉、珠街彝族鄉、苟街彝族苗族鄉);兼轄2個農場(灣甸農場、柯街華僑農場)。
昌寧縣人民政府駐田園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昌寧縣雲南省西部,介於東經北緯20°14′至25°12′、99°16′至100°12′之間。東連鳳慶縣,西接隆陽區、施甸縣,南與永德縣隔河相望,北鄰永平縣、漾濞縣、巍山縣,總面積3888平方公里。

地貌地形

昌寧縣昌寧縣
昌寧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由高漸低,形成山壩南北縱列高山壩谷相間的地貌狀態,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

氣候

昌寧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低熱、溫熱、溫涼、高寒4個氣候帶。境內年平均氣溫14.9℃,極端最高氣溫40.4℃,極端最低氣溫-6℃。年平均降雨1259毫米,無霜期253天。

水文

昌寧境內河流有右甸河、枯柯河等八大水系,分別流入瀾滄江怒江,水能蘊藏量豐富。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昌寧縣昌寧縣
截至2014年,昌寧縣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銅、鉛、、銀、銻、汞、、石灰岩、大理石矽石、硫磺、硅藻土等。其中:矽石總儲量1000萬噸以上;硅藻土總儲量2000萬噸;石灰岩資源十分豐富

植物資源

截至2014年,昌寧縣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15種,其它植物1000多種,有“核桃之鄉”、“茶葉之鄉”之稱,是全國茶葉基地縣之一。森林覆蓋率達45.2%,活立木總蓄量1147.7萬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思茅松、杉木和各類雜木,經濟林木核桃、板栗、梅子等,年產量達1萬噸以上。野生藥材、菌類資源種類多,數量大。

動物資源

截至2014年,昌寧縣有獸類33種,鳥類114種。

水資源

截至2014年,昌寧縣擁有中小型水庫64座,水利化程度達61.2%。完成了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小流域綜合治理和人畜飲水等水利工程6985件,水利化程度由“九五”末的56.2%提高到62%。建成水電裝機容量1.56萬千瓦,年發電量5681萬千瓦時。

人口

截至2017年,昌寧縣戶籍戶數113715戶,353786人;其中男性180666人,女性173120人。全縣常住人口358353人。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7‰。人口城鎮化率達36.05%。
昌寧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

政治

縣委書記:蘇格非
縣委副書記、政府黨組書記、縣長:范喜(截至2018年7月)

經濟

綜述

昌寧縣昌寧縣
2017年,昌寧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103.618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3344億元,同比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36.6966億元,同比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32.587億元,同比增長14.3%。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35.2:34.2:30.6調整為33.1:35.4:3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29030元,可比增長10.7%。
2017年,昌寧縣完成財政總收入8.3528億元,增加9240萬元,同比增長12.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7009億元,增加4407萬元,同比增長8.4%。財政總支出33.1176億元,增加3.7145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1.4466億元,增加3.1284億元,同比增長11.0%。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99.1151億元,比年初增長8.0%,各項貸款餘額達64.9963億元,比年初增長20.0%。非公經濟增加值52.5961億元,同比增長14%,比GDP增長高2.5%。占生產總值比重為50.8%,較2016年提高1%。全縣個體私營戶數達14632戶,同比增加1304戶,增長9.8%;上繳稅金5.8601億元,同比增長3423萬元,增長6.2%。其中,私營企業戶數達2400戶,同比增加449戶,增長23%,上繳稅金5.1862億元,同比增加2517萬元,增長5.1%。
2017年,昌寧縣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03.0492億元,同比增長50.4%。按投資類別分:城鎮投資995134萬元,同比增長75.3%;房地產開發投資5.5358億元,同比下降52.7%。全年施工項目366個,比2016年增加25個;竣工項目262個,比2016年增加12個。全年新增固定資產64.6823億元。

第一產業

昌寧客運站昌寧客運站
2017年,昌寧縣末耕地總資源416669畝,比2016年減少615畝;常用耕地面積397697畝,比2016年減少359畝;有效灌溉面積達281370畝,比2016年增加2819畝。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5.1185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農業產值31.2576億元,同比增長7.0%;林業產值1.4634億元,同比增長5.3%;牧業產值20.7534億元,同比增長5.5%;漁業產值0.8509億元,同比增長7.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7932億元,同比增長3.9%。全年糧食總產量214876噸,同比增長2.28%。甘蔗產量439256噸,同比下降6.07%;茶葉產量25282噸,同比增長4.38%;泡核桃產量60327噸,同比增長24.78%,蔬菜產量165550噸,同比增長3.72%。
2017年,昌寧縣肉類總產量99351噸,同比增長2.1%;牛奶產量30噸,同比增長376.19%;禽蛋產量2787噸,同比增長18.45%;豬出欄1096275頭,同比增長0.05%;牛出欄68438頭,同比增長0.06%;羊出欄153136隻,同比增長0.02%。

