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樅茶

單樅茶

單樅茶是介於全發酵的紅茶與不發酵的綠茶之間的半發酵烏龍茶[茶葉品種],它體現了烏龍茶製作過程最精細的制茶工藝。單叢茶成品茶既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濃厚滋味,是集花香、蜜香、果香、茶香於一體的濃香型茶葉。由於獨特的製作工藝,形成了它特殊的品質——條索緊結,呈烏褐色或灰黃褐色,油潤,具有自然的花香、山韻蜜味;湯色橙黃(初制茶)或金黃(精製茶),透徹明亮;滋味醇爽、持久、回甘力強;極耐泡等特點。

基本信息

歷史

單樅茶單樅茶
單樅茶單樅茶
單叢茶,主要產地在廣東,其中以鳳凰單叢、嶺頭單叢,其它各地也陸續推廣。鳳凰擁有近四千棵單樅老樹茶,最老的宋種也將近700年歷史,而且品質最好的單樅都在鳳凰鎮烏崬山上。嶺頭單叢而也在近三十年來快速發展,慢慢打出市場。

單叢茶歷史上是“單株採制”的特定名稱。現代概念的單叢茶,是原有“單株採制”的延伸,有單株採制的、也有單叢品系、單叢品種採制的。現代單叢茶產品,分“鳳凰單叢”和“嶺頭單叢”兩個品名。

鳳凰單叢茶,屬於烏龍茶系,半發酵型。具有形美、色翠、味甘、香郁的特點。

九百多年的種植歷史,加上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今日鳳凰茶的輝煌。宋代時,鳳凰山民發現了葉尖類似鷦嘴的紅茵茶樹,便開始試種,鳳凰茶也稱“鳥嘴茶”。傳說宋帝趙昺被元兵追趕到烏崬山,飲紅茵茶後稱讚好茶,遂稱為宋茶。

南宋末年,太平寺的高僧看好烏崬大庵村山腰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於是便栽種了宋種單叢茶。金枝玉葉,茶底整潔,葉鑲紅邊,山韻特顯,茶氣連連綿綿。有齒頰留芳之感,雋永幽遠,清快爽適,清幽淡雅、意味深長的韻味。元成宋種系有性繁殖植株,茶樹齡已在600年以上,形狀奇特,品質優良,該株的抗逆性和適應性極強,有獨特的山韻風格。元成宋種茶現為單叢茶的佼佼者,植株最大、最健康,是粵東最老正樅茶樹。每年產量是10-13斤左右。2013年的產量是11.2斤。

600多年的宋種單叢茶樹是鳳凰茶區現存另外最古老的一株茶樹。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生長在位於海拔約1150米的烏崬李仔坪村頂厝幾塊巨大的泰石鼓之間。據說是南宋末年由村民李氏幾經選育後傳至今天,樹齡達600多年。現管理人為村民文振南。老叢已經有批量扦插繁殖,形成宋種1號無性繁殖系後代。鳳凰各地現均有引種栽培,高山地帶數量較多。主幹圓徑為1.65米,離地面60厘米處有三大分枝,圓徑分別為0.65米、0.94米和0.75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上斜狀著生,成葉長10.9厘米,葉寬4.3厘米,葉形橢圓,葉尖漸尖,稍下垂,葉面微,葉色綠,有光澤,葉質硬度中等,葉身內折,主脈明顯,側脈平均10對,葉緣微波,葉齒細、淺、鈍,共33對。由於茶樹蒼老,育芽能力一般,每年只採摘一輪春茶。其後代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開採期在穀雨前幾天。發芽密度中等,芽梢較短,新梢平均長2.5厘米,著葉2—3片,節間長0.8厘米,嫩梢黃綠色,無茸毛。生殖生長因樹老衰弱,近幾年無花也無果,抗寒抗旱力較強,適應性較好。

民國時期,鳳凰水仙茶參加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並榮獲銀獎。

1986年,在全國五大茶類134個品種的評比中,鳳凰單樅茶奪得第一名。

2002年,在國際名茶評比會上獲得八項金獎。

大類鳳凰水仙是種類,單叢級別分三檔次,因50年代對鳳凰茶進行分級定名;

①鳳凰單叢;以選制方式[單株採制]命名;

②鳳凰浪菜;以製程中間環節[做青手法]命名;

③鳳凰水仙;以鳳凰茶群體品種命名。每檔又分三級,每級分三等.還有級外茶,特級茶。

2012年,在杭州國際名茶評比會上由元成茶業提供的八仙單叢獲得了(特等獎)

茶樹特徵

單樅茶單樅茶

茶樹特徵、特性等的劃分:

茶樹特徵、特性等所採用的劃分方法、標準說明如下:

1、樹型劃分:行分法,分喬木、小喬木(半喬木)、灌木三種類型。

(1)喬木型:植株高大,主幹明顯,最低分枝高度一般在離地面30厘米以上者;

(2)小喬木型:植株高大,主幹尚明顯,最低分枝高度一般都在地面以上者;

(3)灌木型:植株較矮小,且無明顯的主幹,最低分枝多從地下根頸處分生者。

2、葉型劃分:按以往標準劃分,並以葉長為主,參考葉寬,分為大葉、中葉、小葉三種類型。

(1)大葉種:葉長10厘米以上,葉寬4厘米以上者;

(2)中葉種:葉長7—10厘米,葉寬3—4厘米者;

(3)小葉種:葉長7厘米以下,葉寬3厘米以下者;

以上樹型與葉片劃分標準在實際套用時,常常會有交叉情況,同時,分枝高低與葉片大小變化較大,同一名稱的茶樹,由於調查的時間、地點與對象(樹齡、肥水管理、采剪、留養等狀況)等的不同,其分枝高度與葉片長寬平均值可能相差很大,亦會產生錯判與錯劃。凡此,均按實地調查劃分的類型編入。

3、芽梢生育期劃分:主要指越冬芽的萌發期(即春芽魚葉開展期)與春茶開採期。根據鳳凰茶區的氣候條件與茶樹萌芽、開採的時期(指5—10%的魚葉開展期和一芽三葉開展期)劃分為特早芽、早芽、中芽與遲芽四種類型。

(1)特早芽種:驚蟄前魚葉開展,春分前後開採者;

(2)早芽種:春分前後魚葉開展,清明前後開採者;

(3)中芽種:春分至清明間魚葉開展,清明後至穀雨前開採者;

(4)遲芽種:清明前後魚葉開展,穀雨後至立夏前後開採者。

茶樹芽梢生育期直接受地域的氣候(主要是氣溫)影響而有較大變化,只能根據原產地實地觀察的生育期為主,並參照當地採摘情況等進行比較與劃分。

4、花冠大小與花絲多少的劃分:按實際調查的數據編入。

5、有關性狀水平的反映方法:

為了適應種植與栽培套用需要,各品系均以反映一般性狀或平均水平為主,必要時,則補充介紹個別的特殊狀態,反映方法如下:

