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

聊城

聊城市地處中原腹地,山東省西部,臨河南,河北,位於華北、華中、華東三大區域交界處。母親河的黃河和代表古代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貫穿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線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十字樞紐。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便利港口,還可利用中西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 山東省,居魯西,臨 河南河北,位於 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轄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96個行政村(居委會)。
聊城 聊城市全景

基本概況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 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 京九鐵路和連線祖國東西的 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 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於北緯35°47'—37°02'和東經115°16'—116°32'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57.5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 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衝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2001年末,全市企業單位1219個,事業單位1481個,機關單位1010個,全部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325020人的。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 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 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歷史沿革

聊城 光岳樓
聊城市名由來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因 春秋時期曾稱聊國故名)。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 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 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 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 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 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範學校等。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 七七事變”後,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 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鬥、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 千年古槐
唐虞3代,聊城屬兗州之域。春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穀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戰國時期,聊城、茌平、東阿、陽穀、高唐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秦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 郡國並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是時,聊城、東阿、陽穀、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聊城、東阿、莘縣、陽穀、高唐、臨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聊城、茌平屬青州部平原郡,莘縣、冠縣、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陽穀為縣王國,東阿仍屬兗州部東郡。晉朝仍為 3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莘縣、冠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東阿、陽穀屬濟北國及東平國。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後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陽穀、東阿屬濟州部濟北郡,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隋初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穀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唐朝,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改為15道。是時,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州 博平郡,臨清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莘縣、冠縣屬河北道魏州魏郡,陽穀、東阿初屬河南道濟州濟陽郡,後屬鄆州東平郡,茌平屬河南道鄆州東平郡。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是時,聊城、高唐、茌平屬河北東路博州博平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東阿、陽穀屬京東西路東平府東平郡。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聊城、高唐、茌平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東阿、陽穀屬山東西路東平府,莘縣、冠縣屬大名路大名府,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元代,全國設行中書省(簡稱“ 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是時,聊城、茌平、莘縣屬東昌路總管府;冠縣初屬東昌路,後為冠州;高唐初屬東昌路,後為高唐州;臨清屬濮州,陽穀、東阿屬東平路。上屬8縣均隸山東省。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 布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於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是時,聊城、臨清、茌平、高唐、莘縣、冠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陽穀、東阿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東平州。清代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後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是時,境內今屬8個縣市均隸山東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為直隸州)、莘縣、冠縣、屬東昌府,東阿初屬兗州府東平州、後屬泰安府,陽穀屬兗州府,臨清初屬東昌府、後為直隸州。
聊城 山陝會館
自1840年 鴉片戰爭至1919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為東臨道。1928年廢道,境內各縣直屬山東省。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區設行督察專員公署。魯西北為第六區,轄聊城、茌平、博平、東阿、陽穀、壽張、范縣、莘縣、冠縣、朝城、觀城、堂邑、濮縣等13個縣;臨清、高唐時屬第四區。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至1938年,除 濮縣、范縣、觀城3個縣外,均為淪陷區。抗日戰爭爆發,共產黨領導下的縣、專區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1940年4月,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設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專署。是時,聊城、東阿、陽穀、博平、清平、茌平等縣屬運東專署,冠縣、 館陶、臨清、邱縣、堂邑、莘縣、朝城、朝北等縣屬魯西北專屬,濮縣、范縣、觀城、壽張等縣屬運西專屬。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併,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轄7個專署,原魯西行署的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為第一、二、三、四專署,原冀魯豫行署的轄區為第五、六、七專署。是時,濮縣、范縣、壽張等縣屬第二專署;觀城、朝城、莘縣、朝北、聊堂、冠縣等縣屬第三專署,築先、陽穀、東阿、茌平、博平、清平等縣屬第四專署,館陶屬冀南行署第三專署,臨清屬冀南行署第四專署,高唐屬冀南行屬第六專署。同年12月,原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屬的張秋、第二專屬的壽張和黃河以東的崑山、東平等縣組成第八專署。1942年12月,冀魯豫行署第一、四專署合併為第一專署,轄築先、陽穀、東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等縣。1943年,原冀魯豫行署第三專署與冀南行署第七專署合併為冀魯豫行署第七專署。是時,臨清、冠縣、衛東、館陶、宏毅、莘縣、堂邑、清平、朝北屬之。1944年5月, 冀南行署冀魯豫行署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行署。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建立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央分局,同時恢復冀魯豫、冀南兩區行署,冀魯豫行署轄8個專署,冀南行署轄5個專署。是時,築先、陽穀、東阿、茌平、博平、清平、 平阿縣屬冀魯豫行署第一專署,後改為第六專署,濮縣、范縣、壽張、張秋、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二專署;後改為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及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署,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1947-1948年8月,築先、東阿、聊陽、 徐翼、茌平、博平、河西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壽張、陽穀、范縣、濮縣、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屬,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聊城、陽穀、東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縣、莘縣、高唐、壽張及聊城城關區(縣級)隸屬該區,濮縣、范縣、觀城、朝城屬平原省 濮陽專區,館陶、臨清鎮屬河北省邯鄲專區。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省。1967年3月,聊城專員公署更名為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7月,聊城地區 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聊城地區行政公署。1998年3月,聊城地區行政公署更名為聊城市 人民政府