第二產業

2017年,昌寧縣工業總產值(含小灣電站)113.1232億元,同比增長15.7%,工業增加值27.0932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4.5604億元,同比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673億元,同比增長13.8%。全年食糖產量48410噸,同比增長1.1%;精製茶產量44939噸,同比增長15.7%;矽產量35891噸,同比增長13.2%。
2017年,昌寧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9.711億元,同比增長26.0%。

第三產業

2017年,昌寧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353億元,同比增長12.4%。其中:城鎮9.6397億元,同比增長14.0%;農村9.8956億元,同比增長10.8%。按銷費形態分:餐飲收入2.6075億元,同比增長24.4%;商品零售16.9278億元,同比增長10.7%。商品銷售總額達30.8789億元,同比增長15.4%;其中,批發業5.4206億元,同比增長15.8%;零售業25.4583億元,同比增長15.4%。
2017年,昌寧縣零售物價總水平、消費品價格總水平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水平分別為101.20%、101.16%和101.17%。
2017年,昌寧縣郵政業務總量0.1342億元(不含快遞、倉儲業),同比增長17.4%。電信業務總量2.293億元,同比增長38.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10714部,同比下降18.8%。行動電話達到295600部,同比增長9.6%。
2017年,昌寧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9.1151億元,比年初增長8.0%。其中:單位存款餘額41.2364億元,比年初增長6.1%;住戶存款餘額54.1753億元,比年初增長10.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49963萬元,比年初增長20.0%。其中:短期貸款餘額21.4192億元,比年初增長5.7%;中長期貸款餘額43.5771億元,比年初增長28.5%。金融業增加值3.5616億元,同比增長7%。
2017年,昌寧縣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48億元,比2016年增長27.8%。其中:財險保費收入0.5391億元,同比增長37.6%;壽險保費收入0.9409億元,同比增長22.8%。

交通運輸

2017年,昌寧縣公路運輸周轉量達27.7502億噸公里,其中公路貨物周轉量27.4204億噸公里,公路旅客周轉量3.298億人公里。全縣公路通車裡程2221公里,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222公里。汽車(含低速汽車)擁有量28947輛,其中載客(載貨)28774輛。拖拉機8749台,機車96503輛。

社會事業

教育

昌寧縣昌寧縣
截至2017年,昌寧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含教學點)255所,在校學生54498人,教職工4020人。職業教育學校招生1472人,同比增長4.0%;在校學生4058人,同比增長3.7%;普通高中招生2353人,同比增0.8%;在校學生6734人,同比下降0.3%;普通國中招生4393人,同比下降0.8%,在校學生13452人,同比下降2.4%;國小招生3537人,同比下降8.1%,在校學生21479人,同比下降4.4%。

文化

截至2017年,昌寧縣文化館(站)17個,廣播台(站、室)83個。廣播覆蓋率和電視覆蓋率分別達99.2%和99.6%。

衛生

截至2017年,昌寧縣衛生機構150個,醫療機構床位1763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623人,其中:執業醫師340人、執業助理醫師121人、註冊護士730人、藥劑人員53人、檢驗人員64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315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昌寧縣城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158人,城鎮離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297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9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345071人。其中:城鎮職工16201人;城鄉居民328870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9506人。

歷史文化

青銅文化

青銅文化時期,特別是大甸山出土的286件(套)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等隨葬品,是昌寧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

茶文化

昌寧縣坐落在滇西高原的群山中,在海拔1400米-2500米的區域內古茶樹散落分布,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樹,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樹,還有兩者自然雜交後代的過渡型茶樹。在昌寧,生長著42個野生古茶樹群落,有古茶樹20萬餘株。珍稀的古茶樹,有的生長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裡,有的就散布在田間地頭和房前屋後。千百年來,古茶樹與村民的生產生活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
昌寧的古茶樹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昌寧,無論是歷史還是人文,都深深刻上了茶的痕跡,茶葉成為了昌寧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悠久的歷史文化及茶葉品質,為昌寧贏得了“千年茶鄉”的美譽。
“古茶飄香飄綠了一方山水,古茶飄香飄在了我的家鄉;古茶飄香飄出了一片芳馨,古茶飄香飄出了一片夢想……”這是一首在昌寧廣為傳頌的茶歌。