(1)樹姿:分直立、開張、半開張。

(2)樹高:地面至樹冠多數枝條頂端的垂直高度。

(3)樹幅:水平量茶叢樹冠面的東西與南北向及其相垂直的直徑,中間用“×”來表示。

(4)主幹圓徑:離地面約20厘米處量徑乾。

(5)最低分枝高度:距地面最近的分枝高度。

(6)分枝密度:目測分稀、中、密。

(7)發芽密度:目測分稀、中、密。

(8)芽色及芽茸毛:芽色分綠、黃綠、紫色、銀白色等;芽茸毛分無、少、中、多、特多。

(9)新梢長度:指成熟新梢長度、量10條平均值。

(10)新梢著葉數:數10條新梢著葉數,取平均值。

(11)葉片著生狀況:分上斜、水平、下垂。

(12)節間長:成熟新梢魚葉以上二葉片間長度,量10段平均值。

(13)葉形:分卵圓形、圓形、倒卵圓形、長橢圓形、橢圓形、披針形等。

(14)葉長:量成熟葉片基部至葉尖長度,量10葉平均值。

(15)葉寬:量成熟葉片最大寬度,量10葉平均值。

(16)葉面:分平滑、微隆、隆起。

(17)葉色:分綠、黃綠、深綠等。

(18)葉尖:分圓尖、鈍尖、驟尖、漸尖。

(19)葉身:分內折、平展、背卷。

(20)葉質:分柔軟、中等、硬脆。

(21)鋸齒:分粗、細、深、淺、鈍、利。

(22)鋸齒對數:成熟葉片的鋸齒對數,數10葉平均值。

(23)葉緣:分平滑、波狀、微波狀。

(24)葉脈對數:指閉合葉脈對數,數10葉平均值。

(25)新梢休止期:指每年新梢生長終止期。

(26)年生長輪次:指一年可采幾輪茶。

(27)開花期:指10%左右花蕾開放期。

(28)盛花期:指50%左右花蕾開放期。

6、茶葉產量:茶葉產量的數字均為乾茶的產量。

茶葉品種

單樅茶單樅茶

鳳凰水仙——鳳凰單樅

又名廣東水仙、潮安水仙,別名大烏葉、大白葉。有性繁殖系品種。小喬木型,大葉類,早芽種。

原產於廣東省潮安縣鳳凰山。古稱“鷦嘴茶”,又名待詔茶,後稱為鳳凰水仙茶。1984年11月農業部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在福建省廈門召開茶樹品種審定會議,認定為國家級茶樹良種,在全國第一批審定通過的30個茶樹良種中,鳳凰水仙列為華茶17號,1985年3月由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給合格證書(審定編號GS13017—1985)。主要分布於廣東豐順、饒平、蕉嶺、平遠等地。解放後,在廣東省大規模推廣,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引種。

植株較高大,樹姿直立,樹高達3米以上,樹幅2米左右,分枝較稀,大部分植株分枝離地面約20—40厘米,主幹粗明,皮光滑,色多灰白,枝條粗狀直生性強,節間長0.8—5厘米。葉片呈稍上斜或水平狀著生,葉片長9.0—13.6厘米,葉寬4.0—5.1厘米,葉形橢圓或長橢圓,葉尖漸尖或急尖,葉面平展或微隆,葉色綠,有光澤,葉片較厚脆,葉身內折,葉脈9—12對,葉緣平或微波,葉齒疏淺,20—42對,平均34對。春芽萌發期一般在3月中旬,清明前後開採,育芽力較強,芽葉肥壯,黃綠色,茸毛少,發芽密度中等,一芽三葉長6.4—9.9厘米,長者達14厘米,百芽重平均86.2克。

盛花期11月上旬,花冠直徑3.8X3.3厘米,萼5—7片;花絲152—223枚,平均197枚,外輪長1.2厘米,花粉鮮黃;花柱高1.3厘米,柱頭3分叉,多偏曲,分叉長0.5厘米,雌蕊高於雄蕊0.1—0.3厘米,子房光滑,結實率較高,抗逆性尚強,適應性較廣。

自然花香

1、黃梔香型

(1)、宋種1號

是鳳凰茶區現存最古老的一株茶樹。是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生長在位於海拔約1150米的烏崬山的李仔坪村頂厝幾塊巨大的泰石鼓之間,據說是南宋末年由村民李氏幾經選育繁殖後傳至今天,樹齡達600多年。是當今鳳凰名茶中最古老的一株名樅,因種奇、香異、樹老而著名,曾用過“團樹葉”“大葉香”“岩上珍”“東方紅”等名,於1980年正式命名“宋種單樅”。

植株高大,樹姿開張,樹高5.8米,樹幅6.5X6.8米,主幹明顯,主幹圓徑為1.65米,離地面60厘米處有三大分枝,圓徑分別為0.65米、0.94米和0.75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上斜狀著生,成葉長10.9厘米,葉寬4.3厘米,葉形橢圓,葉尖漸尖,稍下垂,葉面微隆,葉色綠,有光澤,葉質硬度中等,葉身內折,主脈明顯,側脈平均10對,葉緣微波,葉齒細、淺、鈍,共33對。由於茶樹蒼老,育芽能力一般,每年只採摘一輪春茶。其後代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開採期在穀雨前幾天。發芽密度中等,芽梢較短,新梢平均長2.5厘米,著葉2—3片,節間長0.8厘米,嫩梢黃綠色,無茸毛。生殖生長因樹老衰弱,近幾年無花也無,抗寒抗旱力較強,適應性較好。

單株產量高。1958年前,春茶株產8斤左右。1959年對該樹進行三改(改土、改園、改樹),即刮除樹身寄生苔蘚地衣,剪除枯枝,搬開樹邊岩石,壘石砌坎,擴大園基,客土二尺余厚,使茶樹日趨茂盛、高大。1963年更為旺盛,採制春茶17.8斤,為歷史最高紀錄。以後株產逐年下降,可悲的是1987年該樹遭到一個精神病人的砍伐,產量更為低落。後經管理戶文氏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逐漸恢復生機。

成茶條索挺直肥大,色澤黃褐呈鱔魚皮,油潤有光,湯色金黃,香氣濃郁,天然花香,味道甘醇。老叢韻味獨特,回甘力強,耐沖耐泡,是著名的單樅之一。

(2)宋種2號

又名大樅茶。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遲芽種。

據說是烏崬山中心村老宋種單樅茶(1928年枯死)傳下來的實生後代,樹齡約定320年,是大庵村四大名單樅茶樹之一。生長在海拔950米的鳳西大庵村村後的茶園裡。老樅已經有較大批量扦插和嫁接繁殖,形成大庵宋種2號無性繁殖系後代。

植株高大,樹高5米,樹幅5.6×6.05米,樹姿開張,乾周1.82米,主幹因客土不明顯,接近地面有六大分枝,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著生,葉形長橢圓,葉長7.8厘米,葉寬3.7厘米,葉尖圓尖或鈍尖,葉面平滑,葉色深綠,有光澤,葉質硬度中等,葉身平展或微卷,葉緣微波狀,葉脈10對,有24對細、淺、鈍葉齒。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期在清明前10天左右,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後幾天,發芽密度較密,芽頭壯,芽色淺綠,有少量茸毛。新梢長12厘米,著葉3—4片,節間長3厘米。新梢每年生長2輪次,10月起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上中旬,花冠直徑3.2×3.8厘米,花絲120—160枚,柱頭3分叉,多偏曲,子房光滑,果實多為2籽。抗逆性和適應性較強。

