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村

雙龍村

本詞條為消除歧義詞條,包括浙江省溫州市雙龍村和雲南省紅塔區洛河鄉雙龍村民委員會雙龍村。雙龍村原名塘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城東北15公里處。東與北境瀕鰲江幹流下游,西臨橫陽支江和蕭江塘河,南鄰塘底(匯龍)、李莊站(聯華)、後朱(朱家站)3個村。境內有兩條小河,蜿蜒注入蕭江塘河和鰲江支流。俗以龍為吉祥物,故改塘外為今名。

基本信息

簡介

雙龍村雙龍村計生宣傳廊
乾隆年間,林、黃氏由福建漳州遷入域內聚居謀生,後朱、李、潘、陳、楊、易等姓陸續遷入,漸成村落。民國時期屬江山鄉,50年代初屬鳳江鄉,土改時期劃歸湖前鄉。1961年屬鳳江人民公社。1984年屬鳳江鄉。1992年屬湖前鎮。雙龍村有247戶,共1094人。屬平原地區,地勢南高,東北低,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宜水稻、番薯、棉花、土豆等作物生長。村域5平方公里,耕地767畝。

農業發展

雙龍村雙龍村蔬菜基地
1949年前這裡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地少人多,產業單一。且橫陽支江下游平原川渠狹小,蓄水不多。遇有暴雨,則一片汪洋。田禾被浸,廬舍漂流,人畜蔽江而下;旬日不雨,則涸竭無以灌溉;汛期到來,洪潮又常常入侵而不能蔭苗。因而產量不高,餓饉常有發生。
1965年7月,在村南朱家站建成一座5孔、高6米、閘底高程為負1.88米,總淨寬40米的大型水閘,使橫陽支江成為內河。1967年又在村西的蕭江塘河左岸建一座單孔、高4米、寬3.6米、閘底高程為1.22米的雙龍陡閘,為減輕災害、發展農業創造了條件。但因受“左”的思想束縛,無法搞多種經營,加上人多田少,年人均收入只有100多元。80年代後,村民精神勃發,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雙龍村農業發達,旱澇保收田占95%,糧食總產量達400噸。1992年糧食畝產800公斤,生豬飼養量1991年存欄數500多頭,經濟作物甘蔗、油菜籽產量高,收入可觀。雙龍村大規模發展蔬菜基地。村民利用雜地塗園和江邊漲地開墾400多畝園地,種上番茄、茄子、葡萄、西瓜和其他經濟作物。精心管理,寒冬在塑膠棚架內培育菜苗,春夏時刻做好施肥除蟲、開溝排水等管理工作,果實豐碩時又日夜輪流值守。採摘收成時,每天下午4、5點鐘至翌日凌晨,村前村後的河面和公路上到處都有來自瑞安、平陽以及福建福鼎等地的商船和貨車,車船往來,人聲鼎沸,村民將一簍簍一筐筐嫩菜鮮果裝上船和車,然後船老大和司機又將滿船滿車的鮮菜瓜果運往各城鎮鄉村貿易市場
雙龍村擁有500畝蔬菜基地,是蒼南縣最大的“菜籃子”基地之一。而且每戶都有菜地,多的達20畝。蔬菜品種達50多種,年總產量達75萬斤,可供10萬餘人城鎮一年生活用菜,總收入50萬元。

工商業發展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雙龍村單一傳統農業發展為工商齊發展的多元經濟結構。村民人均耕田不到6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雙龍村承包耕田10畝以上有12戶,20畝以上的8戶。75%的勞力走出田園辦廠經商。除到龍港、靈溪開店的78家外,相當數量的村民到外省辦廠和經商。其中以到中國推銷皮裳和呢裳的人為多。
雙龍村的推銷服裝行業,成本低、利潤高、見效快,資金回籠迅速。因此,相慕成風,形成了以親戚朋友為網路的專業化供銷隊伍。據1992年統計,雙龍村在外共300人,全年總成交額達2400萬元。1983年前稅收都在平陽縣的蕭江鎮和錢倉鎮開票。縣有關部門注意到這一問題後,縣財稅局1987年6月1日在雙龍村單獨設立縣稅務代征組。1987年上交稅收15.7萬元。1988年45萬元,1989年一躍成為85萬元,1990~1992年,從85萬元到140萬元。1993年縣計畫任務數150萬元,1993年7月份已收73萬元。預計全年可達170萬元。7年來共為國家增加稅收697萬元。1987年至今,年年榮登蒼南縣榜首。蒼南縣人民政府授予“特級貢獻”榮譽稱號。