自然地理

境內地形較為平緩,除東阿縣沿黃河一帶有10座剝蝕的殘山外,皆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莘縣西南部最高,海拔49米;高唐縣的東北部最低,海拔27.5米。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在聊城改道泛濫,形成了 高坡、窪地相間的微地形起伏地貌。
聊城 江北水城
聊城“江北水城”是長江以北一座獨具魅力的北方水城。聊城城市建成區43平方公里,湖河水域面積多達13平方公里,占整個城市建成區的1/3。全市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條。中華母親河— 黃河在聊城市境內蜿蜒130多公里; 馬頰河徒駭河渭河趙王河等市內主要河流縱橫交錯,形成了獨特的水系。市區內有我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 東昌湖,水面總面積近5平方公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自南向北穿越而過,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被譽為“ 江北水城”。
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0--2741.8小時之間,全市平均氣溫12.8--13.4℃,全年降水量為567.7--637.3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56--68%,無霜期200天左右,多南風和偏南風。
全市地質構造屬華北地台(Ⅰ)的一部分, 聊考斷裂帶又將全市分為2個二級構造單元,其西部為遼冀台向斜(Ⅱ1),東部為魯西台背斜(Ⅱ2)。遼冀台向斜中有2個三級 構造單元,即臨清坳斷區(Ⅲ1)和內黃隆斷區(Ⅲ2);魯西台背斜中有1個 三級構造單元,即茌平坳斷區(Ⅲ3)。其次,自西向東又分7個四級構造單元:館陶凸起區(Ⅳ1)、臨清凹陷區(Ⅳ2)、新集凸起區(Ⅳ3)、莘縣凹陷區(Ⅳ4)、桑阿凸起區(Ⅳ5)、陽穀凸起區(Ⅳ6)、東阿凹陷區(Ⅳ7)。區內分布許多斷裂,其走向一般呈北東向。較大的斷裂為聊考大斷裂,其次有冠廣斷裂、冠縣斷裂、堂邑斷裂、聊城斷裂、茌平斷裂、東阿斷裂、館陶斷裂、馬陵斷裂,另外還有許多小斷裂。聊考斷裂,北自茌平,南至河南蘭考,全長270公里,市內長度110公里,是市內遼冀台向斜與魯西台背斜的分界線,同時控制著市內第三系的發育及構造形態的發展。冠廣斷裂,西自冠縣,穿過聊考大斷裂,東至廣饒,全長290公里,市內長度約100公里。該斷裂北盤下降,南盤上升。冠縣斷裂,北自臨清石槽,南至冠縣梁堂,與冠廣斷裂相交,全長約60公里,其北端是臨清凹陷與新集凸起的分界線,南端是臨清凹陷與桑阿凸起的分界線。堂邑斷裂,自莘縣董杜莊向西北延伸,經過堂邑,至博平與聊考大斷裂相交,全長約73公里,其南盤為下降盤。聊城斷裂,其東北在聊城交於聊考大斷裂,西南在莘縣河店交於堂邑斷裂,全長約40公里,是北盤為下降盤的斷裂。茌平斷裂,為東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茌平王老,南至陽穀七級,全市約55公里。東阿斷裂,位於市內最東部,是西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東阿高集,南至陽穀張秋,全長約50公里。館陶斷裂,位於市內最西部,該斷裂將北館陶構造一分為二,使斷裂帶兩側 孔店組地層與奧陶紀灰岩接觸。馬陵斷裂呈北西走向,全長約15公里,北東為下降盤。該 斷裂帶是臨清凹陷與河南內黃隆起的分界線。
聊城 東阿阿膠
東阿泉飲用天然礦泉水賦存於第三系淡水泥灰岩岩溶隙中,可采水量250立方米/日,其動態穩定,地質環境優越。經水質動態監測驗證,水質符合中國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GB8537—87)命名的要求,是一種礦泉類型為鍶型,水質類型為重碳酸、氯化物—— 型飲用天然礦泉水。
聊城軍王屯 溫泉,位於聊城東郊軍王屯村東,地理坐標為東徑116°02′,北緯36°26′。此井為1977年勘探石油鑽孔,井深2337.72米。井內熱水自流而出,水溫52℃,最大流量1800立方米/日,現控制在150~170立方米/日。水中含鉀、鈉、鈣、鎂、鐵、硼、鍶等陽離子和氯根、硫酸根、重碳酸根、氟、溴等陰離子,PH值7.4,總硬度138.5德國度,總鹼度8.4l毫克當量/升,水中溶解 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熱水出口處建有村辦溫泉池。省地震局在此建有水化站,進行地震監測。