成茶條索緊結細直,色黑褐油潤,香氣高銳,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鮮爽,老樅山韻味濃且持久,回甘力強,耐泡。品質特優,是著名的單樅茶樹之一。

(3)老仙翁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遲芽種。

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樹齡老,成茶香氣高,滋昧好,可與八仙單樅茶媲美而命名為老仙翁。生長在海拔高度1100米的烏崬山,樹齡達400多年。老樅已經有小量扦插或嫁接繁殖,形成老仙翁無性繁殖系後代。其後代在烏崬高山地帶栽培較多。

植株較高大,樹高2.72米,樹幅3.10×3.45米,樹姿開張,主幹圓徑1.04米。分枝密,最低分枝離地20厘米。葉片上斜狀著生,葉形長橢圓,葉長8.5厘米,葉寬3.4厘米,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尖漸尖,葉身稍內折,葉肉厚,葉質硬脆,葉緣波狀,葉脈10對,葉齒較疏,齒形細、淺、利,平均24對。育芽能力中等,其後代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期於4月初,春茶開採期在5月初。發芽密度中等,較整齊,芽色淺綠,無茸毛。新梢較短小,梢長4厘米,著葉3—4片,節間長0.7厘米。新梢每年生長3輪次。由於樹齡老,生殖生長減弱,1996年春茶採制2斤,1997年春茶1.5斤。成茶條索緊直纖細,色烏褐油潤,香氣清高,湯色金黃,滋味醇厚爽口,老樅特韻持久,耐泡。

(4)大白葉1號

有性繁殖植株。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生長在海拔約1150米的烏崬李仔坪村下厝厝後的茶輋上。據說已有400多年的樹齡。老樅已有批量扦插繁殖,形成大白葉1號無性繁殖系後代。其後代主要分布於鳳凰高山地帶。

植株高大,樹姿開張,樹冠宛如一把傘。樹高4.8米,樹幅4.2×6.8米,主幹圓徑100厘米,離地30厘米處有三大分枝,分枝後5厘米處莖圍分別為0.88米、0.6米和0.54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稍上斜著生,成葉長橢圓形,長10.6厘米,寬3.6厘米,葉面平滑,葉色綠,富光澤,先端圓尖,葉身微內折,葉質肥厚,葉緣微波狀,有細、淺、鈍葉齒29對,主脈明顯,側脈分明,有9對。育芽能力較強,發芽密,芽色綠,無茸毛。春芽梢長13厘米,著葉5—6片,節間長2.8厘米,通常春分前萌芽,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前3天左右。年採摘2輪次。盛花期11月上旬,花冠直徑3.6×3.8厘米,萼5片,瓣6—7片,花絲乳白色,140枚左右,花粉鮮黃,柱頭3分叉,子房光滑,結實率較低,抗逆性尚強,適應性較廣。

單株產量高。1990年春茶產量14.8斤。1991年4月11日採制春茶15斤。1995年4月20日採制春茶13.5斤。1996年4月22日採制春茶10.5斤。1997年4月15日採制春茶10斤。

成茶條索緊直,淡青褐色較油潤,湯色黃綠,滋味甘醇,老樅茶山韻味重,香氣清高,耐泡。

(5)木仔(番石榴)葉1號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因葉形似果樹木仔(番石榴)之葉而得名。調查樹是其有性繁殖個體,經多年培育形成的老樅,生長在海拔約450米的鳳光崎輋村西南,地名叫大石 的山腰茶園裡,樹齡近100年。1990年以後,在當地用無性繁殖法推廣數千株,形成該株的無性繁殖系後代。

植株較高大,樹姿半開張,樹高3.2米,樹幅2.8×3.2米,主幹圓徑40厘米,分枝密度中等,最低分枝離地18厘米,葉片上斜狀著生。葉長10厘米,葉寬4.2厘米,葉形橢圓,葉尖鈍尖,葉面隆起,葉色綠,葉身平展,葉質中等,葉緣微波狀,葉脈8對,葉齒疏淺,齒數31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採摘期在清明後10天左右。發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強,幼嫩芽梢綠色,無茸毛。新梢長8厘米,著生2—4片葉,節間長1.8厘米。新梢每年生長3輪次。

單株產量較高,1996年春茶采3.7斤。同年8月鋸短後嫁接上其他名優品種。

(6)海底撈針

又名水路種。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原有母樹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該茶品質優異,在泡烏龍茶時,只要加入少許的該種茶葉,即能顯現其特殊的香和味,因茶葉投葉量比例懸殊,故喻為海底撈針。又因茶樹生長在水利坑溝的旁邊,而得名“水路”。母樹最高年株產春茶12斤多。該茶曾於汕頭經濟特區成立十周年慶典期間,被來汕頭的中央眾首長飲後大加稱讚,是名單樅茶之一。該母樹於1996年死亡,但死前已經有一定數量扦插繁殖,形成該老樅無性繁殖系後代,當地茶農將其扦插苗稱為“海底撈針”或“水路種”。

調查樹生長在海拔800多米的鳳西深埡村西南山腰(地名叫垸仔)的茶園裡。是村民林克惠於1993年取水路種的茶穗,嫁接到鳳凰水仙品種的茶樹砧木上,系通過嫁接換種形成的新植株。

樹高1.35米,主幹圓徑28厘米,最低分枝高度14厘米,樹姿直立,樹幅1×0.95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狀著生。葉長12厘米,葉寬5.2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隆起,葉色深綠,有光澤,葉質硬度中等,葉緣波狀,葉脈9對,葉齒深銳,齒數30對。春芽在春分前萌發,春茶採摘期在清明後6—7天,發芽密,芽葉肥壯,嫩芽綠色,無茸毛,新梢長11厘米,著生葉數4——6片。節間長2.5厘米。因嫁接時間短,營養生長旺盛,地上部枝粗葉大,近幾年尚無花果。

單株年採摘3輪次,年株產1.8斤。

成茶條索碩大、壯直,灰褐色,香氣清高細銳,湯色橙黃,滋味獨特。

(7)棕蓑挾

又名通天香、黃梔香、一代天驕、主席茶。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單株母樹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是鳳凰山名單樅茶樹之一。傳說100多年前,有一天,烏崬中心 村三姑娘採摘春茶時,期間驟降大雨,她使用棕蓑包挾茶筐,保護茶葉,回家後精工製作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單樅茶,博得人們的稱讚,故將該茶取名“棕蓑挾”。1955年春,烏崬山楚地厝村村民文永權(書名文永集),精工採制後,特揀選2市斤,送給毛主席。不久,收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寄來的信,信的全文:“文永集同志,你送給毛主席自製的‘單樅名茶’兩斤已由中國茶葉公司廣東省公司轉來了,謝謝你的盛意。因中央已有不收受民眾禮物的規定,故希望以後不要再送禮了。此覆,並致敬禮。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故此,茶農們又把通天香稱為主席茶、文革期間稱為一代天驕。原母樹於1964年衰老死亡,但老樅死亡前已經有少量壓條和扦插繁殖,形成棕蓑挾老樅無性繁殖系後代,主要分布在烏崬高山茶區。其中第二代茶樹有一株樹齡100多年。80年代春茶採制2.5斤左右。現調查的茶樹系其後代之一,生長在烏崬下寮村村後山腰的茶園裡,海拔1100米處,樹齡約50年。