文明建設

80年代以來,雙龍村貌巨變。工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4萬元,上升到1988年的2500萬元,年人均收入從1987年的170元,升到1992年的2500元。雙龍村出現了家資百萬以上者8戶,50萬元18戶。原來的舊屋全部翻新擴建,還新建了3至4層樓房100多間,家家戶戶裝有水電排污衛生設備,置有彩電、錄像和腳踏車(其中5%是機車),還有70%人家置用煤氣灶,30%的戶置有電冰櫃和洗衣機,15%的戶裝上自動電話機。村貌大變,建有3至5.5米寬、4公里長網路式的石路和水泥路,並建有一條砂石公路,可通汽車至蕭江鎮和朱家站水閘。疏浚拓寬一長2150米,一長1040米的兩條河道,並加固江堤計長1819米,築了三道長為350至500米的防浪牆,建設所需資金,基本是來自村民的投入和集資。還集資150萬元,建設了一座老人亭、一所幼稚園,以及其他福利、公益和教育事業建設。是省、市、縣重點普及衛生廁所村,地下全部埋上排污管,戶戶有抽水馬桶和衛生間。先後考入大學的2名,中專的13名。縣黨政機關和有關部門多次授予雙龍村“先進集體”、“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雲南省紅塔區洛河鄉雙龍村民委員會雙龍村

雙龍村雙龍村一角
概況
雙龍村隸屬於洛河鄉雙龍村委會,位於洛河鄉西邊,距離洛河鄉10公里,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雙龍村國土面積8.26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16℃,適合種植包穀、大小麥、蘿蔔、烤菸等農作物。雙龍村耕地面積438畝,林地12597畝,人均耕地1畝。雙龍村有農戶104戶,共460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460人,勞動力312人。2007年雙龍村經濟總收入2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86元,農民收入以油菜、包穀、烤菸、養殖為主。
自然資源
雙龍村位於洛河鄉西邊,距離洛河鄉10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雙龍村國土面積8.26平方公里。雙龍村耕地總面積438畝,全部為地,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包穀、大小麥、蘿蔔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2597畝。
基礎設施
雙龍村已實現五通。雙龍村有104戶通自來水,104戶通電,10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的農戶10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1戶。 雙龍村進村道路為柏油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水泥路。裝有太陽能的農戶20戶;建有小水窖24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300畝。
農村經濟
2007年雙龍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8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2%;畜牧業收入2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9%;林業收入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農民人均總收入6109元,人均純收入4586元。雙龍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居住土木結構住房的農戶103戶,有1戶居住磚(鋼)混結構的住房。 2007年底雙龍村擁有汽車3輛,機車7輛。
特色產業
雙龍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產品主要銷售於企業、公司。2007年雙龍村種植業銷售總收入14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2%。 雙龍村在發展烤菸、蘿蔔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
雙龍村雙龍村文化活動
人口衛生
雙龍村現有農戶104戶,共460人,其中男性250人,女性210人。農業人口總數為460人,勞動力總數31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5人。 雙龍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458人,漢族2人。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更多的農戶加入了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至2007年底雙龍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86人,享受低保人數14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92戶,總計413人,參合率90%。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委會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設在距離雙龍村4公里的雙龍村委會,雙龍村距離鄉衛生院10公里。雙龍村建有公廁4個。
文化教育
雙龍村適齡兒童上學在雙龍村委會國小,國小校舍建築面積1464平方米,有教師16人。雙龍村距離村國小4公里,距離鄉中學10公里。雙龍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52人,其中小學生人數48人,中學生人數4人。 雙龍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雲浮行政區劃百科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西雲浮市部,西江南岸。總面積7779平方千米。總人口261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雲城區,郵編:527300。
五豐村
圍頭村
旺水村
衛星村
灣邊村
望天村
五龍村
碗窯村
圍底鎮
旺沖村
泰安村
桐油村
潭北村
棠棣村
塘沖村
塘屋村
塔腳村
通門鎮
太平鎮
潭陽村
棠梨村
鐵場村
天堂鎮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羅平鎮
羅平農場
龍灣鎮
龍甘村
葵洞村
金雞鎮
金田村
金灘村
逕心村
建城鎮
加益鎮
文崗村
五和村
烏龍村
旺洞村
灣中村
舊村
鏡坡村
金河村
江尾村
鏡西村
河背村
橫水村
會龍村
合江村
紅陽村
合河村
東一村
黃豆坪村
黃灣村
紅衛村
港口村
官坑村
思勞鎮
三合村
周村
振興社區
寨塘村
中圍村
鎮安村
竹圍村
中安村
腰古鎮
雲禮村
大地村
大窩村
大甲村
木林村
民強村
馬蘭村
馬路村
滿南村
龍慶村
南盛鎮
南山社區
南安村
南瑤村
高梘村
高嶺村
石牛村
石城鎮
石岩村
石坳村
石台村
石崗村
葵洞村
羅定市
龍鳳村
良官村
羅沙村
六馬村
燎原村
羅坪村
龍坪村
靈凡村
里午村
連城村
羅周圍村
羅溪村
馬塘村
馬崗社區
牧羊村
民安村
民福村
磨山村
木衝口村
滿塘鎮
木利村
木頭塘村
民樂村
松木村
石牌村
雙脈村
山田村
水擺村
思甲村
石龍村
羅平鎮
龍灣鎮
龍甘村
廟山村
馬安村
木坪村
水東村
上沙村
三坪村
宋桂鎮
司馬村
上台村
泗盆村
素龍村
泗盆村
上台村
司馬村
宋桂鎮
三坪村
上沙村
水東村
石巷村
十里村
沙沖村
石大村
水源村
石碑村
生江鎮
三和村
昇平村
三家店村
雙龍村
雙蓮村
雙東街道
合村
上賴村
沙口村
土門村
棠下村
太西村
水台鎮
四村
石底村
水塘村
雙鳳村
雙豆村
素龍街道
泗綸鎮
石淇灣村
梅竹村
木寨村
雲城街道
雲城區
永昌村
鬱南縣
雲安縣
永樂村
夜護村
雲龍村
雲浮市
永坑村
雲良村
楊村
新沖村
新朗村
新江村
西鎮村
新西村
西岸村
星光村
新樂村
逍遙村
許村
下沙村
新興縣
新城鎮
小洞村
西良村
新中村
新城村
西安村
新屋村
西水村
新星村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山河村
石咀村
稔村鎮
瑞平村
青桐村
前鋒村
千官鎮
清水村
慶豐村
平台鎮
平北村
東星村
大眾村
大社村
丁村
東南社區
杜村
都楊鎮
衝口村
洞心村
大雲村
大樂村
東成鎮
大朗村
東壩鎮
大灣鎮
大河村
都門村
大石村
大圍村
大未村
都近村
大旺塘村
大慶村
大林村
大方村
大方鎮
東北社區
澳塘村
矮嶺村
辦田村
步賀村
布坪村
步朗村
布馬村
古范村
古勇村
高峰村
高一村
高竹村
高朗村
古龍村
高二村
公安村
桂圩鎮
古田村
高峰街道
分界村
附城村
鳳西村
分界鎮
鳳凰村
豐盛村
駙台村
富強村
豐收村
富林鎮
芙蓉村
大平崗村
洞美村
大梘村
大台村
苹塘鎮
龐寨村
坡塘村
平西村
皮村
平山村
平南村
坪塘村
平垌村
蒲垌村
平沙村
彭山村
南充村
內東村
牛路村
農林村
南龍村
南洋村
逕口村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三)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牡丹苑社區
睦崗鎮
睦崗村
睦民社區
木蚌村
蒙坑村
妙村
木格鎮
明星村
木源村
莫屋村
麻地村
馬頭村
木蘭村
馬寧村
馬寧鎮
麥村
民田村
莫村鎮
馬圩鎮
馬安村
茅崗村
廟村
南街鎮
坭塘村
牛圍村
南岸街道
南崗村
排沙鎮
平安村
平龍村
平南村
蟠龍村
芹田社區
前進社區
橋西社區
歧洲村
群力村
清水村
前途村
清湖村
錢村
橋頭社區
洽水鎮
仁尚里村
仁和村
石牌村
雙東北社區
沙街社區
三聖宮社區
沙街村
蘇二村
蘇三村
蘇一村
雙東南社區
沙上游社區
沙四村
三村
沙湖村
上水田村
水師營社區