風景名勝

龍潭寺龍潭寺
龍潭寺
龍潭寺,始建於明代,後經多次修葺,漸成規模。相傳這龍潭非常奇特,遠古時代,這兒只是涓涓細流,旱年則滴水不流,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們每逢旱年飲水極難,更難談引水灌溉。因為缺水,糧食有時幾乎顆粒無收,人們只能過著食不果腹的苦日子。有一年,又值大旱,眼望著禾苗將要枯死,人們成群結隊來這進香求水,他們插上香,合掌當胸,真誠地跪在地上閉目祈禱。不多時,好似有水流的聲音,求水的人們睜眼一看,果真有兩股清泉奔流而出,善良的人們得救了。自此這兒再沒鬧過水荒,兩股泉水從方圓一米大小的洞口噴涌而出,長流不息,久而久之,形成了龍潭。人們認為是有龍護佑,於是建龍潭寺。
風光風光
江樓
江樓,又稱“望江樓”,屬昌寧縣漭水鎮老廠社區。江樓村子前面,有一堵由大青石自然形成的石崖,方圓幾十米,四周古樹成群,岩石上長滿了碧綠的灌木和長青藤,岩頂平整成台,當地人稱其為“望江樓”。樓上一塊岩石,形似一隻遙望滄江的老鷹,叫“鷹嘴石”。“鷹嘴石”南邊有一塊石質堅硬的巨石,上面清晰的印著一隻人形左腳印,當地人叫“仙人掌”。相傳那是在盤古開天闢地的遠古時代,波濤洶湧的瀾滄江滾滾而來,綿延的大山擋住了江水的去路,桀驁不馴的江水吞噬著無辜的蒼生,一位好心的天神於心不忍,就用腳蹬手推,將大山一分兩半,瀾滄江水順著峽谷順流而下,解救了芸芸眾生,如今望江樓岩石上的腳印就是那位仙人留下的。
雞飛溫泉雞飛溫泉
雞飛溫泉
雞飛溫泉,舊稱“石溜泉”,位於昌寧縣城西南的雞飛峽谷,這裡三山鼎立、兩谷相通,奇峰千疊、怪石崢嶸。景區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距縣城32公里,距雲——保線老路10公里。《順寧府志》記載:“唐宋就有仙人浴於此。”1982年正式被列為縣級風景名勝區。
天堂山天堂山
天堂山
位於昌寧縣城以北,地域上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是昌寧右甸河、大田壩河、橄欖河三條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地跨怒江、瀾滄江兩大水系,森林覆蓋率達95.1%。屬濕潤型山地氣候,年均氣溫在11℃左右,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高峰松子山海拔為2875.9米,最低海拔1050米,林區有植物197科806屬1920種,有獸類33種、鳥類114種、兩棲類15種、爬行類19種。

名優特產

野巴子茶野巴子茶
野巴子茶
野巴子茶,系雲南純天然野生木本植物野巴子經精選加工之茶飲性飲品。據《中國藥典》記載及當地民間各族人民長期以本品當茶飲用結果證實:野巴子茶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除口臭、生津止渴、利尿益腎、減肥之功效。對喉痛、牙痛、口腔潰瘍、感冒、痢疾、急慢性腸胃炎、老年人高血壓引起的頭昏症有明顯療效。
昌寧核桃昌寧核桃
昌寧核桃
昌寧核桃,約有3000多年栽培歷史。據家考證,在怒江、瀾滄江流域有大面積的原始鐵核桃林(屬胡桃科核桃屬)。從收集到的核桃標本分析,境內的核桃可分為鐵核桃、夾棉核桃和泡核桃三個類型,各自又有很多品種,但幾乎所有泡核桃品種都可以在鐵核桃類型中找到,同時境內既有核桃屬的野生種、原始林,又有繁多的核桃品種,又有親緣種的天然分布,這是核桃原產地的佐證。在昌寧縣的灣甸、漭水、勐統、翁堵、柯街等地均有大量的野生核桃林分布,可以初步肯定昌寧縣是核桃的原產地之一。

著名人物

魯道源(1898-1985),字子泉,雲南昌寧人。抗戰勁旅五十八軍軍長,率部參加過反攻南昌、長沙會戰、收復常德等500餘次大小戰役,擔任過南昌受降官。于右任曾為五十八軍題詞“壯志千秋”,央視《百年講武》節目以“壯志千秋”為題讚頌他的報國精神。
王子清,雲南昌寧人,王子清珠寶、王子清山貨創始人
楊學雙,第15屆香港國際武術節60KG級、65KG級散打冠軍。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