植株高2.7米,樹姿直立,樹幅1.73×2.7米,主幹圓徑53厘米,分枝疏,最低分枝高度14厘米,葉片上斜著生。葉長7.5厘米,葉寬3.8厘米,葉形卵圓,葉尖圓尖,葉面微隆,葉色黃綠,有光澤,葉身內折,葉質硬度中等,葉緣微波狀,葉主脈明顯,側脈8對,有33對細、淺、利的葉齒,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後,穀雨前是採摘期,育芽能力較弱,發芽較疏,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3厘米,著生葉數3片,節間長1厘米。新梢年生長2輪次,10月起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上旬,該樹只開花不結實。1996年無花也無果。

成茶條索緊直,鱔魚色油潤,韻味獨特,黃梔香氣高銳,持久,湯色金黃,滋味鮮爽,回甘力強,耐泡。

姜花香型

(1)薑母香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系從鳳凰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具有輕微的生薑味道並帶有姜花的香氣而得名。生長在海拔約1000米的鳳北官頭輋村東北地名叫墩仔的小山頭上,樹齡約100年。

植株高3.9米,樹幅2.9×3.6米,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77厘米,主幹離地8厘米處分生4條骨幹枝,分枝密度大,葉片上斜狀著生。成葉長11厘米,寬4厘米,葉尖漸尖,葉形長橢圓形,葉面微隆,葉色青綠,葉身平展,葉質硬脆,葉緣波狀,葉齒28對,齒狀粗、深、利,葉脈10對。春芽在春分前萌發,春茶採摘期在清明後7—8天。發芽密度中等,較整齊,芽葉生育能力較強,幼嫩芽梢淺綠色,無茸毛。新梢長8.5厘米,著生葉數3片,節間長2.5厘米。新梢每年生長2輪次,10月起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下旬,花冠直徑3.1×3.5厘米,花絲136枚,花量多,但結實率較低。

單株產量較高。全年株產茶葉3.5斤左右。1996年春茶採制3斤。

成茶條索緊結壯直,色澤烏褐油潤,自然姜花香氣尚清高,滋味甘醇爽口微甜,山韻味較明顯,湯色橙黃清澈,耐沖泡。

(2)姜花香

又名薑母香、通天香。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其茶葉有突出的薑母花香味,沖泡時,香氣沖天,滿屋皆香而喻為通天香。相傳母樹植於明代,距今有400多年歷史。

植株較高大,樹姿較開張,樹高3.86米,樹幅4.26×3.76米,主幹圓徑1.1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狀著生。成葉長9.6厘米,寬3.7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或鈍尖,葉面微隆,葉色綠,有光澤,葉身平展,葉質硬度中等,葉緣波狀,葉齒疏淺,齒數28對,葉脈6對。春芽萌芽期在春分前後,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前後。發芽密度較大,發芽較整齊,育芽能力中等,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肥壯,持嫩性較強,春梢長11厘米,著生葉數3—4片,節間長2.4厘米。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國慶節以後為新梢休止期。盛花11月15日—30日,花冠直徑3×3.6厘米,花絲140—156枚,花量少,結實率低,朔果大部分內含2粒茶籽。

成茶條索緊直,較纖細,淺黃褐色油潤,湯色金黃明亮,姜花香氣清高持久,味道鮮爽,滋味濃醇爽口,韻味獨特,耐沖泡。是鳳凰山名單樅茶樹之一,多次評為廣東省名茶。

茉莉香型

(1)茉莉香1號

無性繁殖系。灌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因成茶沖泡時,溢出自然的茉莉花香味而得名。調查樹是原有單株母樹的無性繁殖個體,經多年培育形成的老樅。生長在海撥810米的鳳凰山,樹齡約150年。現老樅已經有小批量扦插繁殖,形成茉莉香1號無性繁殖系,其後代主要分布在字矛村庵角。

植株高3.4米,樹幅3.2×2.5米,樹姿半開張,從地面處分生8條骨幹枝,分枝密度較疏,葉片上斜狀著生。成葉長10厘米,寬4.6厘米,葉形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葉身稍內折,葉質肥厚,葉緣微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37對,葉脈10對。春梢萌芽期在春分後,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季節。發芽密度偏疏,芽色綠,有茸毛,發芽較整齊,新梢長4.8厘米,著生葉片3—4片,節間長1.2厘米。生年新梢生長3輪次。盛花期11月下旬,花量少,結實率低。

單株產量較高。常年春茶採摘3斤左右。

成茶條索緊卷,烏褐色較油潤,湯色橙黃,茉莉花香味尚清高,滋味甘醇,山韻味較濃,耐沖泡。

(2)茉莉香2號

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大葉類,遲芽種。

因成茶具有自然的茉莉花的香味而得名。植株高1.8米,樹幅1.1×1.1米,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25厘米,分枝密度中等,最低分枝離地19厘米,葉片上斜著生,葉長11厘米,葉寬4.7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身稍內折,葉質柔軟,地緣波狀,葉齒粗、淺、利,齒數30對,葉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後,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後7—8天。發芽密度中等,芽色淺綠,無茸毛。因嫁接成活時間短,營養生長相當旺盛,新梢特別粗長,新梢長26—30厘米,著生葉數6—8片,節間長4.5厘米。每年新梢生長4輪次。因樹齡小,尚未開花結實。

成茶條索緊結碩大,黑褐色,香氣清高細銳,具有自然的茉莉花香味,湯色橙黃明亮。

4、橙花香型

橙花香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沖泡時溢出自然的橙花香氣而得名。生長在海撥約800米的鳳西大坪村地名叫尖石尾的茶園裡,樹齡約150年。老叢已有少量無性繁殖後代,其後代在大坪村有種植。

植株較高大,樹姿開張,樹高3.75米,樹幅4.4×4.5米,主幹圓徑94.5厘米,分枝密度大,最低分枝離地20厘米,葉片上斜狀著生。成葉長9.5厘米,寬3.8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綠,葉身內折,葉質中等,葉緣微波狀,齒數34對,齒形淺鈍,葉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前4—5天。發芽密度大,較整齊,育芽能力強,嫩芽梢短小,芽淺綠色,茸毛少。春梢長3厘米,著生3片葉,節間長0.8厘米。每年新梢生長2輪次。盛花期11月上旬,花量少,結實率低。

單株產量較高。近幾年來,每年株產在4斤左右。1998年春茶採制2.8斤。

成茶條索緊直,烏褐油潤,湯色橙黃明亮,橙色香氣清高,滋味甘醇鮮爽,耐沖泡。

天然果蜜

1、仁香型

(1)杏仁香1號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單株篩選而成。因其品質具有杏仁的香和味,從殺青、烘焙直至成茶沖泡各過程都強烈地表現出來而得名。