風土人情

聊城 舞龍
建國前,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至於男女本人沒有自主權,自由戀愛被視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經過 通媒定親送婚帖賀喜迎親住日子等過程。通媒男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由父母央媒求親,也有在兒童年齡即定婚的,俗稱“娃娃親”。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親,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條件高,習稱“ 攀親”。雙方父母在對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財產情況探聽了解後,認為基本可以,即行“ 允婚”。允婚時必男家先允,女方後允,互相允婚後即委託媒人換“ 小啟”(俗稱換小字),載明屬相年庚及生辰日月。雙方央人(多為算命先生)“合八字,無衝剋和不中意處方可成親。再另擇吉日交換正式婚約,稱“大啟”。也有到男家親自看的,叫“相親”,若相不中,則不吃男家飯告辭。男女通婚年齡以女大為貴,俗說“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磚”、“女大五,賽老母”。定親多稱“傳柬”或“換帖”。男家寫好柬帖(即 定婚書)附彩禮送女家,女家回帖,作為定親的依據。換柬後,親友鄰居送物送錢祝賀,男家備酒席答謝媒人和親友。
聊城 獅子樓
建國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戀愛和喜事新辦,繁縟禮節多被革除。城鄉自由戀愛者增多,但多數仍需媒人說合。雙方認為合適,即安排見面,若互相有意,雙方交換手絹或鋼筆之類,此謂“換手絹”或曰“小見面”,然後約定訂婚日期和儀式。訂婚日,男方攜帶重金、重禮送至女家,女家設宴待客,即為“定婚”。女方同意後,擇日到男家,稱“ 認家”,男家長輩給“見面禮”。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個別仍有換帖者。到了國家規定年齡,男女同到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多數認為不舉行婚禮不謂結婚,故多另行婚禮。婚禮較之過去大為簡便,一般由婆家用車輛接新娘,也有娘家送來者。新婚之日,男家張燈結彩,燃放鞭炮,盛宴賓朋。鬧房之俗依然。城鎮青年視舉行集體婚禮或旅遊結婚為時髦,簡便文明,愈來愈興。但是,門當戶對的舊觀念還根深蒂固,仍有戀愛不自由、索要彩禮、變相買賣婚姻、包辦婚姻及早婚等現象。