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背茶

斜背茶

斜背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原產地斜背村的農民,祖居泉州,先是遷居漳平永福,而後又從永福遷到龍巖斜背村(亦稱老寨)定居,至今已傳十九代。他們定居後即開始種茶。加工出來的茶葉,以產地定名為“斜背茶”。

基本信息

茶葉特點

優質的斜背茶,以其條索灰綠帶黃、湯色黃綠、葉底嫩黃綠亮之“三著黃綠”而別具一格。尤以其香氣清高而稍帶艾香、滋味濃厚回甘猶如新鮮橄欖、生津持久而耐人尋味。

生態條件

斜背茶生態條件

龍巖斜背茶產於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江山鄉的老寨新寨背洋山頭梅溪村等地,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斜背村位於萬山之巔,海拔高達1248米,背洋和梅溪兩村海拔也達1000米以上。山上雲霧瀰漫,日照時間較短,年日照時數為2058小時,年平均氣溫17℃左右,年降雨量1683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5%,土壤多為黃壤灰棕壤,含有石英細礫,質地疏鬆。茶樹多種植在山壠兩旁或是房前屋後的零星地上。

在長期獨特的生態條件影響下,茶樹芽葉的理化特性發生了變化,表現在芽梢葉色黃綠,每到春季,滿園皆黃。芽葉中

斜背茶斜背茶

葉綠素含量較低,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比綠色芽葉高,全氮和粗蛋白質含量較低。這些內在因素的存在,為形成斜背茶別具一格的品質風格,提供了物質基礎。其乾茶色澤灰綠帶黃,湯色黃綠,葉底嫩綠黃亮,以“三著黃綠”而聞名。

還因其香氣清高而略帶艾香,滋味濃厚回甘猶如新鮮橄欖而受到廣大飲茶愛好者的青睞,暢銷福建、廣東及有閩籍僑胞旅居的新加坡等地。斜背茶采自福建當地菜茶品種,以大葉種菜茶炒製品質最佳。立夏左右進行採摘,不採夏、秋茶。斜背茶,主產於大山深處海拔1200多米的新羅區(原龍巖縣)江山鄉斜背的老寨村,及鄰近的新寨、背洋、山頭和梅溪等村。斜背茶為高山茶類,屬炒青綠茶。人民公社時期的斜背大隊包括老寨和新寨2個村,老寨村較大,人口較多約300多人。

斜背茶生態條件

現老寨村共55戶,家家均有茶園,全村茶園約400畝,多分布在山壟地或房前屋後零星種植,無風害、無污染,生態環境優美。斜背茶有數種類,大體上可分大葉種和瓜子葉種兩個類型,其中以大葉種居多。大葉種發芽早,產量相對其它品種略高、品質好,為當前斜背茶產區的主要品種。斜背大葉茶村冠高大,枝桿半披張,分枝角度在四十五度左右,屬於喬木半喬木

葉片長橢圓形,葉面平展,葉背稍隆起,長10-16厘米,寬4-6厘米,葉脈11對左右,鋸齒40對左右;新梢伸育力強,嫩梢黃綠肥壯,節間較長。斜背的新寨村曾有一棵數百年的老茶樹,樹高6.3米,樹冠寬度為5.9米;老寨村也有一棵百多年的老茶樹,上世紀中後葉該茶樹主幹已老朽,後由其根部又簇發新枝,近二十年來該茶樹高已達2.5米,樹冠寬約達1.5米。 

由於斜背村海拔高,地處國家4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脈南麓,氣候溫和,濕度大,日照短,年均溫度在17℃左右。

同時,土質粗松,富含石英細礫和碎塊,屬於黃壤和灰棕壤。其氣候和土質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對於斜背茶樹生長和鮮葉質量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春天時,茶園裡一片黃綠,茶樹嫩梢和未成熟的葉片呈黃綠色,為其他茶區所少見。經化學分析證明,其葉內水浸出物和多酚類化合物含量較高,而全氮和粗蛋白的含量則比較低。當地茶樹的這些植物學特徵和內含物質成分的特點,對斜背茶的“三著黃綠”當有很大的影響。