生長在海撥約1000米的烏崬山,樹齡據說將近200年。老樅已經有一定數量扦插繁殖,形成杏仁香1號老樅無性繁殖系後代,其後代主要分布在海撥600米以上的鳳凰茶區。

植株較高大,樹姿開張,樹高3.7米,樹幅4.1×3.5米,主幹圓徑67厘米,分枝密度大,最低分枝離地面25厘米,葉片上斜狀著生,成葉長9.1厘米,葉寬3.5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鈍尖,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身內折,葉質中等,葉緣前半部呈微波狀,葉齒粗、淺、鈍,齒數24對,葉脈9對。春芽萌發在春分後,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前後。發芽密度大,較整齊,育芽能力強,幼嫩芽梢肥壯,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7—11厘米,著生葉數3—4片,節間長1.8厘米。新梢年生長2輪次,9月底起為營養芽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中旬,花冠中等大,花絲126—164枚,花量中等,結實率低,朔果大部分內含茶籽2—3粒。

成茶條索緊結、壯直,淺黃褐色、油潤,香氣清高,湯色淺黃明亮,杏仁蜜韻味醇爽且持久,耐泡。

(2)桃仁香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遲芽種。

原種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有桃仁的香味而得名。已有150多年的栽培歷史。老樅1984年鎮府有組織扦插繁殖,現已形成桃仁香老樅無性繁殖系後代。其後代鳳凰高山茶區引種較多。

植株較高大,樹姿開張,樹高3.2米,樹幅4.4×3.9米,近地面主幹處分生三大分椏,分椏圓徑分別為90、33和48厘米,分枝密度大,葉片上斜狀著生,葉長8.5厘米,寬3.4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有光澤,葉身背卷,葉質中等,葉緣微波狀,葉脈8對,葉齒細淺,齒數30對。春梢萌發期在春分後,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後5—9天。發芽密度大,較整齊,幼嫩芽梢較短小,芽葉生育能力較強,芽色綠,無茸毛。春梢長4厘米,著生葉數4片,葉節密。每年新梢生長2輪次。盛花期11月上旬,花量多,結實率高。

成茶條索緊細,烏褐色,香氣尚清高,湯色淺黃,桃仁滋味較濃,韻味獨特,耐泡。

(3)杏仁香2號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產鳳凰字矛山。系從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沖泡時具有杏仁的香味而得名。已有40多年的栽培歷史。

植株高2米,樹幅2×1.7米,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30厘米,分枝疏,最低分枝高度15厘米,葉片上斜狀著生。葉長9厘米,寬3.7厘米,葉長橢圓形,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葉質硬脆,葉緣微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34—35對,葉脈不明顯9—10對。春梢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採摘期在清明後7—8天。發芽密度稀疏,芽頭肥壯,發芽較整齊,幼嫩芽梢綠色,無茸毛。春梢長12厘米,著生葉數4—5片,節間長2.8厘米。新梢每年生長3輪次,9月底起為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中旬,花量少,結實率低。1996年沒有開花結實

成茶條索緊直纖細,灰褐色,香氣尚清高,杏仁香味明顯,韻味獨特。

2、肉桂香

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大葉類,早芽種。

因成茶泡時,茶湯的滋味近似藥材肉桂的味道而得名。老樅已經有一定數量扦插繁殖,其後代屬無性繁殖系。調查樹是原單株母樹的無性繁殖個體。

植株直立,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60厘米,最低分枝離地5厘米,分枝密度大,葉片上斜狀著生。成葉長11.1厘米,寬3.3厘米,葉披針形,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葉身背卷,葉質中等,葉緣波狀,葉齒粗、淺、鈍,齒數29雙,葉脈分明,側脈11對。春芽萌發期在驚蟄後,春茶採摘期在清明後3—5天。發芽密度中等,較整齊,幼嫩芽梢綠色,無茸毛。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10月中旬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中旬,花量中等,結實率較低。

成茶條索緊直、細長,烏褐色,香氣尚清高,滋味醇爽,具有肉桂的味道,耐沖泡。

3、楊梅香型

楊梅葉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小葉類,中芽種。

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葉片較小,似楊梅葉而得名,生長在海撥約800米的鳳西大庵村地名叫黃輋龍的茶園里,已有250年的栽培歷史。系大庵村四大名樅茶樹之一,老樅已經有批量扦插繁殖,形成楊梅葉無性繁殖後代。其後代在鳳凰茶區已有引種和嫁接。

植株高2.68米,樹姿半開張,樹幅2.44×1.70米,主幹圓徑100厘米,分枝密度稀疏,最低分枝離地20厘米,葉片上斜狀著生。葉長6.8厘米,葉寬2.5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淺綠,有光澤,葉身稍內折,葉質中等,葉緣波狀,葉齒細密,齒數28對,葉脈8對。春芽萌芽期在春分前後,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季節。發芽稀疏,幼嫩芽梢短小,發芽較整齊,育芽能力差,芽色黃綠,無茸毛。春梢長3厘米,著葉4—5片,節間長0.9厘米。因管理差,樹勢弱,苔蘚地衣寄生多,加上白蟻為害,年新梢生長1輪次,近幾年沒有開花結實。

單株產量低。1975年採制春茶4.5斤。1976年春茶5.6斤。1980年春茶2.6斤。1997年降至採制春茶0.5斤。是加強保護的古茶樹之一。

成茶條索緊結沉重,鱔魚色,油潤,湯色金黃,香氣高銳,楊梅滋味濃且鮮爽,韻味獨特,耐泡,葉底橙黃明亮。

4、薯味香型

湯色金黃清澈,滋味鮮爽、醇厚、持久,耐沖泡。

該茶樹因潮州市乃興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闢往天池的公路之需要,於2000年3月24日砍伐。

5、蜜蘭香型

(1)蜜蘭香

無性繁殖系。灌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原母樹系從鳳凰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的蜜味特別濃而且帶有蘭花香味,故名。老樅先前已經有大批量扦插繁殖,形成蜜蘭香老樅無性繁殖後代。原單株母樹於1978年枯死,當時的樹齡200多年。調查樹是1965年扦插繁殖的無性繁殖個體,現生長在海撥800米鳳凰山。栽培面積逐年增加。

植株高3.05米,樹幅3.75×2.9米,樹姿開張,從地面分生7條骨幹枝,分枝密度大,葉片稍上斜著生。成葉長12厘米,寬4.7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綠,有光澤,葉身內折,葉質肥厚柔軟,葉緣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27對,葉脈11對。春芽萌發在春分後,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季節。發芽密度中等,幼嫩芽葉肥壯,芽葉生育能力強,芽色綠,茸毛少。新梢長11厘米,著生葉數5—6片,節間長2厘米。每年新梢生長4輪次,小雪後為新梢休止期。開花期11月底,花量少,結實率低。抗逆性和扦插繁殖力較強。

