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鎮[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車站鎮[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車站鎮[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車站鎮[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北臨310國道,南靠霍連高速公路,西依京九鐵路,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穿鏡而過。全鎮轄30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總面積68.9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5.5平方公里;人口6.1萬人,其中鎮區人口1.85萬人;耕地6萬畝。

概述

車站鎮車站鎮
車站鎮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北臨310國道,南靠霍連高速公路,西依京九鐵路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穿鏡而過。全鎮轄30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總面積68.9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5.5平方公里;人口6.1萬人,其中鎮區人口1.85萬人;耕地6萬畝。

行政區劃

車站鎮下轄村:秦院村、薛莊村、陳窪村、興隆村、牛王固村、李公莊村、朱樓村、大莊東村、張樓村、紅山廟村、車站村、老家村、杏園村、良種場村、吳寨村、老窩村、秦集村、魏樓村、小王樓村、管莊村、大莊西村、堤圈村、王武廟村、王合寺樓村、沈莊村、趙莊村、火神閣村、侯樓村、楊營村、秦樓村

車站鎮車站鎮
產業發展

經過車站鎮歷屆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化工作成績斐然,已形成頗具規模的“棉花、蔬菜、雙孢菇、優質果品、牛羊豬”五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一直為市、縣發展重鎮,全國四大生產基地之一的石棉保溫產品,傳統優勢尚存,更新換代的新型保溫材料已形成暢銷之勢。新興的木材加工、食用菌生產加工產業方興未艾,已形成優勢產業。小城鎮建設的迅猛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科技、文衛事業穩步發展,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199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農村改革商丘試驗區試驗點;1993年3月被省民政廳命名為“河南鄉鎮之星”;1995年8月被省農調隊命名為“社會總產值超億元鄉鎮”;2001年9月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

車站鎮確立了“調優種植業,壯大養殖業,發展加工業”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堅持以培植龍頭企業為載體,以建立基地為依託,以搞活農產品流通為重點,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證,大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鎮已形成“食用菌、蔬菜、養殖、果品”四大支柱產業。其中,以程大莊、老窩為中心的食用菌產業,已發展食用菌種植棚6800座340萬平方米,成為全國最大的雙孢菇生產基地,年產食用菌8萬多噸,該鎮僅食用菌一項,年實現產值4億元,效益2億多元。同時,該鎮食用菌產業化經營還輻射帶動兩省、六縣、30多個鄉鎮、283個村、9000多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種植,發展食用菌種植棚10000多座,年產食用菌10萬多噸,並帶動了運輸業、服務業、產品包裝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圍繞食用菌產業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達2萬多人,年服務收入超億元。

車站鎮車站鎮
該鎮食用菌產業已形成生產、加工、銷售 為一體的產業鏈。圍繞食用菌種植加工,該鎮先後培育出中州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大鵬食品發展有限公司 、銀髮公司、誠信加工廠等6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業,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就有兩家,可加工生產食用菌3大系列 12個品種,產品遠銷俄羅斯、韓國、西歐、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由於成績突出,2007年1月,該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全國小蘑菇生產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在北京 人民大會堂接受頒獎。2007年12月,以車站食用菌產業為龍頭的夏邑縣 ,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全國蘑菇之鄉”。

車站鎮民營企業一直為市、縣發展重鎮。該鎮已形成保溫建材、木材加工、麵粉加工、食用菌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其中,以商丘建立保溫材料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石棉保溫建材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成為聞名全國的四大石棉建材生產基地之一;以中州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食用菌加工業、以德福利粉業為龍頭的麵粉加工業、以富盛木業為龍頭的木材加工產業方興未艾,已形成產業優勢。

車站鎮的決策者們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堅持“鋪天蓋地”與“頂天立地”並舉,培植民營經濟大戶與鼓勵發展個體工商戶並存;大力培育骨幹企業群體,實施工業科技創新工程,加大企業技改力度,推動企業技術進步,膨脹壯大企業規模,重點培植中州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大鵬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商丘建業保溫材料有限公司、富盛木業、東方保溫材料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檔次

車站鎮車站鎮
下大力氣抓招商引資,創新激勵機制。該鎮對幹部實行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將招商引資任務 層層分解,量化到人、到村、到每個單位,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創優招商環境,對外來企業實行“一門式管理,一站式服務”。同時,該鎮積極最佳化人文環境,努力營造文明規範的法治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和助人為樂的服務環境,用好的政策、好的環境吸引人、打動人、留住人。在全鎮上下開展了以情招商、環境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等“大招商、招大商”活動。僅2007年,該鎮就新上5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28個,引進縣外資金 15200萬元。

2007年初,車站鎮黨委、鎮政府鄭重地向民眾承諾了年內要辦的六件大事,全都是民眾反映最強烈、要求最迫切的問題。該鎮黨委、鎮政府通過積極爭取,多方籌措資金1000多萬元用於道路、橋涵、農村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動員民眾積極回響的辦法捐資40多萬元,對劉駱路車站段進行了修補,解決了食用菌基地道路因損毀嚴重車輛無法通行,威脅基地發展的問題;通過協調濟南鐵路分局,改建了隴海鐵路383地下涵道,解決了因長期積水,鐵路南北多年難以通行的問題;五是爭取國家項目資金273萬元,完成了張樓、紅山廟、老家、王武廟、秦樓、老窩六個村的農村飲水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2700戶、10800人的吃水問題;六是通過招商引資對鎮區站前路進行開發。

車站鎮車站鎮
信訪工作

一是進一步排查各種不安定因素。鎮包村幹部在下鄉的過程中,通過走訪民眾、召開座談會、個別談話等方式,進一步排查不安定因素,對民眾反映的問題及不安定因素及時進行解決和化解。

二是在信訪工作中堅持抓早、抓小、抓源原則。對於存在信訪隱患的村,採取提前介入的辦法,由鎮班子成員帶隊,選派富有農村工作經驗的鎮幹部進村入戶,及時掌握民眾思想動態,對傾向性問題、苗頭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知情,早做工作,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是對具體信訪案件想方設法去解決。對重大信訪案件,實行領導包案制,明確分工,責任具體。誰落實的問題,由誰負責到底。做到小問題不出村,大問題不出鎮。

四是強化領導接訪制度。鎮領導班子成員分日排班,及時接待民眾來信來訪,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

五是鎮抽調15名素質高、能力強、民眾工作經驗豐富的鎮幹部組成信訪工作應急分隊,及時處理各種突發信訪事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