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村

新河村

本詞條為消除歧義詞條,包括石城縣木蘭鄉新河村和浙江省蒼南縣新河村。浙江省蒼南縣新河村位於溫泉鄉東邊,距溫泉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東鄰鳳慶縣,南鄰松山,西鄰田園回頭山,北鄰聯席。轄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44戶,口1456人,其中農業人口1449人,勞動力838人。全村國土面積9.13平方公里,海拔2137米,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1500毫米,適合種植包穀等農作物。新河村耕地面積1238畝,人均耕地0.85畝,林地10300畝。

基本信息

簡介

新河村蒼南縣新河村一角
新河村由黃宅、偶橋2個自然村組成。東毗鄰郭宕村,西近北店村,南與江山鄉周家車村接壤,北與西河村隔岸相望.距蒼南縣城23公里,與龍港鎮相隔5.5公里。民國時期屬第十五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隸屬綠萍鄉,1955年始屬江山鄉(人民公社)。1992年,全村265戶,人口1025人,耕田面積471畝,歷來是大米主要產區之一。村內河流縱橫,水網交錯,江(山)湖(前)公路穿村而過,交通方便。 新河村居民以黃姓為多。黃姓祖先系福建泉州人,後分居惠安,為避兵亂於明末清初徙遷平陽縣萬全西黃居住,復遷西河邊,並將謝里改名黃宅。後平陽麻步漁塘陳姓遷偶橋居住。從此,黃、陳二姓在當地繁衍生存,漸成村落。20世紀50年代土地改革時期稱西河邊村。黃宅、偶橋和孫家、油車、劉處等自然村為同一行政村。1951年,為改變灌溉和排水條件,從現在的大河頭起開通一條連線大茅墳周圍幾條內河,形成供水網,使原來的心田成為旱澇保收田。行政村析分時,為紀念新開河,取名新河村。

經濟發展

新河村新河村腈綸紡織廠
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4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78.8元。農民收入以茶葉泡核桃為主。
農業
新河村氣候溫涼,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烤菸茶葉、泡核桃產業是該村的主要經濟支柱。雞樅、木耳、竹筍蕨菜、樹頭菜、樹花等林海山珍享譽四方。新河村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有人工造林5萬多畝,有紅椿禿杉等珍貴樹種,其中30124畝華山松人工造林,是蒼南縣面積最大的華山松造林基地之一。
工業
腈綸紡織業蓬勃發展:1949年前新河是討飯多、草屋多、賣兒賣女多的"三多"村。1949年後,村民生活開始穩定。但最好年成人均收入也僅七、八十元。青黃不接時仍靠借番薯絲和扒螺螄(河螺)度日。1978年後,人稱"宜山黃道婆"的孫阿茶搞再生腈綸紡織試驗,成功地紡出了第一根再生腈綸紗後,新河村起了翻天復地的變化:村級經濟逐漸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1992年人均收入2115元,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出現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儲蓄,人人住樓房的可喜景象。
孫阿茶試驗再生腈綸紡織成功後,村人紛紛置辦紡織工具,開始生產再生腈綸紗。初時產量不高,隨著紡紗經驗積累和技術不斷改進,產量急增,利潤可觀。1978年外省與本地供銷員不斷湧進村搞腈綸紗購銷業務,產品供不應求。為組織貨源,1979年冬,開設腈綸紗專業市場。日成交額達10萬元。1981年至1982年又先後合股創辦了腈綸衣褲一場、二場。每天進交易場人數達三五千人,運載船隻達130多隻,僅1989年三個市場成交額6500萬元。收取服務費130萬元,幾年來共為國家創利稅210萬元。村內運輸業、小百貨店、煙雜店、藥店、飲食店、旅館等幾十家服務行業應運而生,電台、電視台、報社的新聞記者前來採訪者絡繹不絕。
龍港鎮的崛起,新河村內專業市場受到衝擊,一度市場滑坡,收入減少。面對市場挑戰,村人在黃振淡、黃振芽帶領下,強化規章制度,很快走出低谷,腈綸紗再生紡織業發展趨勢更加迅猛。新河村共有開花機30台,梳棉機20台,紡紗機200台,年產腈綸紗900噸,產值400萬元,純利潤可達150萬元。1992年,股份投資40萬元創辦了蒼南縣新樂管道鑄件廠和蒼南縣江湖塑織工藝廠。排污管道鑄件十分旺銷。