單株產量較高,全年株產約7斤。

成茶條索碩大,烏褐色較油潤,湯色橙黃,香氣高銳,蜜韻味濃,滋味醇厚鮮爽,回甘力較強,耐沖泡。

(2)白葉單樅

無性繁殖系。灌木型,大葉類,特早芽種。

原母體系饒平縣坪溪鎮嶺頭村和潮安縣鐵鋪鎮鋪埔茶場先後從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分離選育而成。約有40年的栽培歷史。該種由於特早芽,年採摘輪次多,易製作,經各地不斷地大批量扦插繁殖,成為白葉單樅品種。主要分布在廣東省各茶區,為烏龍茶區主要當家品種之一,廣東省推廣種植面積約20萬畝。原種1988年12月被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省級優良品種。現已推廣到福建、湖南等地。

植株中等大,樹姿半開張,樹高1.47米,樹幅1.12×1.07米,葉長11.8厘米,寬4.9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鈍尖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綠,葉身內折,葉質柔軟,葉緣波狀,葉齒粗、淺、利,齒數26對,葉脈8對。春芽萌發期在驚蟄前5—7天,春茶採摘期在春分前後。發芽密度較大,幼嫩芽葉肥壯,發芽較整齊,芽葉生育能力較強,芽色黃綠,無茸毛。春梢長14—24厘米,著生葉數6—8片,節約間長3厘米。每年新梢生長5輪次,10月中旬起為新梢休止期。12—1月為開花期,花冠直徑3.5×4厘米,花萼5片,花瓣6片,花絲166枚,柱頭3或4分叉,花量較多,結實率低。抗寒抗旱能力中等,適應性較廣。扦插繁殖髮根力強,成活率高。

產量高,一般定植三年後畝產300斤左右,五年後畝產600斤左右。

據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分析,春茶一芽二葉鮮葉含茶多酚29.47%,胺基酸2.13%,兒茶素總量116.22毫克/克,水浸出物45.54%。

成茶條索緊直碩大,灰褐色,香氣清高,滋味清醇,帶有蜜蘭香味,湯色金黃,耐泡。

該種是一個速生、豐產、易製作的品種,其缺點是幼苗移栽時比較嬌,如果管理不當,成活率較差。在種植時,宜以淺溝栽植,分次培土,提高施肥水平,以促進幼樹生長發育。

苦味型

(1)苦種單樅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型,大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因成茶味苦而得名。生長在海撥1150米的烏崬山,樹齡約400年。

植株高大,樹姿半開張,樹高5.12米,樹幅4.58×4.68米,主幹圓徑1.32米,在主幹離地5厘米處分生六分椏,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狀著生。葉長13厘米,葉寬5.5厘米,葉長橢圓形,葉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身平展,葉質硬脆,葉緣波狀,葉齒細、淺、利40對,背面主脈特別突出,側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後,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前後,發芽密度中等,芽葉肥壯,育芽能力較強,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12.6厘米,著生葉數4—5片,節間長3厘米。新梢每年生長2輪次,10月起為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中旬,花冠直徑3×3.5厘米,花絲平均119枚,花量多,結實率高,朔果多數內含茶籽3粒。

單株產量高。年株產茶葉10—13斤。春茶株產正常年份近10斤,1997年4月29日採制春茶5.5斤,推遲採摘及大減產的原因是沒有及時摘除掛在樹上結果纍纍的茶籽。

成茶條索緊卷碩大,黑褐色,湯色黃綠,稍有香氣,滋味苦中帶甘,回甘力強。

(2)苦種茶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遲芽種。

原種系烏崬山鳳凰水仙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因成茶沖泡後有苦味而得名。生長在海撥1200米的烏崬中心 村後山上,樹齡200多年。因為苦茶藥用價值高所以被保留。

植株高大,樹姿開張,樹高3.5米,樹幅4.1×4.5米,主幹圓徑1.01米,分枝密度大,最低分枝離地30厘米,葉片上斜狀著生。生勢旺盛,枝繁葉茂。葉長9.3厘米,葉寬3.2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驟尖,葉面平滑,葉色深綠,葉身平展,葉質中等,葉緣波狀,葉齒細、淺、鈍,齒數30對,葉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清明前幾天,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後10多天,發芽密度大,較整齊,育芽能力強,芽色淺綠,無茸毛。持嫩性較好。春梢平均長4.2厘米,著生葉數3—4片,節間長1.1厘米。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盛花期11月中旬,花萼五角星形,花瓣6—7片,花冠直徑4×3.6厘米,花絲乳白色160—210枚,花葯黃色,花量較多,結實率中等,朔果內多含茶籽2—3粒。

單株產量高,是烏崬山上苦種茶產量最高的一株茶樹。1990年採制春茶8斤,1996年5月14日採制春茶9斤,加上夏秋茶4斤,全年株產13斤。近幾年來,苦茶價格與烏崬山春茶總茶價格持平。

成茶條索緊卷,較油潤,湯色桔黃,味道苦中帶甘,山韻味濃。

(3)苦種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生長在海撥約343米的下埔水路仔村地名叫膠石示格的山坡茶園裡,樹齡120多年。

植株高3.8米,樹姿較開張,樹幅4×3.8米,主幹圓徑76厘米,分枝密度中等,最低分枝高度32厘米,葉片著生平展。葉長9.6厘米,寬3.3厘米,葉長橢圓形,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富有光澤,葉質硬脆,葉緣微波狀,葉齒細淺,齒數23—28對,平均26對,葉脈7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採摘期在清明後4—5天。發芽密度中等,幼嫩芽葉肥壯,育芽能力較強,芽色綠,無茸毛。春梢長12厘米,著生葉數3—5片,節間長3厘米。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11月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2月上中旬,花冠直徑3.5×4.1厘米,花絲150—170枚,結實率中等,朔果多數內含茶籽2—3粒。適應性和抗逆性較強。

單株產量較高,全年株產苦茶5斤左右。1996年春茶採制2.6斤。

成茶條索捲曲,黑褐色,香氣低沉,湯色桔紅,滋味先苦後甘。

(4)香番薯1號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遲芽種。

溢出一種獨特的香氣,恰似番薯剛熟時冒出的香蜜氣味而得名。生長在海撥1150米的烏崬山,樹齡600多年。老樅已經有一定數量的無性繁殖後代。主要分布在烏崬、鳳西各村。

植株高大,樹姿開張,樹高4.39米,樹幅6.3×6.3米,近地面主幹處分生8大分椏,最大分椏圓徑52厘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狀著生。成葉長10.4厘米,寬4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隆起,葉色深綠,有光澤,葉身較平,葉質硬脆,葉緣微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28對,葉脈12對。春芽萌芽期在清明前後,春茶採摘期在立夏前後,是烏崬山的收山茶之一。發芽密度大,幼嫩芽葉肥壯,芽葉生育能力強,發芽較整齊,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10厘米,著生葉數4—5片,節間長3厘米。每年新梢生長2輪次,9月底起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5—20日,花冠直徑3×3.5厘米,花絲104—138枚,結實率較低,朔果大部分內含茶籽2—3粒。

單株產量高。全年株產茶葉17斤多。1996年5月9日採制春茶13.8斤,1997年春茶16斤。

成茶條索緊結,灰褐色油潤,薯香清高持久,湯色橙黃清澈,滋味濃厚甘醇,老樅山韻蜜味較濃,回甘力強,是名單樅茶樹之一。

(5)香番薯2號

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大葉類,遲芽種。

原種母樹生長在烏崬獅頭腳村,為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沖泡時滋味似香番薯而得名。調查樹生長在海撥約1100米的烏崬李仔坪村下厝嶺腳的地方。