凡結婚者,男方親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親厚友賀禮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絲綢、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藝裝飾品者,講究實用的則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關係者多“ 湊份子”相賀(多為現金),每份多少不等。現金用紅紙包好,俗稱“紅包”。主家下帖宴請送禮者。近年,喜宴之風愈來愈盛,規格也越來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親友多送些衣料、時裝等物品,以示祝賀,也有相助之意。回族男女婚姻,均以“婚姻法”為準繩。回、漢通婚,男女雙方互相尊重風俗習慣,任何人不得干涉和岐視。婚後子女從漢、從回,均有政策規定。
聊城 東昌湖美景
建國前,境內喪葬禮儀極其繁瑣鋪張,而且封建迷信色彩濃重。均為木棺土葬,尤以柏木棺、楊木壽為最榮耀。兒女侄孫均戴孝,兒子百日不理髮,兒女服孝期3年,侄孫輩1年,房門帖白條,3年內不帖春聯。一般要經過 守靈報喪入殮殯葬圓墳祭祀等主要程式。長輩一般到遲暮之年,晚輩多為其做壽衣、打棺材、修墓穴準備後事。富裕人家的壽衣、棺材用料考究,貧寒之家則難以講究,極貧者僅用蘆席或草苫一卷土埋了事。殮衣、含殮死者將氣絕時,家人急速給死者穿壽衣。男用棉袍馬褂,頭帽足靴;女用手帕、大襖、裙子。壽衣全用布條繫上,取“帶子”即後繼有人之意。殮衣後,移屍於堂前靈床之上仰臥,口中放銅錢或玉石l枚,稱“ 含殮”。同時,請人幫助治喪。先請“總理”1名,統管喪事,並由“總理”指定“內、外櫃”各1人,分別負責內務和接待禮儀,然後由“總理”差人給親友送訃貼報喪,搭設靈棚,開啟墓池。停靈亦稱守靈,又稱“小殮”。屍身停於靈床之上仰臥,身下鋪草紙,蓋白布單子,謂之“鋪金蓋銀”。也有的面蓋火紙,身覆棉被,頭枕三角式枕頭,叫作“ 雞鳴枕”,雙足用苘麻系絆。靈前擺一小桌,放麵條1碗,稱“倒頭面”。桌上置長明燈,燃香,擺供,供死者牌位。靈床兩側,穀草鋪地,子女眷屬男右女左,跪於草上,稱為“ 守靈”。
攉湯亦稱“ 送湯”。停靈期間,要到土地、廟祭奠。侍候喪局者托供晶於前,孝子提湯罐其後(多為米湯或麵條湯),家 眷相隨至土地廟哭奠。傳說死者鬼魂在去見閻王之前,先被土地爺在土地廟羈押3天。故死者親人為其鬼魂“送湯”,連送3次。“攉湯”完畢之後,接著是送“盤纏”。一般是在人死後的第三天晚上,也有在當天晚上的,地點在村莊的十字路口。 送盤纏時,除燒紙錢,還要帶些花生、紅棗和其他食物等一同燒掉,並特地扎一紙轎和紙人燒掉,意為亡者坐轎上西天。全家人都跪在紙轎和紙人前,一直等到全部燒完後才節哀返回。人殮亦稱“ 大殮”。人死後3日內入殮。其時,奏樂、誦經,先由孝子為死者淨面,用鏡子“開光”,後將死者抬入棺材,背下鋪銅錢,蓋棺、口口釘,全家舉哀痛哭。

