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鄉

江山鄉

江山鄉地處新羅區西北部,位於國家森林公園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南麓,東鄰鐵山、雁石鎮,南交西陂、龍門鎮,西鄰小池、上杭步雲、古田,北與萬安接壤。距城區11公里,被定位為龍巖中心城市“後花園”。全鎮總面積248.5平方公里,耕地1.44萬畝,林地32萬畝,轄16個行政村, 67個自然村,其中22個革命基點村。總人口10500人,其中農業人口9600人,屬典型的農業鎮鎮。

福建省新羅區江山鄉

江山鄉龍井瀑布
概述

江山鄉位於新羅區西北角,江山鄉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東鄰鐵山、雁石,南交龍門,西鄰小池、上杭步雲,北與萬安接壤,位於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南麓,距龍巖市區18公里,距319國道龍門段區漳龍高速公路龍門入口處15公里,交通便利。該鄉總面積248.5平方公里,下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1.03萬人。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其中旅遊、水力、林業資源尢為豐富。該鄉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已基本形成以高優農業、毛竹為主導的第一產業,以電力、竹製品、煤炭等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旅遊開發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一、二、三產業平衡發展,互相促進的產業結構。

江山鄉具有獨特的氣候資源,境內山脈連綿,地勢高聳,平均海拔850米,全年平均氣溫18.3℃,霜期短,降雨充沛,是開發特色農業、旅遊、度假的理想選擇。

江山鄉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度假風景名勝區。地處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南麓,以環境優美、山水奇特而著稱,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有“龍巖、武夷出江山,江山龍巖之鼓山”之說,是一個投資開發前景廣闊的旅遊聖地,已經形成互為品字形的三大旅遊景點,即:石山園度假村、石佛公朝聖地、村美水庫休閒娛樂場所;五大廟宇即:聳池岩、

江山鄉福建省新羅區江山鄉

香林廟、財神廟、雷雲寺、永安寺;十大景觀是:睡美人、仙袋長嘯、龍井瀑布、沖天蠟燭、羅漢駐足、千米屏幛石觀音、大公釣魚、王府點兵、九侯疊嶂等,沿線綠化帶,花卉園林已初具規模。景區內植被保護完好,植物種類達150多種,豹、獐、羚羊、猿猴、狗熊、飛狐、長尾猴等珍奇動物在此長期出沒,處處呈現出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經過多年的投資開發,現已初步發展成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朝聖參仰為一體的新興旅遊鄉鎮。

江山鄉是新羅區主要的林區之一,有林面積32萬畝,其中8萬畝被列入國家生態公益林,森林覆蓋率達84%,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被賦予“城市活花園”之美稱,現有毛竹豐產林8萬畝,依託資源優勢,創辦了膠合板、竹涼蓆、香芯等林產品加工企業三十餘家,年產竹涼蓆16萬床,林產品加工初具規模,成為全鄉第二產業的支柱。江山鄉水力資源豐富,水資源天然麗質,將是市區人飲的主要源泉。境內山脈陡峭,降雨充沛,相對徑流較大,水電開發利用價值較高,現已建成發電的水電站9個,裝機容量7000KW,年發電量0.32億kw.h,擬議引資水電技改項目1個,新建項目4個,經科學測算可新增裝機容量3400kw,年增發電量0.19億kw.h,投資回收期5-8年。豐富的水力、電力資源是投資辦廠的理想處所。

江山鄉江山鄉
歷史沿革

明代屬鐵石鄉表政里江山社的林坑、前村、石神岐;郭坑社的銅缽、郭山、村尾;塗潭社的平坑、上車、下車等村落。清代至民國初包括內江山社和塗潭社(後萬安社)的部分區域。民國18年5月至民國20年秋,成立江山區蘇維埃政府,轄銅缽、山塘、村美、前村、外山、新田、大灣、江山、畲背等鄉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4月至10月,成立萬山區蘇維埃政府,轄江山區和萬安區部分鄉蘇維埃政府。民國22年設江山區,劃聯安、和安、安東、銅缽鄉,次年屬六第區。民國26年3月,屬第一區,轄銅缽、東安、聯安、武平鄉聯保,後改銅缽、東聯、嶺南鄉聯保,轄19保。民國30年12月,改設銅江鄉,轄山塘、建寧、南安、中山、東升、北平、謝洋、內洋、外洋、黃坑保;及東嶺鄉轄村美、村北、前村、新田、林灣、山頭、赤坑、湖興保。民國33年後,合併銅江鄉,轄15保。

1949年11月設江山區,轄銅缽、山塘、嶺南、村美、嶺頂村,還有屬萬安區的車背(斜背)村。1957年分設江山鄉,轄銅缽、山塘、村美;萬山鄉轄斜背、嶺頂等村。1958年,成立江山、萬山公社,翌年合併稱江山公社。1961年分設江山公社,轄東星、西寧、外山、村尾、山塘5生產大隊、73生產小隊;萬山公社轄前村、新田、林婆祠、上灣、下灣、科山、革豐、新豐、山頭、背洋、梅溪、雙車、福坑13生產大隊、44生產小隊。1965年二公社合併,稱江山公社。1984年7月改設江山鄉。1987年,面積240.23平方千米,總人口1050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12人,轄16村,96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地銅缽村,距市區20千米。