植株高3米,樹幅2.1×1.8米,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15厘米,分枝密度中等,最低分枝高度25厘米,葉片上斜或平展著生。成葉長橢圓形。葉長10.9厘米,寬4.4厘米,葉尖圓尖,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身內折,葉質厚脆,葉緣波狀,葉脈8對,葉齒細、淺、鈍,齒數25對。通常春芽萌發期在清明前後,立夏前後為春茶採摘期,屬於鳳凰山的收山茶之一。發芽密度中等,芽葉肥壯,育牙能力較強,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12—16厘米,著生葉數4—6片,節間長2.8厘米。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在烏崬山表現較高產。因樹齡較小,尚無開花結實。

單株產量高。1996年採制春茶2.1斤。成茶條索粗大、油潤、黑褐色,香氣尚高,湯色金黃清澈,味道既似香番薯又似香大米。

5、咖啡香型

火辣茶

有性繁殖植株。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沖泡時,有近似咖啡的火辣香味而得名。生長在海撥1150米的烏崬桂竹湖村西北的茶園裡,樹齡約300年,老樅已有少量扦插繁殖,烏崬高山茶區有引種。

植株高大,樹姿直立,樹高5.05米,樹幅3.45×3.55米,主幹明顯,乾周1.18米,分枝較疏,最低分枝地離87厘米,葉片上斜狀著生。葉長7.8厘米,葉寬3.4厘米,葉倒卵圓形,葉尖鈍尖且下垂,葉面平滑或微隆,葉色綠,葉身平展,葉質柔軟,葉緣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25對,主脈明顯,側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後,春茶採摘期在穀雨前後。發芽密度中等,較整齊,幼嫩芽梢肥壯,芽葉生育能力較強,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11.8厘米,著生葉數4—5片,節間長2厘米。每年新梢生長2輪次,10月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10日前後,花冠直徑3×3.6厘米,花絲124枚,花量少,結實率極低。

單株產量較高,全年株產4斤多。1996年採制春茶2.8斤,1997年4月22日採制春茶3.5斤。

成茶條索緊卷沉重,灰褐色,香氣高銳,具有獨特的香、密、韻。

該茶先後榮獲第二、三屆“中茶杯”全國名茶評比特等獎;2000年獲國際名茶金獎,並多次獲得廣東名茶稱號。

樅還是叢

1.支持關於“樅”的一般是從字型上的形象聯想到應該是“樅”。

應該是“樅”。

用“從”和“蓯”屬於簡化誤用:簡化字把很多的“cong2”都寫做“從”,後來,隨著簡化字的不提,也就回到了過去的“樅”。

樅是指樹木植株,單樅是一個品種,也是一個植株,代表著向上生長的單株茶葉個體。

叢是指聚集在一起,泛指花木草葉都可以聚集一起生長,如果跟單個植株合起來使用,變成“單叢”,就沒有什麼道理了。

蓯蓉是中藥的特指,長在一起的草本,茶葉是木本,顯然不能用它。

在繁體中文裡看“從、叢、蓯、樅”應該是“從、叢、蓯、樅”好像更象形一些。

2.支持關於“叢”的一般是從字義上的根據來定義為“叢”。

樅與叢的字義確有很大區別。

樅cong(樅,陽平)說文解字:松葉柏身,從木從聲。 辭海:一義為木名;二義為聳峙,翹然;三義為姓氏;

叢cong(叢,上聲)說文解字:聚也從取聲; 辭海:一義為聚集,也指聚集而生的樹木:二義為細碎,三義為姓氏。

而在茶書茶論中,樅與叢常混用。如華夏出版社《中國茶事大典》,就用樅,鳳凰單樅,武夷名樅;而在武夷山,著名茶文化專家林冶則用名叢,武夷茶業學會會長趙大炎也用名叢。

又:在武夷山方言(建州八音)中,叢,讀如叢,為量詞,與棵通用,一叢稻,一叢茶,一叢樹,大叢則稱“蓬”,這樣看來,樅確是錯,準確的應為叢。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將樅作叢,並寫進茶事辭典,其錯自何時起,實不可考。但我想大約是望生義,把樅與叢的讀音混同了。樅讀如匆,而我們卻錯讀為叢了。

構想如果我們準確地將單樅名樅讀成單匆名匆,那不笑掉了牙。如果勉強要有一個與叢通用的,或許是繁體“欉”。我也看到過有人簡化成叢加上一個木字旁,或許這是樅的又一種誤源吧?

3、統一名稱——單叢政府發文規範之前.最初見之於文章應是曾楚楠老師最先提出"樅"與"叢"字義的不同.後陳香白老師在《農業考古》也發文詳述.

附錄:關於規範嶺頭單叢統一名稱的函

各有關單位:

為規範嶺頭單叢茶的統一名稱,消除不正確使用“嶺頭單叢”名稱現象,進一步提升中國嶺頭單叢茶的知名度,特將嶺頭單叢名稱函告各有關單位。“嶺頭單叢”名稱於1981年10月被廣東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嶺頭單叢”,於2002年4月2日被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家級茶樹良種(審定編號:國審茶2002002),一律以“叢”字為準。

首屆中國嶺頭單叢茶文化節組委會辦公室2004年8月,潮州市政府又下文通知,所有單叢茶包裝、宣傳、行銷一律採用“叢”字,其它以“單樅”字為錯別字,不能使用和銷售。

茶區介紹

茶區氣候

鳳凰山天池鳳凰山天池
鳳凰茶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素有“冬春不嚴寒,夏暑無酷熱”之稱。具有山高日照短,雲霧雨量多,冬寒來得早,春冷去也遲,盛夏無酷暑的天氣特點。全年氣候乾濕分明,乾季,由10月到翌年1月,各月雨量均少於100毫米,空氣濕度小,晴天多,日照充足;雨季,由2月到9月,各月雨量均大於150毫米,雨量多,春霧重,濕度大,雨量占全年91.25%,全年平均乾燥度為0.52。

據潮州市氣象局於1979年—1986年對鳳凰鎮海拔460米高度的實測資料統計,歷年平均氣溫為19.3℃,比平原偏低0.9℃;最高氣溫35.6℃,最低氣溫零下2.4℃;霜期極少,平均年約3—5次,每次2—4天;偶有冰凍。

1960年“大寒”前後和1999年“冬至”後(12月23日—26日)出現歷史罕見冰凍,極端最低氣溫零下5℃,烏崬山上海拔1325米處,面積為76畝的天然大湖泊——天池,池面結冰,池沿冰厚尺余,人可行走,沒有冰凍過。歷年平均積溫為7061.6℃,比平原偏少705.6℃。歷年平均雨量為2161.1毫米,比平原偏多382.8毫米。

最大降雨年份是1983年2812.9毫米,最小年份是1977年雨量僅1369.7毫米,1969年曾出現日最大降雨量398毫米的紀錄。歷年平均日照1402.9小時,比平原偏少524.3小時。歷年平均各月的自然氣候如下表:

