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渡村

新渡村

新渡村位於鰲江入海口南岸,東北臨江,與平陽縣的鰲江鎮隔江相望,南與方岩村接壤,西與流浦村毗鄰,沿進港公路西行,過龍港大橋與104國道連線,交通便利。清代屬十都,民國為新桂鄉第五保。1949年後屬湖前鄉。1984年屬蒼南縣龍港鎮。1992年,全村318戶,1267人。以孔姓為主,約占全村總人口的96%。

基本信息

簡介

新渡村新渡村一景
新渡村位於鰲江入海口南岸,明成化五年(1469),有孔姓從溫邑一都遷此定居,幾經滄桑,人口繁衍,逐漸形成村落。清同治間,始設渡口,築簡易碼道。因村在江口平安渡、方岩安瀾渡之後,故名新渡。代屬十都,民國為新桂鄉第五保。1949年後屬湖前鄉。1984年屬蒼南縣龍港鎮。1992年,新渡村有318戶,1267人。以孔姓為主,約占新渡村總人口的96%。村址昔日是江畔一片荒涼灘涂,渺無人煙。而今一條寬闊的街道縱橫交錯,一幢幢華麗的住宅鱗次櫛比。沿江岸而踞的防潮大堤連線著江濱公園,堤上木麻黃樹已經成林,為新渡村築起了一道綠色屏障。1992年,新渡村被評為蒼南縣文明建設先進村。

經濟發展

新渡村新渡村建築材料市場一角
新渡村人,祖祖輩輩依靠一片圍墾的海塗而活。為求生存,在農耕之餘到江邊捕魚捉,而後學習錢庫蘆浦近海捕撈經驗,用苧麻自織布狀密網,撈閘蝦子(醃成後又稱"蝦幾"),以此販運附近山區換取薯絲度日。
1950年土地改革時,70多戶的新渡村僅有一戶地主,其土地還不足20畝。靠毗鄰的流浦村照顧,劃出部分土地,方使貧農分到了土地,村民之貧困,由此可見一斑。從50年代到70年代,單一的農漁業生產及人口的不斷增長,限制了經濟的發展。村里除添置幾棟簡陋的瓦房外,一色的茅草房依舊不變。1962年,新渡村人口397人,勞力95人,年均勞力收入239.6元,人均收入49元,人均口糧195公斤(稻穀);1969年,新渡村人口593人,勞力143人,年均勞力收入205元,人均收入64元,人均口糧151公斤;1974年,全村人口629人,勞力168人,年均勞力收入155.4元,人均收入71元,人均口糧256公斤。儘管1977年人均收入達到107元,新渡村197戶887人,尚有92戶386人生活窘迫。80年代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解放思想,發動村民千方百計抓收入。首先重建50年代被當做"資本主義尾巴"砍掉的古渡口--新渡。集資15萬元,安排勞力14人,兩艘各40匹馬力的渡船,日夜渡運於兩岸之間。隨著龍港鎮的崛起,日均乘渡旅客在3000人以上,年收入32.5萬元。
農業
80年代初,農業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們自動組合,農業生產由精於耕作的少數村民承擔,更多的勞力投入搞工副業、長途販運等多種經營。
建築材料市場
1984年龍港建鎮伊始,大興土木工程,建築材料奇缺,一度行情看漲,新渡村抓住機遇,1985年投入30多萬元,在鎮北沿江路辦起了第一個建築材料交易市場。占地8000平方米。建簡易房50間,並輔以旅館、食堂等生活配套設施。安排市場專管人員21人,成立一支51人的專業運輸隊,備有吊機、車輛等運輸工具。在市場交易的商販有90多人,分別來自福建江西泰順、文成、平陽及蒼南縣山區,也有少數新渡村民。年成交額500萬元,除上繳利稅等費用外,淨收入16萬元。
新渡村新渡村毛毯生產
毛毯市場
1990年,毛毯紡織業在龍港崛起。地處新渡村的人民北路形成了毛毯一條街。村黨支部因勢利導,投入300萬元,先後建成了第一、第二兩大毛毯市場。兩市場共占地1.6萬平方米,房屋322間。市場建成後,吸引了300多戶個體織毯戶攜家帶眷置辦毯機租市場用房,投入毛毯生產交易。計有織毯機1000台(其中有60台為本村村民所有)。日成交額平均在20萬元,年淨收益135萬元。毛毯市場的投入營業,啟動了整個新渡村的經濟。參加市場管理,服務於市場運輸,自備織機投入織毯、交易者,計1000人左右。除此,村成立運載砂、石專業隊,投入勞力90人,運輸船30艘,年收入130萬元。燒制蠣灰亦是一部分村民的副業,新渡村有灰窯9條,參加生產50人,年收入9.5萬元。新渡村無剩餘勞力,花甲老人也樂於參加力所能及的勞作。此外,還僱請了外地來村的打工仔、打工妹200多人,以解勞力不足。1992年,新渡村利用市場經濟的優勢,以毛毯市場為依託,與鎮工商分局合資,擇中心地段,投入4000萬元,創辦一個占地4.3萬平方米、主樓九層、2400個攤位的大型紡織工業品市場,已投入使用。

生活水平

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村民的物質生活走上了富裕的道路。1989年建成了位於鎮北的新渡街,東起江邊,向西延伸,穿村而過,長1000多米,寬13米。兩旁商店林立,鱗次櫛比。樓群一般高4~5層。外表大都用彩色或單色瓷面磚貼面,合金鋁窗架輔以茶色玻璃,前後鐵拉門。室內裝飾更是講究,普遍採用水磨石地面,前街後道,水、電配套。經統計,新渡村的318戶,已建房211戶(其餘107戶在待建中)。至1992年底,人均住房面積為28平方米。家用電器--電扇、洗衣機、黑白電視機、煤氣灶已經普及。有彩電202台(閉路電視),電冰櫃83台,收錄機28台,腳踏車400多輛,黃金首飾(包括金戒指、金項鍊、金手鐲、金手鍊等)平均每戶有2件,有20多戶已裝上了程控電話,少數村民還備有家用空調器。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達3500元,是60年代的80倍,70年代初的55倍。

基礎設施

新渡村注重老人的文化生活設施建設。1991年,村出資20多萬元建一座老人樂園,於1992年竣工。老人樂園環境清幽,造形美觀,將現代建築與民族風格巧妙結合,是一幢三間三進的建築。正堂高閣中以白玉石塑造孔子立像一尊(村民96%以上屬孔姓),兩壁白漆黑字,簡述孔子傳記。建築雕樑畫棟,巧奪天工;左右兩廂為兩層樓宇,是老人們活動憩息的地方,按不同活動的內容,分隔成棋類室、圖書室、電視室、文娛活動室等;四周繞以圍牆,園內花壇巧築。老人們在此各自尋找生活的樂趣。該園落成至今,遊人頗眾。昔日貧困的小漁村,而今一條寬闊的街道縱橫交錯,一幢幢華麗的住宅鱗次櫛比。沿江岸而踞的防潮大堤連線著江濱公園,堤上木麻黃樹已經成林,為新渡村築起了一道綠色屏障。1992年,新渡村被評為蒼南縣文明建設先進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