栽培方法

斜背茶斜背茶
斜背茶種植栽培的方法也別具一格。小苗繁殖用母樹分枝移植叢栽。成年茶樹叢高一米以上到二米多,葉片大,莖桿粗。

這與當地民眾採茶的方式有關。本來就因山高水冷氣溫低,茶樹發梢較遲,當地春茶的採摘比別的地方遲,多在立夏前後。

這時的茶樹抽梢就較長。採茶時又保留主梢不採,讓其無限長高。對分枝不論梢芽長短一律採光,這樣就產生了茶樹叢高的特點。當然也有可能是四周都是茂密的樹林,矮的茶樹不易與它周圍的生態環境爭陽光空氣,是經長期自然競爭而形成的結果。

因為斜背村樹林多,腐殖質多,土壤肥沃民眾在茶園管理上一般較粗放,僅在白露前後鋤一次,沒有施肥灌溉,

歷史溯源

斜背茶斜背茶
斜背產茶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福建省龍巖縣江山鄉的斜背、背洋和梅溪三村是斜背茶的主產地。斜背村位於萬山之巔,海拔高達1248米,背洋和梅溪兩村海拔也達1000米以上。

山上雲霧瀰漫,日照時間較短,年日照時數為2058小時,年平均氣溫17℃左右,年降雨量1683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5%,土壤多為黃壤、灰棕壤,含有石英細礫,質地疏鬆。

茶樹多種植在山壠兩旁或是房前屋後的零星地上。在長期獨特的生態條件影響下,茶樹芽葉的理化特性發生了變化,表現在芽梢葉色黃綠,每到春季,滿園皆黃。芽葉中葉綠素含量較低,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比綠色芽葉高,全氮和粗蛋白質含量較低。這些內在因素的存在,為形成斜背茶別具一格的品質風格,提供了物質基礎。

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乾茶色澤灰綠帶黃,湯色黃綠,葉底嫩綠黃亮,以“三著黃綠”而聞名。還因其香氣清高而略帶艾香,滋味濃厚回甘猶如新鮮橄欖而受到廣大飲茶愛好者的青睞,暢銷福建、廣東及有閩籍僑胞旅居的新加坡等地。

製作工藝

斜背茶斜背茶
斜背茶的製作全程需3~4h,主要工藝有殺青揉捻初炒攤涼復炒過篩攤涼再復炒再過篩攤涼足乾等九道工序。現僅將其製作上的特異點作一簡單介紹。

1、斜背茶雖屬炒青綠茶,卻按烏龍茶的標準採摘。即待茶樹新梢伸展至中小開面時,一般中等水肥條件者大概為4~6葉採摘,採摘方式是將整個茶梢摘下,不留葉片,這又有別於烏龍茶的留葉採摘。

2、殺青、初炒和復炒均是前後雙鍋並用。採用鍋徑60公分的平鍋,前鍋溫度高,後鍋溫度低。前鍋溫度,殺青為140~160℃,初炒為90~100℃;後鍋溫度,殺青為110~130℃,初炒為70~90℃。復炒時前後鍋溫要求低於殺青而高於初炒。既節約燃料又有利於品質的形成,減少碎末、煙焦茶的產生。

3、多次過篩,分檔復炒。經初炒、攤涼的茶葉要進行復炒,復炒中要增加茶葉與鍋內壁的摩擦,著力車色,待茶葉達到八九成乾時起鍋、攤涼,並用篩撈出尚未足乾的面張茶再復炒,然後再過篩,再復炒,直至全部茶葉足乾。