鳳凰鎮各月主要氣象要素;單位:℃ 毫米

月 份12345678910111212

平均氣溫11.312.415.419.322.224.626.225.924.321.317.012.112.1

雨 量34.8161.8180.8200.7269.9335.8323.8271.5247.761.160.712.612.6

乾燥指數1.280.290.410.460.410.350.400.470.471.731.343.953.95

註:乾燥指數分級≤0.49(很濕),0.50—0.99(濕潤),1.00—1.49(半濕潤),1.50—1.99(半乾旱),2.00—3.99(乾旱),≥4.00(很乾旱)。

鳳凰茶區地貌複雜,海拔高低懸殊,由於受地形和空氣濕絕熱上升遞減率(0.6℃/100M)的影響,造成區間氣候差異大。如海拔高至1497.8米的鳳髻山與低至360多米的福南洋,兩地溫差6—8℃。

盛產名茶著稱的烏崬山,更有“山高高,霧蒙蒙,天無三日晴,地無百步坪”之稱,晝夜溫差8—10度,茶農終年都要蓋棉被。尤其是春季,雲霧多,日照短,每座山頭,雲霧繚繞,時陰時晴,微域天氣變化異常,當地有“十里不同天”之諺。

如陽春三月採摘春茶期間,經常出現“大坪(海拔約800米)好曬茶(鮮葉),烏崬(海拔約1000米以上)天不 晴”之謠。烏崬茶區每年2—4月(春茶期)陰天日數占76%,少雲至多雲天氣占24%,其餘各期陰天日數,均比平原偏多3—5天。

2—4月平均日照僅有158.3小時,占全期可照時數的14.6%,其餘各月日照均比平原偏少50—60小時。多年的氣象觀測結果表明烏崬山優越的地理環境,獨特的自然氣候,非常適合茶樹喜溫、好濕、耐陰的生物學特性,是構成“高山濃霧產名茶”的條件之一。

同一鳳凰茶區,由於立體氣候明顯,致使茶樹年採摘輪次及茶葉品質也不同。如高海拔的烏崬山,茶樹年採摘2—3輪(衰弱老樹只採一輪茶),春茶產量約占全年產量80%左右,但在濛霧瀰漫濕度大的氣候條件下,藍光、紫光偏多,賦予茶樹生理以氮代謝為主,葉質柔軟,芽葉胺基酸含量高,採制後的茶葉產品,內含生化成分酚氨比小,茶質極佳。

同一品種,茶葉的價格相當於低山茶葉價格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低山茶園,茶樹年採摘5—6輪茶,但由於氣溫高,光照強,直射光、紫外線光偏多,使茶樹生理以碳代謝為主,葉質纖維多,芽葉茶多酚含量高,採制後的茶葉產品,內含生化成分酚氨比大,除春茶外,大部分帶澀味,品質較差。

茶區地壤

鳳凰鎮四面高山環抱,峰巒重疊,河谷幽深,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分別為粵東之最的鳳鳥髻山(海拔1497.8米)、盛產名茶的烏崬山(海拔1391米)、畲族發祥地的大質山(古稱待詔山、百花山、海拔1143.9米)、雞神山(海拔1181米)、雞公髻(海拔1409米)、筆架山(海拔1135米)、萬峰山(海拔1316米)、獅子頭崬(海拔1161.4米)。

全鎮山地面積223630畝,其中宜林面積206000畝;耕地面積僅有13336畝,是“九山一地”的典型山區。鳳凰山上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植被覆蓋率80%以上。植被類型眾多,據植物資源調查,共擁有191個科,分隸786個屬,總共1357種植物。

其中:蕨類植物27個科,46個屬,64個種;裸子植物7個科,9個屬,10個種;被子植物157個科,731個屬,1283個種。被子植物中,又分為雙子葉植物131個科,583個屬,1075個種;單子葉植物26個科148個屬,208個種。現代被子植物的科,據世界現知544個科中,鳳凰山就有157個科,占28.86%。

茶樹是鳳凰山最主要的經濟林。植茶土壤按80年代初潮州市土壤普查初步分析,自高海拔至低海拔,可分為黃壤、紅壤、赤紅壤和水稻土四大類,自然土壤母質主要是花崗岩風化而成。

黃壤:面積約5.5萬畝,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頂部地帶,以草甸土為主。黃壤地區一般冬季多霜,相對溫度較大,土層深厚,結構較好,PH植4.5—5.5。植被以針葉、闊葉混交的灌木林為主,以及草地。烏崬山之所以成為名優茶產區,也是跟黃土壤有關的。

紅壤:面積約10.27萬畝,分布在海拔400—800米之間的山地,土層厚度多在50厘米以上,土質較粘,PH植5.5左右,缺磷,土壤分化程度較深。植被以針葉、闊葉混交林為主,是林、茶主要產地。

赤紅壤:面積約4.36萬畝,大體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坡地,土層較厚,土質多壤土,富含有機質,礫石較多,PH植5—6之間。植被以樺林、闊葉、針葉混交林為主,也是茶、果主要產地。

水稻土:面積約1.11萬畝,分布在山坡梯田、坑塱及河谷盆地。水熱條件較好,土壤熟化程度較深,自然肥力較高,PH植5.5—6.5之間。是田茶產地。

鳳凰茶區由於受氣候、土壤、植被、地形和茶樹品種等的綜合影響,形成了鳳凰茶,尤其是單樅茶的獨特風格,其他地方,引種鳳凰水仙或鳳凰單樅茶樹,其茶葉品質,亦無法與原產地的鳳凰茶葉相比擬,這也是鳳凰鎮發展茶葉生產得天獨厚之處。

如今的鳳凰茶區,山清水秀林茂茶香。鳳凰單樅茶1986年被定為國家烏龍茶商品基地,列為省“七五”規劃出口體系第147號項目。益品道鳳凰名茶1991年就已獲得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1993年鳳凰鎮參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辦的亞太地區生態農業展覽會,獲得國際專家學者的好評。進入二十一世紀,鳳凰鎮完全有可能創造條件,建成有機茶生產基地。

品種

單樅茶單樅茶
(品系)稱呼法:

茶樹用種子繁殖的,稱有性繁殖;用枝條等營養體繁殖的,稱無性繁殖。凡採用有性繁殖法進行選育與繁殖後代的,統稱為有性繁殖植株、品系、品種;凡以扦插、壓條、嫁接等無性繁殖法進行單株選種與繁殖後代的,均稱為無性繁殖品系、品種。茶樹名稱均按原產地的命名稱呼。

產地稱呼法:

所載海拔高度指調查茶樹所處的海拔高度。地名與行政區名稱等,均保留當時原稱呼。

採摘製作

素有“茶鄉”之稱的潮州,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鳳凰單叢茶經過十道環環相扣的古法程式製作出來的鳳凰宋種單叢茶,具有獨特的山韻風格,耐沖泡,深具“形美、色潤、香郁、味甘”四絕之特點。 優越的生態條件、良好的茶樹品種資源、精湛的採制工藝讓鳳凰元成宋種贏得了“茶中極品,潮州活化石”的美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