行政區劃

1997年,面積240.3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山塘、銅缽、村美、科山、前村、新田、林祠、山頭、新寨、老寨、背洋、梅溪、上灣、下灣、雙車、福坑1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銅缽。

江山鄉歐洲鰻
經濟狀況

2000年江山鄉社會總產值2.66億元(現價,下同),農業總產鎮7296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932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100萬元。2008年1-8月份全鄉社會總產值1.69億元,比增16.7%;農業總產值4753萬元,比增10.6%;鄉鎮企業總產值12171萬元,比增10%,其中工業總產值3311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個百分點。

農業結構調整邁出新的步伐。江山鄉糧經比例為5.5:4.5,種植反季節蔬菜7306畝,山頭村建成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基地。龍巖“睡美人”度假農莊已和中僑公司、澳大利亞客商達成投資意向,林業結構調整繼續深化,毛竹——竹製品加工產業產值初步形成。

江山鄉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該鄉上下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堅持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方向,發展無公害反季節蔬菜,以珍稀食用菌秀珍菇為主導的食用菌栽培基地,高山茶、早熟桃種植基地,旅遊沿線的生態觀光園及科技農業基地,生豬養殖,以歐洲鰻、特種水產俄羅斯鱘為主導的水產養殖等種植、養殖初具規模,農業產業結構合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

廣西省防城區江山鄉

江山鄉江山鄉
概述

江山鄉位於防城區西南部,全鄉總面積2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萬畝,有林面積16.4萬畝。轄11個村委會、142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總人口17082人。2005年完成生產總值10153萬元,農業總產值21545萬元,糧食總產量7642噸,工業總產值2143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254萬元,財政收入1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50元。

該鄉水陸交通便捷,防東二級公路橫貫全鄉,防(城)白(龍)公路和環島水泥道路貫通整個半島,有白龍、雙墩、石角、馬鞍山四個港口碼頭。自然資源豐富,沿海有魚類500多種、蝦類200多種、蟹類20多種和眾多貝類以及其它海洋動物,盛產石斑魚、泥蚶、大蚝、文蛤、青蟹和珍珠。此外,境內還有儲量豐富的石英礦和銻礦。有國家級邊地貿過貨口岸白龍港,有面積63平方公里的省級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和被自治區定為鄉鎮企業城的西萬開發小區。有燃油廠、竹蓆廠、打火機廠、鈦礦廠、珍珠核廠、海蜇半成品加工廠等一批企業項目。

江山鄉月亮灣
資源優勢

江山鄉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是獨特的區位優勢;東與防城港市跨海大橋相連,西與東興平鎮接壤,東南與越南旅遊聖地下龍灣、萬柱隔海相;

二是海產資源豐富,沿海有魚類500多種,蝦類200多種,蟹類20多種,豐富的海灘涂可養殖泥蚶 、大耗等貝類海產,馳名中外的南珠就產自江山鄉白龍珍珠海域,現有南珠養殖面積3000多畝;

三是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主要有月亮灣、跨海大橋、大平坡怪石灘白龍古炮台、白龍珍珠港、潭蓬唐代古運河、亞婆嶺新石器時代貝丘遣止和國家級萬畝紅樹林保護區等景點。

江山鄉江山鄉
經濟建設

江山鄉2004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7360萬元,比上年增長8.1%;農業總產值達到20860萬元,增長3.6%;糧食總產量達7528噸,增加194噸;水產品總產量達49960噸,增長7.9%;造林面積達10835畝,增加1052畝;固定資產投資2608萬元,增長15.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67元;比上年增加227元。2004年,江山鄉黨委、政府以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主要做好如下幾項工作: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以珍珠加工廠、海蜇及其它海產品等加工廠為龍頭,引進一批比較有特色的企業項目;二是利用豐富的海洋灘涂資源,大力發展對蝦、大耗、泥蝦等海水養殖業;三是利用本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拓寬第三產業;四是建立以防城、港口、東興市場為依託的蔬菜基地,發展特色農業,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五是營造豐產林果基地,構築綠色銀行。

江山鄉對蝦養殖培訓
特色產業

防城區江山鄉努力做大做強漁業經濟,以此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2008年上半年,該鄉水產品產量達23300噸,同比增長4%,財政收入入庫574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70%,農民人均純收入1450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163元,經濟運行態勢喜人。

該鄉積極引導鼓勵農民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海洋資源,大力養殖對蝦、大蚝、海蜇等海產品,上半年,江山鄉對蝦養殖面積在去年6100畝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000畝。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一大批外地老闆前來投資開發,以海產品加工為重點,以海蜇加工為龍頭,做大做強海洋產業,新增海蜇加工場26個,投入資金260萬元,僅此一項為該鄉創造稅收17萬元。此外,該鄉還積極推廣良種和先進實用技術,邀請水產畜牧部門的養殖專家前來為養殖大戶授課解疑,傳經送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1月份以來,共舉辦對蝦養殖等各類培訓班5期,培訓農民達500多人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