沙心村
水寨村
石咀社區
水月村
上帶村
社崗村
石澗鎮
聖堂社區
三坑村
石咀鎮
寺灣村
沙坪村
四村
雙龍村
沙田村
上坑村
詩洞鎮
上洞村
昇平村
四保村
石龍村
雙興村
石灣村
石田村
上亭村
三聯村
松坑村
首嶺村
雙坡村
水邊村
石村
社坑村
石塘村
雙馬村
四聯村
山塘口村
石印村
三江村
桃二村
棠下村
塔腳社區
桃一村
同古村
塘尾村
塘角村
塘村
太和村
同文村
潭布社區
潭布鎮
塘下村
團結村
桃花村
文明社區
五和鎮
務水村
旺垌村
汶朗鎮
武壟鎮
文崗村
旺洞村

下黃崗二村
下瑤村
夏江村
杏花社區
星荷路社區
西江南社區
西江社區
新坑村
下寨村
湘下村
興義村
新田村
小竹村
徐豐村
下坑村
新龍村
小江村
謝屋村
新圩鎮[肇慶市]
新鄉村
秀林村
下帥壯族瑤族鄉
仙溪村
新洲村
孝友村
下坪村
仙洞村
躍龍社區
雅圖社區
依坑二村
崖洲村
雅韶村
義和村
永安鎮
嚴垌村
悅城鎮
永富村
魚田村
姚塘村
永平村
永紅村
姚村
嚴村
雲美村
正東社區
正西社區
洲仔鎮
中村鄉
鎮源村
中華村
鎮興村
閘崗鎮
鎮武村
中洲鎮
中和村
竹圍村
真竹村
灣邊村
新鳳村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二)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