經濟發展歷程

聊城 古老商埠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於有莘之野”,輔佐商湯滅夏桀,世稱賢相。周時有“ 二十四孝”之一的閃子。
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有謀士計然。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時有著名兵家孫臏、名士魯仲連威名遠播。
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 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有不少名士,如為西漢時為官清廉的御史尹齊、東漢時以方正著稱的謝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時有著名才人曹植、三國大將程昱、魏相華歆等。
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 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造就了許多名人,如馬周、呂才、張鎬、程咬金、路隋、 王志愔等。北宋時有名相王旦、南宋忠義使臣 王倫、醫學家 成無己等。
聊城 京杭大運河
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通 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 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當時較著名的民間工藝有木版年畫、蟈蟈葫蘆、 聊城毛筆茌平剪紙臨清哈達董莊中堂畫、金銀製品。當時的風味名吃有 八批果子魏氏熏雞、呱嗒、進京腐乳、甜醬瓜、高唐 羅漢餅、五香驢肉、烏棗等。晚清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聊城教育發達,有書院、私塾和學館3種辦學方式,公元1905年聊城有6處書院:東林、光岳、龍灣、陽平、啟文、攝西。中國清代四大藏書家之一楊以增的私人藏書樓海源閣藏書多達3705部,224600餘卷。《 水滸傳》、《 金瓶梅》、《 聊齋志異》、《 老殘遊記》中記載有發生在聊城的人和事。明清之際.聊城人才薈萃,湧現了眾多名人,如有明大臣于慎行、朱延禧,明末大將左良玉、抗稅首領王朝佐、心學學者穆 孔暉、“江右六君子”之一劉琰、博覽群書的鄧鍾岳、書法家 崔班、畫家董立元、清代狀元傅以漸、 李孟悅,行乞興學的 武訓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後,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範學校等,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後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共聊城地方黨組織與國民黨第六區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范築先合作抗戰,建立了華北最早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先後支持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陳粟大軍往返黃河南北,東北野戰軍渡河南下進行渡江作戰,有17萬人參軍入伍,有三千名幹部北上南下支援新區建設;組織了數以萬計的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全力支援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湧現出不少抗日民族英雄,如 范築先張自忠金方昌;也有不少著名革命烈士,如共產黨員 趙以政、王寅生;還有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如著名學者 張修一傅斯年,雜技藝人李半仙、 泥人李等。
聊城 孔繁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建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鬥、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近幾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對外經貿較快增長;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規模和質量都有明顯提高;城市化水平明顯提高,旅遊業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金融形勢較好。科技教育和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近年來,湧現出一大批新時期模範人物:如 劉義發盧恩光齊炳起張學信、劉學景等全國勞模,呂學堂、張淑芬、支德海等山東省勞動模範,獲得“中國十大傑出檢察官”、“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東昌府區檢察院副檢察長 白雲同志,更有全國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血灑高原,他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光炳千秋!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領導幹部楷模 孔繁森同志的故鄉,是山東省衛生城市。聊城市從1999年開始展開創建“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2003年3月19~28日已通過國家旅遊局的驗收。聊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聊城名勝古蹟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 光岳樓山陝會館臨清運河鈔關景陽岡龍山文化遺址曹植墓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宋代鐵塔、鰲頭磯等14處。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 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建設卓越秀美“江北水城”的戰略定位,建設了一批靚點工程,水城特色日益鮮明。2002年旅遊業年內接待國(境)外客人6532人次,國內客人521.3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8.20億元,其中外匯收入296萬美元。全市主要旅遊景點有東昌湖、光岳樓、山陝會館、宋代鐵塔、古運河、 姜堤樂園、鳳凰苑科技觀光園、夢幻樂園、昌東公園、馬頰河休閒度假村、 臨清運河鈔關、景陽岡龍山文化遺址、曹植墓、景陽岡、海源閣、舍利寶塔、鰲頭磯、獅子樓、海慧寺、古阿井、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范築先將軍紀念館、 傅斯年紀念館季羨林先生資料館、武訓祠。全市人均居住面積27.3平方米,在崗職工總數32.98萬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9001元。全年平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7%。聊城社會治安穩定。聊城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供水、供熱、供氣、治污等市政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市功能有了質的提高,城市管理不斷加強,城鄉面貌明顯改觀,水利、交通、能源、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逐步加強。