斜背茶斜背茶
炒茶是決定茶葉製作好壞的關鍵。手的動作要敏捷利索,以免炒焦茶葉還要憑感覺判斷炒得是否恰到好處。因為炒得過乾,揉制時條索微曲不夠,影響質量;炒得不夠乾,揉制時汁多會燙壞茶葉,又使茶葉澀口。經揉制後的茶葉不是烘乾而是再回鍋炒乾,最後將炒好的茶葉用篩子去碎末,再分級。一級的斜背茶葉多而嫩,條索明顯,泡時能夠快速出現色味。斜背茶製作時經高溫殺青(炒茶)、揉制炒乾篩選等幾道工序。

炒茶時利用廚房原有爐灶,在前後二鍋的間隔地方,用泥土抹成尖型,便於茶葉倒回鍋內,而成炒茶灶。炒茶時一人專掌火候,把鍋加熱至發紅,然後倒下茶葉。炒茶師父兩手左右開弓,把茶葉從這口鍋撥到另一口鍋,象雜劇演員耍雜劇那樣,茶葉從高處倒下使水氣散發,再從低處回炒。但必須前鍋熱度高,後鍋熱度低。這樣不斷循環,直至達到要求後趁熱揉制。炒茶是決定茶葉製作好壞的關鍵。手的動作要敏捷利索,以免炒焦茶葉還要憑感覺判斷炒得是否恰到好處。因為炒得過乾,揉制時條索微曲不夠,影響質量;炒得不夠乾,揉制時汁多會燙壞茶葉,又使茶葉澀口。經揉制後的茶葉不是烘乾而是再回鍋炒乾,最後將炒好的茶葉用篩子去碎末,再分級。一級的斜背茶葉多而嫩,條索明顯,泡時能夠快速出現色味。

斜背茶斜背茶
斜背茶的品質特徵和獨特風味,除該茶的內在因素外,又與其製作工藝有關。

其加工工序是:殺青→揉捻→初炒→攤涼→復炒→過撈(篩)、攤涼→再復炒→再過撈(篩)→足火。

主要工藝特點在於炒制時利用連裝起來的雙鍋進行,一般初炒歷時約三十分鐘。復炒歷時約三十分鐘,再復炒約十五分鐘。

整下炒乾階段,包括攤涼時間在內,長達三、四個小時以上。由於這種低溫慢炒和多次攤涼,促進了茶葉內含物質的非酶性氧化,使斜背茶具有滋味濃厚、回甘如鮮橄欖和耐泡等特點。

保健功效

斜背茶斜背茶
1、斜背茶抗衰老
斜背茶所含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老化。因為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過氧化,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會使細胞受傷。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劑,能有效清除過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斜背茶中的兒茶素能顯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2.斜背茶抗菌
研究顯示,斜背茶中兒茶素對引起人體致病的部分細菌有抑制效果,同時又不致傷害腸內有益菌的繁衍,因此斜背茶具備整腸的功能。

3.斜背茶降血脂
科學家做的動物實驗表明,茶中的兒茶素能降低血漿中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時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人體的實驗表明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的功效。斜背茶含有黃酮醇類,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塊及血小板成團,降低心血管疾病。

4.斜背茶瘦身減脂
斜背茶含有茶鹼咖啡因,可以經由許多作用活化蛋白質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減少脂肪細胞堆積,因此達到減肥功效。

5.斜背茶防齲齒、清口臭

斜背茶斜背茶
斜背茶含有氟,其中兒茶素可以抑制生齲菌作用,減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發生。茶所含的單寧酸,具有殺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細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6.斜背茶防癌
斜背茶對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於推論階段。對防癌症的發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勵作用。

7.斜背茶美白及防紫外線作用
專家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斜背茶中的兒茶素類物質能抗UV-B所引發之皮膚癌。

8.斜背茶可改善消化不良情況
近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斜背茶能夠幫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況,比如由細菌引起的急性腹瀉,可喝一點斜背茶減輕病況。

中國名茶2

中國人有“關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中國歷史上有 很長的飲茶紀錄,我國第一位著《茶經》而將茶藝宏揚光大的人,是唐朝的陸羽,後來經營茶藝的人, 都供奉他為“茶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