文明建設

新河村新河村老年活動室
新河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把辦實事作為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共投資70.4萬元興建文化教育和為民服務設施。民國時期,村內無一所學校。1949年後,在一座廟宇里辦起了完全國小。長期以來,廟校合一,初一、十五燒香拜佛,人聲喧譁,使老師無法上課。1986年,村黨支部書記黃振淡端掉廟宇內十幾尊神像,改建成教室。還投資2萬元新建六間兩層教學大樓,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入學率達98.5%。新河村里規定:凡考上大學和中專的學生分別給予1000元、500元獎學金
新河村1985年投資1萬元,把30千瓦變壓器更換成100千瓦,保證生產和生活用電。1989年投資2.2萬元購置了380匹馬力50千瓦發電機一台,建廠房一幢。1990年投資1.4萬元進行電改工作。線路全面整頓,全面布局納入集體所有,當年獲效益1.6萬元。1986年,花1萬元購置全套擴音設備,新河村裝上了165A喇叭,設立村廣播室,村民能及時收聽黨中央聲音和新聞信息,隨時播出農作物除蟲滅病措施。1992年,投放1.6萬元裝上程控電話。1986年投資6萬元建成一座自來水廠。1988~1990年,支出5萬元,建5間兩層樓作為老人協會活動場所,配備了電視機、錄音機、象棋等幾十種娛樂器具;並改進三間辦公樓,建立了黨員活動室、青年俱樂部、婦女之家。1990年,投資18萬元資助江(山)湖(前)公路建設。1992年11月竣工通車。與此同時,建成了長408米、寬4米通往煙花出口廠的機耕路一條;以1萬元接通月星村水深村水泥路各300米;以3萬元修建橋樑,加固河堤。1992年,為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縣有關部門批准屬本村範圍的江(山)湖(前)公路沿線作為新村規劃區。已投放7萬元作開工前的三通準備工作。興建負荷15噸位東西大橋一座;安裝上自來水;10米桿電線已接通並裝上路燈,為全面建新村奠定了良好基礎。村黨支部自1985年起連續8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新河村,1986年起被命名為縣級文明村。 通過實施茅草房改造及整推進項目,新河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 14戶。新河村有8個自然村通自來水、通電、通路。新河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

人文歷史

"黃道婆"孫阿茶
孫阿茶(1912~1981)。45歲喪夫,原靠做小買賣過日。1973年,與村人孫邦呈等改革開花機與紡機,試將腈綸角料開花紡紗,經多次試驗後,開出再生花,又經阿茶以手搖機紡成再生腈綸紗。堅韌有光澤,受到顧客歡迎。她遂在新西河橋頭擺攤專售腈綸雙紗與腈綸毛線。人稱"第二個黃道婆"。1981年8月病逝後,村中近千人前往送葬。1982年,已擁有開花、梳棉、紡紗、針織、縫紉、織毯等各種機械設備3300多台。年產腈綸紗2300多萬斤,產值幾達1億。

石城縣木蘭鄉新河村

新河村木蘭鄉新河村的百畝“煙田”
簡介
新河村位於江西省石城縣木蘭鄉東北部,駐地新河(原名河家灣),距木蘭鄉政府駐地7.5公里,距縣城38.5公里。東鄰高田,西鄰廣昌,北接東坑,南邊陳聯。境內東北多山,南部多丘陵,北部和中部較平坦。東坑河流從北向南貫穿全境。以新聯、河家灣兩地各取頭一字命名為新河。轄13個村民小組,22個自然村。2005年全村總戶數398戶,總人口1958人,總勞力838人。村民代表數25人,新河村有黨員人數42人,黨小組3個。新河村總耕地面積1750畝,其中水田1714畝,旱地36畝,糧食總產35噸。農村人平收入1647元。新河村有山地面積18260畝,其中林業面積23550畝,果業面積150畝。林業資源有松油、木碳等。全村有水面積123畝。
自然資源
新河村主要有小(二)型水庫1座,即角山背水庫。主要水陂4座,即莊家水陂、街上水陂、上聯坊水陂、石溪口水陂。礦產資源有粉紅花崗岩、石材。主要山峰有古嶺腦,海撥527.7米。名勝古蹟有古嶺腦太平天國古戰場、兩河相交轉彎處有小街,每逢農曆三、六、九日為圩期。蘇區時期,毛澤東朱德抵達木蘭河家灣溫綿旺店內休息過,毛澤東坐的椅子被縣革命文物辦公室收集。
濟發展
2005年新河村外出務工人數約690人,年打工收入約130萬元,主要企業有養殖場。主要農林產業有煙、蓮、稻、板粟、松樹、杉樹。
歷史沿革
唐末宋初時期,先後隸屬調上里、調上下里、調琴上里、調琴下里。時期隸屬長松鄉石上里。民國元年(1912年)隸屬豐山河東自治局管轄。蘇區時期(公元1931年)隸屬石城縣木蘭區何家彎鄉,1933年7月隸屬赤水縣木蘭區何家彎鄉。民國時期(1934年)隸屬石城縣小松區木蘭第四保聯。1946年屬桐蘭鄉第十三保,解放初期隸屬高田六區,1956年6月隸屬小松區河家灣鄉。1958年8月屬木蘭公社新河大隊管理委員會,1961年9月屬新河公社,新河劃分新河、新聯、新豐三個大隊。1964年3月撤消新聯、新豐2大隊併入新河大隊。原新聯大隊地下聯坊劃回陳聯大隊。1966年稱木蘭公社新河大隊,1984年6月改稱木蘭鄉新河村村民委員會,至今示變。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二)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二)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