行政區劃

聊城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96個行政村(居委會)。
東昌府區,面積1254平方千米,人口100萬。郵政編碼252000。|
臨清市,面積950平方千米,人口72萬。郵政編碼252600。
陽穀縣,面積1065平方千米,人口75萬。郵政編碼252300。
莘縣,面積1416平方千米,人口96萬。郵政編碼252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茌平縣,面積1120平方千米,人口57萬。郵政編碼252100。縣人民政府駐茌平鎮
東阿縣,面積799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252200。
冠縣,面積1161平方千米,人口74萬。郵政編碼252500。縣人民政府駐冠城鎮。
高唐縣,面積949平方千米,人口47萬。郵政編碼252800。

聊城現狀

聊城 龍之騰飛
聊城歷史悠久,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富,文物古蹟眾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光岳樓、陝山會館、陽穀的景陽岡、東阿曹植墓、臨清的鈔關、舍利塔、清真寺、 螯頭磯等,近幾年來,聊城市在文物的保護開發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去年在茌平發掘了教場鋪城牆遺址,在全國引起了轟動,為了更好的利用這個遺址,我們向國家申請了文物保護單位。
有高等學校2所,在校生2.61萬人,中等專業學校10所,在校生1.75萬人,普通中學265所,在校生39.73萬人,其中義務教育學段在校生39.73萬人;國小1391所,在校生43.33萬人。擁有各類科技人員143582人。共取得市(地)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35項。授權專利329件。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7個,藝術表演場所12個,公共圖書館9個,文化館10個,檔案館9個。擁有衛生機構337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84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9所,婦幼保健機構9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0500張,衛生技術人員14600人,其中醫生5800人。有體育館3座,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35枚,其中金牌11枚。
聊城 聊城地圖
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12平方米。在崗職工平均工資9841元,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77元,比上年增長7.0%;生活消費支出1560元,增長—0.9%。全市(縣、區)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為96300人,比上年增長0.2%。其中城鎮62600人,增長0.2%;農村33700人,增長4%。社會福利性收養單位(含敬老院)115個,床位6000張,收養4818人。社會福利企業42個,安置殘疾人員50人。
“江北水城”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她象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大運河畔。她碧波千頃,處處春水鬧古城。她有著獨特的風韻和迷人的魅力、靈氣。煙波浩淼的東昌湖,曾有鳳凰棲息,有 胭脂對湖梳妝的倩影;氣勢恢宏的京杭大運河,象一條玉帶穿城而過,令人不由得想起輝煌的往昔;寬闊的徒駭河,象一輪巨大的彎月,簇擁著南部的半個城區,誰說聽不到大禹師徒的驚嘆!古老的黃河,孕育華夏文明的搖籃,它通過引水渠道,為城區編織出一條條水網,構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湖河一體、互動輝映、北國江南的獨特水城風貌。“江北水城”因水而美,因人而麗,因名城名企而愈發卓越秀美。

相關連結

聊城網址大全網站http://www.0635123.com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9.htm#2

山東省文化概況

概況
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39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泰山| 青島嶗山| 膠東半島海濱| 博山| 青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曲阜| 濟南| 青島| 聊城| 鄒城| 臨淄| 泰安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濟寧| 青州| 淄博| 蓬萊| 濰坊| 臨沂| 臨清| 莒縣| 煙臺| 惠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榮成市石島管理區寧津辦事處東楮島村
重點大學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